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18273300000020

第20章 心理咨询法(3)

3.检查诊断,明确咨询目标

检查诊断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既要求求询者密切配合,又要求咨询人员熟练运用检测工具对求询者进行精心测查。在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检查工具是心理测验量表,在条件许可和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使用仪器进行生理测量。

检查诊断的目的是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咨询人员初步判定的求询者的问题范围和可能性质作进一步的验证分析,以求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及其本质,为咨询目标或治疗目标的确定创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1)要注意从总体上对求询者的问题性质做出准确判断。也就是说,要在求询者自述、感性观察、系统了解和科学测查的基础上,对求询者所反映的心理问题做出正常或异常的科学结论。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应从下述三方面对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做出判断:①要看心理、行为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统一。心理、行为符合环境,为常人所理解,即为正常,反之则为异常。②要看心理活动是否完整和协调。知、情、意、行心理活动完整协调,即是正常的反应,反之则是异常。③要看个性心理特征是否稳定。经常保持稳定即为正常,已经形成的稳定性的特征突然发生改变,便应考虑是否正常。上述标准显然值得咨询工作者在实践中参考。

(2)要从细节上对求询者的问题性质予以确认并明确咨询或治疗的目标。从总体上把握了求询者的心理问题性质后,咨询人员还应根据诊断结果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例如,情绪异常是属于哪一类问题?是过度焦虑反应,还是抑郁情绪?人格偏常是属于偏执型人格,还是属于反社会人格?等等。

(3)在明确咨询或咨询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咨询目标一定要具体、切实可行。比如面对一个就要参加高考的女孩子,其咨询目标即可定为克服其考试焦虑,以使她能顺利参加高考。

咨询目标一定要是心理学的目标,而不是生理学方面的。

咨询目标要分轻重缓急。有些来访者有好几个咨询目标,此时,咨询者要对来访者进行深入了解后,将这些目标进行排序。

4.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施具体的指导帮助或咨询治疗的前几个步骤,主要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问题开展工作。从本步骤开始,咨询即转入实际解决问题阶段。

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实际解决问题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方案可有多种选择。例如考试焦虑的治疗,可以采用自信训练进行自我调整,也可以运用放松方法进行调控,还可考虑系统脱敏技术的使用,或者实行多种方法综合矫治。究竟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最为合适,咨询人员应认真进行比较筛选,并适当征求来访者的意见,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出最佳方案。

在方案选定之后,紧接着就要依据方案予以实施。这当中,既可以是指导性的建议,也可以是认识上的疏导或规劝,还可以是治疗措施的落实或逐步实施。有些问题可以在咨询机构当场解决,有些问题可由求询者带回去自行解决,一些复杂心理障碍的治疗问题,则需求询者多次前来咨询机构检查、治疗,方能逐步得到解决。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多变性,某些心理问题在其解决的过程中出现反复或显效迟缓,这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咨询双方都应对咨询过程的这一特点有足够的重视,相互合作,彼此信任,持之以恒,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5.追踪反馈,巩固和发展咨询成效

这是咨询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步骤。对于那些重要的、复杂的咨询问题,例如职业指导中的典型案例、发展性咨询中的代表性人物、心理危机的干预或心理治疗的重要对象等,必须进行追踪观察,以利于咨询效果的巩固、评价和个案资料的积累。追踪观察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通信征询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受求询者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不易获得可靠的信息。直接走访可给求询者带来方便,也容易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但此种方式又受时间、地点和咨询人员自身条件的限制。邀集与求询者有关的人员进行座谈讨论,可获得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但这种方式也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显然,根据条件与可能,灵活选择适当的追踪观察方法,或者将若干方法综合运用,是咨询人员所应注意的。

就追踪反馈的结果来说,一般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咨询效果十分显著,问题解决顺利,求询者对此表示满意。此时,咨询者要向来访者指出他在咨询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向其指出还有哪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2)咨询有较大成效,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求询者喜忧兼具,并抱有新的期待。这种情况则向咨询人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咨询人员认真总结经验,适当调整咨询目标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求询者更好地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帮助来访者重新回顾咨询要点,检查咨询目标实现的情况,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疗效,同时与来访者共同寻找咨询方面存在的问题、目标未完全实现的原因。

