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山川秀美话桑麻: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巡礼
18354900000019

第19章 积极治理面源污染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

李锋

随着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整治和污水处理厂的加快建设,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正有所下降,而农村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危害越来越大,后果也越来越严重。这是严重危及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污染,造成河境水质不断恶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机遇是潜在的,挑战则是现实的。随着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非关税壁垒有增无减,其中诸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设限的武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正日益成为消费热点,并已成为各国农业及食品加工业追求的目标。面对新形势,如何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切入点即是从土地面源污染治理人手,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一、农村面源污染的危害

面源污染主要指化学肥料、农药兽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解剂、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农膜、水质、农业废弃物等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几十年来,随着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施用量的增加,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不断积累,我国土地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如果不注意及时科学合理地加以治理,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而且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将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1.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化肥的施用量在逐年增加:20世纪50年代末为1万吨;60年代为10万吨;70年代达到110万吨;80年代增加到250万吨;1995年已达到267万吨;到2000年又增加到291万吨,其中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施用量分别为191万吨、35万吨、17万吨和48万吨,40年增加近300倍。平均施肥728公斤/公顷,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所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是国际安全标准的3倍以上。我国化肥使用量地域差距十分悬殊,淮河流域平均用量415公斤/公顷,太湖流域为6O0公斤/公顷以上,一些蔬菜基地高达2OO0公斤/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一些贫困、偏远山区,有的甚至无化肥可用。目前,据保守估算,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已达41240万吨,但有效利用率很低,据统计,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平均利用率不到40%。化肥流失的途径主要是淋溶和挥发。据科研部门试验,化肥的肥效与土壤里的有机质成正比。50年代每500克肥增粮2000~2500克,80年代以后每500克肥增粮500~1000克,有的地方还不足500克,由于施用量不当及施肥不合理,常使很多化肥浪费掉,忽视农家肥,盲目施用氮肥,不但造成化肥投入产出比递减,经济效益降低,而且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从而加剧环境污染,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生态系统多方面失调。其主要表现为:

(1)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有关资料表明,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水体氮的51%,施氮肥地区氮流失比不施地区高3~10倍。农用化肥的大量无节制使用和大面积流失,对流域水质影响较大,是难以控制的薄弱环节。据调查,目前我国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大量化肥随着农田径流进入了河流。全国532条河流中,82%受到不同程度的氮污染,大江大河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

(2)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进人江河湖海导致藻类及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我国五大湖中,巢湖已进人富营养化阶段,太湖和洪泽湖正向富营养化阶段过渡,鄱阳湖已趋于中营养化阶段,洞庭湖也向中营养化阶段发展。滇池更是富营养化的典型水体。据对太湖污染源的调查,来自农村面源的总氮排放量达27679.4吨,占该地区总氮排放量的36.1%,其中化肥流失占农村污染源的58.5%;滇池的氮、磷污染中,来自农田地表径流的氮、磷分别占总量的53%和42%。

(3)威胁近海生物

大量氮肥流失为“赤潮生物”的迅猛增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已威力赤潮的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赤潮的发生,使海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鱼类或贝类中毒死亡,并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

(4)污染农产品影响人类健康

过量施肥使农产品品质下降,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据对34种主要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研究,某些食用量大的绿叶菜类、根茎类菜更易富集硝酸盐。施氮过多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是正常情况的2O~4O倍,人或牲畜食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植物后,导致高铁血红素白血症,使人们出现反应障碍、工作能力下降、头晕目眩、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危及生命。饮用水、食物中硝酸盐超过一定含量,人食用后受到很大毒害,生成的亚硝胺类,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严重危害性。某些磷肥含镉、砷等重金属较多,也会增加蔬菜、粮食中的重金属含量,食用后,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5)土壤性质改变、肥力下降、土壤结构破坏

