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2
18579800000068

第68章 戶政二十漕運中(8)

致曾侯相書

馮桂芬

年來士大夫動有復河運之議。宣南尤眾。問其故。畏外侮而已。試思揚子津門。非可飛渡。何河運海運之異。不待智者而知之。又或謂潞河一帶居民。近益貧苦。河運一復。可資調劑。不知乾隆以前。清漕無獘之時。漕項各款。故籍具在。並不能潤及沿途。嘉慶以後。幫費無藝。至每石二兩外。白糧三兩外。於是幫官窮泰極侈。提之費。一處或至五十金。沿途莫不有所沾溉。果若所言是。不但欲復乾隆以前無幫費之河運。直欲復嘉慶以後有幫費之河運。尤為謬論。然以今日事勢言之。囗情習為寬大。重以物力昂貴。凡百需用。數倍往時。即不為潤及沿途之計。已萬不能復乾隆以前無幫費之河運。而止能復嘉慶以後有幫費之河運。果爾。即使南北河通行無滯。帆囗雲連。篙師林立。泊河干待發。而海運各費。全還漕項。勢必別籌幫費。以徵米一石。起運約七斗。幫費每石二兩核計。今日所定南漕徵米一石之外加錢一千文者。必加至三千數百文。折價三千數百文者。必加至六千餘文。能行乎。不能行乎。而況乎所謂通行無滯雲連林立者。猶不知有此一日否也。要之河運即或能復。一切舊獘立與俱復。東南受復之害。西北不受復之利。且恐 國帑民膏糜費萬億。汔於不能復。或一復旋廢。甚或水手牽掣。求其廢而不可得。雨生中丞與鄙見合。惟疏中意主三板助運。適中眾忌。此事似宜以天津采買。并移所籌濬河造舟之費。為先一年采買之費。是為正論。若居今日而真欲復河運。雖謂之譫語可也。執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議。甚善。即不然。不為之推波助瀾。亦無有能舉之者。 國計幸甚。民生幸甚。

復吳仲仙漕帥書

曾國藩

南漕概改海運。自是天時人事。窮變推移之勢。承示江北各屬。及皖北之由洪澤湖北達者。先辦河運。以免紆途運滬出洋。而舊制亦不致全廢。具見卓裁。斟酌妥善。弟雖主海運之說。而亦不敢竟廢河運。蓋以北運河一水。經數百年勞臣經營而成巨川。豈宜以停運之故。墮昔人莫大之功。惟修造漕艘。弟意不欲太驟。不欲太大。不欲以例價責成旗丁自造。太驟。則無此巨款。太大。則難於浮送。或者千里深通。一節膠淺。又增無數濬河之費。責成旗丁自造。往往一丁造船。舉族斂費。能趁閣下任內革此虐政為幸。將顧全此三者。則江廣三省。似不能不以海運為主。而河運僅堪為輔。芻蕘之見。仍求切實指示為荷。

敬陳籌運西米策略疏咸豐八年

陸秉樞

竊惟京倉儲備。以漕運為大宗。近年軍務未竣。河工未復。江楚漕糧。悉歸本省折色。豫東漕麥。半因軍餉截留。所恃以接濟京倉者。僅止江浙兩省之海運。前年兩省旱荒。運數較少。京師糧價。騰貴異常。旗民生計維艱。仰蒙  皇上特沛殊恩。發倉施賑。始無乏食之虞。然所以能籌此賑需者。實由俸甲各米。半放折色。故得敷衍至今。並非倉儲實有盈餘。足濟京師民食也。今年海運南糧。仰賴  皇上洪福。數倍上年。然以一百七十萬石計之。於戶部放款似無不敷。於旗民食指仍多不足。設遇青黃不接之時。尤不可不寬為籌備。臣伏見近年中外條陳。如購買臺米洋米。勸諭江浙捐輸。碾運四川倉穀。以及採買奉天陝西雜糧。非不盡心籌畫。而實在運米至京者。亦僅江浙捐輸奉天採買十餘萬石而已。此外或議而未行。或折銀起解。仍未能源源接濟。再四思維。迄無良策。因見前任太僕寺少卿徐繼畬有籌運西米策略。擬請招商販運甯夏米糧。在河南懷慶府設局收買轉運京師。覈其所議。剴切詳明。於該處米糧大數。船筏形製。河道經由之程。文報往來之路。多所目擊。實可見諸施行。臣謹摘其辦法八條。繕列清單。恭呈  御覽。伏乞  皇上俯賜採擇。飭下部臣籌議試辦。如能定有章程。則山陝四川。現有籌備買米銀兩存儲部庫。儘可作為資本。該少卿所擬第六條內另籌銀款一節。亦可無慮。但期經理得人。實於  天庾積儲。大有裨益。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訓示遵行。

