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浩劫风暴卷(1969-1976)
18598700000073

第73章 根治海河取得巨大胜利

海河是我国华北地区主要水系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害河之一。为了彻底根治海河水害,毛泽东于1963年11月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的人民经过艰苦奋战,到1973年底,取得了根治海河的巨大胜利。

海河流域范围西起太行山、东临渤海、北跨燕山、南界黄河,总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海河水系包括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等五大支流,以南运河上游卫河为源,全长1090公里,五大支流汇合后称海河。海河水系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南系包括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四个河系,北系包括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三个河系。海河的五大支流源出燕山、太行山、五台山、恒山和黄土高原,上游源短流急,洪水量大,而中下游则低势低洼、河道狭窄,这样往往造成宣泄不畅,容易泛滥成灾。据史料记载,仅在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就达387次之多。1939年发生的一次水灾,使得河北平原成为一片汪洋,受灾人口达800万,5000多万亩耕地被淹没,160公里的铁路被冲毁。居住在海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水患之苦,盼望着海河水害能得到彻底根治。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海河流域的治理工作,并具体领导了对海河的治理。先是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水利设施进行了整修,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治理各支流的中下游河道,并建成了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50年代末,通过总结以往的治理经验,进一步改进了治理措施和方法,将“以排泄为主”的方针改为“以蓄为主”。随后,各河相继大量兴修了大、中、小型水库,海河上游山区的密云、岳城、岗南等大型水库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尽管这些治理有效地抵御和减轻了海河水害,但仍经不起较大洪水的袭击。1963年8月份,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太行山区,导致山洪暴发,洪水径流总量为1939年的1.9倍,上游山区已建成的水库尽管可拦蓄将近一半的洪水,仍不能解除大量洪水对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严重威胁。

为了彻底根治海河水害,同年11月,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此后,海河流域人民便积极投入到了大规模治理海河的工程中去。根治海河以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为指导方针,实行大中小工程相结合、以小型为主,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相结合、以配套为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了排和灌、蓄和泄的关系。

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到1973年,海河流域各省、市对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南运河等五大河系和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挖、疏浚了270多条支流河道和15万条沟渠,在河渠上新建了6万多座桥、闸和涵洞。这些工程的完成,使海河中下游初步形成了河渠纵横、排灌结合的水利系统,排洪人海能力大为提高,比1963年提高了5倍多,比解放前提高了10倍多,初步改变了海河宣泄不畅的状况、解决了洪涝灾害的威胁。同时,还扩建和新建了一批水库,使海河流域的大中型水库达到80多座,小型水库1.500多座,万亩以上的灌区发展到271处。经过治理,海河流域各地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多灾低产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1973年,占海河流域面积一半以上的河北省农业获得新丰收,而海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则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根治海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