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18326400000006

第6章 俞源古村落的布局结构(1)

俞源村呈北斗形,群山环抱,峙耸绵延,林木茂盛,高山泉水汇成的俞源溪流过村中心,把整个村划为东西两部分,村口溪呈S形。俞源村布局据传为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所设计,体现了道家的思想理念。

第一节 太极星象村之说

如果说,整个俞源村是一部载录古生态文化的典籍,那么其古籍的封面便是一幅太极图。当人们看到这带有神秘感、厚重感的封面,便可感受到它独到的历史文化气息。来到俞源,迎接你的首先是一个占地120亩、直径达320米的、由田地路河构成的巨型太极图。登上李丁山俯瞰村口这幅巨图,会觉得格外骋目畅怀。流经田畈中央的“S”形太极河,准确地勾画出太极阴阳双鱼;阴阳鱼眼准确合宜,并体现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鱼身上的阡陌田丘,由庄稼构成色块,显得分外明快清丽;阴鱼身上的古林,依然郁郁葱葱,富有生机。村落建筑中有少量的太极图案并非稀罕,像郭洞古城门、前童明经堂屋脊等等,都或雕或塑绘着太极图案。但像俞源这样由河流、田地构成的大自然太极图,并不多见,而且,当穿越村口这幅巨型太极图,漫步于俞源古村中时,便会更感到惊讶——俞源村的卵石路上,建筑物的墙面、梁柱和雀替、牛腿等构件上,以至梳妆盒、笔筒等等生活用品上,都雕绘着大大小小的千姿百态的太极图案。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的太极图有400多个,它们无不显露着神奇魅力和祥瑞之气。无所不在的太极图,可以说成了俞源古村的标志、村徽,是俞氏族人心中的图腾。六基楼堂屋雀替上,有着最精致的太极图。木构件上有精雕细刻的向日葵,那葵心就是一个直径仅1厘米的微型太极图,可谓匠心独具。村口古林中的伯温草堂内,供桌上雕着笔筒图形,其边上雕着一个极小的太极图,形似两只蠕动着的小蝌蚪,非常讨人喜欢。在谷仓楼前墙留存的古代壁画中,几位老叟轻舒一幅横式图卷,上画太极图。后人推测,这或许就是表达和纪念刘伯温为俞源村设计太极图。

对于神秘、玄乎的太极图,现代人并不陌生,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出现频率。作为道教的标志,它可以在道教的宫观、道袍、书籍上看到;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道教、气功、武术、中医等活动,也常出现太极图。1990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庆“七一”文艺晚会,以太极图作为会徽;200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一度以变形太极图作为标志;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中华医药》栏目,至今仍以变形太极图为标志;与中华文化渊源相通的韩国,则用太极八卦图作为国旗图案??尽管如此,太极图的来历与含义,总让人觉得高深莫测,那漩涡般动感的阴阳双鱼既讨人喜欢,又诱人思索。它,就似一道可以进入知识宝库的双扇大门,宛如一道可以打开智慧通道的开关,也像一个万通宝瓶的盖儿??它,赋予人们无尽的联想,也使俞源古村更加神秘与幽深,让我们不得不追溯它的源头。

“太极”一词的最早出处,通常认为是《易传·系辞》,上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段描写宇宙生成图式的文字里,太极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起源,不过,早期的太极学说还没有太极图。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太极图。太极图的起源,比较流传的说法是认为源自古人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比如,来自于黄河、洛河两水汇合处的景观,是大自然对人的启迪。据说,黄河壶口上游50多公里处的太极湾,相传是中华民族始祖太伏羲的诞生地,滔滔黄河在这里拐了个S形弯,伏羲据此创立了八卦。据传,南宋绍兴四年(1134),学者朱震为宋高宗讲解《周易》,献上了陈抟绘制的太极图。陈抟(?—989),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字图南,号扶摇子。考进士不第,隐居华山脚下云台观,人称“华山道士”,他常关门大睡,一睡就是一个多月,有“陈抟高卧”之称;至今乡间对沉睡的人,也称“睡得像陈抟一样”。陈抟的太极图属“无极图”。(1)到北宋中期,演化为周敦颐的太极图。周敦颐,字茂叔(1007—1077),官至国子监,他与程颢、程颐、朱熹,同为宋时期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著写了精彩简短的《太极图说》:“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生男,坤道生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2)著文同时,周敦颐在陈抟的无极图基础上,用太极图形象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阴阳五行对宇宙生成、变化的解释。不过,周敦颐绘的还不是现在所用的太极图。到明朝初年,赵伪濂在《六书本义》中第一次展示了今天俞源常见的这种阴阳太极图。《六书本义》的问世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衍生了许多太极图类别,最为著名的是将太极图同八卦方位结合,称“文王八卦太极图”(俞源村七星楼前窗木雕的就属于此图式)。1927年,因建立互补原理而轰动世界的丹麦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N.H.D.Bohr),在1936年到中国讲学时得见《易经》太极图时,惊叹道:“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了互补的理论思想,并以图形表示。”他手捧《易经》如获至宝,将太极图定为其族徽勋章的标志图案。(3)孙中山曾用“太极”译西语“以太”,说:“元始之时,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生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孙文学说》)孙先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暂且不论,太极文化对于历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一种不可否认事实。