一甯夏自秦漢唐以來。為邊塞積儲軍實之地。歷宋元明。古渠大半堙廢。水利遂微。我   聖祖仁皇帝諭令地方官漸次修復。四縣一州。東西五百里。南北六百六十里。共開渠溉田六萬八千餘頃。其所產米麥雜糧。西溢玉門河湟。東達豫徐秦晉。洵  天庾之外倉。非他處可比。時閱百餘年。諸渠即湮塞已多。以四萬頃計之。中稔之歲。尚可收四百餘萬石。查舊志。甯夏一府。收官糧十三萬餘石。而地丁止六千餘兩。地臨套口。土著無多。有田者皆他處富商大賈。以雜糧為貨物。販運獲利。耕種收穫。皆招集外來丁壯傭工。留米糧十分之一。即足供輸納官糧。暨本地戶口及傭工食指。餘皆販運於甘肅通省山西陝西河南江南。為數甚鉅。今京師所需。分其十之一二。即已綽有餘裕。此不患米糧之不足也。

一甯夏運道之在黃河。人皆知之。然上游與下游迥不相同。自甯夏繞河套之三面。至山西汾州府之西界。水勢甚小。性亦平恬。由此而南。至河津而下龍門。水性乃變為悍猛。故甯夏出運米糧雜貨。有船筏二種。近處用筏。行於山西陝西。其赴河南江南。則須造船。船名西河牛。每歲桃花汛後。順黃河直下龍門。專走中洪。晝夜不泊。上游水小。一日夜可三四百里。下流水大。可六七百里。或遇風暴。兩岸停棹。而此船行驚濤駭浪之中。與平水無異。無桅無艣無槳無艙。船身全在水中。水上止露窄小船面。船夫寢食於船腹中。船後兩鐵貓一舵。別無所有。用水而不用風。獨為神速。惟不能行上水一步。卸載之後。即將船板售與木行。拆造器皿。自甯夏開行。約計不過二千五六百里。桃汛平緩。大約七八日可到。向來此船所載之米麥。多銷售於河南。以汴梁為大馬頭。黃豆銷售於南方。以清江浦為大馬頭。自黃河潰決之後。清江浦已變為陸地。汴梁雖在決口上游。而數年來時有土匪出沒。米糧船料不能銷售。西河牛船之不下孟津者已數年矣。然欲招商販運。則運至懷慶一帶。便可設局收買。懷慶以西之黃河。安流如故。地方均係樂土。無阻難之處也。

一甯夏造船木料。產於賀蘭山。賀蘭山在府城西六十里。自古為居人畋獵樵牧之場。在今為木客斫伐船筏木料之地。所產木料。係松柏二種。筏之所用皆松木。西河牛船則用柏而不用松。因柏木到處值錢。薄板亦可為器用。則米豆與船。皆其貨也。松木解為船板。不如柏木之易於變價。故造船不用松木。若所需既多。松木自亦可用。但令米粟得價。有利可圖。商情自必踴躍也。

一甯夏運米直下黃河。若由官買米造船。招募水手。再派員弁兵役押運。種種繁費。較之商運。加兩倍不止。且西河牛船面窄小。絕無安放員弁兵役之地。若添設篷艙。即慮招風。船不能保。又洪濤巨浪之中。晝夜不泊。彼此不及相聞。押運員弁。亦無從照料。今欲致甯夏之米。惟有招商一法。向來該處行商。必先探明河南江南米豆得價。始囗造船販運。運到之後。較之本地市價略見平減。方能速售。故官辦則米價必致增昂。商辦則循其故常。行所無事得利即往。無利即停。不經在官人役之手。百獘不生。惟與官交易。人情所疑。既慮交米之挑駮繁難。又慮領價之遲延剋扣。斷無敢輕易承攬之人。必須剴切曉諭。將一切辦法。與之備細講明。信如金石。確當不移。商人始囗認辦。第一年必不能多。一次獲利。則以後聯舸而來矣。

