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18273300000054

第54章 中老年期的心理(3)

七、老年期情绪障碍

老年期情绪障碍以老年抑郁症多见。抑郁主要是伴随身体疾病、丧偶等而来的痛苦以及退休、经济收入减少或社会、心理上受到的压抑,使得老年人情绪低落、沮丧、痛苦。如果忧郁状态以持续数周、数月或更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为特征,老人则自我感觉很坏,悲观苦闷、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落落寡欢、消极自卑、低头落泪。还有对生活和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说话与活动明显减少,不愿见人,自觉能力降低,对工作失去信心,感觉“万事空落,百无聊赖”,食欲、性欲下降,体重减轻;伴有疑病、虚无和妄想。突出的睡眠障碍和躯体症状等都可使抑郁症状加重。在此基础上,有的老人可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及自责自罪心理,产生罪恶感,自愧难以为人、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

国外学者调查,没有工作和退休的老年人中,有过忧郁体验的占40%~48%。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美国生理学家坎农于20世纪初作了大量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可抑制肠胃蠕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导致食欲减退,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增加。某些严重疾病如心肌梗塞、高血压、癌症的发生也与情绪不良有关。

美国在对250名癌症患者调查时发现,其中156人在发病前曾遭受过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生情绪障碍。还有人发现,丧偶的男子中冠心病的发生率在40%以上。老人的情感趋于低沉,抑郁症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自杀率也明显升高。早在100年前,著名的自杀研究专家、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经统计证实:自杀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几乎不分国籍和年代,而在各年龄组中,老年人的自杀率最高。有关资料表明,各国包括自杀在内的意外伤亡人数中,老年人比例达50%之高。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当他们陷入孤独、悲观、厌世的阴影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减低,一旦有了刺激情境,如有老人自杀了、患了绝症或重病等都会受到感染,与消极厌世的意志产生共鸣,从而走上绝路。如1986年上海市某街道就曾发生过8位老人几天内先后自杀的事件。生命犹如一支火炬,当它熊熊燃烧时,狂风暴雨也无法扑灭;当火苗飘忽、奄奄一息时,微风细雨也抵挡不住。

对老年情感障碍的治疗应注意:

(1)抑郁症患者情感低落,往往导致自我贬抑,自责自罪,消极厌世。所以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相当常见。鉴于这个原因,对老年抑郁症的处理应将防止自杀放在首要位置。

(2)轻度患者不必住院,而接受门诊治疗。

(3)身体状况差、有躯体疾病并发症或自杀企图强烈的患者,须住院治疗。

(4)在用药的同时调整生活环境、进行心理治疗及对躯体并发症进行内科治疗。

八、睡眠障碍

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均较年轻时有了很大下降。主诉失眠和睡眠质量下降的居多。他们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睡眠浅,常做噩梦,易惊醒,有的还容易早醒,一般是凌晨三四点醒来了,再也无法入睡。因此,睡眠障碍让老人心里感到非常痛苦。

影响老年人睡眠的因素很多,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睡眠、觉醒的生理调节机制不像年轻人那么正常;睡眠模式不稳定,极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某些心理因素(亲人亡故带来的悲伤等),环境噪声的干扰;也易受体内环境的影响,某些躯体疾病如感冒、气管炎、关节炎、慢性疼痛、肾功能不全所致的夜尿增多,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生物钟紊乱对催眠药物的依赖等。有学者研究发现,老人在睡眠过程中的自然醒转情况要比年轻人多,且男性超过女性。许多老人常感到睡后不解乏、精神不振、整日昏昏欲睡。老人还有睡眠过多或睡眠倒错现象,晚上不能入睡,到处乱走或做些无目的的事,甚至吵闹不安,但白天则嗜睡,精神委靡。这些都是脑功能衰减的标志。老年人的睡眠障碍问题与良好的心境、按时的作息等都有很大关系。

对老年睡眠障碍的治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老年人的睡眠特点

随着生理心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的睡眠不可能像年轻人那么好,一般而言,老年人每天能保持6小时以上的质量较好的睡眠就可以了。另外,睡眠时间长短并不重要,关键是第二天的自我感觉,如果精神状态很好,睡眠时间短点并无大碍。

2.创造愉快、和谐的家庭环境

子女应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关心老人。

3.给老人创造一个合适的集体活动条件

如:组织起来游览名山大川,建立老年俱乐部,使老年人有个活动和交往的场所;组织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各自的余热,使老人有用武之地;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以增加生理兴奋-抑制的调节能力等等,以有利于睡眠。

