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观赏石鉴赏与收藏
18382300000004

第4章 五代时期的赏石文化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建后粱,建都汴梁(今开封),历经梁、唐、晋、汉、周,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尚有其他十个国家分布在大江南北,统称为“五代十国”。

◇山水绘画的兴盛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时期,从整体上看,赏石文化资料并不丰富,但也有可观之处。中国山水文化中的山水绘画,始创于晋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宗炳。五代是中国山水绘画的成熟期,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五代的山水绘画,对后世山水绘画以及山水文化的影响绵延不绝,园林艺术及景观赏石,也从中感悟到中国特有的审美取向。

◇李煜与文房石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以词章冠绝古今。南唐(937~975)经李昪、李璟、李煜三帝,论治国平天下,一代不如一代,论文学才华,则一代更胜一代。《江南别录》称李煜“天资聪颖,美风仪,天骨秀颖,神气精粹,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李煜青少年时就因看尽宫廷险恶而将功名视为畏途。他的《渔夫》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表达了终身隐遁钟山的愿望。为此他自号钟隐,别号钟峰居士等,以明心志。

精擅翰墨的李煜,对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大为青睐。宋李之彦在其《砚谱》中说:“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延珪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之冠。”龙尾石砚即为歙砚,因产在古歙州龙尾山(今江西婺源县)而得名。南唐建都金陵(今南京),所辖歙州等35州,龙尾石产地在辖区之内,李璟、李煜父子雅好文墨,对砚石的开采与制作自然不遗余力。李氏将歙砚列为众名砚之首,专设砚务官,为宫廷制砚。宋欧阳修《南唐砚》记:“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造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研有数。”唐积《歙州砚谱》记:“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献研,并荐研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研官。”由此可知南唐砚务官只有李少微一人,先后事李璟、李煜二主。

李少微所制南唐御砚,流传甚少。欧阳修曾从王原叔家偶得一方。《南唐砚》记:“有江南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得到此砚并一直带在身边。宋皇祐三年(1051),欧阳修作《南唐砚》文,并于砚背刻铭。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进士、书法家铁保得此砚,在砚边作铭。翌年铁保请书法家翁方纲在砚盒盖上作铭。民国八年(1919),邹安编《广仓研录》记载,此砚已流落日本。

李煜曾收藏了两座史上罕见的宝石砚山,皆出自李少微之手。宋蔡京幼子蔡絛《铁围山丛谈》记:“江南李氏后主宝一研山,径长尺踰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研。及江南国破,研山因流转数士人家,为米元章所得。”米元章后来又用此砚与苏仲恭学士之弟苏仲容交换甘露寺下的海岳庵。米元章即失砚山,曾赋诗叹曰:“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这只砚山后来被宋徽宗索入宫内,藏在万岁洞砚阁内。元代,此砚山为台州戴氏所得,戴氏特请名士揭傒斯题诗:“何年灵璧一拳石,五十五峰不盈尺。峰峰相向如削铁,祝融紫盖前后列。东南一泓尤可爱,白昼玄云生霮<;雨对>;。”辗转相传入清以后,为学者朱彝尊所得,诗人王士祯题诗云:“青峭数峰无恙在,不须泪滴玉蟾蜍”。这座砚山因米芾易海岳庵而得海岳庵研山之名。从揭傒斯题诗来看,砚山应是李少微用天然灵璧石雕凿而成。灵璧石产区离原属南唐辖区很近,至后周显德五年、南唐交泰元年(958),江北十四州才从李璟手中割让给后周以求和。由此可知,南唐取灵璧之石实为易事。

李煜还遗有一座青石砚山,后来也归米元章所得,取名宝晋斋研山。宋李之彦《砚谱》载:“砚中有黄石如弹丸,水常满,终日用之不耗。”蔡絛《铁围山丛谈》记载,李煜特将研山中景观分别命名为华盖峰、月岩、翠峦、方坛、玉笋、上洞、下洞、龙池等多处胜境,以示珍爱。

北宋建隆二年(961),25岁的李煜在风雨飘摇中即位。这时,原后周大将赵匡胤已于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大宋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宋开宝八年(975),赵匡胤灭南唐,李煜率王公后妃、百官僚属被押解去京都汴梁。望着长江浩荡东去,李煜热泪夺眶,吟出《破阵子》词:“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开宝九年(976),赵匡胤突然身死,史有“烛影斧声”说。其弟赵光义即帝位,是为宋太宗。赵光义对李煜百般凌辱,甚至是对李煜的爱妻小周后,且时常召她入宫陪宴侍寝,一去便是多日。小周后每次入宫归来,都会倒在李煜怀中,向他哭诉赵光义的无耻行径,使李煜心灵遭受巨大的创伤。“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石闻追踪

南唐后主李煜与赏石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937~978),以词章冠绝古今,对中国赏石文化也贡献卓著。“文房”即“书房”,这个概念始于李煜。从史料看出:一、李煜是“文房”的始倡者。二、李煜是歙砚石的强力推手。三、李煜的砚山具有重要功能,既是小型观赏石的代表,又是赏石承前启后,进入文房案头的开端,开启了北宋以后“文人石”赏玩的先河,其象征意义巨大而深远。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的七夕,恰逢李煜的42岁诞辰。当晚,李煜在寓居小楼院内与后妃同庆。无尽的惆怅从他的胸中喷薄而出,吟出那千古绝唱《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罢,李煜将词交给后妃演唱,自己则击节应和。此事传到赵光义耳中,赵光义立刻派人送去毒酒,谎称为“牵机妙药”。李煜服下后当即中毒,头足相就,状似牵机,翌日凌晨气绝。不久,小周后也饮恨而亡,与李煜同葬。谱写了一曲比唐玄宗与杨贵妃更为真挚凄婉的“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