当然,太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主要是民俗意义上的功用,如化煞、拘妖、排秽、止邪、取瑞,以图吉祥如意;它像贴春联、挂红灯笼、墙嵌“石敢当”一样,表现出向往美好、平安、幸福生活的趋吉避凶心理。俞源古村遍布太极图的特殊现象,就是古人追求天地人谐和的思想体现,天地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伟大而亘古相传的思想精髓。在早年人们的思想中,有一种阴阳调和、阴阳均势的追求,将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凝留在建筑物件上。古人虽然未能把“阴阳”理论上升到现代哲学中“矛盾”的概念,但它以形象品格表述了对事物对立统一哲学原理的认识。太极俞源是古老的,而凝固在村巷锃亮可鉴的每一颗鹅卵石上的历史文化,却依然闪耀着先贤智慧的光芒;渗透在大大小小的太极之中。

这些新发现,俞源好像是太极图的世界。但这个奥秘,身在俞源的人,竟然都不知道。至于太极图是否与刘伯温有关,则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据宗谱记载,刘伯温到过俞源,于是认为可能就是刘伯温的遗迹。

那星象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谓星象,就是日、月、星辰的现象。俞源村落有七口水塘,像北斗七星排列,古宅房屋也按二十八宿星座布局,这也是一个新发现。揭开这个奥秘者,是武义县李纲纪念馆馆长马林先生。1998年,马林到俞源考察古建筑群,退休干部俞步升向他介绍说俞源村中七口水塘叫七星塘。马林一听就明白“七”有着特别涵义,又问厅堂多少?“保存完好的尚有28座。”马林一听又是一个惊喜,又意味着“二十八”。为探个究竟,两人进行实地观察,发现七口水塘似北斗星排列,28座厅堂鳞次栉比布局有序,深感俞源村落布局不凡。他回家以后细细研读俞氏宗谱,专注探讨“七”与“二十八”两个奇怪的数字,并结合村口的巨型太极图,寻找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终于理出了一个头绪,从理论上概括出了一幅俞源星象布局的蓝图。有了设想,他便从理论上阐明,写出了论文《武义发现星象布局村落——俞源撩开神秘面纱》,刊登于《钱江晚报》。以后他又接连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媒体记者也竞相报道,消息一下子传遍四海五湖。这一奇奥的现象,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1998年,俞源就以太极星象村头衔正式向外开放旅游。

第二节 古村落布局(4)

俞源古迹众多,古建筑丰富,村落布局相传为刘伯温等人设计,村口有“巨型太极”。俞源古村落布局并非如有关专家所说的“八卦”,实际上是一幅“天体运行星象”,比“八卦”要复杂,即由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北斗、黄道十二宫组成的星象图。

贯穿俞源古村的溪流是“赤道”,村内的七星塘(井)是“北斗”七星,有大小五组七星塘(井),大量的古建筑群即“二十八宿”,村口的“巨型太极”是环绕“大北斗”星宿距离最近的“黄道十二宫”之“双鱼宫”,即双鱼(阴阳鱼)星座。对照我国1974年在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发现的辽代砖墓“星象图”,俞源的村落布局与该图显示的“星象”一致。因此,俞源古建筑群是“天罡引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缠绕”的天象布局,是罕见的地上天体星象奇观。

