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山川秀美话桑麻: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巡礼
18354900000005

第5章 固原市生态农业的成就与展望

康建宏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是回族聚居地区,在历史上曾是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军事要地。固原市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河谷、川地呈带状交错分布,因长期受水流切割和风蚀的影响,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生物种类少、生长速度慢,生态稳定性差,自我修复能力弱。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滥垦乱伐和超载放牧,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态条件十分脆弱,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旱、雹、洪、冻、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为最,素有“十年九旱”之说。针对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及宁夏、固原市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决策,通过封山禁牧、小流域综合治理、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移民等措施,使生态环境停止了不断遭受破坏的恶性循环,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成就

1.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

固原市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产量低,农产品产值低,农民收入低。因此,做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是固原市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心。固原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决策,特别是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截至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0.93万公顷,其中退耕造林17.29万公顷,荒山造林13.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6%,比全区森林覆盖率高9.3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封山禁牧,完善草原承包23.33万公顷,退耕宜草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23.33万公顷,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现在人们到固原去,看到的是山变绿了,山地、丘陵、河谷以及川地到处都是绿色,固原这个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今日的山清水秀,人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作物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在今年干旱的条件下,秋粮长势良好,夏粮也获得了好的产量。

固原市人民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粮、经、饲比例,坚持“三三”制(即农林牧生产用地各占三分之一)生态农业建设。经过艰苦努力,植被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一个农林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初步建成。他们取得的基本经验是:以恢复植被,加强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加强外部物能与技术投入,积极发展经果林、养殖业为主导措施,建立系统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农林牧各子系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持续高效农业生态系统。

2.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固原市长期以来坚持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修梯田、打井窖、打坝治沟,种树种草,形成了以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模式,治理小流域237条,治理面积5107平方公里。以彭阳县麻喇湾为例,他们以示范园区为治理单元,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整体推进,实现“山顶水保林,山腰经济林,山脚筑坝修池”,坚持山、水、田、林、草、路,拦、截、蓄、灌、排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以治理坡耕地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产业结构。以径流调控为核心,采取控、导、蓄、保措施,修建和完善坡面水系。经过努力,麻喇湾流域共完成“四荒”造林13000亩,退耕造林8600亩,树种以沙棘、柠条、山桃、山杏为主,间作紫花苜蓿2000亩,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3.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进和规范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广泛建立示范园区,大力推广应用适水种植技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作物单产,并提高其品质,增加饲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和名优特产作物,促进农、林、牧业全面发展,增产增值,使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道路,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如固原市原州区,采取以扩大苜蓿种植面积为突破口,促进畜牧业发展;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强化农牧结合,培肥地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建立与半干旱条件相适应的“草—畜—粪—粮”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结构体系,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农牧业得以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此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生态建设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把发展草畜业作为主导业,积极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对于大于15°的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种草,乔、灌、草结合,发展一定的经济林。转变以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牧为主的思想,发展以生态型畜牧业为核心,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引草入田,粮草轮作,发展牛羊舍饲养殖,为养而种,为加而种,把发展草畜业作为主导产业。在西吉、隆德、彭阳和原州区建设优质马铃薯产业带,在彭阳和原州区东部建设以地膜玉米为主的优质玉米产业带。同时,发展灌地膜种植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家庭养殖和以经果林为主的庭院经济,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特色种植业。隆德、泾源等县大力发展林果间作、林药间作。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各县都建立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西吉马铃薯、隆德养牛业和中药材、泾源特色旅游、彭阳地膜玉米等。

4.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固原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国家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这一补偿政策在固原得到了绝大多数退耕户的拥护,以每个农户平均退耕还林还草1.92亩计算,则每人每年增收150元。此外,还可以通过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增加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户家庭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而且让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力都出去打工或经营其他副业,女性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向其他副业转移而增加了农民收入。2005年,固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15元。农民收入增加,改建房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农民住上了新瓦房,告别了窑洞。

5.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合理投资与经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固原市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牲畜,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第二、第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1)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原来坡度大、路程远、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种草,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如灌溉用水、化肥、劳动力等)向未退耕耕地转移,带来粮食单产的增长,粮食总产量未受到影响,反而均比退耕前有所增加,2005年达到6亿公斤。退耕后各级政府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油料、枸杞、药材等总产量分别比退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退耕地还林还草增加的牧草和饲料,为后续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农户在有效的空间里发展家畜,增加家庭收入。固原市立足南部山区宜草宜牧的实际,抓住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的契机,把种草养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点,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3)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劳动力结构调整。由于耕地的减少,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重新就业,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

二、固原市生态农业展望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更高阶段,它是在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农业发展进程可能有先有后,不尽相同,但是建设生态农业是各国农业必走的主要发展道路。固原市地处中国西部,是生态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在农业生产战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农业逐步走上知识化、信息化、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加速农民致富的道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更有力地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便加速缩短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早日实现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建设生态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及其与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互作与调控。地处西北地区的宁夏固原市农业生态条件复杂,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分区治理,同时,有关部门和学科必须相互密切协作配合,共同支持才能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对技术要求较高,不但要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有关经验和技术的作用,还需要积极引进和发挥当代有关最新技术。因此,必须注意积极引进人才,吸引全区及全国有关单位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和首创精神,并且制定和实行相应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共同搞好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

近5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固原市农民增收及地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工程结束后,如何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和现已取得的成效呢?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只对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补偿3年。补偿政策结束后,农民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需要用来购买粮食,农民纯收入下降,退耕成果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能否长期稳得住,关键要看能不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吃饭和增收问题。因而地方各级政府不能满足于短期内因国家补偿政策造成的农民收入及地方经济的增长,应尽快培育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从科学技术角度探讨提高各种生态模式的经济效益。下面谈几点对固原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

1.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单产

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提高保留耕地的粮食产量水平。保证人均0.2公顷基本农田,对坡耕地进行坡改梯,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增加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喷灌、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推广地膜穴播小麦、地膜玉米、集流自然降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等旱作农业技术,培育抗旱、耐盐碱等性状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应用高效、低残留或无残留的新型农药和肥料,从而全面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解决农民长久的吃饭问题。

2.把实施退耕还林同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林草基地、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的后续产业的发展

在退耕地上种树、种草,还可搞一些间作套种,发展经济作物,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积极发展优质林果、草产业、畜牧业和中药材,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销一体化,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退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项目实施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小杂粮是固原市的优势传统作物,主要有糜、谷、豌豆、蚕豆、莜麦等,具有抗旱、耐贫瘠、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在固原市干旱、多灾的自然条件下,小杂粮作为抗灾作物在调整作物布局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做大做强小杂粮产业是进一步推进固原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根据固原市特点和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对小杂粮方面的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选育高产优质的小杂粮品种,研究制定小杂粮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制定固原市小杂粮及区域特色产品开发规划。通过提高小杂粮的科技投入,进一步提升小杂粮的品质,丰富小杂粮品种,将固原市建成西部地区名特优杂粮生产基地,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占领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3.继续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的安置转移是退耕成果能否稳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固原市已经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建立了劳务输出信息档案等。各级政府还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需求,各级政府要重点在农业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劳务输出等方面加大对农民智力支持,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使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退耕后的管护工作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追求目标,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退耕还林既要抓林草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退耕还林还草的成败。要转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倾向,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加强管护力度,切实做到管护到位。

建设生态农业是一个新事物,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组织由有关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班子,加强研究,全面规划,因地制宜作出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大力加强人才革命,建立健全农村技术推广网络,应用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才能将生态农业建设事业做好。

(作者为民进会员、宁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