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8790400000017

第17章 言为心声,聪明父母这样听孩子说话(1)

有句话叫“童言无忌”,是说孩子往往不会考虑别人的面子或感受,直接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实,这也给了父母一个很好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机会。俗话说“我手写我心”,对于孩子来说恰恰是“我口说我心”,他们说出来的,都是自己内心小世界最想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父母听孩子说话,不要只听表面,要结合他们的心理,判断出是孩子的哪种心理作用在显现,以及是否是孩子心理特质的表现。

1.“只能我自己吃”——孩子的占有欲在作祟

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在长期的家庭宠爱中形成了一种“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的概念。这代表了孩子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同时也是一种自私的心理。但从形成孩子这种心理的源头来看,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只不过父母的纵容和溺爱,让孩子的自私自利越演越烈,最终成为了一种道德品质问题。

占有欲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一般在孩子出生后18个月至3岁期间显现。这个时候,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时期,往往要先形成自我意识,才能意识到身边还有“你”“他”。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非常强烈,他们眼中的一切都是属于自己的,包括父母。孩子不断地通过这种“我”“我的”等宣示,通过对物品的占有权,来满足自己的自我意识。如果别人随便触碰或占领了属于他们的东西,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抢回来,并且常常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芳芳的小姨带着小表妹妮妮到自己家里来玩,芳芳很高兴,一直和妮妮亲热地在一起玩。谁知,就在芳芳的妈妈抱了妮妮一下之后,芳芳的小脸立刻“晴转阴”了,她使劲儿扒着妈妈的手臂,不停地说:“不许你抱她,不许你抱她!”妈妈有点不高兴,但为了不让芳芳继续闹下去,只好先将妮妮放开了。

吃完中午饭,妈妈对芳芳的小姨说:“芳芳有几件衣服穿起来有些小了,但还挺新的,你要不要拿回去给妮妮穿?”小姨听了很高兴。可芳芳却在一旁喊道:“不行!那是我的衣服!不能给小姨!不能给妮妮!”妈妈耐着性子解释道:“芳芳听话,你是姐姐,而且衣服你已经穿不了了。”说完,就找了几条裙子递给了妮妮。妮妮刚抱到手里,芳芳气得小脸通红,一把就抢了回来,快速跑回自己的房间,关上门生气去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一个乐于分享的孩子,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必须要经历一个自我意识建立的时期,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有一段时间出现强烈的独占欲望,坚决不跟别人分享,甚至抢夺别人的东西。父母要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同时也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形成慷慨、善良的性情。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明确的概念,让他知道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比如,孩子自己房间的玩具、用品等都是他的;父母房间里的东西不属于他,他是不能随便动的;另外,家里是可以随便走动的,但不能大声喧哗,因为家的一部分属于父母,父母在某些时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休息;等等。当父母对孩子明确了这些概念的时候,孩子就会懂得,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自己,从而也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了。

其次,要让孩子知道分享的必要性,但不要强迫他。孩子在做出“自私自利”的行为时,有些父母无法接受,或者在别人面前时觉得尴尬,就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做法只能使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不但不会心甘情愿地将东西分享出来,还会“护”得更紧。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孩子自愿与别人分享事物。

