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生态实践——以宁夏为例
中央、宁夏回族自治区历来高度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工作。吴邦国、周永康同志在宁夏视察时指出:继续支持宁夏生态移民,用三到五年时间把他们搬下来,再用五年时间让他们富起来。时任自治区书记张毅上任不久就亲赴宁夏南部山区调研生态移民工作,指出:“必须采取非常之策,举全区之力,打一场生态移民攻坚战,把不适宜人居地区的群众基本搬迁出来。”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的王正伟指出:“力争5年内,对全区所有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居民整村搬迁,异地安置就业。”中央、自治区领导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决策部署,为推动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工作至关重要,加快生态移民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西部生态屏障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从根本上破解贫困山区人的生存和发展难题,彻底拔掉穷根,确保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固原市作为宁南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的主战场,生态移民工程是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对于统筹山川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认真研究总结数十年生态移民的经验和做法,对于进一步推进宁南山区移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课题组于2011年先后深入固原市所辖一区四县及红寺堡、镇北堡、芦草洼、西马银、渠口农场等地,通过走访、调研,并深入固原市各县(区)、乡(镇)、村(组)和部分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充分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掌握生态移民基本情况、移民户实际需求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咨询提供第一手参考依据。
一、固原市历年生态移民的基本情况
(一)固原市基本概况
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区,辖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一区四县62个乡(镇)892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2万亩;总人口15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8.6万人,占总人口的85.7%;回族67.9万人,占总人口的45.3%。境内地形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为主,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300~619毫米,蒸发量1250~2000毫米,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弱、自然灾害频繁。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56.53元,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27.4%;地方财政收入6.43亿元,人均428.27元,占全区总量的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4.36元,比全区平均水平14025元低15.9%;农民人均纯收入2962元,比全区平均水平4048元低26.8%。
(二)固原市移民搬迁情况
从1983年开始,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扶贫开发战略和“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设方针,先后实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异地开发和扶贫移民搬迁,到2011年,全市共搬迁各类移民56.73万人,户口转出本市的约占59.5%。
1.扶贫移民:1983~2000年期间,政府组织迁出的移民31630户150105人,户口全部迁出市外。
2.生态移民:2000年以后政府组织迁出的移民14029户65574人,其中县外安置11327户52256人,户口全部迁出;县内安置2702户13318人。
3.自发移民:2000年以来自主搬迁的移民3.62万户18.74万人,其中区外0.79万户4.61万人,区内2.19万户10.94万人,市内0.64万户3.19万人;仅有约5%的人在迁入地入户。
4.劳务移民:2000年以来通过劳务输出落户外地的移民17693户59550人,约有10%的人在输入地入户。
5.教育移民:2000~2009年通过普通高考、中职联合办学等途径实现外地就业的移民,按平均每年录取大学生9000人异地就业约6000人,中职学校联合办学转移异地就业约4000人测算,全市约有10万人,户口全部迁出。多年来的移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生存条件,拓宽了致富渠道,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口素质,促进了民族团结,为下一步实施大规模生态移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固原市生态移民发展模式
历经28年的艰苦奋斗、探索发展,移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意识和多业致富愿望十分强烈,已经实现了由当初解决吃饭问题向如今发展致富的巨大跨越。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初步走上了依托区位、资源、特色产业优势发家致富之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移民发展模式。
