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观赏石鉴赏与收藏
18382300000010

第10章 四大古典名石品鉴

中国古今石谱,收录数百种奇石。或名称重复、或不常见、或早已消失、或所指不清、或只在局地赏玩、或稍欠珍稀。在此,只将天然形成、当今市场常见、石界热门、收藏价值较高的全国性名石,择其重要录述,以期对石友更快进入收藏状态,有所启示。

在众多奇石之中,尤以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最为突出,形成中国古代四大名石,至今仍在传承与鉴赏。当今传承、拍卖的奇石,也以古典四大名石为主,对石友了解赏石文化的传承、丰富收藏,都弥足珍贵。

在中国,还有许多珍贵的观赏石品种。在中国大西南,有天峨石、大化石、摩尔石、彩陶石、来宾石、大湾石等珍贵石种;在中国北疆,广袤无垠的大漠戈壁滩上,散落、蕴藏着五颜六色的戈壁石,主要产地为大漠深处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和新疆哈密市;在中国福建,有名石九龙壁产出,九龙璧因产于九龙江而得名,亦名华安玉;在中国贵州,孕育出乌江石、盘江石、贵州青、贵州红等石种;在中国还有蜡石产出,蜡石以质色如蜡而得名,其中又以广东潮州与广西八步的蜡石最负盛名。

中国特有美学思想体系中的赏石文化,滥觞于六朝,至唐宋而显盛,降明清铸辉煌。以崇尚自然、融入山水、寄托人格与道德为理念的古典赏石,体现出瘦、皱、漏、透、丑等赏石精神。在众多奇石之中,尤以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最为突出,形成中国古代四大名石,至今仍在传承与鉴赏。当今传承、拍卖的奇石,也以古典四大名石为主,对石友了解赏石文化的传承、丰富收藏,都弥足珍贵。

◇灵璧石

中国灵璧石,因产于安徽灵璧县而得名。上古时即用于礼乐之器,这是中国赏石门类中的特例。在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中排列首位,目前市场占有份额也位列前茅。

礼乐神器是石磬

灵璧石的利用,可以追溯至大禹时期,但不是赏其形,而是聆其音。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是人类的感官,当艺术最终脱离工艺而形成新的形态时,只有听觉和视觉发展为艺术,而音乐成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尚书·禹贡》中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泗滨浮磬,……浮于淮、泗,达于河。”公元前22世纪,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禹贡》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公元前21世纪,当时的徐州与现在不是同样疆域,东起大海,北到泰山,南至淮河,都是徐州区域。泗水贯穿全境,进贡的制磬石料等物品,船载沿泗水入黄河北去。当时的灵璧产区在徐州境内,泗水离磬石山也只有几十千米,从这里可以知道,磬石使用已有三四千年了。1950年,在河南安阳商王朝殷墟出土一片灵璧虎纹磬石,为商代皇家御用之物,是灵璧磬石最早作为皇家礼乐神器的佐证,实物至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明太祖朱元璋曾令役人取灵璧磬石制磬,赐予各府文庙,悬于殿堂。“立则磬折垂佩”,悬磬为人字形,磬折喻弓腰如磬,表示对圣人恭敬之意。《清稗类钞》记载:“皖之灵璧山产石,色黑黝如墨,叩之,泠然有声,可作乐器,或雕琢双鱼状,悬以紫檀架,置案头,足与端砚、唐碑同供清玩。”悬磬至清代,已成士人案头雅器。

灵璧石的历史传承

灵璧石作为文房清供起于南唐。宋蔡京幼子蔡絛《铁围山丛谈》记载:“江南李氏后主宝一研山,径长尺踰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研。及江南国破,研山因流转数士人家,为米元章所得。”元代名士揭傒斯亲见此研山,题诗曰:“何年灵璧一拳石,五十五峰不盈尺。”南唐后主李煜的灵璧石研山,出自研官李少微之手。李煜创建了中国“文房”,灵璧研山为文房清供,平添了许多翰墨芳馨,又流传了许多隽永趣闻。

灵璧石的观赏形成规模,始于北宋。杜绾《云林石谱》三卷,灵璧石列于上卷首篇:“宿州灵璧石,地名磬山。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灰泥渍满。……叩之,铿然有声。”磬石山距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东南2000米,海拔114米,目测绝对高度只有30多米。磬石山南侧尚存摩崖石刻,有不同造型的佛像一百多座,雕刻在长16米、宽2米的巨石上,为北宋至和三年(1056)所作。磬石山北坡下,是百米、宽千米长的平畴地带,即为灵璧磬石的产地,北宋老坑也在这里。

