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植物百科
18324800000017

第17章 走向繁荣——被子植物(8)

人们通常将辣椒的味道称为“辣味”,而且有不少人对这种“辣味”无比喜爱。事实上,我们舌头的味蕾并没有感受辣的区域,辣椒的辣其实是辣椒中的辣椒素刺激人的神经末梢产生的一种痛觉,既然是痛觉,那为什么喜食辣椒的人,在被辣椒辣得嘴巴发烧、泪汗直流时,还要继续大口地食用这种带来强烈痛觉的植物呢?曾有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是,这与脑部对辣椒的反应有关一当身体受到辣椒“侵袭”而感到痛苦时,以为身体受了伤的脑部就会迅速释放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天然止痛剂,能够缓解身体的痛苦,会使人感到轻松兴奋,产生快感。这大概就是人们对辣椒欲拒还迎的原因吧。

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此外,辣椒中还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叶酸、镁及钾等人体必需的化学物质。辣椒中的辣椒素还具有抗炎症及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病、某些肿瘤及其他一些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慢性病的风险。经研究发现,辣椒可增加人体的能量消耗,有减肥功效。以前人们认为,经常吃辣椒会刺激胃酸的分泌,甚至引起胃溃疡。但事实刚好相反,辣椒素会抑制胃酸的分泌,刺激碱性黏液的分泌,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胃溃疡。只是在胃溃疡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再进食辣椒才会因伤口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

茄科的“红姑娘”——枸杞

枸杞自古就被誉为生命之树,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关于枸杞的记载,自古至今,枸杞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药用价值备受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被人们视为能够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十全十美的滋补极品、神品。

古人认为常食枸杞可“留住青春美色”、“与天地齐寿”,因此,枸杞花被称为“长生花”,枝条被称为“仙人杖”、“西王母杖”。

秦始皇曾为了长生不老,费尽心机寻求长生之药,宫中被视为三大处方秘药——返老还童丸、七宝美髯丹、延龄固本丸,其中都有枸杞的成分。

枸杞属茄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株高约2米,多分枝,枝细长,拱形,有条棱,常有刺;单叶互生或簇生,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先端尖锐或带钝形,表面淡绿色;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紫色,漏斗状,花冠5裂,裂片长于筒部,有缘毛,花萼3~5裂;浆果卵圆形,呈艳丽的红色,即枸杞子。

枸杞在我国各地均有野生,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河北、广东等地栽培较多。其嫩茎、叶可作蔬菜。中医学上以果实(枸杞子)、根皮入药。枸杞子性平、味甘,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功效,而且还是中医学上常用的防治癌症的药材。地骨皮则有清虚热、凉血的功效,对虚劳发热、盗汗、咯血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茄科的剧毒精灵——曼陀罗

传说中,有一种黑色的曼陀罗,每一株黑曼陀罗花中都住着一个精灵,每—个精灵都可以帮你实现心中的愿望!但这同时也是一场交易,条件是鲜血!只有用自己的鲜血去浇灌那黑色妖娆的曼陀罗花,花中的精灵才能实现你心中的愿望!因为这妖娆的花儿们热爱这热烈而又致命的感觉!

传说终究是传说,其实这传说的起源就在于这花含有剧毒,会对人产生绝对致命的伤害,并会对人产生幻觉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及的蒙汗药就是以这种植物制成的,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的主要有效成分就是曼陀罗。埃及人宴客时,也常会把曼陀罗花果拿给客人闻,因为曼陀罗花果富有迷幻药的特性,可以让客人有欣快感。雨果在他的名著《笑面人》当中也曾描述了狂人医生苏斯使用曼陀罗花的过程,“他熟悉曼陀罗花的性能和各种妙处,谁都知道这种草有阴阳两性。”可见,曼陀罗的阴性力量总是四处不乏知音,曼陀罗原产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各省均有分布。在我国;曼陀罗又叫风茄儿、疯茄花、洋金花、野麻子、醉心花、狗核桃、万桃花、闹羊花等。

