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18273300000011

第11章 心理治疗的方法(5)

(五)模仿学习疗法

模仿学习疗法又称示范性疗法,它是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帮助某些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其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那种行为。

模仿学习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个体(模型)的行为反应而学得。这一理论得到了较多的研究支持。莫尔(Mowrer)认为,观察者仅仅通过看到模型的奖励就可以学会这个模型的反应。班杜拉(Bandura)更进一步指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途径而形成的。如儿童看到成人或电视中的攻击行为,自己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

有一个非常简单然而有效的实验,极好地验证了示范疗法的作用。这个实验是由奥康诺尔设计实施的。他在幼儿园中挑选了13名具有社会孤独行为的儿童,他们很少与同伴交往。他对其中6名儿童进行示范治疗,其余的7名作为对照组。示范的方法即是观看幼儿园活动的录像。片中有这样一些镜头:一个儿童先是观看其他儿童的交往,随后他自己也参与进去,这时其他儿童即来和他谈笑,给他玩具玩,对他的参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游戏活动从平静地看书、搭积木,到剧烈的追逐游戏。对照组的7名儿童则观看一部关于海豚的电视片。经一个疗程后,效果卓著。过去表现孤独的6名实验组儿童,愿意并实际参与到其他儿童的活动中,其次数与“正常”儿童一样多,或更多。而对照组的7名儿童仍然表现为社会孤独行为。追踪观察发现,6名实验组儿童,除1人外,其他儿童都保持着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奥康诺尔解释说,那名仍是孤独的儿童,看录像时由于机械故障,音频与图像是不同步的。研究人员由此推测,如果儿童仅从象征性示范――观看适当的范例中就能学会所期望的新行为方式,那么设想像电影、电视这样广泛的传播工具,就可成为儿童心理治疗者的工具。

班杜拉把此法应用于儿童的行为治疗。他根据父母的陈述和怕狗的行为观察,将幼儿园中怕狗的小孩分为四组:第一组通过8次活动,观察一个不怕狗的4岁男孩,他作为示范者带狗入室,按程度与狗逐步接近,亲热抚弄3分钟,整个组内形成一种良好气氛,以对抗任何焦虑反应;第二组同样看到这个示范者与狗亲近,而没有形成热烈气氛,所以除了观察与狗接触之外,其余环境因素保持为中性;第三组只是和大家一起看狗,无示范儿童在场;第四组只是几个小孩子一起活动,狗与示范儿童都不出场。实验结束一个月,让各组儿童分别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观察各组儿童的恐惧行为。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儿童显然更能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且两组行为无明显差别。其中67%的儿童可以单独与狗同处一室。另外两个对照组中的孩子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试验说明人类从小时候起,即可通过模仿建立一些阳性的(当然也有阴性的)条件反射,以建立自己的习得行为。

[案例]

接受训练的对象是2名求治者:一位是7岁半的男孩,名叫小明,他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仪式性地摆弄一些东西和啃自己的手指,吐唾沫;另一位是6岁的女孩,名叫小兰,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机械地晃动自己的身子。两个孩子都不说话。

训练程序的要求如下:

将一个孩子独自关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每天24小时,连续关了21天。在此期间,由若干成年人向他(她)提供所需的食物、水及社会交往(对小明,这个工作由2名成年人进行;对小兰,这个工作由6名成年人进行)。但是,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被当做强化物向孩子提供的。模仿行为共有三类:

(1)做出单独的或联合的身体运动。例如:伸出一个指头、拍手、抚摸身体的某一部位、展示不同的手掌形状、指嘴巴的位置、跑步、跳跃等。

(2)物体的使用。例如:把球扔进筐里、扣纽扣、画线条、刷牙、使用剪刀等。

(3)言语反应。例如:模仿大人的元音发音或辅音发音,模仿字的发音等。

下面介绍的是模仿训练过程,读者从中可以对用模仿技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做法略有了解。