(3)咨询效果不大,问题解决不明显,求询者存有疑虑和不悦。对于这种情况,咨询者要冷静分析问题的原因,看一看效果不显著到底原因何在。如果原因在求询者,如主观努力不够,方法掌握不当,未能坚持自我训练等,则应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动员求询者继续坚持咨询、治疗,力争取得较明显的成效。如果是咨询人员自身的问题,则应向求询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帮助求询者打消顾虑,增强信心,在调整、改进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努力使咨询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4)咨询无效,问题如故,求询者感到失望和沮丧。第四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与第三种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可能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如咨询双方没有真正建立起信赖、合作的关系,咨询人员的经验与能力不能满足此项咨询工作的要求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终止咨询关系,或在求询者许可的条件下,改由新的咨询人员开始新的咨询过程。

第四节 心理咨询的原则

心理咨询的原则即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是咨询工作者在长期的咨询实践中不断认识并逐步积累的经验。心理咨询的原则有很多,例如,自愿性原则、信赖性原则、交友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异同性原则、坚持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等。根据我们在咨询工作中的切身体会,着重提出以下五项原则予以讨论。

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可以理解为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既是咨访双方确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前提,也是咨询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这一原则要求在没有得到对方同意的时候,不得将在咨询场合下对方的言行随意泄漏给任何人或机关。在公开案例研究或发表有关文章必须使用特定来访者的有关个人资料时,必须充分保护来访者的利益和隐私,并使其不至于被他人对号人座。

但是,保密原则也并不是绝对的,有时需要咨询者智慧的判断能力。例如有明显自杀意图的来访者,当咨询者知识不足而仅局限于保密原则的话,就可能陷入一种恐慌状态而不知所措。因此,作为咨询者在必要时应有冲破保密约定的勇气,与值得信赖的或有关人士商量,避免自杀状态的实现。也就是说,与保密原则相比,来访者的生命安全应该而且必须首先予以考虑,此所谓“人命关天”的道理。

2.自愿性原则

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来访者强烈的求助动机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并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到心理咨询室求询的来访者必须出于完全自愿。没有咨询愿望和要求的人,咨询者不应该主动去为其进行心理咨询;只有自己感到心理不适,为此而烦恼并愿意找咨询人员诉说烦恼以寻求咨询者的心理援助,才能够获得问题的解决。

迫于他人的压力而前来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也大有人在。这一类来访者往往自闭倾向较强,也有较强的抵抗情绪和自我防御,因此极有可能不愿意谈论实质性问题,从而严重影响治疗进展。

另一方面,既然是自愿前来,也可以自愿离去。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咨访关系确立的时候,还是咨询过程之中,以及咨访关系的打破、中止或结束,都不应该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强制。“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是心理咨询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心理咨询室的大门向任何人都是永远敞开的。

3.时间限定原则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咨询时间一般规定为每次50分钟左右(初次受理时咨询可以适当延长),原则上不能随意延长咨询时间或间隔。

为什么必须在时间上予以限制呢?

首先,由于事先对咨询时间予以限定,可让来访者能够充分珍惜并有效利用这一时间。

其次,咨询次数为一周一次或两次比较普遍,这样可以使来访者在间隔期间充分回味咨询时的体验,并将其作为自身走向适应性成长的刺激剂。因此,一次两小时的咨询不如一次一小时分两次咨询的效果好。

再次,可以促使来访者进行现实原则的学习。要让来访者知道,咨询者也有自己的生活,除自己以外,还有其他人要找咨询者咨询。自己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的,因为世界上并不是也不能仅有自己。这样的一些体验学习的意义,就促使来访者从咨询中的快乐原则转移到现实原则而得以成长。

