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苑新篇章
18363200000038

第38章 采训练之“花” 酿语感之“蜜”

泉州南安市诗山镇诗钟校区 陈珊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

一、感情朗读,激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进行感情朗读。要真正发挥感情朗读对语感的激活作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朗读的遍数要足。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语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2.朗读的质量要高。

朗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后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要提高朗读的质量,就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熟读精思,最后达到有真情实感地读。做到老师训导有方,学生练得到位。

3.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可采用“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二、品词析句,领悟语感

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要以点拨和剖析的方法,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

《大海的歌》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我稍加了一下修改,改成:“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上下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然后让学生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哪句好,好的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这些句子,然后从句中描绘景物、用词造句等方面入手,引导想象,品词析句,体会海港兴旺、繁忙的壮观景象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如“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可先指导学生从装卸吊车的高大、数量入手,想象朗读,品味描述装卸吊车样子的词语:“钢铁巨人”体会想象它的高大,“有如密林,数不尽”,体会想象它的数量多,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再现形象,诱发语感

小学生的语感以形象感为基础。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例,我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释词译句后,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

1.结合诗中的词语,说说这首诗表现的季节和地点。

2.在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说说他们的色彩。哪些景物是静的,哪些是动的?用自己的话把动态的景物描绘一下。

3.“千秋”、“万里”把我们引到了画面之外,使你想到了什么?

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入情入境,浮想联翩,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在此基础上,学生感受到了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心情。这样,把语感的培养富于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语言的形象化,既减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四、贴近生活,引发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显然,要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泉水”。因为感知不是目的,贴近生活、运用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

五、注重积累,丰富语感

语言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在反复、大量感受优秀的语言材科的过程中实现的。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大量阅读,特别是“熟读成诵”,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此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老师还要选择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泛读,并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交流课外阅读的心得,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只有重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语文有声有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本文获第六届“快乐语文”杯教师论文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