西西有一个上大学的小叔,放暑假后,小叔到自己家里来住。小叔很喜欢西西,总是给他买很多好吃的,西西觉得很开心。

一天早上,小叔下楼买早点,买的是四人份的油饼,而且是在西西非常喜欢吃的那一家买的。他刚提着油饼进屋,西西就乐坏了,立刻到卫生间踮着脚洗了手,跑到饭桌前坐好,把油饼拿到自己面前,开始用小手边撕边吃。这时,爸爸、妈妈和小叔也都坐了过来,但当小叔要去拿油饼的时候,西西却用双手挡住油饼,对小叔说道:“你别吃我的油饼,只能我自己吃。”小叔尴尬地笑了笑,爸爸有点生气,对西西说道:“怎么能对小叔没礼貌呢?快点把手拿开。”西西气鼓鼓地看着爸爸,手还是挡在油饼前面。妈妈开口说道:“西西这样不对,油饼是小叔买的,不能不让小叔吃。”西西一看所有人都很“凶”地对待自己、不支持自己,又是气愤又是委屈,一下从椅子上跳下来,跑进卫生间,将自己锁在了里面,还大声喊了一句:“我不跟你们玩!”几个大人顿时被逗笑了,接着好言相劝了半天,西西才从里面走了出来。妈妈温和地对西西说:“西西,你看,我们有这么多的油饼,你一个人肯定吃不完,放到下次吃饭的时候已经凉了,会不好吃的。再说了,你自己吃有什么意思呢?大家一起吃多开心呀!你说呢?”西西想了想,把油饼推到了餐桌中间,对小叔说:“小叔,你吃吧!”

另外,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流,或者多和一些懂得分享的小哥哥、小姐姐在一起玩,也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到自己家来玩,让孩子扮演招待客人的角色。这些方法,都能让孩子在欢快的心情中体会分享的乐趣,对于孩子减轻占有欲是很有效的。

让孩子懂得“借”和“还”等概念,也能帮助他们降低占有欲。比如,让孩子知道玩具借给别人,还能要回来,自己不会因此而损失什么,反而会赢得一个好人缘;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借别人的东西,最终都是要还的,不能就此占为己有。通过不断这样强化孩子的意识,孩子强烈的占有欲就会冲淡很多。

父母小贴士

占有欲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有一定的占有欲,才证明他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才能有自尊心,也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心。所以,父母面对孩子的“占有欲”,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既要适当保护,又要遏制其“疯长”。把握好尺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最为有利。

2.“妈妈,我给你讲故事”——孩子有沟通的渴望

良好的沟通是治疗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可悲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孩子希望和大人沟通的时候,被大人以漫不经心的态度浇灭了热情;而父母发现很难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又开始迫切希望和孩子加深交流。

生活中到处都能听到父母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现在回家什么都不愿意跟我们说。我们问点什么,他才特别简单地回答点什么;我们不问,跟我们的沟通就几乎为零……”当父母不断地发牢骚,孩子不愿跟自己敞开心扉的时候,是否也会回想起这样的场景: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总是喜欢追着自己“说话”;孩子稚气未脱的时候,也总爱追在自己屁股后面,不停地想和自己交谈。但这些时候,父母往往没能认真地跟孩子对话,不是在忙自己的事情,就是没耐心和说话不清楚、话题简单的孩子“磨牙”“说傻话”。在孩子迫切希望沟通的时候,父母没能给予及时的回应,孩子就会逐渐失去沟通的兴趣,变得沉默寡言。

乔乔从生下来开始,就一直由妈妈带着。到乔乔一岁半的时候,妈妈觉得自己应该去找个工作,便将乔乔托付给了奶奶来带。奶奶虽然很疼爱乔乔,但和乔乔之间的沟通很少,乔乔这时正处于学说话的时期,每天嘴里嘟嘟囔囔个不停,看到什么都想问一问。但在奶奶的观念中,自己每天把孩子喂饱、看好,没事带她出去晒晒太阳、透透气,就是完成了照看她的“任务”,所以并没有注重跟她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这就导致乔乔白天非常“寂寞”,所以晚上妈妈一回家,她就立刻追在妈妈屁股后面,跟她说个不停、问个不停。妈妈呢,上了一天班很劳累,再加上要忙家务事,同时又觉得乔乔年龄小,说的话“不着调”,不用特别用心去听、去回应,于是每次都是乔乔说得很欢,妈妈却随便敷衍。有一次,乔乔满心欢喜地跑到妈妈面前,对她说:“妈妈,我给你讲故事,好吗?”但妈妈的回应却是:“你故事书上的故事妈妈都能看得懂,妈妈现在想休息,乔乔不要吵了。”乔乔只好失望地离开了。后来,妈妈慢慢发现,乔乔似乎不再像从前对待自己那样热情了。而乔乔上了小学之后,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她一回到家就钻到自己的卧室里,妈妈询问她在学校的情况,她也懒得多说几句。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沉默寡言,很可能就是父母早期对孩子的态度造成的。这也给了父母一个警示:当孩子表现出渴望沟通的热情时,父母千万不要视而不见,要知道,这种热情可能一去就不会再复返。

