书城文化非洲常识
18790700000019

第19章 非洲教育——丛林中的读书声(1)

事实上,如今非洲各国已经较为重视教育,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往往与非洲人民的某些观念产生冲突。在非洲的有些地区,女子是不能上学的,在另一些地区,家长也不支持孩子上学。这既源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受限于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非洲各国的教育现状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1.非洲的教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育伴随着人类发展始终。如果说宗教、哲学与科学是人类对于自身和所处世界的不懈思考与探索,那么,教育便是对这些思考和探索生生不息的传承。非洲的教育经历了明显的3个阶段:本土教育时期、殖民化教育时期以及多元化教育时期。

本土教育时期

本土教育时期起自非洲先民诞生,止于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建立起殖民化教育体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非洲人只是出于本能将自己摸索出的生存技能传授给下一代,诸如如何在野兽横行的世界里生存;慢慢地,非洲人开始基于对世界的理解塑造出自己所信仰的神明,并将神明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再后来,非洲人传授给下一代人的,还包括部落里的各项规矩、礼仪等。

这一时期的非洲教育有几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没有书本作为介质,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专职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教育理论。父母、长辈、部落酋长等,都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向后辈传道、授业、解惑。人们往往是在一起劳作的过程中完成教育的传授。

同时,随着北非逐渐地伊斯兰化,这里慢慢产生了以《古兰经》及其他伊斯兰教经典为基础、以伊斯兰教的教理教义等为核心、以清真寺及其他宗教活动为场所的教育方式。

这两种教育方式,共同构成了非洲的本土化教育。

殖民化教育时期

如果欧洲殖民者不踏上非洲,那么,非洲的教育便会在漫长的时间里仍然延续着原本的方式缓慢向前发展。殖民者将非洲作为殖民地瓜分殆尽之后,迅速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兴建学校。此时,由殖民统治者建立的学校,事实上是宗主国统治权威向教育的延伸和渗透,遵从完全西化的课程设置,简单、粗暴而又迅速地瓦解了在非洲延续几千年的本土教育。

殖民时期的教育也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诸如,无论从语言的选择上,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均带有明显的宗主国意志,严重脱离当地的实际状况;再如,几乎没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因为宗主国开立学校的目的仅仅是“洗脑”,同时培养一些能够为统治者所用的低级工作人员,因而,小学与初中教育便已经能够达到殖民统治者的目的。

可以说,殖民者的学校教育,开启了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现代教育之路。因为在殖民者到来以前,除了北非阿拉伯世界通过清真寺等场所,围绕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对人们进行一定的教育外,并不存在学校教育的概念。殖民者通过兴建学校、配备教师、招收学生,初步建立起非洲的学校教育体系。

当然,殖民统治也给非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之一便是使得非洲的教育“去非洲化”,甚至直到今天,这一影响都没有完全消除。比如,学校里大都采用宗主国的语言进行授课,课程安排脱离非洲本土的实际情况等。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殖民者建立的学校里,一个地地道道的非洲人,却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或法语,捧着一本介绍欧洲国家的历史书接受“爱国教育”,而他们需要爱的“国”,则是给他们带来了深重苦难的殖民者。这在如今看来难免显得荒唐可笑,可在当时的非洲是普遍现象。毕竟,殖民统治者是外来者,他们兴建学校并非是因为对这片土地寄予了多么大的理想,而是在于通过学校教育对非洲人“洗脑”,在培养一批顺民的同时,或许还可以培养一些殖民统治的工具。时至今日,非洲各国政府开始在学校中大力推行本国语言的教授,强调对于本土文化、历史的重视,这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对殖民时代教育的“拨乱反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殖民者的统治全面收缩;直至199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国家纳米比亚独立,非洲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历史。随着殖民者的退出,非洲的殖民化教育时期画上了句号。

多元化教育时期

欧洲殖民者退出非洲,除了给非洲留下大量的校舍之外,还给非洲的现代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殖民时代的烙印。时至今日,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多数国家里,学校教育的通用语言都是宗主国的语言。

当然,除了殖民化教育的残迹之外,各个独立国家的政府也在大力复兴本土教育,诸如加强对本族或本国历史、文化的教育等。

除了以上两者,非洲的教育也开始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如非洲各大高校的院系设置基本已经能够涵盖航空、生物工程等所有人类的研究所探及的领域;再如,孔子学院在非洲遍地开花,亦是非洲教育拥有全球视野的一项佐证。

2.非洲有哪些著名的大学?