4.如果失眠严重,则需到医院就诊,适当用药

考虑到大多数治疗失眠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机体依赖性,因此,治疗失眠不主张长期用药。

九、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大多在老年后期发病,是由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首先,表现在人格的改变上:患者变得主动性差、孤僻、活动减少、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人缺乏热情,难以完成原已习惯的工作,不能适应新环境;对亲人亦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暴怒、争吵,无故打骂人;病情严重者,甚至不修边幅,不讲卫生,常收藏杂物,缺乏道德感和羞耻感,当众裸体,性欲亢进,甚至出现有逆道德和违法的行为。其次,还表现为痴呆综合征的症状,出现记忆力障碍,对近事记忆表现为“健忘”,病情加重后对远记忆也发生障碍,从而出现虚构及抽象思维障碍;思考问题易偏激,不分主次,固执己见;判断力出现障碍,多疑、妄想。再次,睡眠障碍也是此病的常见症状。病情严重时,病人会变得呆滞,完全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连洗澡、洗衣服、大小便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原因和机理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多针对兴奋、抑郁、妄想、意识障碍等症状对症治疗。失眠患者可选用安定、利眠宁、硝基安定等作用缓慢而较易耐受者;兴奋及妄想患者可选用抗精神病药物,但应严密观察;还可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采用中药治疗。此外,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有困难时应精心护理。

十、老年期幻觉、妄想症

这是人进入老年后期出现的一种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和妄想状态。老年人各种机能的丧失,极易引发忧郁情绪,也会给情感状态带来不安定倾向,某些特异的性格倾向,一经触发易造成幻觉、妄想状态,及产生疑病妄想;另外,以听觉、视觉为中心感觉系统机能的衰退,带来了知觉的模糊,会造成认识机能上的错误,易产生幻觉、错觉。

老年期幻觉多是假性的,内容多为听觉上的,多由老年期特有的情感性状态产生的错觉而引起;妄想多与经济财产有关,对象多为有关儿子、儿媳或其他家属、亲属等与自己有关的人,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等。对于本病的治疗,可酌情选用吩噻嗪(Phenothiazine)类或丁酰苯(Butyrophenone)类抗精神病药治疗,效果较好。

十一、老年神经症

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和国外有关资料介绍,老年期的神经症一般非初发病,多数在青年期患过此病一直延续到老年期或是复发型患者为多。老年神经症大多为不安状态、忧郁状态、疑病状态及其混合型。老年人中,抑郁性神经症发病率很高,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头重、便秘、失眠。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降低,“今朝镜中逢,憔悴如枯荷。”对于保持健康有过多的不安及压抑情绪,所以老年人神经症中疑病型的最多,与不安、焦虑和抑郁等情感障碍相结合,大多数反复出现食欲不佳、大便干燥、身体发烧、胸部郁闷、身体不适,还可表现为类似内脏腐烂的诸种疑病妄想。

第六节 老年期的心理保健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老年社会工作也相应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老年人社会工作中,我们尤其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而老年人的健康包括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因此,要顺利地开展老年社会工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老年人”,洞察他们在“老年期”这个阶段上在生理方面所出现的特殊的变化,了解和掌握老年医学的相关知识,从而进行相应的老年人医疗保健工作。

国内外的调查表明,情绪愉快、性格开朗、乐观豁达是长寿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我国有名的长寿地区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老人中,60%以上性格开朗乐观、从容温和。急躁易怒的仅占7%,没有性格孤僻忧郁的。负性情绪、不良性格是老年人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心理状况是诱发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对100名白血病病人和淋巴病变病人患病前后的生活经历进行调查,发现患者致病前,大部分都有过愁肠百结的个人经历或悲痛的家庭遭遇。而在精神科医院门诊中,60%的发病原因与心理因素有极大关系。有专家认为,心理状态影响健康,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若评价积极正确,可使心理状况趋于平衡,否则可导致心理状况恶化。因此心理健康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的心理保健需要社会、集体、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一、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高层次的需要是以低层次需要的实现为基础的。老年人虽已从生活的正台退到了幕后,从第一线退居于第二线,但他们仍有各种要求和需要。国外研究老年心理学的人认为,老人有“三恶”:贫困、孤独、不健康。其实,这正是老年人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反映。

1.保持健康和安全的需要

据国内有关调查,60岁以上退休工人中,患有器质性疾病的约占50%,70岁以上则高达65.9%。日本荒井曾对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做过调查,他们在回答“你现在最关心什么”时,多数人都回答关心脑出血、癌、高血压等健康问题。的确,疾病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使他们维持生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必然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深感不安。老年人的担心感还来自一个经济安全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曾调查发现,担心缺乏经济安全的老人占43%。而最使老人不安的因素是各种疾病。所以,应加强健康管理,组织老人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定期开展健康咨询,回答老年人的问题,帮助消除顾虑,学会自我调养;此外,家属从生活上、经济上、情感上的照顾也十分重要。

