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孩子听话的心理学
18790400000015

第15章 拨开怪异行为的迷雾,认清孩子的心理本质(3)

儿童教育学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情结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孩子的恋物情结,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

第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缺乏安全感,通常都与家庭氛围差有关。父母爱吵架、感情不和,甚至离异,都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在重视对人的心理分析的美国电影中,就经常出现父母离异、孩子快速形成严重恋物心理的情节。可见,家庭的温馨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最关键的因素,父母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二,父母要多表达对孩子的爱。所有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爱,甚至有些孩子成年后,还会说出“你根本不爱我”之类的令父母伤心的话。这其实是因为,父母没有通过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对于孩子来说,物质的充足,远远比不上心里的感受。父母只有经常给孩子爱抚、拥抱,多和孩子进行温情的眼神交流、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爱,才能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所以,父母不要觉得难为情,多伸出双手拥抱孩子、爱抚孩子,孩子受伤的时候要如此,平时也要坚持这样做。孩子被包围在真实的爱和关怀中,怎么会再去依恋那没有生命的物品呢?

第三,很多恋物情结也源于孩子独处时的恐惧。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早日独立,很小就让他学着自己睡一间屋子;还有些父母忙于工作,经常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这些独处时的孤独和恐惧,都有可能促使孩子去寻找一个忠实的“伴儿”,和它“谈话”“玩耍”,正如漂流到荒岛的鲁滨孙要找一个足球来充当自己的朋友一样。

这就告诉父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要长久地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即使是要训练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也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如果他感到害怕,父母除了要安慰他之外,还应在睡前陪伴孩子一会儿,给他唱一首歌,或者讲一个童话,等到孩子睡着再离开。

乐乐今年四岁半,性格很是活跃,在幼儿园里是一个积极分子。但最近,老师向乐乐的妈妈反映,乐乐有点沉闷,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差了一些,总是抱着一只毛绒长颈鹿坐在角落里,中午睡觉也要抱着。老师觉得天热,想帮他拿开,他就会很不高兴地哭起来。妈妈仔细回想了一下,乐乐开始要求带着“长颈鹿”去幼儿园,好像是从自己和他分房睡开始的。

前一阵子,妈妈觉得乐乐长大了,应该自己睡一间屋子,就把儿童房整理好,当晚就让乐乐搬了过去。睡到半夜,乐乐要求回到妈妈房间,妈妈想了想,还是一狠心拒绝了。接着,没过几天,乐乐好像就和这只“长颈鹿”形影不离了,还给它起了名字——“小小乐”。想到这里,妈妈觉得自己可能有些太着急,让乐乐产生了不安全感,才和“长颈鹿”有了“相依为命”的感情。

为了不让乐乐发展成“恋物癖”,妈妈每天晚上都会到乐乐房间里,开一盏灯光柔和的台灯,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唱一首摇篮曲。在得知乐乐很怕黑之后,妈妈故意经常把灯关上,和乐乐在房间里捉迷藏,还让乐乐看外面美丽的夜景、天上的星星。没多久,乐乐的活泼劲儿就回来了,对独自一人睡觉的恐惧降低了很多,对“小小乐”也不那么依恋了。

父母避免让孩子产生恋物情结,除了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之外,还要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花点小心思。比如,对于孩子比较容易产生依恋的柔软之物,毛巾、抱枕、毛毯等,尽量多买几件,让孩子轮着用,从而减少他与其中一个过多的接触,避免产生依赖。

父母小贴士

有恋物情结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仿佛生活在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外界的阳光、雨露,甚至快乐都与他们无关,只有在和依恋物的“二人世界”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孩子不向往美好的事物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没有勇气相信这些事物也可以属于自己。所以,父母消除孩子恋物情结的关键,就是打开孩子阴暗的小心灵,放入亲情、乐观和阳光。

6.沉默不是金——孩子或有社交恐惧症

英国一家智囊机构于2010年12月份发表研究报告称,社交技能必须从孩子抓起,应当针对5~8岁的孩子设立社交技能课程,让他们学会愤怒管理、压力处理,教他们解决交朋友中遇到的问题,否则错过这个关键期,从小就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行为不良、学习困难、社交恐惧等问题。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儿童都应该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也体现了他们健康、外向的心理。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活泼,很多孩子独处或者跟家人在一起时,表现得很自如,而一旦到了室外、跟陌生人有所接触时,就立刻“缩”了起来,不说话、不爱笑,甚至有些害羞、胆怯、恐惧。“沉默是金”,这是无数的社会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但如果天真的孩子也总以沉默示人,就不是一件好事了,这时父母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有得“社交恐惧症”的倾向。

