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故事确实很有趣、很动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梦游仙境的经过。其中的情节离奇极了,使三个小女孩都瞪大了眼睛,静静地听他讲故事。听完以后,又天真地要求他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而且,不达到“目的”不肯罢休。他感到难负她们的盛情,又想,写给儿童们看看也无妨,于是在这天晚上花了整夜的工夫写完。因为三个小女孩中有一个叫做艾丽思,他就给这段故事取了一个名字,称为《艾丽思漫游奇境记》。
但他认为这个故事毫无价值,似乎不会再有人要重读它,所以就随意地把它扔在一边,甚至连自己也忘记了它。
几年以后,当这份原稿被他的一位朋友在纸堆中发现时,已是布满尘垢。那位朋友好奇地翻开来阅读,不由得大为惊异:这故事太使他迷恋神往了,所以他怂恿道奇生赶快把它付印。这真使道奇生恼怒得直跳起来。
“什么?你要我付印这种给小孩子读的荒谬故事吗?这是牛津大学教授所应写的东西吗?这不是有损我的尊严吗?不成,决不能付印!”道奇生十分固执地反对着。
可是,《艾丽思漫游奇境记》还是出版了,不过,道奇生不愿意暴露他的真名,就在“著作人”的下面随便捏造了一个名字:卡洛尔。
谁知道,这本书出版后竟震惊了世界上任何会说英语的地方,并且,很快地被译成几十个国家的文字。而且一年又一年,该书愈来愈畅销,印刷厂忙碌得昼夜不停地工作。这绝大的成功连道奇生自己都莫名其妙,他始终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成功”在哪里呢?
4.名牧师派克斯·古特曼
他11岁开始当矿工,入矿工作时,他手边总是带着一本书;后来为传道四处奔波,他还是不会忘了看书。
我在纽约时,常常从我住的地方出发,渡过东河,到派克斯·古特曼牧师那里去闲谈,而且往往不到天黑不愿回家。在纽约,古特曼博士是很有名望的人,你若想和他接近,机会极多,只要你有一台收音机就行了。因为他每天总在电台播音。
他有十几年的播音历史,的确是播音界的元老。
你是否时常抱怨工作太繁忙,请你看看古特曼先生每天要做多少事情——
他每天早晨七点起床,要写20至30封的信,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报章短文,准备一篇演讲词,去探望五六位教区居民,还要参加两三处的集会,然后匆忙地回到家里,再读一本新书……直到凌晨两点,总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他才上床睡觉。
这种繁忙的生活,我只要过两天就会感到头痛。可是,古特曼先生却这么自然地一天天过下去。
他曾对我说:他从英国著名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处,得到一个很有价值的经验:当威廉·格莱斯顿担任维多利亚女王的首相时,他的办公室里放着四张写字台,分为文学、商业、政治、阅读书报之用。根据威廉·格莱斯顿的经验,将工作时常变换分配,才不会使脑筋发生厌倦。古特曼很谦逊地说,他每天的工作虽多,却不觉得繁忙,也就是效法了威廉·格莱斯顿的办法。
古特曼阅读的书籍也常常更换:他认为读书应该和吃饭一样,时常变换口味才对,所以他每个礼拜要阅读两三本侦探小说。如果谁看到古特曼先生拿着一本哲学方面的书,就断定这位学识渊博的牧师是喜欢研究哲学的,那就是很幼稚的猜测。
有一次,我去拜访他,看见他桌上放着四本书:一本是《食谱指南》,一本是葛兰费尔著的《拉伯瑞多罗曼史》,一本是《路易十四宫廷回忆录》,还有一本是刚出版不久的恐怖小说。
最让我钦佩的是,古特曼先生在11岁的时候已能勇敢地到英国某处的煤矿内工作,并将每天工作八小时的代价全部补助家用。他像这样连续十年而毫无怨言,终于把幼小的弟妹抚养成人。
古特曼的童年遭遇是如此的不幸,把宝贵的青春消磨在煤矿里,他似乎再也不会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了。但是谁能想到,他反而是全美国读书最多的一个人呢?
