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1872000000020

第20章 再论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性质(1)

李明斌

一、鱼凫村遗址及第三期遗存的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于1964 年的鱼凫村遗址(又称鱼凫城遗址) , 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四川成都市温江区, 传古蜀国鱼凫王都于此。鱼凫村遗址是四川盆地龙山时代典型遗址之一。经研究复原, 城垣形状为规则六边形, 总面积40万平方米。

1996年和1999 年,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获得大批十分珍贵的资料。

1996年试掘面积428平方米, 清理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墩文化若干灰坑、房址和灰沟, 出土大量文化特征明显的陶、石器, 基本弄清了鱼凫村古城城垣的结构和建造方式。根据试掘所获材料, 将遗址先秦时期堆积分成三期, 其中第一、二期的年代范围在龙山时代前段(距今4700~4300年) , 第三期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一期、早于三星堆遗址第二期, 即相当于龙山时代末期至夏初前后( 距今4000~3700年)。

该年度发掘仅在遗址西北部的部分堆积单位中发现第三期遗存。

1999 年的第二次发掘, 总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 清理出相当丰富的遗迹现象: 灰坑、房址、墓葬、灰沟、窑址, 出土数量巨大的陶器。陶器种类较上次发掘有较大的不同, 代表性器类有: 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圈足尊、壶、宽沿直腹尊、圈足盘、腰沿器、窄沿罐、敛口罐、曲沿罐、小平底罐、器盖和高柄豆等。本次发掘所出仍分成三期,通过初步分析, 其中第一、二期相当于宝墩文化的前、中期, 第三期既出土有典型宝墩文化陶器, 如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圈足尊等, 石器有小型锛、斧、凿, 又出三星堆文化的小平底罐、高柄豆和器盖等代表性陶器, 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曲沿罐、敛口罐、窄沿罐等。这次发掘在遗址的东部和南部均有第三期遗存的发现, 扩大了相关的研究范围。

综上所述,鱼凫村遗址一、二、三期均以夹砂陶为主, 陶系中夹砂灰褐和红褐陶占多数。器表以素面和饰绳纹为最常见, 纹饰种类较为丰富, 主要有绳纹、线纹、附加堆纹、泥条压印纹、戳印纹、弦纹、篦划纹以及少量新月纹、瓦棱纹、圆圈纹等。陶器制法为慢轮修整制陶, 三期都有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和圈足器等。石器以小型的磨制斧、锛、凿为常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鱼凫村遗址第三期遗存的陶器组合较其前两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公布材料较详细的1996年简报为例, 其代表单位主要有第4、5层。典型陶器有: 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圈足器、圈足盘和新出现的敛口罐、敛口瓮、折腹钵、有领罐、器盖、杯、曲沿罐以及缸、器柄、小平底器等。夹砂陶占了陶器的多数, 陶系以夹砂灰褐、红褐为主, 泥质黑皮陶、灰黄陶与泥质灰陶比例接近。纹饰以素面和绳纹为主, 纹样有绳纹、线纹、附加堆纹、戳印纹、镂孔、凹弦纹、篦划纹、新月纹、瓦棱纹, 新出现叶脉纹和样划纹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纹饰同时出现在一件器表上的复合纹饰种类锐减。慢轮制陶。鱼凫村遗址本期遗存遗迹现象主要有灰坑和灰沟。

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陶器基本组合,可分成三组。A组: 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圈足器。B组: 曲沿罐、敛口罐、敛口瓮、窄沿罐、钵、杯、缸。C组: 小平底罐、器盖和高柄豆。其中A组为鱼凫村遗址一、二期和宝墩文化较早时期的典型陶器组合内容, 在成都平原现知史前城址和宝墩文化遗址中十分常见, 是识别一个遗址、一个遗存是否是宝墩文化性质的标准陶器组合形式。B组陶器则为首次发现于鱼凫村遗址1996年考古文物研究发掘的第三期遗存中, 后在附近的郫县古城遗址、青白江区三星村遗址以及成都城区西郊金沙遗址附近的相当范围区域和成都城区南郊部分遗址也相继发现, 该组陶器是以鱼凫村遗址第三期遗存为代表的一种新发现,已确认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有相当的分布范围, 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C组陶器明显与三星堆遗址一、二期的同类器物形制相近, 引人注意的是, 该组陶器中的小平底罐(以前笔者曾称其为有领罐, 实际就是小平底罐) 见于三星堆遗址第一、二期中, 而器盖和显然为高柄豆之柄的器类则只发现于三星堆遗址第二期之中。因此, 这些组合情况为辨析和判断鱼凫村遗址第三期遗存提供了客观的资料。