2.与人交往的需要

离职退休,儿女另立门户,好友分离,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渐减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独而痛苦。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尤为严重,许多老人只有饲养宠物来排遣孤寂、寻求慰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使老人从孤独中解放出来,与周围的人接触、交往。老年人的一个心理特点是人越老就越需要爱,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独生子女成家立业后应尽可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分开居住,子女也应经常去看望或写信问候。家庭关系和睦,气氛融洽,敬老爱幼,共享天伦,则有利健康长寿;相反,家庭不和,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致人早衰,对身心健康极其有害。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宝贵遗产,但这位大文豪的晚年却是不幸的。夫人索妮娅性格暴躁,经常与他吵闹,1910年他82岁时,被迫与妻子离婚,离家出走了。由于心情忧郁,健康渐趋恶化,10天之后,这颗世界文坛巨星就陨落了。

3.自我实现的需要

许多老年人虽年近古稀,但人老心不老,壮志未酬,仍想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老年人已离开工作岗位,无力实现自己的夙愿,以致自我实现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产生不安、消沉和空虚之感。

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关键是充实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国外有人做过调查,90%的老人都希望有机会学习充电,所以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不无道理,应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学院等以满足老人的学习需要,充实老人的生活。其次,帮助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有科学家指出:“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则对神经系统有害。”积极、适度的大脑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还能减缓人的老化和衰退过程。

4.帮助老人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态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将充满阳光。”你经常看到玻璃杯是半满而不是半空吗?你的眼睛是盯着油炸圈饼还是它的洞孔?休斯敦的莱斯大学心理学家C?A?安德森说:“假如我们能教人们更为积极地思维,就有可能使他们免受心理疾病之苦。”相传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老大卖伞,老二晒盐。一逢晴天老二好晒盐,老太太就担心老大的伞卖不出去;一逢雨天老大好卖伞,老太太就担心老二没法晒盐,以致终日满面愁容。一位大师知晓后劝她:“你何不在晴天想,这是老二晒盐的好日子;一逢下雨,老大卖伞的生意一定做得红火。”如此一来,老太太真的终日乐得合不拢嘴了。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换一个角度看,用积极的观念去看问题,就可发现其积极意义,走出心理困境。老年人不妨学着把眼睛盯住油炸圈饼而不是它的洞孔,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是半满,这将于我们的生活十分有利。

二、退中有进

人到老年,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都要衰退,但要力求人老心不老,人退心不退,退中有进,永远进取。

1.不要过早产生衰老感

虽然生老病死不可抗拒,但应正确对待。在生理上应服老,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去生活,如请示退休,即使工作也应做一些自己身体条件和精力所能及的事,安排适当的体育、学习、娱乐、社会活动等;在精神上要不服老,应把离退休看成是调换一个更适合自己健康状况的岗位,不要有任何“离岗”的想法,更不要有迟暮之感,应“老当益壮”,人老心不老。如董必武同志年近70赋诗明志:“老来愈知学不足,春来弥觉物增妍。”90高龄深感前尘岁月蹉跎,还发出了“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的肺腑之言。北大教授雷洁琼曾风趣地说过,旧社会是“70古来稀”,现在却是“90多来稀,80不稀奇,70小弟弟。”

2.良好地适应新的生活

老年人只要能注意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产生退坡思想,对生活中的挫折能妥善处理,生活起居不依赖他人,就可以推迟产生衰老感。台湾作家杏林子曾写过:“人在年轻的时候以健康换取金钱,在年老的时候以金钱购买健康,那么在什么时候享受呢?”其实,只要持续地锻炼,保持平衡的心态,进行心理保健,健康是不用金钱换取的,在欢乐中也就是享受了生活。

3.应老有所用

现在社会各阶层各机关所淘汰的人员大多数集中于老年人,认为老人生的价值小。然而,据调查,“老人较年轻人工作踏实、经验丰富”。老人自有老人的长处。日本的高木四郎曾研究过“年龄与工作速度、工作错误的关系”,说老年人的工作速度很慢,但很正确;反之,说年轻人的工作速度占优势,却有不正确的缺点。老年人具有丰硕的智慧,到了像“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和“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程度,老人岂能全然退休而在社会群体中全然隐退,这让老年人怎能甘心就此埋葬自己的活力和才能?所以老年人,既要随势而退,也要顺势而进,退进结合,退中有进。

