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万年薪的30岁
18362500000018

第18章 百万年薪的梦

如今国内一些职场经理人年收入可以达到百万,这种现象在未来几年还会愈演愈烈,到那时候年薪百万不是梦。要在一个行业积累起经验需要多年的努力,所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行业,你才能始终如一地工作下去,就有更大的希望拿到高薪。

如今国内一些职场经理人年收入可以达到百万,这种现象在未来几年还会愈演愈烈,到那时候年薪百万不是梦。要在一个行业积累起经验需要多年的努力,所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行业,你才能始终如一地工作下去,就有更大的希望拿到高薪。

谁能挣大钱?这里大钱的标准是年收入百万以上。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知名企业的经理厂长、外资银行主管、跨国公司或国际知名企业财务及市场总监等领域高产百万富翁,年收入可望达到甚至超过百万。

他们在最尖端领域“打工”,得到的是最顶尖收入。从事收入颇丰的这些工作显然需要高学历、高智商、长久经验和必不可少的外语基础。一位曾在某知名跨国公司担任市场总监的人士,在该公司工作长达9年,并已成为该公司市场部领军人物,后来被一家日资企业挖走出任中国区市场总监,开出的年薪高达百万元。

现在有个词儿叫“金领一族”,没有准确的定义,大约指年薪20万至l00万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吧,再多就是企业主了。这帮人年龄基本在25岁至45岁之间,大多是“三资”企业的,也有国企的高层领导,以及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的人员。所在的行业大多是时下热火的“朝阳行业”。只有聚集了大量资本并且能再生大量资本的地方,才能支付高额的薪金。

有位昔日的机关处长在国家机关待久厌倦了,最终还是想尝试一下不依靠任何别的东西,只靠自己能力的生活。他真正的决心,是在蹦极时从顶上跃下的那一刹那下的:当你还没有移到跳台前端的时候,你害怕、你恐惧、你犹豫,但是,一旦你移到前端那么一跃,你反而轻松了。在下坠的时候,你居然还能从容地观览周围的风光,体验到一种战胜自己的快感。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意味着对人生设计的一个彻底的转换。在机关里不说别的,心里是安定的。而且说到底,心里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那种不安全感是很困扰人的。要把这一切丢开去给人家打工,也许说辞就给辞了。但是他最终完成了从处长到外资企业总裁的角色转换。年收入从3万元一下跃过了50万元大关。

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2000年以前,能拿到百万年薪的人几乎都是外企高层管理者,主要是那些派驻中国的区域总裁。2000年以后,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开始不惜重金,动辄以几十万上百万年薪招贤纳才,以致成了晚报的花边新闻。后来国企、科研机构甚至高校也加入该行列,百万年薪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为挖掘到自己急需的人才,不惜大力提高薪酬、福利标准,有的甚至花巨额费用请猎头公司去海外挖才;另一方面,现在不少企业正处于二次创业时期,受各种原因所限,企业想再上台阶时遇到了阻力,这些明智的创业者就想到了“借脑”——花巨资从外面引进能把自己企业带进“第二个春天”的精英,拿百万年薪的人才便应运而生。比如在房地产界,要有人既能说会道,极善沟通和融资运作,又懂房产规划;既懂营销业务,又懂人事、开发管理;既熟悉房产、金融理论和法规政策,又有商海实战经验,有短时期内将所持楼盘彻底清盘的记录,那高薪就跑不了。

2002年,长沙某企业以“百万年薪”招聘执行老总,结果应聘人员无一相中,后该企业的这一行为被指称为商业炒作。借“百万年薪”来吸引公众注意,以达到其他目的的案例决不是个别。但另一个问题不容忽视:企业以百万年薪招进人才后,要么企业难以兑现薪酬,要么应聘人员提前离职。

一般百万年薪中有基薪,但更多的是业绩考核工资,甚至还有股权。所以,享受百万报酬的“打工皇帝”们在受聘后,受聘企业都会给他们下达一定的考核指标,有市场占有率方面的,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的等等条款,到了年底,企业与这些“打工皇帝”逐条对账,及格了好说,如果没完成任务,就要根据比例扣薪。除了个人原因外,企业对待人才的态度和内部机制问题也影响到百万年薪的兑现,遇到这种情况,应聘人员往往干不满一年就离职了,而离职的原因往往并非个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薪酬远高于其他人,工作时处处受制,许多计划根本无法实施,最后只能黯然离职。

百万年薪现象是高级人才走俏的反映,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国内企业开始重用人才了。随着企业生存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这种现象在未来几年还会愈演愈烈,到那时候,不仅国企、民企CEO等高管们年薪百万,甚至一些业务一流、贡献大的中管年薪百万也不是梦。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薪酬也会随之出现快速增长;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富有实战经验的市场总监、市场经理等中管人才会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在不断走向成熟,不同行业、各个层次的薪资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市场定价,薪酬高低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才直接而又客观的重要因素。与曲高和寡的百万级相比,年薪l0万的人更多一些。北大MBA项目负责人向媒体宣布该校MBA就业平均年薪达l0万元。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从业者而言,作为从平凡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l0万元年薪是个心理关口,更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如今拿l0万元的人有经纪人,从事中介服务工作并取得报酬,比如售楼先生、客户经理、汽车推销员等等,这些人的收入与业绩挂钩。中国有“艺不压身”的说法,拥有一技之长、专业水准“唯我独尊”的技术从业者,永远是高薪的青睐者。在众多的高新技术行业里知识的魅力、技术的含金量是无穷的。与前几年相比,高位高薪也不再是仅凭一个MBA就能换来的。但北大、清华等名校的MBA依然风光,l0万元年薪是他们自身实力的见证。在我国,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由于各种市场因素的制约及地区差异,越是大型知名企业,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外企和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收入越高。