模仿言语反应――吹气。在小明被关进屋子后的第三天,成人甲对他进行了为时80分钟的训练。小明在椅子上坐着,面对着甲;实际上,他被用东西限制在椅子上,离不开。一开始,要小明模仿的行为是吹气,其目的是为以后让小明模仿“po”音作准备。研究者曾见小明自发地表现过吹气动作,却从未模仿成人做过吹气动作。因为在物体的使用训练中,甲见过小明学着他吹口琴,甲便选择了从吹口琴开始,小明模仿这种行为毫无困难。然后,甲把口琴放在离口边远一点的地方吹,要小明也学着做(口琴拿在甲手里)。这样,小明必须用更大的力气,才能使口琴发出声音。这样进行了30次,小明仍没有把口琴拿在自己手上吹的愿望。15分钟后,甲离开了房间。接着,成人乙进来了。乙想让小明模仿着吹动风车,经过15分钟的示范,小明都没有反应。因此,乙改变了方法。在以后的30分钟里,轮换着吹口琴和风车。在此期间,小明的情绪似乎不安,表现出他刚被关进这间屋子时曾有过的那种回避反应。他表现出哭、打、笑、做怪相等行为,以逃避吹气的行为。因此,乙便将小明在椅子上固定得更紧些。最后,小明终于做了一个漂亮的吹气动作,于是乙将固定小明的绳子松了一半,作为对他的行为的强化,并给予表扬。这时,甲进来替换了乙,企图从小明身上得到稳定的吹气动作。但是,在整整10分钟内,小明又喊又叫,甲又将绳子固定紧。于是,小明又做了一个漂亮的吹气动作。甲放松绳子,强化小明的行为,并用手把他举到空中。在训练的最后5分钟里,小明模仿甲做了33次吹气动作。然后,乙又进来,示范了5分钟,小明做了32次吹气动作。在本训练中,没有用食物作为强化物。

模仿物体的使用――剪刀。在小兰被关进屋子后的第三天,由一位成年人将一把儿童用的剪刀放在小兰的大拇指和中指上。然后,成年人在自己的手上套一把剪刀。成年人做打开和关闭剪刀的动作,让小兰模仿。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小兰能够模仿这个动作。训练进行了45分钟。在训练快结束时,小兰已能够模仿成年人用剪刀剪开较厚的纸片了。

(六)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化泛指施用一定刺激增强有机体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强度或增加其反应出现频率的过程。如一小女孩在公开场合唱歌,观众的掌声和赞扬声激发她唱得更欢;一小孩因撒谎而遭其家长训斥或殴打,使他不敢再撒谎等。这些都是强化的结果。

强化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操作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的结果会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个体获得奖励,那么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还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个体受到惩罚,那么就只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体在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因此,施治者可通过“操作”这种关系,以达到改变求治者行为的目的。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一个胆小的学生突然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老师马上给予表扬和肯定;一个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由上期的第40名上升到第10名,家长奖给他一台电子游戏机等。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一位小学生有吸吮手指头的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不再吸吮手指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在实行这种惩罚方式时必须注意,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小孩放学回家在路上贪玩,回家较迟,则取消他当日18:30看卡通片的“权利”。

使用强化疗法,可起到三个作用:增加适应性行为;提高期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过剩行为。

1.正强化

(1)行为塑造技术。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塑造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的行为出现,就立即给予强化。这是行为疗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行为塑造技术可用于许多行为领域,例如学生学习社交行为和运动行为,尤其在用于单一行为方式的建立时则更为有效。

[案例]

洛瓦斯(Lovas)及同事将行为塑造技术应用于有严重情绪障碍的缄默儿童,以建立其言语反应,如叫“爸爸”、“妈妈”。缄默儿童只会偶然发出一些类似于元音的声音。施治者先得寻找强化这些声音的机会,为以后将这些声音塑造成字、字连成句子打下基础。

为了发现这样的机会,施治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单纯地等待,另一种是主动帮助儿童发出声音。例如,施治者用手捏住儿童的双唇,然后突然松开,从儿童嘴里冲出的气流可能产生这种声音。如果声音果真出现了,施治者就立即用东西进行强化,如给儿童糖果吃等。如果孩子有看着施治者唇部的行为,也应给予强化。一般来说,一段时间后,孩子能在每5秒钟发出一个声音,并且有50%的时间能注视着施治者或别人的嘴部。于是,施治者就可改变强化的目标,如果大人说出一个词,如“宝贝”,孩子能在5秒钟内做出反应,如发出一个声音,便可得到食物强化;如果在5秒钟之外,则不予强化。