宋代王明清《挥尘录》记载:“政和年间建艮岳。奇花异石来自东南,不可名状。灵璧贡一巨石,高二十余尺。”宋代《宣和别记》也载:“大内有灵璧石一座,长二尺许,色清润,声亦泠然,背有黄金文,皆镌刻填金。字云:宣和元年三月朔日御制。”《西湖游览志余》又载:“杭省广济库,出售官物。有灵璧石小峰,长仅六寸,高半之,玲珑秀润,卧沙、水道、裙折、胡桃文皆具,于山峰之顶有白石笔山,圆莹如玉。徽宗御题八小字于石背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上大、中、小三磬石,皆宋徽宗“花石纲”贡石也。

灵璧石的类别及特征

灵璧石的品种很多,从大的方面上分为以下几类。

磬石类

磬石是灵璧石中最古老、质地最优秀的石种。磬石表皮纹理细密,质地润泽,声音清脆纯净,形态或玲珑、或大朴,确实是珍贵石品。颜色以黝黑、紫红为贵,以产于磬山一带的正宗磬石最为难得。

纹石类

纹石是灵璧石中珍贵的品种,石皮上有凹凸的圈纹、蝴蝶纹、回字纹、云纹、曲纹、流水纹、乱柴纹等纹理。纹石色黝黑,纹理深处呈灰白色,形成反差,极为美观。纹石以产于渔沟以西的白马山而闻名,所以也称为白马纹。

彩色灵璧石类

彩色灵璧石色彩缤纷,有红、黄、褐等色。纹理流畅,质地细腻,叩之有声者更佳。

皖螺石类

皖螺石主要有红皖螺、黄皖螺、青皖螺、灰皖螺等品种。该石种遍体呈凹凸形鳞状,形成条条龙身形,极有特色。

白灵璧类

白灵璧色白如玉、晶莹润泽,有如瑞雪、祥云。独立成形则冰清玉洁。与其他颜色搭配得当,则更出意境。

石闻追踪

灵璧的虞姬墓与霸王别姬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兵围垓下,四面唱起楚歌,不禁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知道与丈夫诀别的时候到了,于是双手持剑,唱起哀怨凄婉的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一曲歌罢,引颈自刎,满腔碧血,洒落君前。一幕霸王别姬的悲歌,荡气回肠,千古传唱。项羽突围至乌江渡(今安徽和县西北),仰天长啸,拔剑自刎,气贯长虹,结束了年仅32岁的生命。后世女词人李清照有诗赞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亦为大手笔。

垓下古战场,位于灵璧县东南的沱河北岸,今天的城后村一带,曾有大量楚汉兵器等文物出土,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虞姬墓坐落在灵璧县城东7.5千米的宿泗公路南侧。原墓区东西约100米,南北宽仅20米。1982年将墓区扩大到3942平方米,墓园一侧建有陈列馆,四周筑起围墙,门楼眉额上方镌刻着方毅题写的“虞姬墓”三个大字。虞姬墓前有墓碑,碑额上横书“巾帼千秋”四个大字。墓碑镌刻“西楚霸王虞姬之墓”八个大字。两边有石刻楹联一副:“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吕梁石类

吕梁石孔洞丰富,常呈石窟形状,造型极具特色。吕梁石常有青、黄两色搭配,协调而悦目。吕梁石产于江苏一带,现在安徽、江苏、山东交界处的类似石材,习惯上已纳入灵璧石门类中。

灵璧石的收藏与价值

灵璧石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石种,受到古今赏石者的喜爱,有其历久弥新的魅力。收藏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形态

灵璧石是典型的传统石种,收藏灵璧石要形态完整,检查是否有破损、修治的痕迹。景观石中,峰则孤峙傲立,摇曳多姿;岭则层峦叠嶂,主次协调,四脚落地。象形者出神,抽象石顽拙质朴。追求精致,才为收藏之道。

肌肤

灵璧石的肌肤优劣的标志有三部分:一是细致有序的纹理,与石色形成反差,更彰显纹理美妙;二是表面的包浆透出朦胧的幽光,古意盎然;三是肌肤细腻、质地温润、手感极好。这种灵璧石,为藏家首选。

石闻追踪

石界媒体报导

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主要分布于该县9个乡镇的36个行政村。据业内人士估算,灵璧石的储量应该在2亿立方米左右,还有较大的潜力可供挖掘。