研究非洲的大学,我们会发现,在非洲综合实力最强、最有影响力的高校,基本都位于埃及和南非,如开普敦大学、金山大学、比勒陀利亚大学、开罗大学以及苏伊士运河大学。下面,我们就分别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几所知名大学。

开普敦大学

开普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UCT)简称开大,位于南非西开普省开普敦市。其前身是创办于1829年的南非学院(South African College),是南非最古老的大学,也是非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开普敦大学拥有7个学院,包括人文学院、社区与保健学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与自然科学院。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Allan McLeod Cormack)、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克卢格(Aaron Klug)、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等知名人士均是开普敦大学的毕业生。

金山大学

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又作维特沃特斯兰德大学)位于南非豪登省约翰内斯堡市,其前身是南非矿业学校。金山大学拥有9个学院,包括自然科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音乐学院,9个学院下设99个系别,全面涵盖如文学、历史、哲学、生物工程、航天工程等课程。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克卢格曾就读于金山大学,之后移居开普敦,在开普敦大学取得结晶学硕士学位。此外,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南非前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西德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均曾就读于金山大学。

比勒陀利亚大学

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位于南非德兰士瓦省比勒陀利亚市,成立于1908年,其前身是威斯特大学。比勒陀利亚大学是南非最大的大学,拥有11个学院、139个系别。这11个学院分别是人文社会学院、自然与农业科学研究学院、法律学院、神学院、经济管理科学学院、兽医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医药学院、牙医学院,以及工程、建筑环境和信息科学学院和志愿服务机构。

开罗大学

开罗大学(Cairo University)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创办于1908年,是埃及最大的高等学府。开罗大学拥有3个分校、14个学院、124个系别,其中,医学、文学和法学是最有影响力的学科。第6任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富兹(Naguib Mahfouz),巴勒斯坦总统,同时也是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等知名人物,均是开罗大学的校友。

苏伊士运河大学

苏伊士运河大学(Suze Canal University)创办于1976年,较之非洲其他几所著名大学的创办时间晚了很多,但这并不妨碍苏伊士运河大学在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苏伊士运河大学拥有多个校区,分布在伊斯马仪利亚省(主校区)、苏伊士省、塞得港省、阿里什省、南西奈省等。

3.非洲的大学教育现状如何?

非洲的高等教育经历过一段短暂的辉煌时期,即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刚刚结束时。研究非洲各大高校的知名校友,我们会发现,这些高校培养了一大批后殖民时代的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同时,非洲地区的许多文学泰斗、科学巨擘、金融巨子均是毕业于这些高校。这或多或少跟非洲高校教育早期的精英路线有关。

当然,这些辉煌已经成为历史,如今,非洲的大学,无论从教学质量上还是从生源质量上,再或者是口碑上,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

20世纪末21世纪初,非洲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开始进行持续的畸形扩张。之所以说畸形扩张,是因为各大高校在资金、校舍、师资力量等各软硬件方面维持不变甚至有所缩减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地扩招,而高校门槛降低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源素质的下降。同时,在学生数量与学校本身的承载力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非洲高校的教学质量发生了严重的滑坡。

除此之外,非洲高等教育还面临着另外一个挑战,或者说是尴尬境地,那就是渐渐陷入信任危机。在非洲人的眼里,那些曾经培养出大量改变非洲命运的传奇人物的大学,早已风光不再。心存远大抱负的非洲学子开始将目光锁定非洲之外的世界名校,财力尚可的家庭则会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外国留学。而剩下来的学生,则在非洲本地的大学里,与数万名跟自己同样的校友,均摊学校里有限的教育资源。

而在这种种困境下,流向非洲高校资金的缩水,则已经触及了高校的根基。非洲国家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者不再认为非洲高校是一块拥有高回报率的投资地,同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向非洲高校的贷款的态度转向保守,非洲高校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4.为什么非洲有些大学不用交学费?

提起非洲,人们脑海里最容易跳出来的词恐怕就是“贫穷”了,事实也相差无几,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尚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但我们也绝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样一块贫穷大洲里的各国政府便一定是急功近利,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便可以不顾其他。恰恰相反,在国家赤贫、财政收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非洲各国还对教育保持着高比例的投入,实在难能可贵。时至今日,非洲大部分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初级教育免费、中级教育部分免费、高等教育个别免费。也就是说,在非洲,有一些大学是不用交学费的。

目前,世界各国的义务教育基本都没有覆盖高等教育,那么,对于非洲这样一个相对较为贫穷的地方来说,部分大学免收学费,是基于什么考虑的呢?

原因之一,自然是非洲人开始渐渐认识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培养,是改善非洲经济落后最好的办法。

除此之外,非洲各国政府认为,鼓励国民接受从初级到高等的全程教育,有利于从整体上将国民素质提升一个层次。

另外一个原因,据笔者猜测,是与非洲各国的执政者的身份有关。非洲大部分的执政者,是殖民时代结束后非洲各大高校里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优质毕业生,如南非国父曼德拉曾就读于金山大学,坦桑尼亚首位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曾就读于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坦桑尼亚现任总统贾卡亚·姆里绍·基奎特毕业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他们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比任何人都深刻,因而,也能够以最大的魄力支持非洲教育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非洲的一些大学实行了免费政策。

5.为什么非洲的辍学率很高?

学生中途辍学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不管是经济发达如美国,还是教育理念先进如欧洲各国,均或多或少地受到学生辍学的困扰。非洲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非洲学校的辍学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于首位。据联合国发布的《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8年至20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失学人口增加了160万,这个数据或许可以作为非洲辍学率高的某些佐证。之所以如此,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最根本的原因当属非洲经济的落后。一方面,近些年来,非洲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由于起点低、包袱重,现有的增长远未能达到彻底改善非洲人生存处境的程度,包括持续且大量的教育投入。而另一方面,大量的非洲家庭根本无力负担子女教育的费用,再加上非洲平均每个家庭拥有五六个孩子,即使财务状况稍好的家庭,有能力把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教育的也只是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