第四,是促使来访者产生分离的体验。人生是一个分离的过程,与母胎的分离、与乳母的分离、与家庭的分离(入学、结婚)、与孩子的分离(孩子的成长、结婚)、与配偶的分离(离异、死别)、与工作的分离(离职、退休)等,这一系列的分离既是痛苦和伤感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分离也含有成长的意思。因此,限定一定时间,让来访者重复这些分离所带来的伤感和复杂体验,可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但是,咨询时间的限定也不是绝对的。根据来访者的病理状态、心理发展程度和年龄大小,可以缩短时间和间隔,增加咨询次数。例如,与分裂症患者的咨询时间定为50分钟可能就太长,以每次二三十分钟,一周两三次比较合适。对行为化倾向较强的来访者,也可考虑增加咨询次数。而夫妇咨询的时候,可能需要一次一个小时以上才能满足双方的需要。

电话咨询原则上以30分钟为限,如果超过30分钟仍然不能终止咨询的话,除应急情况之外,可以考虑要么是咨询人员卷入了求询者的感情旋涡,要么是咨询人员在咨询技术、应对能力方面存在问题。

学校心理咨询和指导时所可能出现的家庭访问,也应该遵循咨询室内时间限制的原则,不能根据学生状态的好坏而随意改变时间从而被学生来询者所牵制。

咨询者若因为会议等原因不得不提前结束咨询谈话时,需要在咨询开始时向来访者说明,避免咨询到半途时突然告知而引起来访者的不安和不快。

4.感情限定的原则

咨访关系的确立和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咨询者和来访者心理的沟通和接近。但这也是有限度的。来自来访者的劝诱和要求,即便是好意的,在终止咨询之前也是应该予以拒绝的。“老师,我们一起吃饭好吗?”“到我这里来玩吧!”“我们去一个清静的地方谈好吗?”等来自来访者的要求是不应答应下来的。个人间接触过密的话,不仅容易使来访者过于了解咨询者内心世界和私生活,阻碍来访者的自我表现,也容易使咨询者该说的不能说,从而失去客观公正地判断事物的能力。因此,心理咨询的场面设定时,原则上禁止咨询者与来访者除咨询室之外的任何接触和交往,也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咨询过程,不对来访者在感情上产生爱憎和依恋,更不能在咨询过程中寻求在爱憎、欲求等方面的满足和实现。

5.伦理原则

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伦理规范为约束力,这是心理咨询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主要表现为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人员、团体的伦理要求。目前,心理咨询人员的道德准则与伦理规范,我国虽尚未制定,但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五节 当代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的整合趋向

如前所述,心理咨询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与本卷第三章所述心理治疗的理论基本相同,而理论派别是多种多样,其中存在几种主要的理论学派。如心理分析学派(主要为心理分析性治疗)、行为学派(主要为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学派、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学派以及系统治疗、现实治疗、存在主义治疗、交互作用分析治疗、家庭治疗等。过去,这些学派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各学派的治疗与咨询者坚守自家的理论观点及方法,对于其他学派的理论观点及方法技术很少问津。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心理学家们也逐步意识到,不同疗法疗效相近,不同疗法各有千秋。因此,许多心理咨询家与心理治疗家渐渐抛弃了各自的门户之见,开始出现多种方法并用,多种观点均予考虑的现象。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案例中看出这种整合倾向。

[案例]

案例分类: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

治疗方法:森田疗法、认知领悟疗法

姓名:齐某性别:男年龄:21岁

教育程度:某政法大学刑侦系学生

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

婚姻状况:未婚

外在表现:体弱、性格内向、多愁善感

表现出的问题:该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性疑虑及强迫性联想。其强迫性疑虑主要表现为疑病和怀疑他人会伤害自己,例如,怀疑自己长脑瘤、怀疑哥哥做饭放毒药等。其强迫性联想主要表现为一看到某种刀状物就反复联想到可怕的情景,如用镰刀割高粱和见到菜刀切西瓜就联想到杀人。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患者情况:齐某,男,21岁,某政法大学刑侦系学生。

