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浩劫风暴卷(1969-1976)
18598700000071

第71章 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1973年8月,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大大前进了一步。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70年代初期不到30年的时间里,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可靠性能不断提高,而成本则逐步降低。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是继电子管电子计算机、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之后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电子管电子计算机作为第一代计算机,与以后几代相比,其运行速度低,可靠性差,体积大,且价格昂贵。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是第二代计算机,其可靠性和速度均有所提高,而造价却大为降低。这使得使用计算机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在军事部门,而且在工农业、商业等部门也开始使’用计算机。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与前面两代计算机相比,优势非常明显。由于它采用了集成电路,不仅体积小,储存量大,计算速度快,而且性能稳定可靠,耗电量少。

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制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965年,第一批集成电路块问世。1972年,上海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复旦大学及上海长宁拉手厂等单位共同协作,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性能良好,每秒钟可运算11万次,并且结构简单、体积小,非常适用于工农业、科研等部门对多类数据的运算。

1973年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是由北京大学、北京无线电厂和燃化部有关单位共同设计制造成功的。这台计算机字长48位,内部储存器容量13万字,加上磁盘机、打字机、作孔机和输出、输入机等,共有9种22台外部设备。到1973年8月26日,经3000多小时的试算运转,证实其性能稳定,质量良好,主机的解题能力、外部设备和管理、语言编译、符号汇编三套程序等主要指标,均已达到设计要求。在试算运转过程中,操作人员曾用它计算一个200阶的代数方程组,结果只用十几秒钟就得出了正确答案;而如果用人工运算的话,至少需要100个人工作一年。此外,操作人员还用这台计算机进行了复杂的工程设计、天气预报、处理地震资料等数据的运算,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中有一些数据的计算靠中小型计算机是难以完成的,诸如五个以上层次的天气预报,处堙石油地质勘探中的人工地震偏移迭加数据等,而依靠这台百万次大型计算机则可以较快地运算出来。

总之,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试制成功是我国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为今后生产同类型或更大规模的电子计算机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