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万年薪的30岁
18362500000020

第20章 越学越穷

要充电成本是不能不算的。具体如何充电还得细细思量,一不小心就会好事成了坏事,反而越学越穷。一定不能脱离个人的职业规划,不仅要认清自己,也要认清外界环境。洋证书和其他任何学习一样只是一种储备,而不能改变命运。

要充电成本是不能不算的。具体如何充电还得细细思量,一不小心就会好事成了坏事,反而越学越穷。一定不能脱离个人的职业规划,不仅要认清自己,也要认清外界环境。洋证书和其他任何学习一样只是一种储备,而不能改变命运。

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但是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充电”,有些成本还是不能不算的。尤其是选择那些要脱产、花费较多的“充电”时,还是得算算成本,看一看是不是划得来。这样的做法从合理使用个人资源的角度来说,还是必须的程序。

经济成本。经济上的成本就不用多说了,辛辛苦苦赚了几年的银子,要大把大把地扔进培训班,谁都会在投入和产出之间算一笔账。很多人在算这笔账时,常常是拿自己目前的收入,与“充电”成功后职业生涯跃上台阶后的收入相比较,看看是否有明显的增长。这种想法很多人都有,但其实可比性比较小。因为职场风云变幻,今天的“金领”很快就可能变为明日的蓝领,预期的收入增加常常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泡汤。在考虑“充电”的投入和产出时,要把眼光放远一些,不能太过机械。譬如近年来很多海归派刚从美国拿了MBA证书回国,薪水涨幅一时不太令人满意,可是或许度过了最初几年的适应期之后,MBA的优势就可能在更高的职位上得到发挥,到那时,就到了投入有产出的时候了。

每个人的财务状况不同,能够承受的“充电”费用也不一样。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选择费用合适的“充电”,如果投入超过自我承受能力,首先是会给生活带来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将来若一时难以收回投资,很容易产生后悔情绪。MBA在国内名噪一时,但高昂的学费与毕业后相对低廉的起薪已经让很多人产生了失落情绪。我认识的一位朋友调侃自己:“真是越学越穷!”他读之前月薪五千,读后起薪两千。

时间成本。时间成本是制订每个“充电”计划都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是,如果在某个时间点上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充电”计划,就可能陷入“连锁”浪费时间的窘境。先是浪费了很多时间来上课,接着可能要花时间来准备考证,因为不考证似乎对不起自己花掉的这么长时间,拿了证书之后又要花大量的精力来收集相关的职业信息,看有没有可能试着找对口的工作。假设最后发现这条路根本是走不通的,那就只能暂时把这段“充电”经历束之高阁,谁也不希望如此。

机会成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比较容易预期的,而“充电”所花费的机会成本往往一时很难看清楚。假设你现在是一位小有成就的销售主管,打算辞去工作出国“充电”,这个决定至少给你这段时间的职业发展带来以下的问题,这些也都是成本:

首先,有2到3年时间疏离了工作岗位,离开了实践操作的平台,这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因为脱离了实际的操作而对行业产生陌生感,将来再回到岗位上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日才能重新熟悉工作;

其次放弃了工作,也就放弃了在这个岗位上的发展机会。兴许现在已经是该公司的销售总监了,薪水肯定会有所增加;

最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就疏离了原先积累起来的人脉圈,包括在业内“混得脸熟”的种种可支配资源。

经济、时间、机会,这样一算在国外读MBA所花费的成本,还真是不少。对每个职场人来说,每个人的发展目标不同,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如何“充电”还得细细思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充电”的误区,好事反成了坏事。尤其是专业方面的培训,如学习新的管理方法、技术等,常常是个人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或业务能力而进行,因而一般也是由个人自己制定方案,常常与所从事的行业、职业有更加密切的关系,如果把握不好方向,就可能陷入误区,反而不利于个人发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多一个证书没坏处”,所以市场上流行什么,什么证书最吃香,他就学什么,拿了一大堆的证书,似乎什么都能干,竞争力增强了。其实不然,这种想法的表现,就是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先学完拿了证书再说。我觉得这样的“充电”对个人来说不仅是金钱和时间上的损失,更关键的是很容易把自己的职业观念引入歧路。

首先,有一大堆不成体系的证书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个“通才”了,什么都能干,但到底自己最擅长什么,干哪一行最好呢?自己会很迷茫。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因为自己拿了某张证书就去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而不管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那损失的就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好几年时间;其次,去求职的时候,用人单位看到你的一大堆证书也会很迷茫,比如你既有文秘专业、机械设计专业的证书,还有MBA的单科结业证,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短期培训的证书,但说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经验,又似乎都很缺。用人单位据此可能会认为你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没有选择能力,反而对求职不利。

“充电”的方向是对的,可是却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上来进行,结果同样是事倍功半。这也是人们常常犯的毛病。有个年轻人刚毕业工作一年多,职位是公司的行政管理助理。他发觉自己很喜欢做管理工作,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职业要有所提升,似乎还欠火候,另外自己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很欠缺。于是他想去读MBA进修班,因为这似乎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待到出了一笔不菲的学费,“牺牲”了双休日坐在课堂里却感觉很差。一方面身边的同学看起来平均年龄都比自己要大,无论是职位、阅历都远胜于他,不少人都是开车来上课;另一方面,虽说自己在工作上得心应手,可真的坐到课堂里听老师讲企业战略、并购重组,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上课常常提不起兴致。