俞源古建筑为什么要“群星拱北斗”,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二十八宿和北斗。

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的占星家甘德和石申分别著有《天文星占》和《天文》二书,对二十八宿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八宿是将天球赤道附近的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作为一宿,用一个位于当时(即创立二十八宿时间)赤道附近的星座为标志,并且用这些星座中一个星座为距星,以便量度距离。二十八宿分四方,即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并、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5)

“宿”是过宿的旅舍的意思。最初二十八宿用来标志月亮在一个恒星月中的运动位置。恒星每月是27.32天,一个恒星月中月亮每晚在满天恒星中都有一个旅居的地方,一个月共宿二十七个或二十八个地方,所以叫做二十八宿。古代也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次。(6)

二十八宿是以赤道为准,采用赤道坐标以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

天体中有南北天极,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北天极、极星和拱极星,是因为我国古代文化中心的黄河中游,纬度较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巴比伦、印度为北,可以看到更多的拱极星。在离北天极最近,终年在地平线上常明不隐,即为北斗,北斗是拱极星,极星中较亮的星。古代曾用木杓所指以定四时,后来利用北斗以引向二十八宿的各星宿,尤其是较幽暗的星宿。以北斗为中心的中宫,后来演变为紫微垣,成语“紫微拱照”即常明不灭的意思。

俞源俞氏先祖松阳教谕德死后归葬俞源,靠这块当时被称作“颜背埂”的独特地形(风水)蕴育,子孙旺发,至第五代出了涞、浪、汪三昆仲以及善卫、善麟、善诜、善护等名流,与刘伯温、宋濂、苏平仲等人以文会友,纵情修禊。刘伯温是个对堪舆学、天文学极有造诣的占星术家,估计就在这个时候,俞源“有眼光”的先辈们为了使族聚不散、子孙旺盛并科举登第,利用俞源地形独特,和刘伯温共同创立了俞源奇景“天体星象”,巧妙地布置“紫微拱照”即北斗七星,按二十八宿位置营造建筑,如把俞氏宗祠的位置列于西方白虎之首(即奎宿),巧妙的是北斗象个木杓,把俞氏宗祠装在“斗”内。

北斗[村内七星塘(井)]的作用应是预防火灾、大旱,其次民间避邪(故后来村内仍有人不断仿制),后逐渐演变成今日俞源的“北斗群”有大小“七星”(五组)。

再来看黄道十二宫与俞源“巨型太极”。黄道是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路程(视路径)。黄道两侧各八度以内的部分,称为黄道带,共宽十六度,日、月及主要行星的径行路径,概在其中。古人为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把黄道带等分为十二部分,叫做黄道带十二宫,便是太阳所经的行宫的意思。宫三十度,各用一个骑着黄道的星座为标识,叫做黄道带十二星座。古代的巴比伦和希腊用十二个图形作为十二宫的标志,称为黄道十二宫图形(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of the signs of zodiac)。黄道十二宫在隋代就已传入我国,与佛教有关,是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我国的。我国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一幅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原物已被盗到国外)。另外,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画中也可以见到黄道十二宫图形,这幅画在敦煌研究所编次的61号洞的甬洞两侧壁。

从宣化辽墓中显示的“星象”来看,双鱼宫是距北斗较近的星座,在古希腊的符号图形中为两条阴阳鱼。

俞源村口的“巨型太极”实际上是环绕俞源古建筑群最外面的一层黄道十二宫图形中双鱼,即(阴阳)双鱼星座,它与其他山冈(包括池塘、水库)合成“十二宫”(十二星次)“缠住”俞源整个村子。

“巨型太极”对俞源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敌人,减少水土流失,过滤或阻挡外界侵入俞源的有“毒”气流(类似现代家居中的“玄关”),因此在无形中保护着整个村落。

注释专栏2-1

一、《俞氏宗谱》记载:刘基曾为俞涞画像题辞,为俞源排辈分,后又推荐俞继祖任朱元璋贴身侍卫。相传明代初期刘基曾隐居俞源避祸,因为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擅杀功臣,在“君臣相安难”之际,刘基主动提出辞职归隐。刘基回乡,俞源是必经之地,俞涞设宴洗尘,约刘暂住,朱元璋对其尚不放心,派锦衣卫追随刺探。刘居住俞源期间在俞氏族人安排下,每日丝竹歌舞,苟且偷生。朱元璋耳目回去报告,皇帝以为刘基已确实不过问政治,遂消除恶念,刘基于是躲开了皇帝的追杀。另一种说法:刘基为俞源设天象,主要是算定自己“将星坠落”,唯有“俞源”可以补救自己,于是凭借俞源独特地理,制设了天机不可泄露“地现天象”,以此改变朱元璋的意念。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又报答了好友俞涞。朱元璋后来果真没有杀他。

