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良师益友
18362600000012

第12章 谈袁宝华之思想作风

周仲藩

宝华同志倡导干部下基层作调研、团结、互助。我1949年11月到沈阳,分配到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冶金室工作。宝华同志是计划处的领导,从此同宝华同志相识。计划处大多数是青年人,单身汉。领导上对大家关心、培养、教育、爱护备至;同志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逢年过节都组织集体文娱活动,活跃机关生活,风气很好。在工作上,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到厂矿企业作调研。那时,我们工作做得很细。我管5座高炉,把详细的技术资料积聚在一起,写了一个有关资料积累的报告。宝华同志看了,在开会的时候,给我以鼓励,并且说:“冶金室写了一个《为年产120万吨生铁而奋斗》的报告,说明我们的生产潜力很大。”那个时候,东北年产生铁80万吨~90万吨,以后大大超过了。

宝华同志检查工作轻车简从。1977年春天,计委生产组要我参加大庆展览筹办工作。这项工作,宝华同志分工主管。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很高,举办大庆展览是一件大事。各省市区、各部门都派干部在展馆工作,约有6000多人做布展施工,工作十分繁忙。一天下午,大家都下班了,正副馆长石峰、王逢田都回家了,只有我还没有走。宝华同志和他的秘书韩家增莅馆检查布展情况。由于事先没有通知,门卫不让宝华同志进馆。韩家增打电话找到我,我到保卫科办了手续才放行。宝华同志仔细检查布展情况,提出一些问题,我一一作了汇报。宝华同志不论到哪里检查工作、了解情况,从不搞前簇后拥的形式主义,只有一个秘书随从,而且事前不作通知,他要检查、了解真实的情况。

宝华同志了解干部,关心干部,对在他领导下的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都较清楚。1975年底,我在计委生产组报名要求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安排我1976年上半年到干校轮训。一天晚上我在调度室值班,宝华同志打电话给调度室,我接电话时,宝华同志问我到干校去有没有困难,我回答说没有。我到机关每次与宝华相遇,宝华同志都握住我的手,问长问短,表示关心。1981年,湖南省花鼓戏团来京在吉祥剧院演出,给宝华同志送了票,宝华同志嘱托秘书把票分送给我和黄孚尹。宝华同志知道我们两个都是湖南人。宝华同志记忆力很强,只要见过面、谈过话、问过姓名,就记住了。相遇的时候,叫姓名打招呼,使同志们备感亲切。

宝华同志能妥善处理部门间发生的矛盾。1980年上半年,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因为职工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产生了矛盾,开会、说话都格格不入,闹到了中央书记处。邓力群同志得知后出了个主意说:“全国职教工作,你们两家谁也不要管,交到袁宝华同志那里管。”这就是宝华同志兼全国职教委主任的由来。

宝华同志接任全国职教委主任后,首先组织调查组下去了解情况。给中央写报告。中央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并转发各地贯彻执行。但是,教育部和全总闹矛盾的问题仍未解决,教育部门老是批评全总工作管得多了。辽宁省职教办副主任刘自清把这方面的问题写了一封信,寄给经委党组成员、职教委副主任李伟。我们职教办几位同志经过研究确定,把此信原文手抄一份送给邓力群同志。这样做的意思是,既报中央了解这一情况,又表明信中内容同经委、职教办无关。宝华同志经过深思熟虑作了否定。他说不能抄发,不要从经委、职教办这里说出人家的是非,我们才恍然醒悟,没有做。从处理这封信的态度便可以看到宝华同志处理矛盾问题的周密思考,他处理妥善,照顾大局。

关键时刻,宝华同志亲自动手处理问题。宝华同志兼任全国职教委主任之后,中央根据我们的调查意见要我们代中央起草一个《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宝华同志即指定温厚文、孙尚清两名同志办理。《决定》稿送给王任重、邓力群同志,中央书记处作第二次讨论时,宝华同志带我去参加,经过讨论后提点修改意见。宝华同志要我根据讨论意见,对《决定》稿作了修改,宝华同志审阅后,亲自动手写了一封信,连同《决定》稿和《报告》,送给中央研究室。信中说:“《报告》和《决定》稿,请你们研究修改,但请注意不要把指标改掉。”指标是指职教经费占多少,教师占学员的比例,学员平均教室面积多少等,这是发展职教事业的关键所在。宝华同志亲自动手写了这封把关的信,为职工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宝华同志亲自抓了青年职工教育“双补”工作。所谓“双补”,一是补文化,要求达到初中水平;二是补技术,要求达到各自技术等级的“应知应会”。考试合格,发给证书。这一重大创举,得到全国广大职工热烈响应。从1981年到1983年,连抓了三年,对提高广大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宝华同志还写过一篇有关职工文化、技术学习同工资等级挂钩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宝华同志生活简朴、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率先垂范的好思想、好作风,在计委、经委领导干部和广大工作人员心目中,得到普遍反映。我多次听他作报告、讲党课,大家都是认真地听,深受教益。

1996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