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是山西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底蕴深厚,因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古上党一带的地方戏曲,因此被称作“上党梆子”。明清时期,由晋南、晋中地区流入的梆子戏融汇而成,以唱梆子腔为主,同时兼具昆曲、皮黄、罗罗腔和卷戏,形成了自己的曲韵。
上党梆子的发展历程
上党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民间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考古专家曾在这里的宋代墓葬发现了关于戏曲的砖雕。
上党梆子发展到清代中期已经较为完善了,具有唱腔高亢、音域宽广、念词唱腔粗犷豪爽、强烈明快,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等特点。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丰富,尤其以古代英雄豪杰的事迹为主。上党梆子的班社最早成立于明朝,清朝道光年间建成的青莲寺石碑上对此也有记载:“有凤鸣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
清朝咸丰年间至抗日战争以前,是上党梆子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朝末年,梆子剧团“十万班”曾在山东和北京演出,并引起一时轰动。当时有关上党梆子的职业班社有200多个,剧目千余个,并涌现出了一批知名演员,如号称一代戏王的赵海清、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靳伯庐、冯国瑞、王福成、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疙瘩)、温喜云、徐执中等。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在晋西南创建了太行、太岳两大根据地,上党梆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新的艺术骨干。著名作家赵树理也投入其中,并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给上党梆子注入了新时代的气息。此后,《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等也改编为梆子剧上演。
1954年,山西长治专区以胜利剧团为基础,并抽调朝阳剧团骨干人员,组建了长治专区人民剧团一分团,主演梆子戏。1956年,长治专区戏曲赴北京汇报演出,在京演出了传统戏《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等,受到热烈好评,此时,涌现出了吴婉芝、郝聘之等一批杰出女演员。1959年,梆子剧团受邀去福建演出。据统计,当时山西省内的梆子职业剧团共有15个,演职人员达1000多人。山西省戏曲学校晋东南分校也开始为上党梆子培养后继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党梆子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观众逐渐流失,梆子演出水准也随之下降。由于生计所迫,不少剧团被迫解散,上党梆子也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场面。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梆子的艺术形式
历经长时间的发展,如今的上党梆子形成了两大流派:州底派和潞府派。
州底派上党梆子盛行在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地,擅长运用念白和舞台身段深化剧中人物性格,唱腔稳健委婉,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潞府派上党梆子则主要盛行于潞城、长治、长子、襄垣、屯留、黎城、壶关、平顺等地和属沁州管辖的沁县、武乡、沁源三县,注重演出历史、忠烈、爱国故事等传统戏,代表作为《杨家将》和《岳家将》,行腔满宫满调,腔调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上党梆子主要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各行当的基本功称为“三把”。演员运用此法时,挺胸抬头,稳健大方,铿锵有力,表演风格彰显出黄土地所特有的粗线条、大轮廓,简洁明快。此外,梆子所用台步、身段也颇含古风。
上党梆子脸谱画法线条粗犷,简洁明了,脸谱主要采用红、白、黑三色画成,也有以其中两色相配画成。脸谱按颜色分,主要分为红脸、黑脸、白脸、二花脸和三花脸等。
上党梆子演员所用服装、头脑也独具特色,服装讲究大红大绿,五彩上身;头脑讲究“金头盔黑乌纱”。解放以前,上党梆子戏的服装是没有水袖的;后来服装上增加了水袖,使得舞台表演增添了几分别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