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良师益友
18362600000042

第42章 满城争说袁公好

程广振

在我国诗坛上,诗友唱和之事流传甚多,且有不少生动感人的故事。读袁宝华同志诗集《偷闲吟草》,又有一则德高和众、战友情深的佳话展现在我们面前。袁宝华的原诗是这样的:

盛世风光满眼新,耄耋之年几度春。

少壮常怀济民志,垂暮犹存报国心。

征途险阻鼓剩勇,正气张弛系念深。

岁月不居廉颇老,宜将清白贻子孙。

袁宝华这首《八十述怀》,作于1996年元月,3月9日的《人民日报》予以公开发表。作者在这首七律中,满怀激情,抚今追昔,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盛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达了深切关注党的作风建设,要通过言传身带,使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遗留后世、代代相传的强烈愿望,尤其是“正气张弛系念深”一句,凸显了一个老战士、老党员在垂暮之年,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忧党忧国,殷切希望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高尚情操。

此诗一发,和者甚众。袁宝华的几十位老学友、老战友、老同事,还有一些新朋友,纷纷给他寄去和诗。这些和诗的作者,怀着和袁宝华一样的喜悦心情,热情讴歌神州大地新气象、新面貌。同时,对袁宝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无不由衷赞美。朱穆之《和袁宝华〈八十述怀〉》一诗,就是其中的代表。

正道沧桑万物新,神州百年又逢春。

已折三山成往事,中兴故国激人心。

富裕同享非梦幻,乐园遥望转情深。

伏枥蹄老应无悔,阔步高歌有孙孙。

朱穆之是袁宝华在北京大学的老同学,两人相识相知六十多年。他对袁宝华的评价是:“不仅会作诗,喜作诗,而且真正是位诗人。”他认为,袁诗(当然不仅指开头这一首)的特点是,真有所感,真有所悟,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因而能动人心,撼人意,令人怡然若有所悟,若有所得。他说得很明白。袁宝华的诗作之所以能打动人,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文品好,首先是因为他的人品高尚。对他的诗和者众多,原因就在于此。这样去赏析、去理解那些和诗,就顺理成章了。

与朱穆之等前辈的和诗不同的是,王梦奎步袁宝华原韵奉和一首,则充溢着一位后来者仰慕长者道德文章的真情实感。

喜读华章意象新,风霜历尽又逢春。

三山倾覆酬鸿志,九州规恢见匠心。

岁月相期茶与米,文章老到博而深。

满城争说袁公好,岂止清操贻子孙。

袁宝华长王梦奎22岁。同在京城供职,又是同乡,王梦奎一向十分敬重这位长期在经济战线从事国民经济的组织与领导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多有建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袁宝华《八十述怀》一诗,较早地寄赠给王梦奎;袁宝华的诗集《偷闲吟草》在付梓之前,又请其为之作序。可见两人之间的同志之情、文友之谊非常深厚。袁宝华严于律己、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着广泛的影响,王梦奎对此知之更多。“满城争说袁公好,岂止清操贻子孙”,绝不是虚妄之说。

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华社一位领导同志让记者写写袁宝华。斯时,袁宝华只担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要领导人,不再担任“第一线”的领导职务,这种情况下他的几任秘书才肯接受记者采访。谈起袁宝华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及对他们的言传身教,几任秘书都激动万分,因为他们知道的生动感人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袁宝华担负领导工作几十年,并且是在掌握实权的经济部门做主要领导。他担任过物资部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家经委主任之职。经他手审批的建设经费和建设物资难以计数,但从来没有为自己、为亲属、为老家,谋取过一丝一毫的私利。他对自己、对家人、对身边工作人员,不是一般的严格要求,严得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他从未用手中的权力为老家办过事,但为了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却多次慷慨解囊。1996年以来,袁宝华将自己积蓄的20万元稿费,以别人的名义,在河南南召县一中和二中分别设立了奖学金,其中一处是以他60年前在南阳做统战工作时的战友、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民主人士李益闻的名义设立的。面对这样一位清正廉洁的党的高级干部,被他的言行和举动所激励、所感染的,岂止他的家人!他所教给子孙后代的,岂止“清操”二字!王梦奎的和诗,可以说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注:原文载2002年7月11日《光明日报》。因程广振同志写的原文内容涉及时任总理朱镕基同志,所以《光明日报》按规定没有全文发表,河南《党的生活》全文发表了。《光明日报》尚未发表的内容如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不仅做了《敬和八十述怀》一诗,而且连同袁宝华的原诗一起,工工整整地用毛笔抄录了一遍。朱镕基的诗做得好,字也写得漂亮。让我们先来欣赏他的和诗:

奉天初识韩荆州,亦师亦友五十秋。

廉颇跨鞍情未老,赤臣谋国志不休。

企改运筹功绩著,公正廉明口碑留。

我学袁公高格调,无愧于心复何求。

笔者孤陋寡闻,从未见过朱镕基公开发表诗作,也很少听说他给哪里题过词。某报有一篇文章谈到,他当总理以后,一位在湖南老家工作、与他关系很不错的老同学给他写信,想请他写几个字,他很为难,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回绝了。在给这位同学的回信中,他幽默地说,不怕有人借钱,就怕有人求字。他之所以这样做,我理解只有一种解释:对自己严格要求。从朱镕基和诗的内容及他抄录这两首诗的举动,我们不难看出袁宝华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为庆贺袁宝华八十寿辰,国家计委原副主任段云亲手写了“仁者寿”的条幅相赠,二十多位在国家计委、经委与袁宝华共过事的领导同志争相在条幅上签名,第一个签名的就是朱镕基。从两人初识到袁宝华八十寿辰,五十度春秋,在朱镕基看来,袁“亦师亦友”,既是老师,又是朋友。“企改运筹功绩著,公正廉明口碑留”,是作为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朱镕基,对一位数十年忠心“谋国”的“赤臣”的很高的评价。的确如此,袁宝华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主管物资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几十年中,尤其在改革开放、搞活企业、强化企业管理和职工教育以及社会科学人才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取得的成就卓尔不凡。

“我学袁公高格调”,“满城争说袁公好”,和谐一致,相互印证,相得益彰。“无愧于心复何求”,是朱镕基做人、做官的准则,我觉得还可看作是他的自我评价。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忘记,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在回答丹麦记者“您希望中国人民在您离任之后最记得您的到底是哪几个方面”的提问时,那番诚恳而又幽默的话:“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这番话饱含着坦荡和自信,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2001年6月,朱镕基正式辞去担任了17年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职务,他给该院师生作告别讲话时,谆谆告诫大家:“为学,要扎扎实实,不可沽名钓誉。做事,要公正廉洁,不要落身后骂名。”接着,很动感情地回忆了一段遭受错误处理的痛苦经历。他说,从1958年到1978年,我有过20年没有党龄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我的信念,“没有忘记清华对我的教育,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情”。朱镕基和袁宝华,一个是共和国的副总理(在作此首和诗之后的1998年担任了总理),一个是享有崇高声望的老资格的部级领导干部,两个人有着一样的性格,一样的作风,在严于律己和清正廉洁方面,共同之处甚多。前者何以如此看重后者、推崇后者,答案不是十分清楚了吗!

廉颇跨鞍情未老 赤臣谋国志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