长期大量使用氮肥,进入土壤后在其硝化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逐渐酸化,促进土壤一些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释放迁移或使之毒物增强,使微生物和蚯蚓等土壤生物减少,加速了土壤一些营养元素的流失,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施肥不当可促进土壤腐殖质的矿化,分散土壤胶体,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致使土壤严重板结,还可使土壤中某些元素活性改变,变成植物难以吸收的形态。最终丧夫了农业耕种价值。破坏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基础。

2.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有效药物,在农牧业的增产、增收及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1999年我国农药总产量66.6万吨,使用量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公顷用量约14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但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O~20个百分点,一般不足30%,大量农药流失进人大气、水体、土壤和农产品中。使全国933.3万h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大量使用和流失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造成生态失衡,打破了害虫和益虫原有的种群平衡关系,杀伤了害虫的天敌,使害虫抗药性增强,在农药使用量大的地区,鸟、兽、蚕等非靶生物大量减少。二是造成环境污染,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都受到污染,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农药公害问题,影响健康消费和我国出口创汇。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个别地区甚至使用国家多年前明令禁用的“六六六”和“滴滴涕”,值得注意的是,农药中毒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如不加强管理和根治,将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灾难性影响。

(1)农药对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

农药微粒和蒸气散发到空气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伦敦上空1t空气中约合10μgDDT,DDT具有独特的流动性,能与气共同蒸发,随地球大气循环,到处流传,使整个生物圈都受到污染。农药对水体污染也很普遍。全世界生产了约150万tDDT。其中有100万t左右仍残留在海水中,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几乎所有河流都被有机氯杀虫剂污染了。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由于在其使用过程中,约有一半药剂下落在土壤中。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留时间很长,尤以对黏土和富于有机质的土壤残留性更大。我国虽然在1983年起已全面禁用有机氯农药,但以往积累的农药仍在继续起作用。

(2)农药使用的恶性循环加重农民负担和环境负担

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达到防治病虫草害的效果,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农药施用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农药喷施中只有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大部分农药散落在农田中。由于有些残存在土壤中的农药性质较稳定不易消失,像有机氯杀虫剂,在土壤中可以残存数年至10余年。有些被冲刷至池塘、湖泊、河流中,造成了对田野自然环境的污染。病虫害的长期化学农药防治,单一有效农药的依赖性使用,不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都使有害生物产生了对农药的抗性,使原本防效较好的农药品种在反复连续使用后,防效变得越来越差。为持续发挥其作用,只能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增加其防治次数。使用次数越来越多,浓度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必将形成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有些农民环境意识淡薄,为了眼前利益,甚至大量施用毒性大、难降解的有机氯、有机磷等结构稳定、高残留等农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此以来,使病虫害的防治成本日渐升高,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防治效果日趋弱化,农药残留导致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剧了环境负担,大量杀伤农业有益生物种群,破坏农业生态平衡,使次要病虫害不断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农业病虫害的种类增加,持续发生新的严重危害,形成了循环往复的恶性循环,残留毒物累积在牲畜和人体内引起中毒。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治理成本越来越高。

(3)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

农药在田间使用后,与受药农作物直接接触,部分残留在作物上,可能粘附在作物体表,也可能渗透到作物组织内部,被吸收、输导分布在植株各部分及枝叶中,形成了收获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部分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像有机氯杀虫剂,在土壤中可以残存数年至10余年。在随后的种植中,还可能再次持续被作物吸收,形成作物农药残留的有一个来源。农药虽然可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或活体内酶系的作用逐渐被降解消失,但速度差别极大,性质稳定的农药,其降解消失是非常缓慢的。例如0.04%浓度的对硫磷在水稻叶片上的半衰期为46.2小时;甲基对硫磷为27小时;DDT在同样浓度下则为76.6小时。这样使作物在收获后还带有相当含量的农药残留。有些农药性质却较为稳定而不易消失,农药残留情况就更为严重和复杂。