灵璧石是一个古老石种,经过历代采挖,至近代而沉寂。20世纪90年代初,赏石风兴起并越发强劲,灵璧石需求激增,引发当地农民的采石热潮,灵璧石的开采、配座、加工、销售和相关产业日益繁荣。

目前灵璧县已形成以县城和渔沟镇为中心的两大灵璧石市场,建有大型专业市场7个,园林展馆近百个,石头店铺2000余家,从业人员逾6万人,玩石人数超过20万。灵璧石年开采量约10万立方米,销售额近2亿元,加上赏石相关行业收入可达20亿元,已经逐步形成灵璧县的一大特色与优势产业。

灵璧石的价值,早已经超过它的本体,日益成为一种传播文化、艺术与友谊的载体,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色泽

灵璧石的主色调是黑色。黝黑的灵璧石远观、细看,都如同中国水墨画般墨分五彩,淡雅、古厚、深沉,透出远古的气息。灵璧石除有水墨渲染,也有浓墨重彩。现在的灵璧石家族,有如流光溢彩的百花园,红、黄、白、褐各显其艳。彩色石一要色正,二要协调,如有俏色,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音韵

灵璧石的声音,不只是“叩之有声”,而是“锵然有声”和“泠然有声”。其声强劲而清纯,所以可制磬而为礼乐。上乘磬石,以指弹击声清脆响亮,声振而悠远,所谓“金声玉振”是也。有此音才有韵,其质必佳,其身价自高。

当今的灵璧石产地,上好的美石已极少出土,精巧的灵璧石也多被石友珍藏,因此价格较高,一般在人民币数万至百万不等,而且升值潜力很大。购买灵璧石要心态平和,市场之中仍然有宝可淘,不是精品不要动心。

◇太湖石

中国太湖石是中国用于造园、赏玩最早的石种之一,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是古代瘦、皱、漏、透的典型石种。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中,目前门类最为庞杂的石种。

太湖石的历史传承

太湖石较大规模的应用,是在中、晚唐时期,大批“中隐”士大夫,在东都洛阳营造园林,太湖石被大量使用。洛阳距离苏州要比首都长安近得多,而且水路畅通,为太湖石集聚洛阳创造了条件。北宋赵佶建艮岳,太湖石采集达到高潮。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运送太湖石仍走水路。明、清时优质太湖石已经非常稀少珍贵,旱太湖的使用增多。

优质太湖石的产地

最优质的太湖石,产于太湖西洞庭山,唐代属苏州管辖,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府。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说:“平江府太湖石产洞庭水中。”宋代范成大《太湖石志》说:太湖石“石出西洞庭”。中国古籍中记述大体一致。

太湖石的鉴赏特点

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说:“石有族,聚太湖为甲。”杜绾的《云林石谱》论说:“平江府太湖石产洞庭水中,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纹理纵横,筋络起隐,于石面多坳坎,盖因风浪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叩之微有声。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颇艰辛。”范成大《太湖石志》中说:太湖石“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

太湖石是生成于四五亿年前的石灰岩,经过亿万年的流水冲击与溶蚀,形成奇形怪状、千壑万洞的模样。根据唐、宋大家关于太湖石特征的描述,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一,太湖石产在西洞庭山深水之中,是水冲石。第二,唐宋时期赏石以水生太湖石为首位。第三,水生太湖石质坚而温润,有光泽。第四,水生太湖石有白、微青、青黑三种颜色。第五,水生太湖石形态万千、孔洞众多。第六,水生太湖石表面筋脉、纹理纵横。典型标志为坑痕遍布,称为“弹子窝”。

太湖石的品种

经过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开采,质地优良的水生太湖石已难觅踪迹。明代计成《园冶》中说:太湖石“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鲜矣”。明、清时期水生太湖石已很少见,存者多为两宋传承石。现在产于江浙一带的太湖石全都是旱太湖,其他各地也有各种太湖石先后出现,形成庞大的太湖石族群。太湖石按地域分为南太湖石、北太湖石和岭南太湖石。

