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良师益友
18362600000035

第35章 与宝华同志“共事”二三事

李亨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那段时光,由于委员会在宝华等领导同志直接领导下,能够上下同心、有所作为,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如今虽过去多年,一些事、一些情景仍历历在目。

一“8号文件”的前前后后

——职工教育的“黄金时代”

20世纪70年代后期,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袁宝华同志,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针对企业素质特别是员工队伍的实际状况,呼吁和倡导大力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受到中央领导、主管部门及企业的重视。中共中央于1981年春作出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1981年8号文件),决定建立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指导管理全国职教工作。在当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上,姚依林副总理在讲话中特意指出:国务院任命袁宝华同志为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主任,不仅因为他是国务院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还因为他是一位对职工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投注了很大热情的领导人。

根据“8号文件”规定,各地增设编制,建立了管理职教工作的专门机构。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职教工作进入了一个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到1985年末,全国不仅建立了许多企业培训中心,还建立了许多专职企业管理培训教职人员队伍。“六五”期间仅全国工交、财贸系统共轮训企业领导干部470多万人,有8万多名企业的厂长、经理进行了统考,对3000多万名青壮年技术工人进行了政治、技术、文化的“补课”。并开展了中级技术培训,对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普遍开展了提高管理知识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等等。对此,当时主持国家教育委员会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何东昌在一次会议上说:“‘六五’期间的职工教育取得如此大成绩,可以说是职教工作的‘黄金时代’。”

二 岗位培训

——职工教育带方向性的改革

改革开放的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高了社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重视学历,强化了学历教育,从主流上说这是大好事。但同时也出现了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指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历热的情况。职工教育工作同样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和冲击。如何使职工教育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为企业提高效益的工作服务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领导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早在1984年秋至1985年春夏,委员会副主任浦通修同志多次主持研讨会,研究职教改革问题,对铁路、邮电、电力等系统突破传统教育培训模式,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岗位职务培训的试点给予肯定和指导。宝华同志对此亦十分重视。1985年7月,我参加武汉市职教改革座谈会后书面汇报一些同志提出“职工教育应按岗位需要进行培训”的意见;8月我与办公室杨淑华、郑兰亭同志写了一份辽宁清河发电厂进行岗位培训情况的报告。两份材料,宝华同志阅后,对其中一些观点和意见均浓墨重笔加以点注。至此,岗位培训问题开始提了出来。1985年底,宝华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职工教育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出了按岗位职务需要进行培训的建议。1986年3月,宝华同志率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包括财政、教育、劳动人事、工会、青年团等部门和组织的负责人)向分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领导李鹏同志汇报准备召开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这一情况时,这方面的观点和意见亦得到李鹏同志的充分肯定。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会议上,宝华同志作了主题报告,明确提出了“按照岗位职务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是职工教育带方向性的改革”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得到经济部门、企业领导、职教工作者的认可和拥护,正确引导了职工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三 把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提上日程

——“高级技术工人也是人才而且是很重要的人才”

经济技术的发展,更加凸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科研人才,需要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工程技术人才,当然也需要劳动在生产工作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在传统思想观念及劳动人事教育制度存在的某些弊端的影响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986年春,两位《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上海机械行业劳动者素质,就高级技术工人奇缺问题发表的一份材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并批示国家经委研究提出对策。经宝华同志批示,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柴文田以及陈全生等同志组织调研并草拟了一份文件,宝华同志亲自主持研究。在讨论中,宝华同志对于高级技术工人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的观点,对应通过教育培训进行培养,以改变过去高级技术工人成长“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状况等意见倍加肯定,对于一些重要对策建议,宝华同志都是细细推敲斟酌。很快,关于培养高级技术工人问题的报告经过国家经委领导审议报送中央。不久,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同志的通知:关于培养高级技术工人问题的报告已经中央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等领导审阅,完全同意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对策;李鹏同志的多处批示可作传达,培养高级技术工人问题应作大力宣传。至此,培养高技能人才问题才真正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四 建立技师制度

——鼓励劳动者走岗位成才之路

发展各类正规学校教育和加强职工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使已经走上劳动岗位的千百万劳动者努力走岗位成才之路,同样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这需要政策、制度建设的支持。重要举措之一是应该在我国建立技师制度。早在1985年秋一次全国性培训座谈会上,这个问题就被提了出来,写进会议纪要,国家经委、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劳动人事部联合予以转发。但受部门职责的限制,国家经委、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不能制定实施性的政策规定,只能提请有关部门考虑,结果遭遇搁置。对此问题的解决,企业、职教战线的同志,当然还有千百万技术岗位的劳动者,都在翘首以盼。1987年夏,国务院批示国家经委起草一个关于加强国有工业企业工作的文件,我与一些同志参加企业调查后向宝华同志汇报时建议将技师问题反映进去。开始有些担心,在全国性企业工作的大政策方针中提出较具体的政策性意见,是否有失当之处。而宝华同志却非常肯定地表示:尽快建立技师制度,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利,对企业发展有利;直接报送到国务院领导面前,通过国务院规定解决此问题,一步到位,是最佳选择。在宝华及经委其他领导支持下,关于建立技师制度的意见最后终于在国务院正式下达的文件中加以确立。据此,有关部门积极提出了实施办法和规定,从政策上为技术工人岗位成才开了路。

宝华同志平时对我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多指示、要求和教导,但他对我们的工作重要之处的一些指导,对我们正确思路和工作的支持又总是那么及时;他少有一般性表扬的话,但对我们的努力和正确作为的赞许又总能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并因此而更加努力。

对于我,宝华同志是领导,又是学者、长者,令我可学可敬之处实在太多。

200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