古特曼的自学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当他在矿内工作时,连一两分钟的闲暇时间也不肯轻易放过。他总要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在暗淡的灯光下读书。虽然他每次最多仅能阅读两小时,但他工作时总是带着一本书。他对人说过,可以不吃一餐饭,却不能不带一本书。
他当时很明白,要想脱离煤矿生活,就必须拼命读书。他在煤矿中工作了十年,尽力向别人借书来读,其总数竟达1000多册。十年努力的结果,总算达到了目的,满足了他的求知欲,他获得了大学文凭,并且还得到伦敦大学的学位。
他每星期都要公开讲道,听众往往超过500万人。知道他的人,无不钦佩他的学识、才能。他真是一位卓越的牧师。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从南极发来的无线电报。原来,伯德将军在南极探险时,曾在收音机中听到他的演讲,感到非常感动,因此特地发电报向他致意。
不过,当古特曼初来美国讲道时,只有150人听讲。他们虽想每年凑集800美元酬金给他,结果还是没办法凑足,只好每个人都以送粮送菜的办法代替现金。有一个农夫曾经送过他一堆草,也有人送他小青豆或者是苹果之类的东西。
古特曼是英国人,诞生在一个小城市。那是一个著名的产煤区。他年幼的时候,因为面貌生得粗眉大眼,使一位老邻居再三警告古特曼的父母要好好管教他,否则这个孩子将来必定堕落,说不定会沦为盗贼。要是这个老邻居知道古特曼日后赫赫有名的情形,不知他又要说些什么话呢。
他一生中最敬佩的伟人是林肯,并承认自己受林肯的影响最大。此外,他最崇拜的小说家是辛克莱,最崇拜的诗人是华兹华斯和弥尔顿。
古特曼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收藏家,无论珍贵的书藉还是雕刻品,他都乐意搜集。他对我说过,他还藏有一本“罪恶”的《圣经》。因为当初排印这本《圣经》时,其中的一条遗漏了“不可”两个字。
5.评论权威辛泰尔
他写了十几年的报纸评论,却拒绝了一分钟500美元的播音工作,以及相当于一张空白支票的电影合同。
十几年来,辛泰尔照例每天写一篇评论,送给498家报纸同时刊载,他每天的读者有200万之多。他把这些文字加上一个总标题,称为“每日纽约”。
辛泰尔是纽约评论界的权威。不过,他从小生长在密苏里河畔,因此,他对于纽约的情况并不十分熟悉,直到34岁,他才第一次看见纽约。
辛泰尔在纽约千万人中,是一个最负盛名的人物。要是你想寄一封信给辛泰尔,不用在信封上写明他的姓名地址,只要随便从哪里剪下一张他的照片贴上,然后投到邮筒里,他就会收到你的信了。像这么奇怪的信件,他每星期总要收到十多封呢。
关于辛泰尔个人的趣事还真多。譬如他天天写《纽约时报》的评论,每星期可得2150美元的报酬,但他一生之中至多只有三次和付款的人当面谈过话。
他每年的稿酬总在数十万美元以上,但从未雇用过速记员。他的文章,都是由他自己用打字机打出来的。
虽然他的薪金比美国总统还多,但说出来真会叫人不相信,他竟不知道写字间是什么样的。他当然也有自己的写字间,可是他从未去过一次,总是独个儿躲在家里工作。
他的个性的确是异乎常人。曾有一年,有31家电台聘请他,但他却毫不动心而婉言谢绝了。有一家电台甚至这样请求他:只要他在纽约的写字桌旁装置一架播音机,每播音一分钟,就酬谢他500美元。可是,他还是使他们失望了。
他除了无意播音外,也不愿意在银幕上露面。虽然好莱坞的几家著名电影公司都争先恐后地聘请过他;尤其是华纳公司更是用尽了方法和他洽谈,希望他能够担任某一部影片中一个纪念会主席的角色,而他每次的答复,总是一个“不”字。后来,华纳公司又寄给他一封信,并附了一张空白的合同,信上说:
“请您随便写下您所希望的酬金数目,并请您签好字,然后寄还给我们。”
他的确遵照他们的吩咐做了,也就是说,他将合同寄还给了他们,不过仍然没有签字。
我问过他,为什么要拒绝这种难得的机会呢?他的回答是:
“这个吗?只因为我不擅长谈话啊。”他接着告诉我:他曾赴洛杉矶一个朋友的宴会,在席间,他想说几句话,谁知道一站起来,又害怕、又战栗、又气喘,结果硬是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他笑着说:要是他真的在电台播音,或者在摄影场拍片的话,说不定会当场晕倒呢。
辛泰尔生于密苏里河畔,他父亲曾在该地开设过一家小店,他母亲在他三岁时就不幸去世,他的祖母吃尽千辛万苦,总算将他抚养成人。
这么一个乡下孩子,竟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原因在哪里呢?他曾对我说:“……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村子里来了一个眼科巡回医生。他是从纽约来的,替我的祖母配了一副眼镜。我真羡慕他那丝质的帽子和时髦的衣服,我睁大了眼睛呆望着他,直到望得我的眼睛十分疼痛……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衣服上饰着花边的人,我觉得他伟大极了。”从这段话里,我们明白了,辛泰尔童年时醉心于伟大人物,结果使他自己成为伟大的人。
这个乡下孩子,后来被介绍到一家旅馆中担任夜班书记。这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开始接近许多举止阔绰的人们,听他们畅谈百老汇的风光。他非常羡慕他们,决意到各地去旅行,以便增长自己的见识。
他虽然贫穷,并且缺少帮助他的人,但他有青春朝气和火一般的热情。他开始向理想的目标努力,先读遍了所有关于纽约的书籍。接着,在一家报社工作了七年,又转到波顿杂志社任职。谁知他到达该地仅三个月,杂志社不幸倒闭了,后来,他虽一度找到了报社的工作,可惜因为身体太孱弱而被辞退了。
失业后,他开始实践他那久远的理想——依赖“写作”度日。他每天写一篇纽约见闻,但没有人愿意替他发表,使他十分灰心。
他年轻的时候神经异常衰弱,往往写作一会儿,就需要休息三个小时,谁知后来他的身体反而强壮起来了。
还有一件很奇怪的事:辛泰尔虽然住在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大都会里,却非常怕繁杂,甚至怕在人群中逗留。他还告诉我,他每次碰到陌生的客人时,心中总是很恐惧。曾经有整整一年,他从未走出他所居住的旅馆大门。朋友们虽然用尽了计谋,也不能把他哄骗出来。而他有生之年,从未进过剧院。
这位纽约的典型人物,不吸烟,也不喝酒;最爱吃口香糖,常常以散步代替运动。
他的衣服都是巴黎名师设计的,有人曾称赞他足可与威尔士亲王媲美。不过,他写作的时候总是穿着睡衣。
他一生的罗曼史,仅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
“他结过婚了。”
他最崇拜的电影明星是韦尔·罗杰斯;他最爱读的书是《被捆绑的人》;他最喜爱的歌曲是《印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