1.农业主导型。移民区依靠较宽裕的耕地(人均2.5亩)、良好的灌溉条件,发展玉米、枸杞、葡萄、养牛等特色种养业,农忙务农,农闲打工,走上致富路。农民人均纯收入整体高于固原市2010年平均水平。典型代表是大战场移民区、红寺堡开发区。
2.工业带动型。移民区依托丰富的煤炭、电力资源,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为移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机会,一大批移民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移民收入的70%左右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典型代表是隆湖开发区(隆湖吊庄)。
3.城郊经济型。移民区依托地处市郊的区位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开发、发展房屋租赁、餐饮、贩运、小商品经营、车辆维修、家政服务等三产服务业多渠道创收,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均收入的80%来自于第三产业。典型代表是西夏区兴泾镇(芦草洼移民区)。
(四)固原市生态移民工作成效
1.改善了生存条件。移民搬迁前约20%的村组不通水、电、路,就医、就学困难户约占60%,搬迁后实现水、电、路三通,配套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2.拓宽了致富渠道。迁入区的良好的发展条件为移民提供了便利的务工条件,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拓宽了增收渠道、增长了经营本领。
3.保护了生态环境。移民搬迁后,有效缓解了迁出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减轻了人口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提高了人的素质。迁入区新的生产方式促使移民彻底改变了生存发展观念,并通过良好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条件的改善,从根本上提高了移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有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促进了民族团结。移民搬迁的对象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固原市生态移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移民面临的主要困难
1.县内移民安置的空间十分狭小。固原市既是干旱缺水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又是生态恢复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区,按照自治区年人均纯收入1350元的贫困标准计算,2010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50.1万人,急需生态移民的达222662人。全市水资源匮乏,仅有水浇地43万亩,人均不足0.3亩,人地矛盾、人水矛盾、人口与环境矛盾十分突出,无法满足大规模生态移民的需求。
2.移民自筹搬迁经费的困难较大。按照为搬迁移民提供必需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测算,建设每套54平方米移民住房(抗震房标准),每平方米造价达750元,总价达4.05万元,除国家补助资金1万元外,每户移民还需自筹3.05万元。同时移民搬迁后必需的发展生产费用每户还需1万元左右。由于大多数移民属于贫困人口,难以筹措这部分资金,极大地影响了移民搬迁的积极性。
3.县内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态移民项目涉及土地整理、人畜饮水、设施农业、乡村道路、农村供电、社会事业等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同时移民搬迁的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搬迁后无人区的生态恢复等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固原市各级财政财力十分困难,无力解决县内迁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
4.自发移民户籍遗留问题比较突出。受现行户籍管理政策的制约,大量已在迁入地置家立业、生活多年的移民无法入户,尤其以搬迁到区内农场(渠口农场、南梁农场)和银川近郊(西夏区的华西村、西马营)等地的自发移民户籍问题最为突出。据抽样调查测算,2000年以来全市自发移民18.74万中,除市内3.19万人和已在市外各地入户的0.94万人外,尚有14.61万人没有解决户籍问题,其中分布在拟生态移民规划区内的有14220人。这部分移民因受户籍制度限制,无法享受迁入地各项社会保障和惠民政策,极大地影响了山区移民的稳定性。
(二)生态移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在移民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今后应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好。
1.纳强排弱问题。据调研了解,迁入地政府都表示愿意接收有文化、有体力、有技能、守法纪、自我生存能力强的移民,而不愿意接收文化程度低、老弱病残等弱势移民,如不统一思想,势必给实施整村搬迁安置带来不利影响,难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管理缺位问题。据调研,早期的吊庄移民和近年的生态移民,程度不同地存在迁入、迁出区政府联系不紧密、配合不积极、管理不到位,迁出区政府甩包袱、推责任,迁入区政府不愿管、完任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安排、优惠政策兑现、扶持产业发展、落实社会保障等方面重视不够,移民的合理诉求得不到解决,导致移民不安心“两头跑”,难致富,给两地社会管理带来许多困难。
3.规划滞后问题。据调研,早期的移民安置区(点)普遍存在“铁货没样,边打边象”问题。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功能区配套建设严重滞后,影响长远发展。