南太湖石包括:江苏宜兴等沿太湖周边所产的旱太湖石;南京、镇江一带所产红、黄、灰色旱太湖石。

北太湖石包括:安徽巢湖类太湖石,北京房山太湖石,山东费县太湖石,山东临朐太湖石。

岭南太湖石包括:广西柳州类太湖石,广东英德旱太湖石。

太湖石的收藏与价值

太湖石有大小、古今、水旱、天然与修治之分,作用与价值也不相同。

太湖石以大型石居多,适合做园林石。偶有奇趣小石,可置案头清玩,自然珍贵。

太湖古石多有水石,大者如苏州园林中的太湖名石,已堪称国宝。小者于艺术品拍卖中偶有所见,极具收藏价值,这在拍卖图录中反映出来,每件人民币从几万、几十万,最高到二三百万不等。有心者常在民间寻访老太湖石,也时有所获。

当今的旱太湖石,形态、色泽、质地、纹理都不尽如人意。有些石商对旱石施以打孔、磨峰、造纹、雕刻、细研、喷沙、酸渍、染色、水浸、上油、打蜡等各种办法,做工还比较精细,可这类太湖石成品只能称为石质工艺品。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千篇一律、云头雨脚的各色太湖石,价格从人民币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石友们要仔细甄别。

◇英石

中国英石,因产在广东英山所在地英德县而得名,是用于园林、盆景、案头清供的理想赏石。也是中国四大名石中储量最大的石种。

英石的历史传承

英德市地处粤北,为广东清远市所辖县级市。五代南汉乾和五年(947)置英州,因英山而得名。南宋庆元二年(1195),因“承恩泽德”升为英德府。明洪武二年(1369)改英德县。1994年撤县建英德市,市政府驻英城镇。

英石的玩赏,宋代多有录述。北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任扬州知府,其表弟程德儒自岭南为官期满,到扬州看望苏轼,并赠送一绿一白两枚英石。虽不盈尺,却透漏峭峙,清远幽深,仿佛仙境。东坡有《双石诗并序》:“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仇池石”是宋代文人赏玩英石的代表,因东坡而成千古名石。

英山与英石的现状

从英德市向北14千米至望埠镇,为英石的主产地。自望埠镇向东行6千米,一座大山横卧眼前,这就是英山。英山主峰海拔561米,山脉呈南北走向,其余脉向北至沙口镇的清溪,向南到连江口镇的浈阳峡,绵亘50千米,方圆140平方千米。顺山路蜿蜒盘旋到山顶,但见山峦雄奇峻峭,漫山全是嶙峋奇特的怪石,俯拾即是。据有关部门探测,英德计有优质英石山80万亩之广,储量在625亿吨以上,这在赏石诸多品种中,也是绝无仅有。

石农们将山体剥落的小块英石,拣拾到后堆收在山上,然后用箩筐挑回来。采集中型英石,用铁棍撬,用钢锯割,人拉肩扛搬到大路边。开凿大型英石,要动用电钻、风割机、滑轮、吊车、卡车等工具。在山上安营扎寨,逢山开路,遇壑架桥,有些规模化作战的样子。

英石的鉴赏特点

清代蒋超伯《通斋诗话》中说:“英石之妙,在皱、瘦、透。此三字可借以论诗。起伏蜿蜒斯为皱,皱则不衍,昌黎有焉。削肤存液斯为瘦,瘦则不腻,山谷有焉。六通四辟斯为透,透则不木,东坡有焉。支离非皱,寒俭非瘦,卤莽灭裂非透。吁,难言矣。”蒋氏以韩愈、黄庭坚、苏轼的诗风,论及英石的皱、瘦、透,曼妙而贴切。

英石为两亿年前浅海生化沉积形成的石灰岩,摩氏硬度为4~6。经过长期物理运动作用和化学溶蚀反应,形成丘鲜壑明、锋棱突兀、玲珑剔透、精巧多姿的特点。英石遍身皴皱为突出,布满窝流孔痕,体现山川峭拔孤峙尤为可观,最宜景观观赏。小巧英石配以底座置之案头,为古今赏石者的至爱。

“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甘心埋没苦修身,盛世搜罗谁肯漏。幸得硁硁磨不磷,于今颖脱出诸袖。”清人陈洪范的这首咏英石诗,将英石皱、瘦、声、透、漏的特点演绎得有声有色,确有其独到处。

英石的收藏与价值

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记载:“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水溪中。有数种:一微青色,有白通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叩之微有声。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叩之无声。”古人论英石者众,与《云林石谱》所记大体相同。收藏英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山裸露的英石称为阳石,现代开采的英石,大都扎手不宜盘玩。英石以手感滑腻、适宜盘玩为好。