完成了这一步,强化的目标又可以进行改动。这一次应是强化孩子的言语模仿能力。如果大人说“妈”,孩子跟着说“妈”,则给予强化。达到这一行为目标的标准是孩子能连续10次准确无误地跟着说“妈”。

如果需要,还可以将这种行为塑造继续下去。例如,上面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说“妈妈”。大人先说一句,如果孩子跟着模仿,就得到强化。完成这一目标的标准,也可以定在连续10次准确无误地跟着说“妈妈”。如果希望孩子在饿的时候能说“妈妈我饿”,而不是用哭或其他方式来表示,就得让孩子再学会“我”和“饿”。在孩子饿的时候,让他模仿着发出“饿”的声音。等他学会后,再将目标改为“我饿”,最后,让孩子跟着说“妈妈我饿”。这样一步步地塑造儿童新的行为反应。

使用行为塑造技术时需注意:①观察需要帮助的对象,弄清他什么反应出现最经常,其前因和后果是什么,注意可利用的反应类型和持续时间等变量。②根据观察到的资料,考虑一下需要塑造的最终行为目标是否能从求治者现有的行为反应中衍生出来。如果可行,便要考虑朝向最终目标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假如要塑造孩子的利他行为,最终学会关心他人,第一步应做到当孩子吃他喜欢的东西时先询问大人要不要吃;第二步做到真的将东西给大人吃;第三步再扩展到邻居的孩子。如此下去,才能一步步接近并达到期望的行为目标。③确定达到每一步的评估标准。在确定标准时,可以将行为反应分为两类:通过的和没有通过的。若孩子在第一步时询问了大人,虽然没真的把糖果给大人,也达到了第一步标准应予以表扬。在第二步时,若他只是问了父母、爷爷、奶奶要不要,没真的给时,不要再表扬他,只有在他真的把糖果给大人吃了时,才给予表扬。④改变环境条件,创造求治者有表现出被期望反应的最大可能性。如果被期望的反应涉及到其他人员,在进行行为塑造时应该有他们在场。如上述小孩在第三步时,应在孩子拥有吃或玩的东西时,鼓励他参与户外活动,并取得邻里小孩的配合。⑤强化那些通过的行为反应,不强化那些没有通过的行为反应;使用的强化物,对求治者来说,应该是最强有力的。⑥不断地改变中间过程的行为目标,使其接近最终的行为目标。如果一个中间行为目标经过反复强化,总也不能满足通过最终的行为标准,就应考虑适当降低或修改这个中间行为目标。假如上述小孩的第四步标准是主动给陌生人以各种帮助,小孩在经过多次强化后仍不能达到,就可将此标准降低为当陌生人提出要求时希望他给予帮助。⑦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应重视使用言语、体态和手势进行指导,以加速学习的进程。

(2)正强化技术。正强化技术又称阳性强化法,它是一种采用奖励的办法训练和建立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具有奖赏效用的强化物称之为正强化物,如食物、金钱、性活动、地位、赞扬、同情等。在行为的形成上,正强化技术的效用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当一个孩子想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时,便又哭又叫。这是因为在他过去的经历中,哭叫使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如果做母亲的试图改变这种习惯,便可对孩子说:“如果你又哭又叫,你绝不会得到这东西;如果你想得到它,就请安安静静地说‘请把这个东西给我好吗?’”如果这种新的行为受到赞赏,就增加了在以后的情境中孩子表现出这种新行为的可能性;如果对新的行为给予持久的赞赏或奖励,而不再纵容旧行为,那么孩子的新行为就会取代旧行为。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正强化技术常常被用于矫正精神病人的不良行为、神经性厌食,以及矫正儿童不良行为和治疗性变态等。

[案例]

某小学学生,作业速度非常慢,常常拖拖拉拉,做做停停,爸爸妈妈对于孩子这个缺点无可奈何。但是孩子又非常喜欢看电视,常常因为看电视又影响做作业的质量和速度。结合这两点,在进行治疗时施治者把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只有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者只有孩子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否则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他看电视。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使用正强化技术时要注意:①被强化的行为应该先出现;②强化要及时,且强化要一致;③在建立行为阶段,应该对期望行为的每一次表现给予强化,即只要出现了期望的行为就给予奖赏;④在反应形成阶段,应该采用间隔或部分强化程序,以避免出现“猴子掰包谷,掰一个掉一个”的现象;⑤对不同的适应性行为,应分别选取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强化物予以刺激,因为对一种行为有强化作用的刺激,对另一种行为也许没有强化作用。