据专家调查显示,现在25岁~35岁年轻人的收入高于其他各年龄组。这些年轻的高薪族大多具有较高学历,从事证券、信息、通讯等新兴行业或就职于三资企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吻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讲究的是论资排辈,体现在待遇上就是年龄大、职龄长的优于年龄小、职龄短的。这与封闭、保守的社会形态分不开。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命运预测度比较高:自己一辈子怎么过日子,自己大体知道。儿子的生活就是父辈的翻版。无论当工人、农民还是当干部,都是按部就班过日子,年复一年,变化不多。即便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但一毕业,其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就完全明确了,基本上没有多少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能力不会成为决定待遇的因素,而经验、资历却是提高生存境遇的资本。于是大家不愿意、也不太可能去打破某种平衡、主动创造奇迹,而是安于现状,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当我们迈入开放背景下的知识经济时代时,社会生态逐步趋向协调、优化。一些以知识、科技为依托的新行业、新企业不断涌现,成为社会的亮点。这些行业或企业,对员工的学识、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用人机制灵活,给个人提供了极大的展露才华的空间,吸引了一大批富有知识和闯劲的年轻人。由于企业尊重他们的知识和创造,他们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同时也获得了与付出相称的高回报。

而从旧体制走过来的中老年人,由于年龄、知识、观念和思维的局限,在“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面前,未必是年轻人的对手。相比中老年人,年轻人有知识接受与转化快捷的优势,同时血气方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锐不可当。因而,高学历的年轻人获得高报酬,成为社会的宠儿,也就顺理成章。

想拿高薪的人要记住:择业不难,但始终如一从事一门专业的工作却很难。有的人毕业几年,就换了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每一种工作都要构筑新的关系网,都要学习新的工作经验,结果搞得自己很累,最后一事无成。那些思想天马行空、兴趣多种多样的人最容易犯这个毛病。事实上,要在一个行业构筑好牢固的关系网以及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所以如果在择业阶段,最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行业。因为,有了喜爱你才能始终如一地工作下去,就有更大的希望拿到高薪。高薪能增加你的收入,同时也意味着老板对你的重视。

高薪工作与自己爱好发生冲突如今已不稀罕,对那些年轻有为的职场新贵来说,仍然多数选择高薪。一位销售主管自称每年大部分时间都要出差,已经厌倦了这种整天陪着笑脸请客吃饭的生活,但不菲的收入又让他欲罢不能。在当今这个社会,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也只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才能享受“尊贵”的生活。所以哪怕他并不喜欢眼前的工作,为了一家人能生活得好一点也依然会做下去。在工作难找的今天,能有份高薪的工作并不容易。哪怕自己不太喜欢,想想每月那厚厚的票子,也值得付出热忱和心血。

有了钱,更能让喜好变为现实。说句老实话,只要是工作,就没有什么能让人喜欢的。没有钱就难以维持爱好。所以,寻常人都只能拼命去寻找高薪工作,哪怕是自己不太喜欢的工作。因为工作才能让自己的喜好、愿望变为现实。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存都是第一位的,而生存的基本点就是钱。过去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听上去有点俗气。但仔细想想,我们既然生活在物质社会里,就难免需要钱。如果有高薪工作,一般人都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先干起来再说。

爱好不能当饭吃,发展爱好还得钱做后盾。大多数人都不甚满意他们目前的工作,一说起工作都“咬牙切齿”,恨不得赶明儿就跟“老板”吵一架,辞工出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说是这样说,但雷打不动,还在那“流血流汗”的工作岗位上坚持着。一语道破天机:“工作是用来赚钱的,不是用来喜欢的,有几个人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呢?”越是“高薪”的工作付出的就越多,但“高薪”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时候也是保证我们“喜好”的有力保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工作之余维持一点自己的“喜好”,以“高薪”养“喜好”,二者或许才可兼得。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以磨镜片为生,别人问他为什么要磨镜片,他说哲学是他惟一的爱好也是他生命的全部,若是将它做为谋生的手段,岂不是连这个惟一也没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当一个人将工作与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许会如鱼得水,但也可能两败俱伤。如鱼得水是因为他并不将此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只是喜欢这份工作罢了;当一个人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当成职业的话,我猜测结果多半如一个人馋一道菜,天天吃这道菜就会反胃了。将兴趣与爱好当作谋生手段,实在是得不偿失。距离产生美,毕竟工作是有强制性的、枯燥的,而兴趣爱好则是随性的、完全自我的,要想相互完全协调是一件很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