二、古人造天象古村至今未留下点滴文字记载,依笔者之见其原因是:

(1)天机不可泄露。(2)天文星象在古代来说是高深又神秘的学问,掌握在皇帝和极少数大臣手中,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为免遭灭族之祸,有关国家命运大事都要通过占星术来决定。未留下点滴文字记载亦情有可原。

三、很多人对“二十八宿”建筑群存有疑虑,依笔者之见,“二十八宿”只是一个“数量多”的概念数字,并不一定绝对要“二十八座建筑”,因为俞氏宗族繁衍扩大、朝代更替、生老病死等原因,绝对的数字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所以这只能说是古代人追求天、地、人合一的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向往。有关俞源的“星象”现象,待后来者考证。

第三节 古村落人文景观

一、“天人合一”

古村俞源,古意盎然。村中除了有众多的太极图之外,还现存各类宋元明清古建筑395幢,在全国也极为少见。这里几乎囊括了江南地区所有古建筑的形式,民居宗祠、寺庙、亭阁、牌坊、藏书楼一应俱全。元代建筑的大气,明代古楼的粗犷,清代民居的繁复细腻,诸多风格在此一一展现。

俞源古村落的布局有太极星象说暂且不论,它还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生态村。近年来俞源古生态文化遗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2004年7月在武义召开的首届中华古生态文化旅游研讨会上,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范勤年教授从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角度对俞源村的选址布局与太极星象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赋予现代科学的解释。他认为,俞源村的选址有利于利用自然山水之气,提高人居质量,刘伯温对俞源村的改造,着眼于使该村“藏风聚气”。而这种“气”实质上是一种物质的场所。“七星塘”的布局还含有“启发伦理和社会政治观念的意义”。杭州师范大学的叶志衡教授就俞源村建筑格局,根据古人的“风水”意识,认为“水是俞源村择址的根本依据,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构筑风水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中国“风水学”认为“气——风——水”有利于人体气场与自然气场的合理作用,浙江省旅游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明钊先生认为,刘伯温为俞源设计星象村落,既是其“重振乾坤”抱负的“寄托”,又是其“天人合一”世界观的体现与“天人合一”建筑意境的实施,其构筑实体也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具有科学性。他设计的巨型太极图既是按照自然法则改造水土的措施,又是改造人们观念的意象物,目的是使人们在教育的基础上懂得“阴阳之道”,并运用“阴阳之道”保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许多专家也都认为俞源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晶。邓乔彬教授提出了俞源太极图是“物化天文学”的观点。杭州师范大学的王涤、周少雄教授还对俞源村的“长寿”现象人文资源进行了解,武义县一批实际工作者与专家对俞源村的生态环境作出了详细调查与研究,指出了俞源运用古生态文化思想的合理性、独特性。俞源的人文荟萃,追求“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避开风水不论,这里的自然观也是俞源古村落所特有的。(7)

二、古林幽幽

俞源,一个在近代因交通的改变而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山村,在世纪之交却突然时来运转。旅游开发使它迅速扬名于世,引来了八方观光游人。其实,旅游在俞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代建造的迎玩堂、皆山楼、团峰林亭等,就是当年著名的旅游接待设施;现在仍悬挂在下万春堂望护门楣上的“惠及行旅”匾额,是清嘉庆元年(1796)武义县知事张荣堠题赠给屋主俞林檀的,用以表彰他热情为行旅者服务的行为。当然,那时的旅游并非今日的大众旅游,而是俞源先祖中乡土文人的隐逸生活和秀奇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四乡八县的儒雅之士。在经常行游于俞源的知名文人中,刘基是最让俞氏后人思念的。据传,他曾倡导俞涞子孙在村周广植树木,如今的村口以及洞主庙后祠堂山的古树林,就是其遗荫后世的成果。