那么,哪些孩子处于得社交恐惧症的危险边缘呢?第一,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有些孩子身上很少有儿童的天真活泼的天性,像个大人般老成,不喜欢与人过多接触,喜欢安静和独处。第二,情绪不稳定的孩子。这类孩子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发之后,又很难平复。第三,自卑感强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不敢主动和别人沟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所以不敢自在地和别人交往。第四,情感过于细腻的孩子。有些孩子心思非常细密,能够敏锐地察觉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但凡别人有一点儿不喜欢自己的神情,就会影响他与别人交往的心情;进而还有可能导致他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也很容易紧张、害怕。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许多成年人在社交中表现出来的拘谨、害羞、恐惧,都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与其儿时所受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父母感情不和谐的家庭,或者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对待和否定,父母的这些做法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紧张。如果这种紧张不能够及时得到缓解,那么他的羞怯、内向心理就会持续到成年之后,妨碍其社交和工作。

那么,父母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来消除孩子的社交恐惧呢?除了前文已经多次提到的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外,还要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

首先,父母要明白,导致孩子社交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孩子生性腼腆,有的则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过被呵斥、被否定的经历,这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于是出于自我保护,而不愿与别人交往。这时,父母除了要注意自己不要实行“强硬式”的教育之外,还要在孩子进行社交初期,尽量让他接触一些比较和善的人,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交心理和技能打下基础。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外面玩,遇到一个外表比较粗犷的熟人,就让孩子叫“叔叔”。孩子看着对面的男人,本来就有些害怕,熟人突然冲着孩子“吼”一句:“快叫!不叫我要把你抱走了!”虽然“熟人”觉得这是一种逗弄的方式,但却有可能让孩子受到惊吓,从此对同类人甚至所有陌生人都产生恐惧心理。

儿童心理诊疗室中,很多孩子都曾经因为这样的“吓唬”而产生心理阴影,有的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有的不愿再靠近成年男人,甚至还有胆小的孩子不停地问妈妈:“那个叔叔真的会把我抱走吗?”显然,这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父母要吸取教训,千万不要让孩子因此而有了阴影后,再去费劲心力地消除它。

其次,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出现社会交际的萌芽,开始有与家人之外的人交往的需求。一般这个年龄在2~4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到室外去玩耍,让他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给孩子创造一些社会交际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另外,适时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也能创造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的发展。

另外,对于一些天生比较内向的孩子来说,只创造交际机会可能是不够的。这时,父母就要给不善交际的孩子做出示范,当孩子有所起色时则要强化训练,直到孩子形成较强的社交能力。

有研究者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示范者,向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的孩子演示各种社交技能。比如,对别人微笑,进行适当的身体接触,口头邀请等;孩子掌握了最基本的技能之后,示范者被进一步要求给孩子示范如何参与到别人的游戏当中,怎样对同伴做出友善的回应,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予同伴关心、帮助和同情,怎样向对方表达赞美之意。结果显示,示范者亲自演示出来的做法,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即使那些非常内向的孩子,也能在别人的邀请之下做出回应。

最后,孩子如果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遇到问题,父母切忌责怪与孩子交往的另一方,也不要替孩子出面解决问题。父母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引导他,或者告诉他方法,让他靠自己的努力去问题。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在社交中遇到问题而心生恐惧。

社交技能是孩子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能力之一,父母千万不要认为无关紧要,而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早日掌握。

父母小贴士

把孩子关在温室当中,培养成一株娇嫩花,那么当孩子走上社会的那一天,它将禁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引导孩子做一片顽强的爬墙虎,自由地攀岩、与别人产生交集,体验交流的快乐,这样,孩子将来的生命力才会顽强的,生活也才能是快乐自在的。

7.小小“人来疯”——背后心思知多少

有的孩子平日里安安稳稳,但家里一来了人就立刻变为“小疯子”,好像身上装了一个按钮,一按就会“疯狂”起来。这类孩子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叫作“人来疯”。很多父母觉得“人来疯”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还会拿此来跟自己的孩子开玩笑。但实际上,“人来疯”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心理因素,或者说是某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被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