齐某的父亲是某市政府秘书处的一般干部,母亲是农村民办教师,有一个姐姐在乡镇企业里当会计。他自小体弱,性格内向,常常喜欢自己一人遐想冥思,自称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承认自己心胸比较狭隘,而且比较多疑,任何人的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都可能使他感到受辱而偷偷流泪。

齐某高中二年级时,读了美国医学惊险小说家罗宾科克的《昏迷》和《发烧》,便怀疑自己脑子里也长了肿瘤,好长一段时间终日忐忑不安,总怕自己得了绝症。有一次他的妈妈不在家,由哥哥临时做了一顿饭,吃饭时,齐某突然产生疑心:这饭里会不会放了毒药。那以后他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思饮食、夜不安枕。总是抑郁不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后来父亲把他从县中学校转到了市里的中学,他才摆脱了心中的阴云,情绪比较好。读高三时,有一次回家收高粱,他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而可怕的念头,觉得镰刀割的不是高粱,而是一颗颗人头。他就改用手捋,可是仍觉得是在把一个个小孩的头掐了下来。当时吓得浑身冷汗。以后每次想起这件事,仍感心惊胆战。

高考时,他以全市文科第一考取了政法大学。复习应考期间,他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心理状态良好,但在进大学后,却又出现了心理问题,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古怪神秘,即使是熟悉的人也觉得很陌生。他还常常感到心烦意乱,人多的时候觉得烦躁,一个人的时候又觉得孤寂。曾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服了一些药,感觉稍微好了一点。大学一二年级,脑子里再没有出现怪异的念头和可怕的形象,但情绪波动仍很大,经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心烦意乱,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便觉得心烦,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一睡着便做噩梦,且睡着前眼前常常出现许多恐怖的现象,但第二天醒来便忘却了,所以当时也没在意这件事。然而,二年级结束的暑假回到家后,齐某又一次“旧病复发”。回家是使他高兴的事,心情十分愉快,没想到第二天当他看到母亲用菜刀切西瓜时,突然感到自己的脖子有一种怪异的感觉。从那以后,就老觉得各种利器都会弄伤自己,脑子被这个念头一直包围着,一想起母亲切瓜的情景便出一身冷汗,想控制住不去胡思乱想却不能成功,索性就用睡觉来排除这个念头。但一醒来,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仍是这个情景。发展到后来,一看见剪刀、斧头、刀子甚至一根小绳子、一个铅笔头都产生害怕的感觉。以后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有时甚至是下意识地促使自己去想一些恐怖的念头。比如走进寝室时,便想象自己是在走进坟墓的入口;夜晚看见宿舍大楼窗口挂着的衣服,就想象是上吊者;有时和儿童单独在一起,竟会冒出“我会不会害死他”的念头;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虚无缥缈的空间,周围的人都是行尸走肉。他常常怀疑自己的神经出了毛病,担心自己会发疯。现在,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缺乏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和迎接未来的生活。

第一次会见重点是了解病史,作临床评估。了解病情发生发展过程,并向宿舍同学、好友和患者家庭了解他的各方面情况。了解到患者第一二年学习成绩较好,二年级暑假前还获得二等奖学金,与家庭、同学关系均较好,只是情绪波动起伏大,近期则陷入压抑、忧愁中,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现实,极度悲伤。

心理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首先对患者予以开导,树立其信心,向他说明他的病情,要求他以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心理疾病,不要过多地注意症状或勉强克制症状,以免增加焦虑和紧张。同时指导他把学习和生活安排得紧凑而有规律。

治疗之前先进行心理测试(“16PF”及“MMPI”测试)以获得科学数据,了解来询者个性、心理精神各方面状态。同时用“戴尼提”听析法进行第一阶段的治疗。这阶段要求患者每隔两天就必须来一次。从2月8日到2月14日共咨询四次,做了两种测验。做了“戴尼提”听析三次。