村口巨型太极图阴鱼身上的古树林,面积50余亩,有杜英、玉兰、香樟、罗汉松、枫香、苦槠、青冈栎、香榧、望春、黄檀等几十种,树龄高的已达五六百年,至今浓荫华盖,生机勃发。在参天古木中,有颗罕见的白栎树王特别引人注目。白栎树果子可食用,一般只长成大拇指般粗,而这棵白栎树竟以身体高大而载入地方志中:“在俞源有一白栎,胸径106厘米,树高21米,材积8立方米,树龄600余年。”(8)并成为县志所列的武义县“古木资源”中“季军”荣膺者。俞源村口,因为有了这片千年古林而显得古意森然,村民出入村庄,都得穿过古林。人们出远门为之送行,并寄予一种深厚的期望,让子孙们在外人面前保持俞氏名门望族的气质;而当他们踏上归途,走进村口密林的古道时,就感觉已回到家族的怀抱,又似乎在接受古木的检阅,一种特别的情愫油然而生。

俞源能够拥有如此难得一见的古树林,族规功不可没。俞氏宗祠对村口的大祠堂山的风水林,订有严厉的护林禁约。凡偷砍乱伐的,轻者罚植树木,重者罚钱演戏,更严重者报官查处。罚戏每次罚一夜,包括戏金和剧团演职员三餐饭。一经发现违禁,族长或房长上门通知罚戏,暂记账册中,待到村里安排做冬戏(平安戏)、春戏(闹春戏)、六月戏(洞主老爷生日戏)时,实施罚款认戏。(9)富人要面子,穷人罚不起,一般不敢犯约,因违山禁约而演戏的事例其实并不多。宗祠安排专人护养,设护林田2.2亩,取其岁入专付护林人员的费用。可谓管理山林达到“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同时,宗族长辈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子孙灌输风水观念,使村人认识到水口是合境之门户,树林不茂则门户无从关锁;朝山是合境之文峰,树林不盛则文化无从振兴。因此,植树造林、禁山护林,成了古代俞源人的自觉行为,造就了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民国《宣平县志》记载:“宣邑山水惟俞源为最胜,自九龙发脉,如屏、如障、如堂、如防,六峰耸其南,双涧绕其北,回环秀丽如绘也。”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俞源拍摄了电影故事片《连心坝》;1989年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又在此拍摄了戏曲故事《梨园情话》、《讨饭国舅》。

三、“八景”“十咏”

从古至今,俞源便以六峰八景著称。村南有山峰,分别是李丁山、经堂后山、梦山、龙宫山、九龙山和金屏山。

明洪武年间,俞源先人依据俞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归纳和总结了俞源八景和十咏。八景是指双溪钓月、九陇耕云、雪峰晓霁、西山暮雨、琳宫晚钟、啸云秋猿、龙宫瀑布、硖石潮音。

俞氏宗谱载,明永乐丽水进士俞俊游俞源感怀教授俞冲而作俞源八景歌:“有客何处来!示我合川图。俞川之图谁所摹,笔花墨汁犹模糊。双溪九陇环而抱,云可耕兮月可钓,翠草凝香黄犊肥,银波弄影金鱼跳。何以豁凝眸,暮雨西山罩。龙宫瀑挂玉虹寒,雪峰日射金鸡晓,何以洗清耳?秋岭孤猿啸。一流激溜涌潮音,几样疏钟振林杪。俞君自是人中龙,早从此处巢云松。浩气英风出尘表,峨冠博带承恩隆。为爱家园好风景,遂弃功名乐天命。山山水水尽登临,笑倚阑干自题咏。我亦烟霞林下客,失脚红尘归未得。每忆当年读书处,对此丹青空叹息。括岭苍苍云树深,括川渺渺烟波碧。个中八景实堪夸,我欲寻之杳无迹。不如吸饮松花酒,啖以蟠桃实醉来,袒跣一挥毫,蚊龙奔腾神鬼泣,尚待风清月白时。借我仙人鹤八只,飞上君家八咏楼,笛声吹裂苍涯石。”