4.移民基本情况不清问题。据调研,迁入区政府普遍反映拟移民对象人数、户数、家庭结构、文化结构等基本情况不清,担心人户数量多变,使编制规划、安置方案、确定建房等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无法开展。
5.移民方式单一问题。据调研,隆湖开发区等工业带动型劳务移民区,采取单一的劳务移民安置方式,移民对象主要以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为主,无法兼顾家庭其他成员的居住、生活和就业问题,造成家庭割裂、一家两户、两地有家,不能实现整村移民搬迁。
三、实施生态移民的条件和范围及解决途径分析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央和自治区又一次把生态移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于固原来讲又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应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倾力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
(一)确定急需实施生态移民的条件和范围
我们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将实施生态移民的具体条件限定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地质灾害重险区、大六盘生态圈核心区三类区域,涉及四县一区62个乡镇645个行政村的50879户22266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其中:回族108951人,占48.9%;女性89586人,占40%;鳏寡孤独和残疾人3876人,占1.8%;涉及原州区94个村11441户46615人,西吉县245个村14474户70429人,隆德县58个村7300户30200人,泾源县94个村9088户39085人,彭阳县154个村8576户36333人。具体范围: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区。居住在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共26932户101776人;二是地质灾害重险区。居住在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震断裂带等地质灾害区的共7013户43428人;三是大六盘生态圈核心区。居住在大六盘生态圈核心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和环境脆弱区的共18043户77458人。
收入结构:急需生态移民的222662人中,2010年人均年纯收入高于2000元的约有42730人,占19.2%;1350~2000元的约有64097人,占28.8%;低于1350元的贫困人口有115835人,占52%。只有通过生态移民将这些贫困人口迁移安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年龄结构:急需生态移民的222662人中,年龄在12岁以下的49609人,占22.3%;13~15岁的15246人,占6.8%;16岁~18岁的18886人,占8.5%;18岁~45岁的69187人,占31%;45岁~60岁的48111人,占21.6%;60岁以上的21605人,占9.8%。其中劳动力占到52.6%,可通过职业教育提高素质和技能的青少年占到15.3%,可为迁入地提供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潜在的人力资源。
学历结构:急需生态移民的222662人中,小学文化72784人,占32.7%;初中文化32384人,占14.5%;高中文化13136人,占5.9%,预计可考入大学1500人。一部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可通过实施短期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和增收能力;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可通过职业教育转化为产业工人。
村组结构:急需生态移民的222662人涉及行政村645个,占892个行政村的72.3%;涉及自然村1590个,占4678个自然村的34%。据统计,全市无行政村整建制搬迁的情况,涉及自然村整建制搬迁的达1031个44776户196207人,涉及零散户6103户26455人。生态移民应以自然村为单位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主,零散户主要采取就近适度集中安置。
户型结构:急需生态移民的50879户222662人中,户主年龄在30岁以下,有2~3个小孩的家庭有15152户66668人,分别占29.8%和30%,人均年纯收入在2200元左右,这部分人口适宜迁入工业园区或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户主平均年龄在30~45岁的家庭有18578户81743人,分别占36.5%和36.7%,人均年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这部分人口适宜迁入各农场或集中安置点,从事设施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户主平均年龄在45~60岁的家庭有13487户59343人,分别占26.5%和26.7%,人均年纯收入在1100元左右,这部分人口适宜就近集中安置从事农业生产;户主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家庭有3662户14908人,分别占7.2%和6.7%,人均年纯收入在800元左右,这部分人口随子女搬迁,并纳入农村养老保险,无子女的集中供养。
土地结构:急需实施生态移民的区域内,现有土地总面积283万亩,其中:耕地103.6万亩,占36.6%;退耕还林地99.2万亩,占35%;林地39.7万亩,占14%;其余为宅基地、沟壑、荒山等40.5万亩,占14.4%。这些地区分布在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和水源涵养林区,不适宜居住,应全部封育造林、恢复生态。
(二)实施生态移民的方式和途径
坚持因地制宜、整村搬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统筹安排,采取县外移民与县内移民相结合,多渠道、分年度安置的方式,据调查,固原市将在3~5年内对四县一区222662人实施生态移民。其中:向县外移民193666人,占移民总数87%;县内移民28996人,占移民总数13%。计划整建制搬迁安置1031个自然村44776户196207万人,零散户搬迁安置6103户26455人。移民搬迁后,计划将迁出区全部划为无人居住区,实行自然封育,恢复生态,宅基地“迁出一户、平整一户、绿化一户”。
