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18362200000020

第20章 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和着力点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以整体改革为思路

第一,要从“教育整体改革”出发,从理论到实践都要改革。要完善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端正办学方向,改革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方式等;第二,要有整体的素质目标,从构建受教育者身心整体素质结构出发来塑造人的诸方面素质。要有整体的素质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要相结合,形成社会整体素质教育网络。课内、课外相结合,形成相互补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和个体相结合、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渠道。总之,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决定了教育必须进行整体改革;也只有进行整体改革,才能使素质教育付诸实施。

(二)构造“三个着力点”的思路

第一,根据人的素质特征,建立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此作为素质教育实施和评估的依据。第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构建整体性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是目标体系的逻辑延伸,它是一个时期教育思想与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儿童的潜能,为儿童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工具。第三,实现教育转轨,建立整体性评估体系。对学校要从升学竞争转变为办学综合水平的竞争;对教师要由考试分数评比转变为教书育人能力的考核;对学生要由只重学科成绩转变为整体素质的提高,变只考知识为考查知识、能力、品德与身体的并举。

(三)依据素质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这种思路要求从专业素质和基础素质出发。专业素质就是一个人为了顺利从事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基础素质是指任何人顺利从事实践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一般说来,这些条件可概括为德能、智能和体能三个方面,基础素质是专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专业素质是各类专业人员必备的条件。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正确处理两种素质培养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防止把素质教育与常规教育等同起来和忽视专业素质教育的两种常见的偏向教育。

(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

笔者认为,学生是素质的负荷者,学生自然就是素质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轻视教育者的作用。教育者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上。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肯定学生是主体,就是承认学生是内因,而教育过程中的其他一切(包括教师的作用)相对学生主体来说,都是客观、外因。外因的作用再大,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内因不起作用,就根本无法收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五)为实施素质教育开拓新的教育途径

根据许多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认为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有:探索早期教育;谋求与学生的合作;推行职业教育;合理评价学生;发展教育技术;重视教育社会化;改革教育规划和管理等。

另外,还应指出,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综合训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等。

更新教育观念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应该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要,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深信大多数学生通过教育能够达到培养目标。应该重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把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从教育行政、学校工作、家庭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更具体的操作思路:

1.建立区和县为主的、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的管理机制。着眼于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改进教育管理。调动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切实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

2.制定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评估标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修订评定三好学生、优秀教师、先进学校的条件和督导评估区、县教育工作的办法。

3.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整体出发,加强初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相应改革招生制度和考试办法。

4.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落实教学大纲要求。继续抓好初中四年制实验和三年制调整。积极、慎重地推行教材改革实验,优化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加强实践课。

5.落实德育为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强化教学的育人功能,建立德育实体和有效运行机制。

6.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逐步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订好基础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全面发展与发挥特长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7.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正确认识与评价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探索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班主任应成为心理辅导员,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心理辅导教师。

8.切实开好体育、音乐、美术课,逐步改善设备、场地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精神、心灵、性格的陶冶和塑造。

9.切实开好劳动技术课,配备专职劳动技术课教师,建立相应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注意培养职业意识。

10.加强在职干部、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使初中教师逐步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建立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11.通过家长学校等渠道,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2.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援学校教育,各种文化团体和机构都应承担相应的教育任务。通过地方立法,使优化育人环境法规化。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优化人才素质,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高质量的现实劳动力,使这些人才成为勇于创新、善于改革世界的人。要瞄准新世纪对于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目标群,建立从好学校、好教师到好学生的质量评估体系,纳入各级干部和广大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中,为提高学生素质尽职尽责,做好工作。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由于当前教育实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出如下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一)在教育的目的任务上,要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全面提高一代人的基本素质,这是基础教育的价值所在,是基础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一切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这一指导思想应当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二)在教育对象上,要坚持面向全体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水平。因为素质教育是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素质水平的,只有少数人成才,绝不等同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不仅如此,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注重提高公众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不仅取决于每个公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取决于是否能弘扬和体现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风貌。实施素质教育,应该牢固树立民族素质的整体意识观念,从基础教育开始就要注重民族传统、国民意识、集体精神等教育。

(三)在教育目标上,要力求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提出教育的整体性发展目标,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把素质结构中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培养学生。坚持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发展目标、并不排斥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而是遵循素质的整体性特点和儿童心理整体性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富有成效。实施教育的整体性发展目标,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既要(从经验方面)注重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要(从心理方面)注重认识、情感、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薄弱环节。

(四)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基本性、奠基性

基本性、奠基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通用性,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要改革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不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二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基本发展,这里的基本既指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指素质结构各构成要素的基本水准。

(五)在教育方法上,要突出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要把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把各种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上,瞄准教育教学的内在目标,重视内化过程和内化机制的研究。举一个智育的例子:学生解答一道数学题,对他来说,重要的与其说是正确的答案,不如说是掌握同类水平习题的概括化的方法,完善必要的技能、技巧,形成思维的方式,发展工作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力和其他个性品质。但教学实践中,师生通常都以前者(外在方面)为目标,而不以后者(内在方面)为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并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内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