笔者在实地考查并与当地文人长者研讨的基础上,结合宗谱记载对景观所指地点进行查看,对俞源八景进行了摘录和描述。

双溪钓月:双溪是村的东南二条小溪的汇合处,二水冲击形成一个大水潭。鱼跃银波可垂钓,月映秋潭可赏月。

九陇耕云:九陇是村东南的一处高山,高山上的梯形田每逢春耕,雨雾蒙蒙,牛如在云中耕耘,眺望景观如画。

雪峰晓霁:此景在村西,是次九陇山的第二峰,上有自然形成的一只大石龟。寒冬腊月先积雪,暑热长夏秋早来。

西山暮雨:此景在村西的西山。元末俞源六世祖俞善护,号皆山,曾在此山上建了一座皆山楼,接待四方游玩之士,明朝国师刘伯温、大中丞章溢、大学士宋濂、苏平仲都曾来游,对饮吟咏,游乐憩息。苏平仲为此撰写了《皆山楼记》。

琳宫晚钟:琳宫即现保存完好的洞主庙,环境清幽,名闻遐迩,数百年来香火不断,慕名前来祈梦的香客络绎不绝。

啸云秋猿:此景在村东,山深林茂,猿啸鸟呢,秋意肃杀,很容易引发诗人的伤感情绪。

龙宫瀑布:此景在琳宫(现洞主庙)之南的龙宫山上,属括苍山脉,顶峰有一处高耸的岩石叫做棋盘石。相传有一樵夫放下柴担去观看神仙下棋,棋毕起身,不觉柴已腐烂,人间已过千年。龙宫山上的洞水在十几米高的岩石上直泻而下形成瀑布龙潭。

硖石潮音:此景在村东头,是啸云、九陇二条水流的汇合处。笋石林立,水流湍急,訇然作响,听之如潮涌。197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摄过电影《连心坝》。

俞源的逸士、布衣诗人俞缪,会同文雅之士,又对俞源其余自然景观进行筛选,推出了《俞川十咏》。分别是描写村东金屏山晨景的“金屏红旭”;描写四时变幻无穷的环村层峰风景的“锦石彩云”;为春天盛展红艳美景的桃园写意的“马洞桃花”;元末五世祖俞涞捐建的利涉桥,古石拱桥头垂柳依依,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故有“虹桥柳色”;对村头田园风光,则有“东亩嘉禾”、“西塘芳草”;咏皆山楼文人聚欢和俞氏书房夜读,有“松楼笛韵”、“竹坡书声”;反映耕农樵夫生活,则有“风门牧唱”和“雪里樵归”。“俞源八景”和“俞川十咏”,各有数首诗文吟咏,作者有俞源乡土文人及其四方文友,也有在朝各级官员。从写景抒情的美文中,可以感受到先人对俞源的自然和人文的热爱是那么情真意切,对俞氏家庭的隐逸山水和农耕生活是那么倾慕与向往;他们以独到的笔触,为后人留下了当年俞源的一幅幅山村写意丹青,至今读来仍会令人为之怦然心动。比如风门,是指村口石林外康济桥头的户村石城门,东越参议诸谏《风门牧唱》诗曰:“石门赢得好风吹,牧子喧呼跨倒骑;一曲新腔只自许,数声古韵少人知。淡烟芳草春浓后,残雨横云落照时;醉卧归来音不尽,悠悠更与水山期。”

下面为俞源八景诗摘:

双溪钓月

双溪浩浩镜中秋,清夜鱼竿日下浮。

翡翠一枝牵白练,丝纶千尺引银钩。

黄芦弄影迷归渡,碧藻含光顺去流。

钓罢几回天欲曙,数声长笛起眠鸥。

东嘉孝廉 侯于爵

月满双溪水满滩,一枝斜拂碧波澜。

羊裘暂着逃名者,莫作渔翁一样看。

青田南田富铤

二水东南合一流,渔翁深夜不胜幽。

钓竿未排黄金缕,香何先投白玉钩。

仙桂影摇新兔窟,客星光照旧羊裘。

一声欸乃归来处,紫级金章不愿求。

处士 俞道坚

按:作者俞道坚,字文固,号江山息兴散人,俞源人,世处洪武年间,通书史,善词赋,交游遍天下,财裕而能施,情逸而能制,一时宦达咸雅重之,其所赠遗著多毁于兵火。道坚在外游历十多年而归,建静学斋以修身养老,大学士苏平仲为其作《静学斋记》。

