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浩劫风暴卷(1969-1976)
18598700000042

第42章 1969年全国计划座谈会

1969年全国计划座谈会是在“文革”初期全国动乱局面基本结束的形势下,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由国家计委组织召开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和体制改革问题。

“文革”初期,受“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影响,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混乱之中,原有的经济指挥和管理系统失灵,196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不能贯彻实行,1968年则因缺乏统计资料而无法制订年度计划。这两年的国民经济出现全面衰退情况。1968年底,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基本结束了全国的动乱局面,社会秩序相对趋于稳定,经济的指挥和管理也有了相应的机构。周恩来总理抓住这一时机,开始着手恢复“文革”r初期全面衰退的国民经济。

1:968年_12月12日,周恩来总理指示编制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国家计委根据这个指示,在当时的条件下,组织了·个由军代表、老干部和群众组织代表参加的30余人的计划起草小组负责这项工作,草拟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稿)》。

1969年2月16日至3月24日,国家计委召开了中断两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会议讨论了《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稿)》。这一纲要提出了1969年的国民经济的5项主要任务:(1)高质量地全力保证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大力发展广播事业。要求年内出版《毛泽东选集》1至4卷2000万部,《毛主席语录》和《最高指示》3亿册,还准备出版《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6卷;继续动员400万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随着文教机构和学校的下放,文教事业经费改归省、县两级来掌握;力争提前完成超功率对外短波电台和对内中波电台的建设。(2)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用于农业的钢材由前两年的83万吨增加到约160万吨。(3)大力加强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建设,力争3到5年改变北煤南运的状况。(4)安排好轻工市场,继续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进行免费或低价口服避孕药的试点,以上海为中心重新组织南方12省市消灭血吸虫病的预防和医疗工作。(5)继续狠抓交通运输。计划规定了1969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粮食比上年增长6%左右;棉花增长10%左右;钢产量1600万吨到1650万吨,比上年预计增长720万吨到770万吨;原煤2.75亿吨到2.8亿吨,比上年增长5800万吨到6300万吨;原油1850万吨到2000万吨,增长270万吨到420万吨;发电量980亿度到1000亿度,增长273亿度到293亿度;棉纱1000万件到1050万件,增长250万件到300万件;铁路货运量5.8亿吨,增长1.7亿吨。计划1969年工业总产值约比1966年增长15%;钢、铁、原油、水泥、机床、发电设备、棉纱、棉布、纸等很重要产品的产量,将提前一年达到或超过“三五”计划原定的1970年的指标。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按193亿元安排,大中型项目1100多个,其中新建的约130个。社会商品零售额约770亿元,比上年增长6%。财政收支各为570亿元。计划增加职工150万人。

周恩来总理对这个计划曾提出过许多修改意见,建议削减印刷毛泽东著作及《毛主席语录》的数量,以节约原材料来增加生产急需的产品,还批评了在制作毛主席像章上的浪费现象,责令物资管理部门收回批发用于制作像章的5000吨铝;强调在编制计划时,确定生产指标要实事求是,要估计到完成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承认计划也有不够确切的地方。同时,他还指出,“文化大革命”以来放松了计划生育工作,结婚的多了,孩子生得多了,要抓紧控制人口的工作。会后,各地代表在执行这个计划时,还讨论补充了一些内容。

由于1969年国内局势的相对稳定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为这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基本的前提,1969年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可能有计划地进行。1969年的工业生产情况有所好转,遏制住了“文革”初期全面衰退的势头。这一年的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工农业总产值较之1968年、1966年分别增长了23.8%、7.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除个别外,基本上达到或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与1966年相比,1969年的粮食产量减少了1.4%,原煤增加了5.6%。原油增加了49.4%,发电量增加了13.9%。

但是,由于1969年的计划是由临时的计划小组在短期内匆匆草就的,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加上这一计划的制订受到了为党的九大和国庆20周年献礼的影响,草拟得很粗糙,大多数指标过高,脱离实际。1969年实际的工农业增长状况基本上未达到计划要求。

体制改革也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1961年,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需要,经济体制上强化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在当时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文革”前夕,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即表示:中央只管虚,只管方针政策,不管实,或少管点实好。随后,中共中央以此为精神,决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文革”的到来却使改革搁浅了。1969年全国形势稳定之后,这个问题又被提上了日程。

在这次全国计划座谈会上,周恩来总理两次在会上发言,谈到了企业的体制改革问题。关于手工业过渡,他指出,要防止一阵风,不要一下子都改为全民所有制。关于大工业下放地方管理,他提出,中央部直属企业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下放地方;二是下放后实行双重领导;三是中央部直接管理几个企业。他强调,条条块块应以块块为主,绝大多数企业要有准备有步骤地下放。

2月27日,会议印发了有关体制改革的三个文件。

一是《关于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的初步意见(草案)》。《初步意见》指出,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地方以及各部门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心是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权限划分问题。根据财政管理体制下放的情况,今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必须相应地加以调整。在财政收入方面,除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银行收入、关税收入仍列中央财政外,其余各项收入,包括地方企业收入,一律归地方财政。在财政支出方面,除了国防战备费、对外援助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直接管理的基建投资、流动资金、行政事业等支出仍列中央财政外,其余各项支出,包括地方基建投资、流动资金、新产品试制费、支援农业资金以及文教、卫生事业费和行政费等,一律归地方财政。地方的收入和支出,中央只下达一个总额,具体项目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本地区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在中央规定的财政管理体制范围内,地方有权规定本地区的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的税收制度(包括税种、税法)由中央规定,在这个范围内,地方有权规定各种税收的具体征收办法。

二是《中央各部关于企业管理体制下放的初步设想》。《初步设想》认为,当前企业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第一,中央部门的权限集中过多,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够;第二,机构重叠,管得过多过死,发挥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够;第三,中央部门直属的科研、设计单位和大专院校都集中在大城市,脱离实际。鉴于这种情况,冶金、煤炭、石油等19个部委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初步改革意见。《初步设想》的主旨就是企业下放,认为中央企业可以分为地方管理、中央管理和双重领导三类,凡适宜于地方管理的企业,都下放给地方管理,由地方各级“革委会”对企业实行一元化领导;面向全国的关键性企业、事业单位,暂时仍由各部直接管理;科研、设计单位及大专院校设到厂矿去。《初步设想》还拟定了初步下放的企业名单。

三是《关于改革物资管理体制的初步意见》。《初步意见》认为,过去以“条条”为主的物资管理制度,权限集中过多过大,管得过宽过死,破坏了“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原则,限制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物资体制要按照加强中央的统一计划,扩大地方的管理权限的原则进行认真改革。设想的初步改革意见是,主要原材料和设备由中央统一分配。实行在中央统一计划下,地区平衡、差额调出、调入的物资分配制度。地方“五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纳入中央统一分配。地方企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和设备,完成国家计划以外的超产部分,原则上不纳入中央统一分配。

文件发出后,全国开始了以下放企业、实行包干制、精简机构为主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至1970年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