生物富集与食物链是促使食品含有残留农药、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生活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食物链是指动物体吞食有残留农药的作物或生物体后,农药在生物体间转移的现象。食物链往往是造成生物体农药富集的一种因素。一般肉、乳品中含有的农药残留主要是畜、禽取食了环境中被农药污染的饲料,造成农药在有机体内的蓄积,尤其积累在动物的肝、肾、脂肪等组织中。有些也能随奶汁排出。甚至有报道称,在哺乳的人奶中发现有农药成分。水产品中含有的农药残留主要是撒施在农田或生活环境中的农药被冲刷至塘、湖、江河或农药厂的废水、废渣排入河流后污染了水质与江河的底质(淤泥),通过富集,在水生植物体内浓集起来,鱼、虾或贝、螺等小型水生动物取食后,农药即转入它们体内,通过次级消费者的捕食,近而农药又转入大型水生动物体内。这种通过营养富集和食物链形成的水产品面源污染由于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而不易被人们重视。但其所导致的农产品安全隐患却是普遍而广泛的。

(4)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农药主要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脂肪和肝脏中积累,从而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对人体的危害包括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等几方面。DDT等农药有明显的致癌性能;有机氯农药具有神经毒性能诱发肝脏酶的改变,具有遗传毒性,能导致畸胎,诱发突变。农药对食品和饮用水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美国1984年在18个州的地下水中测出含量高的12种农药;1986年在23个州测出17种农药。结果,佛罗里达州封闭了1000多眼饮用水,该州地下水中二溴乙烷的污染程度高出最高允许量的64倍。

3.秸秆、畜禽养殖排泄物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是世界上畜禽养殖大国,以猪为例,1998年生猪年存栏42256万头,肉猪出栏50125万头,分别占世界的50%和46%。畜禽粪便产生和排放量很大,每年产生量约17.3亿吨,是工业固体废物的2.7倍。由于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每年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7亿吨。畜禽粪便堆放及清粪冲洗极易进入水体,有关研究证实,畜禽粪便进入水体的流失率可达25~30%,我国农业氮肥流失率一般在8~20%,磷肥流失约为5%,而畜禽粪便中氮、磷的流失量分别为化肥流失量的122%和132%。未经处理、利用的粪便和冲洗粪水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空气,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网箱养殖,对近海和湖泊的水生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我国每年产出秸秆6.5亿多吨。由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村剩余秸秆被随意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民生活和交通带来了不良影响。农田秸秆、畜禽养殖污染正日益成为我国空气、土壤和水源的主要污染威胁。

4.地膜等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有加剧的趋势

白色污染日趋加重。1988年使用农膜1.4万吨,覆盖面积4178公顷,1995年农膜使用量增加到17113吨,覆盖面积扩大到7688公顷,7年时间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增加了50%以上,到2000年农膜使用量又增加到36390吨。据对新疆的调查发现,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kg/hm2,其中最高的达268.5kg/hm2。地膜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由于其难以降解,大量的残膜留在土壤耕层中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能和耕层结构,妨碍耕作,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并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据对十几个省区的调查,玉米、小麦、水稻、大豆、蔬菜受残留地膜影响减产幅度为9%~30%。给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开发和农业经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农业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加入WTO后的生产形势。

二、农村面源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作一初步分析。

1.人口基数大,总体需求的拉动促使农业投入物质增加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不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农业难以彻底摆脱高投人、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局面。我国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基数大,对粮食、蔬菜、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量大,土地、水资源相对不足,要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就必须增加对土地的投人,包括化肥、农药和农膜的投人。据研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人产出比都已超过了畜力、机械和水利,因此农民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愿意增加单位面积农用化学品的投人,以换取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产出。

2.价格政策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统一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对农民购买化肥、农药等在价格上给予优惠甚至补贴,对农用化学品只计算了其内部成本,对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等外部成本则忽略不计,因此农用化学品的市场价格远低于其均衡价格,化肥、农药与粮食的比价也偏低。由于地膜增产效益明显,农民希望其价格越低越好,一些厂商为了迎合农民的心理,生产厚度远低于国家标准的地膜(我国地膜部颁标准0.014mm,实际许多地膜厚度只有0.005~0.008mm),价格低但强度差,易破损,造成碎片残留,不易回收。