第二,英石分园林、盆景、案头清赏三种,以最后一种与石友关系最为密切,收藏难度最大。

第三,近年来明、清遗存英石屡见拍卖,价格都还公道,藏石者要留心,升值潜力很大。民间也有小量遗存,淘宝也是一大乐趣。

第四,古代英石亦有水生,当代已少见,收藏以表皮润泽光亮为上。

第五,英石有青绿、灰白、粉红、墨黑等色,以色泽黝黑为上品。

第六,英石叩之声音清脆者珍贵。

第七,英石以景观胜,以孤峰傲峙或峰峦叠嶂的形态,最能体现英石特色。

第八,英石以天然形成、未经加工与酸渍者最具收藏价值。

◇昆石

中国的昆石,因产于江苏东南部的昆山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中最稀缺的品种。玩赏区域集中在江南一带。

昆石的历史与传承

昆山市为古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置昆山县,因县境东南有昆山而得名。唐天宝十年(751)县府迁马鞍山(今玉山镇)。2001年撤县建昆山市。

昆石产于今昆山市马鞍山(亦称玉峰山)中,主峰紫云岩海拔高80米,东西长600米,南北宽百余米。这秀美而狭小的区域,就是昆石的产地。

杜绾《云林石谱》记载:“平江府昆山县石产土中。多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叩之无声。士人唯爱其色之洁白,或栽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立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

《云林石谱》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离昆石产地较近,杜绾了解昆石更加容易。康熙时期《昆山县志》记载:昆山“山产奇石,玲珑秀巧,质如玉雪,置之几案间,好事者以为珍玩。……元以前石未之显也。明季开垦殆尽,邑中科第绝少。今三十年来,上台禁民采石,人文复盛”。根据以上资料显示,昆石的赏玩,自南宋始,明代开垦量大,清代虽禁采,但赏玩昆石风气繁盛。

昆石的品种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说:昆石“出昆山马鞍山下,生于山中,掘之乃得。以色白者为贵,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据明、清著录,常见有鸡骨片、胡桃块两种昆石最有名气。根据当代昆石玩家统计,昆石共有十余个品种,如鸡骨峰、雪花峰、胡桃峰、杨梅峰、海蜇峰、鸟屎峰、石膏峰等。其中以鸡骨峰、雪花峰最为珍贵。

昆石的特殊性与鉴赏特色

中国四大名石中的昆石,有着与其他三大名石不同的特殊性。其一,昆石产地狭小,产量不大。其二,根据史料记载,宋、明、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都曾颁布禁采令。昆石得到保护,产出也更加稀少。其三,昆石大材绝少,主要用于案头清供。其四,昆石的赏玩区主要在产区附近,如苏州、杭州、上海一带,北方少见。其五,昆石质脆易碎,亦忌干寒,也是赏玩不广的原因。

昆石的鉴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昆石又称玲珑石,外形精巧细致、晶莹剔透,富有玲珑风姿。其二,昆石晶莹洁白,质地缜密,细腻光润,有明快通透的特质。其三,昆石内在结构丰富,细致观察,可见峰峦沟壑、曲径幽深的内景,有内外皆可观的特色。

昆石的收藏与价值

由于昆石生成的特殊性,收藏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昆石性脆易折,产出时多有损伤,要注意昆石整体的造型与完整性,尤其要检察昆石内部是否打洞加工,天然未动手工为上。

第二,昆石大多体量较小,一般在20厘米左右。在相同的质量下,尺寸越大越珍贵。

第三,昆石的石色以白为基调,昆石自然要以晶莹洁白、温润光泽、有玉质感觉为好。

第四,昆石以立势独峰为主,以传统的瘦、皱、漏、透为标准,玲珑剔透最被追捧。

古往今来,昆石都是珍稀石种,自然价格不菲。杜绾《云林石谱》说:昆山石“互相贵重以求售”。南宋陆游《菖蒲》诗:“雁山菖蒲昆山石,……一拳突兀千金值。”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载:“昆石块愈大则世愈珍。……嘉靖间见一块,……云间一大姓出八十千(吊)置之,平生甲观也。”清代戴延年《吴语》中说:“昆石佳者,一拳之多价累兼金。”从这些记载中可得知,由于稀少,昆石在古代价格很高。

现代昆石,更加稀有珍贵。据业内人士估计,在市面上能够见到的30厘米以上精致昆石,集中在上海、苏州、南京、昆山、日本等地,总共只有30多件。由此可见优质昆石的珍贵与稀少,同时也是昆石无法普及的原因,更是在中国四大名石中,石友们对昆石知之甚少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