一收買須在懷慶之河內溫縣原武陽武一帶設局。盤至楚旺。由漳河入運河。豫省歷來辦漕。水陸道路。向有章程。不煩籌畫。至楚旺後。如搭入豫省漕船北上。最為簡便。恐豫省無如許空間完好之漕船。則不得不雇民船撥運。運河不比黃水。事事須費周章。船戶不比旗丁。節節須防偷漏。官弁兵役。有必需之人。口袋小車。有必需之物。盤壩起撥之繁費。斗級倉書之津貼。近年海運。已有章程。無煩另行籌議。其最要者。則斗斛必須公平。發價必須迅速。不經書差之手。不虞平色之低。不許斗級刁難。不准兵役囉嘈。使商不以交官為畏途。而以收局為利藪。聞風而至者必多。若初次辦理未善。使之虧折。則雖招而不來矣。

一兵興未已。催餉頻仍。鉅款難籌。誰能任此。然試辦之第一二年。商情未洽。斷不能多。多則十萬。少則四五六萬。或在山西省見辦之捐輸項下酌留幾成。或令完善之四川陝西等省辦小捐輸一次。款不甚鉅。可以試辦三年。招商與漕務不同。可多可少。可行可止。總以海運之多少為消息。如果商情踴躍。勢可源源。三年之後。南方漸次肅清。徵收漕米。日有起色。河運不能驟通。海運不能悉載。自可將海運所餘之漕米。折收銀兩。糴北方之米。以補海運之短絀。不患乎無款可籌矣。

一試辦之初。若即由地方查報。事關重大。又係創始。恐印委各員。不敢擔承。勢必以諸多窒礙一稟塞責。而行商不能相信。亦斷無囗承攬之人。必須 欽派實心任事之大員。督同地方官逐細查明。現在該處開渠灌溉之田。尚有若干頃。每年所產米粟雜糧。約共若干萬石。粟米若干。麥若干。豆若干。雜糧若干。各項價值。豐年若干。中歲若干。從前西河牛船。每年極多時若干。極少時若干。每船裝載米粟。以京通官斛覈計。有若干石。其米粟到河南江南。向來中等價值。每石若干。造船料價若干。工價若干。柏木是否敷用。向來卸載後。在各處變價。是否足敷造費。倘柏木不敷。是否松木亦可造辦。水手是否敷用。查問明確之後。傳喚行頭。將一切辦法。與之逐細講明。如情願攬辦。議定價值。驗明米樣。豫支定錢若干。出具同行保結。編列字號。給以照票。到局交米後。找領全價。足平足色。當面秤兌發給。不經胥吏之手。給以回票。使到甯夏繳銷。除所載官米照票交局外。所帶餘米及零星雜貨。並船料木板。任其售賣。一概免稅。不准兵役囗查。並將交米時一切辦法。與之約定。辦定之後。即交該處印委各員。如法辦理。 欽派大臣無須久駐。約定該處米船於某月何時開行。原赴甯夏之大員。即先期馳赴懷慶。布置設局收米發價一切事宜。事不隔手。諸獘不生。初次辦理得法。商人獲利。不患不來。以後甯夏懷慶兩處。但委明幹道府辦之足矣。

一由京城至甯夏。從西大道歷山西陝西蘭州至甯夏。計程五十餘日。路途窵遠。文報迂遲。發米收米之地。消息難通。緩不及事。查山西之平遙縣。贏行有通甯夏大路。由平遙取道汾州府。至永甯州之軍堡渡河。即陝西之吳堡縣。西至綏德州。計程六日。計里四百九十。由綏德州西行至甯條梁。係中間大馬頭。計程六日。計里四百八十。由甯條梁西行過定邊縣。即入甯夏所屬之花馬池。又西行渡黃河至甯夏府城。計程七日。計里五百一十。共計一千四百八十里。商賈往來高腳計十九程。皆係小站。併為大站。不過十二三程。若專為通遞文報。暫設腰撥。不過六七程。此路正當河套南面邊牆之內。雖渡黃河兩次。而河流平穩。一葦可杭。如招商事成。將來甯夏懷慶兩處。必須時通信息。既非驛站大路。必須暫設步撥。酌量道路安設。事畢即撤。所費無幾。而兩處信息時通。辦理不致歧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