4.活到老学到老

过去的社会崇尚传统,重视经验权威,偏向德高望重的“老人统治”,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皆以老年人为中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组织与家庭结构的变迁,旧有的传统思想观念逐渐解体崩溃,现代社会未必能使老年人的心理生活得到积极的充实或改善。所以现代的老人必须勇于面对时代的挑战,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学习,可使自己紧跟时代的车轮前进,使自己放宽眼界,仍然生活在集体之中。老年人也能继续再学习,再成长,以及改善性格,以有效地适应日常生活和面对各种可能的生活逆境或压力。对于老年人易患的疾病、意外事件、以及心理困扰,也要多加认识,而后才能自我预防、自我解决及自我治疗。所有的了解与认识,皆是学习的结果。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言:“长寿是为了工作,要活动,要动脑子,要做好工作,一定要学习。所以,应该是长寿、长寿、再长寿,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总理也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老人的一剂良药,应当抱着这个态度去欢度晚年。

三、善于自我保养

徐春甫曾言:“安乐之道,唯善保养者得之。”老年人的保养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运动可以延缓衰老

衰老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人在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多数器官的功能减退,从30岁以后,机体功能每年约下降0.6%~0.7%,在30~70岁的40年里,总的功能下降近30%。不运动是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运动最好从少年开始,长期坚持,成效显著,可达年轻10~20岁的效果。老年人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锻炼,安排好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锻炼计划,循序渐进,过度的运动不可取,和朋友一起锻炼往往比单独锻炼更易坚持;还应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对锻炼项目的选择应注意季节时令、运动的均衡性,使四肢、内脏均得到锻炼。老年人不可像年轻人那样去拼搏,只有适度运动才有益健康,为取得有益的活动效应,老年人应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3次,每次锻炼间隔不要超过两天。运动对老年患者还有一种镇静效果,可减轻或消除老人的焦虑和忧郁情绪。另外也可做些适量的运动,或以气功来调养身体,并时时保持胸襟开朗。

2.饮食与长寿

有人提出,限制热量(限制饮食)可以抗衰延寿。对此理论,自1935年麦凯等提出大鼠在幼年期限食可延长寿命以来,陆续得到一些专家的证实。上个世纪50年代病理学家赫辛亦进一步证明,饮食限量的人极少患动脉硬化和冠心病。限食可使机体免疫力保持旺盛,并可降低导致衰老的自由基的反应水平。正如中医认为的,“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食宜常少,亦勿令虚”。肠的吸收功能降低,肾的分泌作用也有变化,所以一般而言,老年人每餐以八九分饱为合适。老年人代谢变慢、腺体分泌减少,咀嚼、消化能力降低,如少食多餐、饮食清淡,能使机体气血流畅、阴阳平衡、少生疾病。饮食宜多吃易消化、补脑、肾的食物,如茯苓粥、淮山粥等。人至老年身体机能下降,消化系统功能锐减,即胃分泌消化液减少,应食适量的胡桃、松子、柏子仁、腰果、何首乌、肉苁蓉、百合、金针菇、鸡肉及鸭肉等。另外,饮食的多样化有利于营养平衡。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米、面含碳水化合物较多;鸡、鸭、鱼、肉含蛋白质较多;蔬菜、水果则富含维生素;混合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为5:1.5:1),则可发挥营养成分的互补作用,使营养素的摄入达基本平衡。此外,饮食禁忌要根据机体特点或老年病的性质而定,糖尿病患者忌甜食,肾脏病患者忌咸食,心血管病患者应尽量少食油腻食物。最后,老年人还应戒除不良嗜好,以维护身体的健康状况。

3.劳逸适度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劳逸适度,孔子认为:“劳逸过度,疾共杀之。”强调“动静以义”;西晋养生家葛洪认为,“劳逸过度”,均碍养生,因而主张“节宣劳逸”,“不欲甚劳甚逸”。老人适当参加家务劳动,对于身心和延缓衰老均有益处;其次,读书学习也很重要,可增加信息,锻炼大脑,延缓老化;但不可过度,否则危害大脑,加速衰老。

古人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养。”因为心“不用则滞”,而“不养则瘦”,所以“善治心者,于勤劳之余,当有宽间之候”;此外,逸乐之中也应劳逸适度。总之,善劳者,劳中得逸,不善逸者,虽逸亦劳。所以,老人要劳逸结合,劳逸适度,善于劳逸。

4.保持良好心境

老年期在心境上最主要的就是戒之在得,对于成败得失不要看得太重,才能活得自信自在,活出尊严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