二、近年来有关考古发现及研究进展

(一)考古新发现

近几年, 考古工作者在对成都平原一些遗址的发掘中, 已初步辨析出相当于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陶器来, 它们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的西、北部以及成都市区南部等地, 这些遗址多数保存不太理想, 为四川盆地商周时期地层所压。根据遗址分布情况和出土文物, 并结合考古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下面拟分作三个区进行检视:

北部区, 以青白江区三星村遗址为代表。

该遗址地处成都平原北部,位于广汉三星堆遗址之南。遗址早期陶器纹饰有绳纹、弦纹、瓦棱纹、戳印纹、圆圈纹、镂孔等宝墩文化的典型纹饰种类。另外, 在遗址早期地层堆积中出土的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以及尊形器等陶器, 明显具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同类器型演变较晚的形态特征。因此简报推断该遗址早期的“年代与宝墩文化四期相当”。

西部区, 以郫县古城遗址、成都城区西部以及金沙遗址和其西北同时期诸遗址为代表。

本区相关遗址较多, 下面一一简要分析。

从郫县古城发表的三次简报来看, 它的许多因素( 陶质、陶色、纹饰、器形等) 和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接近而和第一、二期有较明显的差异, 因此, 它的时代应和鱼凫村第三期较为接近。古城遗址的早期晚于鱼凫村第一、二期, 晚期大体和鱼凫村遗址第三期的时代相当。郫县古城遗址可视为鱼凫村第三期遗存的典型遗址之一。

成都西郊化成村遗址大致位于金沙遗址东北方向。化成村遗址先秦时期堆积为第4、5、6三个层次, 所出陶器以夹砂陶为主, 纹饰以绳纹居多, 还有戳印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凹弦纹、划纹、瓦棱纹等, 第6层陶片已看不出器形, 第5层和第4层出土有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器圈足、敛口罐、窄沿罐、小平底罐、器盖等组合形式, 它们的文化面貌“较为一致, 没有太大的变化”,“应属同一考古学文化的同一时期”(简报语) , 从陶器组合我们不难看出, 化成村遗址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郫县古城遗址晚期是十分接近的, 其文化性质应属鱼凫村第三期遗存。

最近几年, 在金沙遗址及其西北的高新西区、郫县境内(都应属金沙遗址的分布范围) 相继发现了一些鱼凫村第三期的遗存。金沙遗址“置信金沙园一期”地点是一处分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的宝墩文化遗址(第5、6层和分别开口于其下的单位), 遗迹现象有木(竹) 骨泥墙房址、竖穴土坑墓、灰坑和窑址等, 陶片夹砂陶多于泥质陶, 陶系以夹砂灰褐陶为主。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水波纹、篦划纹、新月纹、瓦棱纹等, 陶器造型为平底和圈足, 器形有绳纹花边罐、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尊、圈足尊(分盘口、敞口两种形制)、盘、窄沿罐、斜外翻曲沿罐, 或是一种新的曲沿罐形制)、器盖等, 大多数带沿器的口沿均外翻卷或外折, 圈足已经变得高、直, 这些都符合宝墩文化晚期的陶器演变特征, 再加上出现窄沿罐、曲沿罐和器盖等, 因此,“置信金沙园一期”地点具有鱼凫村第三期文化遗存性质。由于没有出现横人字形纹饰, 有可能处在鱼凫村第三期遗存较早阶段。

宝墩文化堆积在金沙遗址干道黄忠A线地点有近500平方米区域, 第6层及其下的堆积单位属宝墩文化时期, 夹砂陶多于泥质陶, 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篦划纹、瓦棱纹、新月纹、圆圈纹等, 绳纹花边罐、尊、喇叭口高领罐、盘与“置信金沙园一期”地点及本地点附近的干道B线地点同类器接近, 亦为宝墩文化之典型陶器, 相当于鱼凫村第三期A组陶器; 敛口罐其矮领溜肩小平底罐和器盖(纽) 与鱼凫村第三期C组陶器相近。因此, 将该地点判断为鱼凫村第三期遗存当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