3.劳动力方面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及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乡镇企业流动,留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人力、畜力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减少,有机肥料的积累、使用、病虫害的人工防治、回收残留地膜、处理畜禽粪便等都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人,但效益不明显,不如用化学品见效快。人工除草费事费力,用化学除草剂则省事省力,农民当然愿意使用,但没有考虑使用不当造成的负效益。

4.缺乏统一规划和长远的战略布局

20世纪80年代许多城市为了解决居民的副食供给,实施“菜篮子”工程,在城市郊区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化肥、农药、农膜的用量显著增加,畜禽场离城市过近,畜禽粪便的排放量已超过城市环境容量,影响了城市建设。一些养殖场不得不关闭。一些地方盲目追求蔬菜基地和畜禽场的规模,认为规模越大效益越好,殊不知规模越大污染也越重,而且越难治理。

5.对农用化学品和畜禽养殖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农用化学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技术指导、污染防治等分别由化工、轻工、供销、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管理,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也分别由农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相当长的时间环保部门重点工作放在城市和工业污染方面,对农村面源污染不够重视,管理力度不够。与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有关的各部门间,存在管理上的重叠和真空现象,没有形成有机结合,未能形成管理合力。

6.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

目前对工业和城市企业事业单位有排污收费制度管理,对城市用水也有奖励和惩罚政策,而对农村的畜禽养殖场基本上没有用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管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营养物质和有害农药成分流失的也没有经济手段约束,对推行秸秆还田、发展沼气、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农户的奖励则不够,这也是造成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7.市场缺乏优质农产品的市场检测体制和优质优价机制

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者,也就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目前多数农产品市场,缺乏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等品质的优劣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无法判断其所需要的农产品的伪劣,也就不可能真正给优质的农产品以优厚的价格。农民不能从优质的农产品中获得较高的价值回报,农产品的优质未能实现优价,也就没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积极性。这样以来,农民为什么愿意且无奈地继续采用化肥、农药的高投入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不断地污染农业生产环境,威胁农产品安全,就不难理解了。

8.市场监管广度和力度有待加强

农业执法部门虽然力求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在某些作物上限制使用的有机磷、有机氯以及含铅、砷、汞等重金属的农药的行为,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且监管范围和惩治力度均较小,使得生产、经营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屡禁不止。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积极治理面源污染开发绿色农产品

根据我国面源污染的现状和国情以及加人WTO的需要,治理面源污染,必须列入工作日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提高准确性、时效性和监测水平,对农药、肥料、农膜及灌溉用水使用情况实施全程监控,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不受污染。

2.要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保护和管理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和出台以《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为重点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健全完善控制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中农药、肥料和农膜污染的标准体系,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农药、肥料、农膜质量、灌溉水质量、产品质量、生产技术规范等标准及相关监测规程等,实现标准化管理。

3.要加强以面源污染治理、绿色生产和加工为核心的工程技术研究,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把优质高效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作为农技推广的重点,积极推广精准播种、施肥、用药技术,推广喷滴灌设施,发展工厂化、设施化农业,研究设施农业的土壤障碍因子,推进精准化生产。

4.要扩大实施“沃土工程”,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和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等,禁止各类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新型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等投入物的研究,全面推广有机肥、复合肥和缓释肥,调整农药化肥结构。推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探索资源节约化利用新途径。进一步整合现有先进适用技术;实行农艺和农机有机结合,改革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效果。

5.要加强对生产者的培训,把治理面源污染、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列入培训计划,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6.各级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对生产绿色农产品投入物和绿色标志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资源环境、损害农产品安全和假冒绿色农产品标志、品牌等违法行为,规范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秩序,为打造我国绿色农业营造良好的绿色保障环境。