属茄科曼陀罗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曼陀罗的茎粗壮直立,上部常呈二叉状分枝,株高50~15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有时幼叶上有疏毛;单叶互生,叶片呈卵圆形,边缘具不规则的波状浅裂或疏齿,具长柄,脉上生有疏短柔毛;夏秋季节开花,花两性,单生于叶腋或枝权处,花萼5齿裂筒状,花冠漏斗状,白色至紫色,在其原产地尚有绿、紫、红、蓝及重瓣等多品种;蒴果直立,表面有硬刺,卵圆形,成熟时四瓣裂;种子稍扁肾形,黑褐色。

曼陀罗花全株有剧毒,以花、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干叶的毒性比鲜叶小。其主要成分为莨菪碱和阿托品等,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阻断M一胆碱反应系统、对抗和麻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咽喉发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脉快、瞳孔散大、谵语幻觉、抽搐等,严重者进一步发生昏迷及呼吸困难、脏器衰竭等导致死亡。

但是,曼陀罗的叶、花、种子均可入药。以花人药,名为“风茄花”、“洋金花”,临床E应用的洋金花主要为白曼陀罗的花,味辛、性温,有平喘、止痛的功能,主治咳逆气喘、胃痛等;以紫曼陀罗的种子入药,名为“风茄子”,外用,主治风湿痹痛等。

曼陀罗花像精灵般突兀地立在医药和毒药的交叉点上,它过分妖冶的花色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去追捧它,使得我们很难分辨其中的掌声——哪些是针对它独特的药性,哪些又是由于拜倒于它充满媚惑的威力之下而发出的赞叹。

世界的口粮芒刺下的穗粒——“五谷”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如稻、稷、黍等。在《论语》出现之前,是没有“五谷”这个概念的,我们在《诗经》和《书经》中看到的有关农作物的描述是“百谷”。从《诗经》中的百谷到《论语》中的五谷,是不是粮食的种类减少了呢?

其实并非如此。春秋时期,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个不同品种一一起上专名作为一种单独的植物来对待,如此一来,谷物的种类可就浩如烟海了,而且,“百”字在古汉语中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五谷”一名词的出现,其实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植物分类概念,他们已经懂得通过植物的外形、生长习性来区分不同的作物。

在《黄帝内经》中,“五谷”被定义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则称“稻、黍、稷、麦、菽”为五谷,在佛教祭祀时又称“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为五谷。通过现代的植物分类学观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我们最终将“五谷”浓缩为两个答案:第一种指稻、黍、稷、麦、菽,第二种则是麻、黍、稷、麦、菽。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就得到了六种作物,其中麻即我们今天的大麻,是当时制造衣物的主要原料。如果五谷单纯指粮食作物的话,它理应指稻、麦、黍、稷、菽五种。

这五种粮食作物除了菽(即豆类)之外,其他四种均属禾本科植物。据估计,全世界的耕地中有超过90%的耕地用于种植禾本科作物。禾本科在世界分布有660属近10000种,其数量之多,居高等植物之冠。禾本科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普遍很强,足迹遍及全球,是人类粮食和牲畜饲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工淀粉、制糖、酿酒、造纸、编织和建筑方面的重要原料。

麦是禾本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中国栽培的种类很多,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其中尤以小麦、大麦两种为最广。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述一下在我国栽培最为广泛的小麦。

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的植物,它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主要的产区分布在我国的中原地区。小麦在中原地区的种植史已经超过了4000年,如此久远的历史让人们甚至认为小麦原产于中国,也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星的佐证试图说明这一点,不过更多的考古学家和植物学家认为小麦原产于中亚和西亚地区,在5000年前才经由新疆传人我国,到了春秋时期,小麦在中原地区推广种植,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过其地位仍然及不上我国原产的粟和黍。

