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浩劫风暴卷(1969-1976)
18598700000066

第66章 马王堆出土西汉早期墓葬

1972年初,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东郊的马王堆,发掘出土了一座2100多年前的西汉早期墓葬。1973年冬至1974年初,又对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这两次发掘,均获得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

1972年出土的一号汉墓,埋葬一具女尸,尸体身裹丝麻衣衾22层,保存完好,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液涔里。尸体的皮下松结缔组织有弹性,纤维清楚。尽管在地下埋葬了2100多年,但其股动脉颜色与新鲜尸体的动脉相似,出土后注射防腐剂时,尸体的软组织随时鼓起,后逐渐扩散。死者年龄约50岁左右,身长154厘米,体重34.3公斤。墓中私印证明,她叫辛追,是西汉长沙诸侯国丞相、第一代软侯利苍的夫人。

后来,中国科学研究人员对女尸进行了解剖和初步研究,发现死者内脏器官完整,尚可判断出各脏器病变。研究人员在死者食道、胃及大小肠内发现了138粒半甜瓜子,这说明死者在死前不久吃过甜瓜,死亡时间应当是瓜熟季节。在死者的直肠和肝脏内,还发现了鞭虫、蛲虫及血吸虫卵。死者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左冠状动脉一部分管腔几乎完全阻塞。总胆管内有一块蚕豆大的胆结石,肝管内也有一块黄豆大的胆结石。经X射线检查,看出死者第四腰椎间隙变窄,左上肺有结核钙化病灶,右前臂骨折畸形愈合。多方检查证实,死者生前曾患有多种疾病,特别是患有严重的冠心病。死者脂肪丰满皮肤无褥疮,显系因急病而死。研究人员根据死者生前病症推断,认为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而死的可能性最大。研究人员还用科学方法测定死者血型为A型,尸体某些组织微细结构保存完好。妇科检查还发现,死者生前曾有生育。

在这座古墓内,还发现了为数千件的随葬器物,其中有丝织品、漆器、竹木器、陶器以及粮食、食品等。一号墓主辛追作为典型的古代贵夫人,她拥有的随葬品中共有丝织品150余件,品种有绢、罗、纱、锦、绣、绮等,花纹鲜艳,制作精巧。其中有素纱禅衣2件,薄如蝉翼,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却每件重量不足50元,若除去袖口和领口的锦边,大约只有半两重,其轻薄程度可以和现代生产的高级尼龙纱相媲美,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过去,有人认为我国湘绣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从古墓出土的刺绣品可看到湘绣历史源远流长。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尤为珍贵,这幅帛画呈“T”字型,长2.05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厘米,角上缀有飘带。上面绘有“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景物,内容丰富,描绘精细,是中国古代帛画中前所未见的杰作。这幅帛画叫廒旌,是引导殉葬的明器、跟随亡魂而去的旗帜。

竹木器中,有木桶、竹简和竹笥(竹制的箱子等)。其中有120多个身穿彩衣或彩绘的木俑。有23个木俑组成了一个奏乐歌舞班子,其对面有漆几、屏风、手杖、香囊、奁盒和满盛食物的漆案。此外发现有3件保存十分完好的管弦乐器:一个25根丝弦的木瑟,一个前后两排共22管的竽和一套12支竹管制成的音律管。这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增添了实物资料。

随葬品中还有180多件木胎漆器,色泽光亮,有如新品。此外,尚有陶鼎、陶盒、陶壶、陶钫等种类很多的陶器。不少漆器、陶器和竹笥中,盛有糍粑、酱菜、鸡蛋、稻谷和桃、梨、杨梅、瓜等,出土时均能清楚地辨认出来。

1973年冬至1974年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又继续发掘了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从墓中出土的文物证实,二号墓埋葬的是当时长沙诸侯国第一代软侯利苍(《汉书》记载其又名黎朱苍,始封于汉惠帝2年,即公元前193年,死于高后8年,即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则是利苍的儿子,约30多岁,葬于公元前168年。由于二号墓和三号墓密封不严;防腐程度比较差;两具男尸均已腐烂,仅存残骨。

二号墓因多次被盗,所剩器物不多,约200余件,主要是漆器,但出土了墓主人的私印和官印,对判断死者的身份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是十分难得的历史见证。此外,还出土了鼎、盒、钫、匕、勺、熏炉等陶器,及小铜鼎、鎏金嵌玉铜卮、错金铜弩机、铜剑首、玉璧等。

三号墓出土的文物有1000多件,学术价值最大。这里不仅出土了戈、矛、弩、箭等兵器和瑟、竽、笛、琴等乐器,许多精致的漆器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出土了一些久已失传的古代科技文图。其中仅帛书就有二三十种共12万多字。其中有《老子》写本两种,上下篇的次序与流传下来的本子相反,文字也有出入。甲卷本后有三篇没有篇名的古佚书;乙卷本前有四篇古佚书,即《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共11000余字。此外,尚有《战国纵横家书》、《周易》、《五星占》、《彗星图》、《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地形图》、《驻军图》等秦汉以前的古书。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号墓出土了一顶乌纱帽,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顶乌纱帽。据墓中遗策记载,它的原名叫漆纟丽制作精细,属稀世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由于至今找不到相仿的丝织品而无法复制。另外,在三号墓内,还发现了四幅彩绘帛画。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内容与一号墓大体相同。挂在棺室西壁的一幅画的是仪仗图,呈长方形,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的是墓主人头戴刘氏冠,身穿长袍,腰挂宝剑检阅部队或率部队出证的车马,仪仗的壮观场面。另两幅已严重破损,但仍可辨出一些画面图案。这些画绘制精巧,内容丰富,说明西汉早期的画师们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和造诣。

三个汉墓的排列形式为:一号墓与二号墓东西并列,封土相当,明显是两座不同穴的夫妻合葬墓;三号墓在一号墓南边,两墓口相距4.3米,从年龄上看为母子关系。一号墓成墓较晚,约在公元168年以后数年间。说明墓主辛追作为利苍的夫人,曾于丈夫死后守寡20余年。

汉墓的工程浩大,约计耗费人工10万个以上。棺椁巨大而完整,结构很复杂,大致有枕木、椁室、棺几部分组成。以一号墓为例,在墓底横放着3根方形大枕木,枕木上面放置椁室,椁室内由内外壁构成4个边当中1个大椁室。边箱是用以放置随葬品的,中间的椁室则放置棺材。椁室长6.72米,宽4.88米,高2.8米边箱和椁室都盖有薄隔板,上面又加上了两层厚盖板。三椁、四棺层层套合,上上下下,严密平整。木椁四周及上部填充着防潮木炭,约5000公斤之多。在木炭层以外,又以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0.6米至1.3米。一号汉墓中的女尸和大量的随葬品之所以保存得这样完好,据科学家分析,其基本的原因是密封深埋,造成了一个长期缺氧的环境。由木炭和白膏泥形成的密封层,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加之棺内放有抑菌作用的含汞化物液体,这样就使尸体、葬具和随葬器物在经历了2100多年后,仍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一号汉墓木炭用料除外,墓内木材约52立方米,估计耗费原木200立方米以上。棺椁全部用扣接、套榫和拴钉结合,没有一枚金属钉子。所有木椁全用整块大木料,最大的一块侧板,长4.88米,宽1.52米,厚0.26米,估计原木直径至少2术以上。木料的年轮清晰,从年轮的宽窄程度可推测2000年前湘中地区的微气候,因而引起国家气象局的注意,两次派专家前来研究墓中出土的古老木头。,总之,长沙马王堆三座西汉早期汉墓的发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它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多年来已获得众多研究成果,为世界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