那么,父母如何有效和孩子沟通,达到保护孩子沟通欲望的效果呢?除了我们都知道的,要认真倾听孩子、回应孩子之外,还要注意一定的沟通技巧。

美国人的生活虽然看起来非常轻松、自由,美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远小于中国的孩子,但美国孩子在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体育比赛及学习成就方面,也有很大的压力。美国的父母帮孩子疏通压力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内心的挫败感。比如,当孩子考完试回到家中,父母会第一时间走上去抱住孩子,说一声:“孩子,我知道你今天很辛苦。”试想,如果这时父母关心的不是孩子,而是考试结果或分数,那么想必孩子不会感觉到温暖,也难有和父母继续沟通下去的欲望。事实上,很多美国孩子在听到父母的关爱的话之后,会主动地把今天的考试情况说出来。但他们即使说的是不好的结果,父母也会表示理解,并且会坐下来,帮助孩子分析试题,和他一起总结经验,让他明白下一次应该怎样避免出错。当然,最后还会加上那一句我们经常在美剧中听到的话:“我为你感到骄傲!”

美国父母的做法启发我们,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必须要在关爱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孩子觉得自己在一段沟通中被尊重、被爱护,才会有意愿继续交流下去。

孩子在和父母沟通时,总是全心全意的,经常会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比如说自己最喜欢什么、长大了最想干什么、对一件事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这时,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以自己的观念和喜好来和孩子交流,否定或者企图影响他们的思想。这样的沟通,将注定是失败的。比如,孩子说自己喜欢画画,长大想当画家,父母觉得孩子的理想不切实际,就立刻予以否定,并让孩子一定要“改正”思想,立志做工程师、医生……父母这样的做法,很有可能让孩子在以后埋藏自己的想法,不再说出来。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要孩子的想法不违背道德法律,父母不妨对孩子表示支持,这样,至少你们在沟通上会是畅通的。

一位教授在他儿子6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儿子一个非常漂亮又美味的蛋糕,然后问儿子长大了想干什么,他的儿子想了一会儿,认真地说,想成为糕点师。他的父亲没有取笑他,而是真诚地说:“那么祝你成功,未来的糕点师。”平时,这位父亲还不时地给儿子买来制作糕点的书籍。孩子的学习一直很优秀,尽管后来上了大学,没有成为糕点师,但制作糕点一直是他的爱好,也是他自信和成就感的来源。

可见,孩子的话有可能是“一时戏言”,但父母如果硬要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一定要按着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假如父母暂时对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和支持,日后再逐渐进行引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可能会产生更高远的志向。

总之,沟通在亲子教育中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某些无关紧要的原因,而使彼此的沟通情况恶化。

父母小贴士

良好的沟通是保证亲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最基本的手段。亲子教育离不开沟通,正如一盆植物离不开水、养料、土壤一样。父母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不要过于看重对孩子的物质给予,而轻视和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否则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我就不原谅他”——孩子心胸过于狭窄

在英国人的教育中,教育孩子成为心胸开阔的人被视为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比如,在英国学校的各类比赛中,虽然“输赢”二字也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孩子被灌输的思想是要更重视比赛的过程。比赛场上,老师每次都会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你可能会赢,但你不会永远都赢。所以你要放下过于在意输赢的心态,注重享受参与的过程。因此,孩子们更看重的是参加自己喜欢的比赛,而不是过多地纠结于最终的结果。

自己的孩子心胸开阔,当然是每位父母都希望看到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如今的很多孩子的心胸并不那么开阔,反而很狭窄。心胸狭窄,是一种狭隘的心理,也是一种人格缺陷。这种孩子常常表现出吝啬小气、斤斤计较、不吃亏、输不起的态度。若是别人伤害了他们,他们往往很难释怀;别人批评了他们,他们更是会长久地耿耿于怀;别人比他们强一些,也会轻易触及他们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