1.县外生态移民。综合考虑固原市急需生态移民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搬迁效果等因素,我们认为固原市急需生态移民的人口应主要以自然村整体搬迁到县外集中安置为主,具体理由如下:一是固原市内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全市土地贫瘠,年均亩产仅110公斤左右。耕地大部分为山地和旱地,川地和水浇地主要分布在原州区清水河谷地、西吉县葫芦河谷地、隆德县渝河谷地、彭阳县红河、茹河谷地等川道区、扬黄灌区,这些区域土地面积451万亩,仅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8.6%,人口5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3%。这些区域人口承载力已达到极限,人均水浇地仅有0.45亩,可供搬迁安置移民的空间十分狭窄,实施大规模县内生态移民的难度很大。二是固原市内水资源严重匮乏。由于拟生态移民区域均属干旱、半干旱区域,降水区域、季节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十分稀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解决当地人畜饮水问题都十分困难,发展生产用水更是难以保障。三是固原市内搬迁无法根本解决发展问题。由于拟搬迁区域基础条件相对川区较差,配套实施道路、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工程的难度大、成本高、见效慢,即便实施县内搬迁也只能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四是广大山区群众向外搬迁愿望强烈。由于前期生态移民搬迁良好效益的带动作用,山区老百姓对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积极性普遍很高,尤其对县外移民的愿望十分强烈。
2.县内生态移民。我们充分考虑到自治区和川区各市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将零散户、鳏寡孤独、残疾人等搬迁难度较大的人口通过县内生态移民进行安置。根据综合分析所辖四县一区的水资源、土地等基础条件,坚持做到县内生态移民与主体功能规划区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危房危窑改造相结合,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相结合,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采取建设移民安置点集中安置和实施集中供养两条途径,最大限度地实施县内生态移民6744户28996人,一是实行集中供养安置。对以上移民中确实无法迁移的孤寡老人、残疾人3876人,统一纳入低保政策,建设一批生态移民特殊人口集中供养设施,由各县(区)统一安排到所在乡镇集中供养。二是县内集中搬迁安置。整合项目资金,在具备水源、土地、交通等基本条件的河谷川道区、库井灌区、扬黄灌区规划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户均配套54平方米住房1套、0.5亩日光温棚1座、60平方米养殖暖棚1座等必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并配套建设必要的基本农田、水利、供电、道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城镇化途径安置。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结合加快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盐化工工业园区建设、县城建设和18个中心集镇等途径,吸纳安置一部分群众,确保这部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加快固原市生态移民工作的建议措施
生态移民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建议自治区相关部门统一编制全区生态移民发展规划,出台加快生态移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固原生态移民的支持力度。
(一)县内生态移民方面
1.建议支持移民配套设施建设。(1)建设集中供养设施补助标准。固原市生态移民规划区内有3876名鳏寡孤独老人和残疾人无法随户搬迁,需要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安置,要加大对固原农村养老和集中供养设施的支持力度,新建标准化乡镇敬老院和集中供养设施30所(敬老院10所),按每所配置130张床位,每张床位配套35平方米规模,每平方米造价1500元的标准建设,总建设面积13.65万平方米,自治区应按每所682万元标准给予补助。(2)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补助标准。实施县内生态移民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旱改水”节水灌溉工程、农村道路工程、农村供电工程四项建设内容,自治区应按引水工程700元/人、水窖800元/眼、居民点干道6万元/公里、四级油路25万元/公里、供电线路3万元/公里、变压器3万元/台的标准给予补助。(3)建设配套社会事业补助标准。实施县内生态移民配套社会事业工程,包括:新建教学设施、科技文化站、村级卫生室,自治区应按教学设施1500元/平方米、科技文化设施1000元/平方米、卫生设施10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补助。(4)配套土地整理项目补助标准。实施县内生态移民配套耕地整理项目,按拟搬迁安置28996人,每人配套2亩基本农田,需实施耕地开发整理工程5.8万亩,自治区应按每亩7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2.建议支持移民保障体系建设。按“十二五”工作目标,固原市未来五年要实施县内生态移民10万多人,这部分人口无论是通过建设安置点集中安置,还是通过城镇化途径安置,都需要至少三年的过渡期。为此,自治区应出台特殊的移民保障政策,将固原市县内生态移民的10万余人全部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给予三到五年的过渡期,过渡期满后再根据政策标准和经济条件重新确定;同时,规定生态移民原有的退耕还林(草)政策继续享受。