7.要重视舆论宣传,普及绿色农业知识,提高社会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倡导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时尚,把政府的引导化为社会的实际行动。我国农业要突破绿色壁垒,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以绿色为标志,以效益为追求,在国内外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竞争实力。

8.为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同时还要加快拓展绿色农业的产业链条,搞好绿色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建设,打造绿色品牌,形成优质的品牌农产品与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现代的市场营销相结合的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实施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准人制度。从生产基地和流通领域两个环节人手,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着重控制农药、兽药、渔药、激素、添加剂、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不超标。

9.加快建立符合“食用农产品安全链”要求的信用体系,将产、加、销各环节纳入信用轨道,并通过严把市场准人关,堵住不安全食品。构建一批绿色农产品的现代物流中心。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尝试绿色农产品的替代营销策略,将农产品以直销、家庭订购并配送、在城镇社区建立固定营销点、绿色食品酒店等形式,建立起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比较固定的合作关系。倡导绿色农产品的定点销售制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办绿色农产品专业市场,鼓励城乡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各大超市建立绿色农产品专销区、专销点(店)和专柜。对于农户和农业企业及其生产的农产品,建立完善的跟踪审查体系和完整的生产、销售的档案记录,完善鲜活绿色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制度。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开通农产品信息直通车,开展农产品市场点评制度,加强国内外绿色农产品科技、市场购销和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和发布,指导和服务绿色农业的发展。

10.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农业生产虽然与工业生产不同,有自己的特点,但也可以借鉴工业上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和思路,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即打破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模式,开展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从源头抓起,在生产的每个阶段都注意防治污染,使废物最小化,并将每个环节产生的副产品与废物及时回收,综合利用。在清洁生产思想的指导下,必然使农业投人的外来物质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流失的最小程度,也就是使面源污染减小到最低程度。

11.建立和完善市场优质优价机制,提高农民生产绿色无公害安全农产品的积极性,变“要我”生产为“我要”生产,以经济利益引导农民生产绿色农产品。

12.研究与制定合理可行的经济政策,对农用化学品的价格是否合理,如何进行调整,应进行细致的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又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价格政策,取消各种明补与暗补,以约束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建立农用塑料制品的回收体制,鼓励农民回收农用薄膜和其他塑料制品;对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单位进行经济惩罚;对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的农产品给予价格优惠,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企业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治理,对实施清洁生产的农业企业和农户予以扶持和奖励。以上经济手段必然能够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对控制面源污染的排放具有积极的意义。

13.加强农业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技术研究,采用以物理、农业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以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在不使用农药或尽量少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减少人为对田间生态的干预,通过田间农业生态调控作用,将农业病虫害长期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宁夏农科院植保所采用物理覆盖隔离防治技术控制被誉为“枸杞癌症”的枸杞红瘿蚊的危害,就是很好的例证。采用该技术,在红瘿蚊危害前、枸杞产量未受到损失的前提下,在基本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达到了枸杞红瘿蚊无害化防治目的,保证了枸杞药材品质的安全性。

14.尝试利用税收手段控制面源污染。在探讨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应该依赖于市场经济手段来实现污染控制目标,研究利用税收手段来控制化肥、农药产生的面源污染,这一措施,无论在经济成本还是实施的环境效果方面都非常有意义。

15.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倡导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在从试点向面上推广,由县级规模向地区、省级扩展。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使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和物质合理的流动,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各种生态农业的模式中都提倡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使种植业、养殖业、林草业和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将养殖业和种植业以沼气为纽带连接起来,既治理了畜禽场的污染,又给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可谓一举两得。2001年农业部已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出了73个无公害食品标准,这一计划与前些年已开展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与认证工作,都将推动我国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对保证食品安全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人,减轻农村面源污染也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出现了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但优质农产品生产力相对不足,农产品品质偏低,市场供应不足,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加入WTO,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要调整好农产品的质量结构、效益结构和资源环境结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者为宁夏农林科学院植保所副研究员、民盟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