在春秋之前,小麦同粟和黍一样是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不过小麦这种作物的幼苗耐寒性很好而种子耐寒性却很差。我国北方春天少雨,土壤干燥,小麦种子很容易受到破坏。随着对小麦生长习性的认识,人们发现我国北方秋季多雨适合播种小麦,冬季的幼苗又能挺过严寒。到夏初则刚好能够收获从而弥补了粟黍夏季青黄不接的情况。“冬麦”的名称出由此得来。

冬麦的播种方式巧妙避开了北方的少雨季节,由于同时具备夏季收获的特点而逐渐成为了北方的重要种植作物。小麦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小麦的茎秆中空或基部有髓,有分蘖;叶片呈长披针形;颖花呈穗状花序排列,整个穗子直立,穗轴延续而不折断;小穗单生,含3~5朵花,且穗上部的花不育;种子外面被有颖片,颖片革质,卵圆形至长圆形,外稃为船形,顶端有芒或无芒,其形状、色泽、芒的长短等随品种而异;果实为颖果,通常较大,外形为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小麦的颖果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硫胺素、核黄、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生长于潮湿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麦秆还可用作编织和造纸等的原料。

沉甸甸的成熟——稻

现在我们在水田中种植的水稻被称为栽培稻,是野生稻种经过人类上万年的栽培、驯化、选择良种等过程而产生出来的物种。科学家们针对水稻及其亲缘关系较近野生种遗传物质的相近程度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希望能够依靠这些研究揭开栽培稻起源之谜。与其他几大作物(麦、玉米、大麦、大豆和棉花等)相比,由于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泛,触及了几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所有文化形态,所以要将古人对于水稻所记载的只言片语全部集中整理,并且加以归类是一个相当繁杂的过程。目前人类对水稻起源的认识仍十分肤浅,这和水稻居世界第一大作物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关于水稻起源地,有印度起源说、喜马拉雅山东南起源说、中国华南起源说、淮河及长江中下游起源说等多种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基因或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探讨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其中—个重要方面就是利用分子钟原理对类群起源和分化时间进行估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的分子证据对栽培稻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并根据目前已有的分子证据绘制出了有关水稻起源方式的进化“路线图”。

现在我国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属于禾本科稻属,一年生栽培谷物。水稻的不定根发达,可以帮助植株固定在水田中,而不会因外力轻易移动;茎秆直立,通常高30~100厘米;叶呈线状披针形;花序为圆锥花序,且是自花授粉。小穗为长圆形,两侧压扁,每个小穗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雄蕊6;退化2花仅留外稃位于两性花之下,常误认作颖片。水稻的果实属于颖果,是其食用部位,水稻的颖果也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稻并非全都在水环境中生长,其中有一种旱稻就是土生植物,不过大多数的水稻都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因此也得名水稻。

1974年,袁隆平成功地用科学方法培育出了世界上的首例杂交水稻,令水稻的产量大幅增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早在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就敏锐地意识到:对于雌雄同花、通常是自花授粉的水稻,要实现其自然杂交并产生杂交优势的关键就在于要培育出雄性不育的植株。于是,袁隆平带领团队从世界上几百个稻种中不懈地探索,终于在海南岛找寻到一种能够自然杂交的被称为“野稗”的野稻,并成功地与现有水稻配种出一些组合稻种。这些组合稻种无法自体授粉,而需依靠旁株稻种的雄蕊授粉,但产量大幅提高。不过最初的几年,培育出的新稻种虽然穗量增加,而且多数雄蕊没有花粉,但其中有的却依然能够产生花粉,通过自花授粉产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丰;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经过了近9年的不断努力,奇迹终于展现在人们眼前:上万株的新稻雄花均没有花粉,完全达到杂交的要求,这就是袁隆平的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法杂交水稻。

自此,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87年,袁隆平进而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即通过三系法为主的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发展出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