3.建议开展“村转场”试点工作。由于固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繁重,需要大量的林业工人,固原市应结合林权体制改革和新农保试点工作,在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核心区的泾源县兴盛乡红旗村五组和隆德县山河乡大漫坡村、陈靳乡清凉村等3个村,进行“村转场”试点工作,涉及938户3403人,将以上村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18~45岁)约1000人全部转为林业工人,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和林权承包合同,专门从事森林保护、补植种植和苗木产业,劳动报酬由财政供给一部分,其余部分通过承包林地收益、发展苗木产业等途径解决。
4.建议支持移民教育培训政策。建议自治区出台支持移民子女入学和技能培训的具体政策,对固原市移民规划区内需要随家搬迁的2.7万名16岁以下的学生,由安置区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权利,全部纳入公办学校就读,同当地学生同等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政策;对固原市生态移民规划区1.89万名16~18岁的初高中学生,毕业后未升学的全部进入当地职业中学,在国家对中职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再提高500元,并对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定向培训,由用工企业给予在校培训期间每人每月一定的补贴,逐步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5.建议扶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有关部门应出台加快迁出区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对迁出无人居住区全部实行封育造林,加快生态恢复;争取国家将迁出区原有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政策,迁出移民继续享受;对迁出区的40.5万亩宅基地、沟壑、荒山等土地全部用于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并建议将补助标准由现行每亩200元提高到1000元。
(二)县外生态移民方面
1.建议自治区将固原市县外移民重点安置在引黄灌区、沿黄城市带、农垦农场、宁东基地、工业园区,以及陶乐等适宜开发地区,下达指令性计划措施,由川区有关市县对口集中安置固原市的生态移民,并将移民工作纳入各市县的综合考核范围。在搬迁安置过渡期内,由固原市移民迁出地政府派遣工作机构和人员协助当地做好移民管理工作,帮助解决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保证安置在川区各地的生态移民继续享受在原籍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并在过渡期纳入当地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2.建议自治区出台鼓励拟生态移民规划区内自发移民政策,从享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解决自发移民户籍问题和给予适当经费补助等方面大力支持。据调查,固原市生态移民规划区内现有自发移民3450户14220人,其中:原州区340户1398人,西吉县779户3547人,隆德县346户1264人,泾源县1557户6195人,彭阳县428户1816人。分布在市内各城镇的有311户1087人,在区内各地的有2602户10749人,在自治区外的有573户2384人。一是对这部分自发移民,自生态移民政策出台之日起自主迁出的,按国家政策规定在承担相应义务的前提下,继续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二是对已搬迁到红寺堡、隆湖区、渠口农场、长山头农场、中宁大战场、中卫宣和镇、永宁闽宁镇、西夏区华西村、平吉堡、镇北堡、银川市、吴忠市、平罗县等地的自发移民,协调解决在当地入户问题,并确保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已在区内各地入户的,在自行拆除平整原有住宅后,可凭迁入地出具的入户证明,一次性给予每人5000元的搬迁补助。三是对这部分自发移民中,已在自治区外各地落户的,自行在迁出区销户并拆除平整原有住宅后,可给予每人5000元的补助。
3.建议对移民规划区内需要随家搬迁的2.7万名16岁以下的学生,由安置区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权利,全部纳入公办学校就读,同当地学生同等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政策;对固原市生态移民规划区1.89万名16~18岁的初高中学生,毕业后未升学的全部进入当地职业中学,在国家对中职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再提高500元,并对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实行定向培训,由用工企业给予在校培训期间每人每月一定的补贴,逐步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4.建议自治区出台鼓励生态移民的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对集中吸纳安置移民的企业(含国有农场),其安置投资可在三年内抵扣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对与移民用工签订劳动合同并购买“三金”的企业(含国有农场),自治区给予5000元/人的劳务补贴。对从事个体加工、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移民,凭迁出地政府出具的移民证明,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各种税收,并给予小额担保信贷贴息等优惠政策。对生态移民安置房建设工程中涉及的所有税收和收费全部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