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183258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以过度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对立,各种生态环境要素只是生产原料,以是否能产生利润确定其价值。人类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界的矿藏、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任意垦殖砍伐草场森林资源,大规模地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发展问题,引发了人类深刻的反思。

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和进步注定了生态文明的产生。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一种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状态,它标志着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从主观上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生态一般又称自然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自然生态原本有着自在自为的运行规律,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及程度的深入,生物与环境的发展规律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自然生态不断被改变。特别是最近三百多年来,世界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把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向极致,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表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无力继续支撑工业文明“掠夺式”的发展,因此需要探索、开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尖锐对立不同,生态文明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协调、良性循环,并以此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深深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今日之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无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它首先要求我们实现从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到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居民的日常生活摈弃铺张浪费,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满足;要求社会经济生活严格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不断加大循环经济的规模,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的共赢。

其次,生态环境问题还是一个权利、利益的问题,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如果要改革沿袭多年的GDP政绩考核方式,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必然触及一些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在传统格局中的实际利益;如果要依法保障公众在环境事务上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发挥人大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权力和权利主体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监督、制约作用,也必然需要更广泛的地方民主选举和基层民主自治,完善地方权力制衡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这些都与进一步的综合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密不可分。

所以,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脉相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基础条件,生态文明反过来又可以对前三个文明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将有助于我们确立更加科学、完整的文明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更加均衡、权力受到监督与制约、公民权利更有保障的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所以,我们有条件、也必须尽快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种积极呼应。

事实上,我国已有一些地方率先走在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十八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为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宁夏三面环沙,生态脆弱,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生态建设成果来之不易,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夏虽已实现了人进沙退,但只是初步的,宁夏生态建设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同时,宁夏经济主要是资源消耗型的,更容易破坏生态,所以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绝对不能忽略生态建设。宁夏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目标,其中的“和谐”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十八大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北工程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主要是有一个宏伟的规划。彭阳县建县以来,始终把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个经验很可贵。山西右玉、内蒙古的库布其都是靠好的规划和好的制度,取得了生态建设、防沙治沙的骄人成绩。可见,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注重规划和制度建设,用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样,全国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逐步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摈弃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指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巨变无疑将为生态文明理想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

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