这位想朝管理方面发展,“进补”企业管理知识的大方向是对的,关键是选择的“充电”计划在时间上不太恰当。不如等自己工作至少三四年后,工作经验相对丰富,职位也有了提升,且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时,再读MBA学位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好处。现在虽然也能学到一点东西,对发展有所帮助,但MBA知识的优势发挥空间不大。合适的“充电”,选在不合适的时机,也是一个误区,不仅增加了投资成本,还浪费了时间,本来这段时间可以用在“刀刃”上的。

特别是参加专业培训更要慎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火热充电后,相当一部分人突然意识到,不但当初的各种承诺没有兑现,自己反而陷入了怪圈。像北京的IT培训市场前一阵子很火爆,各类广告竞相描述诱人的就业前景,什么外企抢聘月薪上万等。一些外地青年不惜辞职来到北京,想进一步深造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寻求更大发展。付出时间和学费后,虽然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IT行业惨淡的就业现实却是他们事先万万没有料到的。据说很多软件工程师培训班结业的人并没有机会从事相关的工作,高额买到的培训证书成了摆设,甚至只能去做保险、销售等与IT丝毫不靠边的工作。这些人离乡背井、辞去工作,甚至负债来京充电培训的人不得不和那些漫无目的来此寻梦的人们一样成了“北漂”一族,花光积蓄后再去辛苦谋生,在无奈之余还徒增了一种“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的”的歉疚。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同声翻译行业人才稀缺,一些外语培训机构就在招生广告中许诺“一年实现同翻梦想”。其实,一个语言基础一般的人,经过一年的非专业训练就想从事同声传译,无异于天方夜谭。

在决定接受何种职业培训时,一定不能脱离个人的职业规划,不仅要认清自己,也要认清外界环境。参加计算机培训值不值?不仅要看计算机行业热门与否,还要看个人是否有能力脱颖而出。比如linux在录取学员时,要进行一项逻辑思维方面的测试,筛选出具备发展潜质的学员。对于那些在数学和逻辑方面不占优势,却因为计算机热门而想投身其中的学员,有必要先作一个自我分析:你的优势何在,凭什么立足?

考察培训项目的含金量,不能盲目地以三年前的情况为标准或受广告渲染诱导,给自己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目标清楚,在明确自己职业发展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对目前的工作或者一段时间内的职业发展目标有帮助的“充电”。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再分析就自己目前现有的专业基础、工作经验而言,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哪些方面的差距,如果有专业上的不足,或是技能上不够,这就是自己急需“充电”的内容。这样一来,“充电”的方向就不难确定了。

“充电”要发挥最大效能,还得注意个人职业发展的时机。譬如刚刚工作两年,想要借“充电”来转行,目前还有充裕的时间,而如果已经工作l0年之久,职业风格已经基本定型,年龄上没有了优势,企业也不太会欢迎。这时再下决心“充电”转行,恐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另外一方面,还得注意市场的行情变化。比如某个行业内的资格证书,常常会出现一段时期内某些证书吃香,而另外一些逐渐冷落,不那么受市场欢迎的情况。曾经有一段时间,微软的认证证书非常受IT企业信赖,持有微软认证的人在求职中往往有更多的机会。IT人把握住这个市场契机来“充电”,相信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帮助。

“充电”不能急功近利,最好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好比在没有学过最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也没有工作实践的情况下,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先掌握人力资源助理层面的专业知识是比较明智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加深了对人力资源工作的理解之后,再有步骤地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如针对人力资源经理的培训等。

虽说众多职场人士充电是自愿的,也很有热情和决心,可毕竟离开学校已经很多年,要想再拿起书本,应对做题、考试,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记忆力、精力都不如从前了,刚开始还真有点儿不适应。除非你是全职充电,否则,处理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就会不可避免地摆在你的面前。一方面,你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安排好时间去上课,有时候只能舍弃一头。要是平时经常加班,有时候就不得不放弃上课,先把公司的事处理好。以至于充电者往往都又忙又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来讲,充电是必要的,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缺乏经验的头两年,应选择一些能迅速提高技能水平的资格认证培训,比如,外语等级考试培训、计算机资格认证培训等,花费不多,见效快,还能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实用的工作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职场爬坡时,洋证书究竟灵不灵?不少洋证书教的、学的感觉都不错,但却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在很多企业内部洋证书没有形成与职称考试等一样的职务和工资晋升制度,这些因素决定了持有人未必会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证书将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值,其价值也将显现出来。同一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对洋证书的认可程度各不相同,不同专业的洋证书分量也不尽相同。技术性专业的洋证书在求职时更有帮助。特别是IT领域的“硬通货”微软、思科等证书持有人不少,但由于含金量高,又不容易造假,每隔二三年还要不断升级,所以在求职时很有“分量”。在人力资源管理等行政领域,是不是持有洋证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洋证书的最大魅力在于权威性和通用性,有的洋证书更是出国留学和工作的“红派司”。在国内,三资企业的外方管理人员,对国内的一些考试和认证知之甚少,往往也依据洋证书认定人才的能力和执业资格,无疑增添了洋证书的含金量。因此有不少洋证书机构是以“圈钱”为目的,说是“国际承认”,实际上只是所在国或某个区域认可;称自己的考试是“学位考试”、“文凭考试”,事实上只是专业方面的证书;有的培训与就业指导脱钩。因此选择洋证书时,一方面应对颁证机构的资质、证书的层次、课程内容质量等了解清楚;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好心态,洋证书和其他任何学习一样,只是一种储备,而不是改变命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