用“戴尼提”听析法目的是调整他的思维方式,先请他追述所有最可怕的古怪念头,达到“宣泄”的目的,三次听析使他追述到了幼儿园老师自杀的表象情景,追忆到二岁时的情景。经过宣泄,他的情绪稳定了一些,但怀疑自己患有绝症。

紧接着的两次咨询,重点采用了认知领悟疗法。让齐某与医生一起分析他产生那些古怪念头的原因及其现实中的可能存在性,帮助他认识自己的想法、认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教他学会监测自己情绪变化的方法。医生还布置一些必要的作业让他完成,如每天坚持早操和课间操,经常找同学一起打球玩,在宿舍里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告诉他,古怪念头人人都会偶尔冒出来,但一般人都不会多想、多虑;噩梦情况别人也常会有,而大多数人都不会对此介意。要他不要多疑,应设法排除自己的妄想,排除那些不必要的分心。向他指出:“你并没有生理疾病,而是‘疑心生暗鬼’造成的幻觉和虚妄。你要正确认识人生道路,要能够控制自己。可以暗示自己不去想悲观、悲惨的情景。为此,你的生活要规律化,注意劳逸结合。”进一步咨询时,详细检查他的生活计划执行情况,如做早操、课间锻炼了没有?想什么了?学习精力是否集中?他的回答是:“有时还出现怪念头,有时学习精力不集中且胡思乱想,有时做噩梦……”心理医生针对这种情况,又指导他掌握心理放松练习(如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过了一个寒假后,他感觉已有好转,自述寒假中开始能控制自己,能找有意义的事情做。

第二阶段治疗:每周一次咨询,连续八次。每次都督促他认真做“放松”练习,要求他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和经常为大家服务等,还检查他日常思考什么、怀疑什么、计划执行情况和情绪状态等。在实施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同时运用森田疗法施治:要他在出现怪念头或每次做完放松练习时暗示自己:“顺其自然吧”、“不去想它了”,“没有什么想的了”、“不想、不想”。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到是由于自己的想法不对头(思维方式不对),过分焦虑造成了心理疾病。告诉他不要把病看得过分严重,应该顺其自然,不要将注意力总放在怀疑身体有没有病上,在治疗中也有意让他自己感觉并认识到“既然没有病,就应当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应当有目标、有计划地生活”。坚持治疗两个月后,他的情绪比较开朗了,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排除杂念,主观感觉也好多了。于是便对他又做了一次16PF测验,结果发现指标没有明显转变。

第三阶段治疗: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再做两次“戴尼提”听析。要求他写下考试、考研、英语过级复习计划,继续做好行为疗法、体育疗法、心理调节术与森田疗法等,矫正独自多思多疑的毛病;中间加上每周一次催眠术,帮助他更快地转移注意力。在他认为自己已经全好了时,有意识问他看见刺刀什么感觉,看见钢笔什么感觉,回家愿不愿意帮助妈妈用刀切菜。并采用厌恶疗法、强化方式帮助他去掉心理印痕。这样的咨询坚持了两个多月。再做一次16PF测验,结果多项指标有了明显好转。根据测试指标和他的种种表现,可确证:齐某已基本痊愈。

一年后,齐某又来到咨询室,说自己把期末考试、过级考试及研究生考试的关口闯过去了,但现在又有好几次出现了以前的那些症状。心理医生于是对他又进行了二次治疗,让他立即放下紧张的学习,注意劳逸结合,运用医生以前教给他的行为疗法、心理调节术进行自我调适,并一定要坚持做这些练习。约三四天后,齐某自感症状消除了。这以后心理医生特别向其辅导员老师打招呼,要他们注意观察他的情况,使心理医生能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对他进行追踪治疗。

总之,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咨询的理论不断完善和方法不断改进。但心理咨询中出现两种走向:一是心理咨询的专项技术化,二是心理咨询方法的折中、整合化。我国的心理咨询起步不久,心理咨询人员要认真掌握国内外众多的理论学派及方法技术,可采取广采博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出适合我国特点的理论及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