双涧穿云汇状流,垂纶渔父倚汀州。

晚眠草露看牛斗,月射潭涡惊鹭鸥。

万里寒芒分野色,一钩情影在杆头。

掣鲸攫取樽中蚁,倾对嫦娥起棹讴。

贡士 俞世美

按:世美,字瑞济,号苏溪,俞源人,明嘉靖三十二年岁贡,任江西宜黄县令,为时相严讷器重,著有《朝京复宜稿》并杂咏若干卷。

滩声月色共悠悠,谁识溪头学许由。

舟艇横斜孤影夜,竹竿荡漾半溪秋。

傥来簪笏何荣辱,似此烟波任去留。

一曲浩歌归去也,清光万顷照羊裘。

处士 俞聪

按:作者俞聪,字思礼,世处洪武年间,才堪仕进,轩冕寡居,常以吟咏陶冶情性,遗集毁于兵火。

九陇耕云

雨足东郊九陇春,一犁耕破晚罔云。

遗安未许韬光迹,三聘行看起有莘。

青田南田宫镇

日中星鸟验芳草,政援人时体化钧。

农父也知循帝则,扶犁耕破陇头云。

进士云樵氏蒋宗泰

地僻应无车马喧,东南释释不辞烦。

云连陇亩谁耕破,水落溪桥半带浑。

九曲山原无别主,数家邻里亦成村。

秋丰归本周民食,换发生生天地门。

处士 俞聪

桃花灼灼柳依依,黄鸟楼鸣布谷飞。

涧户含风云掩映,岩扃升日尽窕微。

村翁引犊穿青霭,龙首扶犁耕白衣。

倦息九龙山下路,芳尘红雨腻春晖。

贡士 俞世美

雪峰晓霁

群山积雪列锦屏,金影鸦飞破晓晴,

冻合琼楼深未解,危峰先露一痕春。

慈溪郎中向锦

芙蓉几日玉为堆,破晓金鸡淑气回,

大地寒威都未解,危峰罪景已先开。

却从粉白千寻里,透出丹青一段来,

正是向阳先得暖,春光预人我楼台。

处士 俞聪

萧斋午夜梦初回,白雪山前曙色开,

绝壑风清收雾雨,高峰壁立削尘埃。

晴郊漫引园峰去,芜境骤嘶风马来,

似与西池分胜概,石屏银楼是瑶台。

贡士 俞世美

西山暮雨

秀削芙蓉拥翠峦,楼台高耸白云端,

珠帘半卷西山雨,银烛深深醉里看。

青田南田 富键

隐隐西山乍落晖,远风吹雨出岩扉,

润侵书案琴丝缓,寒透珠帘香烬微。

银竹有声还滴滴,檐花无数正霏霏,

几回枕上催诗急,人夜多情更湿衣。

贡士 俞世美

幕景幽情共等闲,纷纷风雨暗西山,

琼楼珠箔咸高技,野店柴扉尽半关。

天隐模糊烟雾里,树汝水墨画图间,

凭栏吟眺江村外,耕读渔樵次第还。

处士 俞聪

掩映层云埋夕照,需微细雨逐天风,

过林已揭芙晖翠,着叶还看花蕊红。

村老樵苏迷出人,诗人村酒咏空采,

西郊疑有整龙起,先向山洞泄化工。

贡士 俞世美

琳宫晚钟

缥缈琳宫昼掩扉,鲸钟三叩送斜晖,

声声推月来丹室,隐隐随风出翠微。

惊起水龙眠未稳,唤归松鹤舞还飞,

高人授得青三诀,扶杖看山尚未归。

贡士 俞世美

楼阁玲找势插天,洞门竟日锁云烟,

半竿斜照依檐影,几杵疏钟人耳传。

瑞映东川腾剑气,响穿北鄙破军旋,

天高月冷声尤寂,撼起螨龙奋九渊。

处士 俞聪

啸云秋猿

景物萧条风满林,哀猿啼彻楚云深,

不惟感泣巴人泪,更觉愁加旅客心。

括西贡士 吴庆

秋高涧壑白云深,风度啼猿出暮林,

欧枕莫教霜月夜,声声啼碎杜陵心。

丽水进士 吴荣

层峦迭迭树阴阴,秋有猿声夜半吟,

悲彻一天霜月白,哀残万壑雾云深。

孤愁不到思乡梦,游客偏增望国心,

顾我十年间笛恨,无如今夕更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