(3)代币强化技术。代币强化技术又称代币管制法,是正强化技术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适用于病房环境中,利用代币作强化刺激,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反应的行为治疗技术,代币指的是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成物品的证券,它可以有许多形式,如小红旗、小铁牌、2分票、购物券等等。代币强化技术通常用来奖励人们所希望的行为,使这种行为不断强化并逐渐巩固下来,从而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代币强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动机,以鼓励病人产生适应性行为。代币既具体又实用,使用此法,即使是慢性精神病人,也有明显的疗效。

代币强化技术治疗的要点:首先要让病人明确需要改善或建立的新行为。譬如:每天早上7点必须起床,每天要参加作业治疗,不能乱扔垃圾,不可向别人乱发脾气等等。然后说明如果表现出这些期待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奖赏,即获得多少代币。病房工作人员每天审核病人的行为,依据病人表现的情况发给代币。病人积累了这些代币之后,可以定期兑现糖果、香烟、电影电视的入场券、外出和会客的许可证、使用文娱器材的优先权等,方式多样,以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柯伦伯格(Kohlenberg)曾运用代币强化技术矫正人们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习惯。

[案例]

干预者首先对公园里的游人扔垃圾的情况进行了8天的观察,观察时间是每天早上9点钟到下午5点钟。在观察期间,游园者将垃圾扔进箱子里的次数一共是723人次。

然后用代币管制法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也是8天,从每天早晨9点钟到下午5点钟,使用可变比例强化程序。干预者在公园里的垃圾箱附近按程序的比例规定,对前来扔垃圾的某些人发给一张证券,持券者用此券可在公园的一个商店里换取汽水之类的东西。结果游人全部将垃圾扔进了垃圾箱。

代币强化技术还可用于培养儿童的适应性行为。在治疗过程中,直接使用此法的机会可能较少,施治者可将此法教给求治者家长或本人,或应用于集体治疗中。

2.渐隐技术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个体要想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就需要迅速而准确地抓住那些在此时此刻什么是适当行为的环境线索。例如:看见十字路口的红灯则停止前进;听见国歌应起立行注目礼;走进图书馆应压低话音;见门关着,进之前得敲门等。在社交场合中,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微妙线索指示着我们行动,对年长的、年幼的、同性的、异性的、朋友、领导及陌生人,都要求采用相应不同的交往方式。有些人由于不能准确抓住这些线索产生刺激、识别缺陷,最终导致行为障碍,或做出了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举止,或对错误信息线索做出了反应。渐隐技术就是通过利用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渐隐技术先利用明显线索,帮助形成正确的反应,然后逐渐消退这些线索,使它们达到与自然环境相同的水平,再让行为者利用这些自然线索做出正确的反应。例如:一个初学钢琴的人在琴键上写上1、2、3、4等阿拉伯数字以帮助他击键正确。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手指不断敲击琴键,键上的数字便会慢慢褪去。尽管线索已隐去,但由于学习者已在练习中熟悉了琴键的位置,数字也就不再需要了,即线索隐去了,但行为却仍保留着。

[案例]

王某,男,32岁,同性恋患者。他对同性裸体幻灯片有兴奋反应,对异性裸体幻灯片却没有兴奋反应。经过分析,施治者认为他的同性恋反应是由于刺激控制不当形成的。因此选择了渐隐法,试图改变那些控制他的性反应的刺激,使他对男性裸体的兴奋反应转移到对女性裸体产生性兴奋反应。

施治者让求治者坐在银幕前,戴上测量阴茎扩张程度的环子,向他呈现男、女裸体幻灯片。治疗时,施治者将男女裸体像同时投在银幕上,使两者相重叠。开始时,男性裸体幻灯片的光线强,女性裸体幻灯片的光线几乎看不见。然后逐渐改变二者光的强弱比例,使男性的裸像渐渐暗下去,女性的裸像渐渐明显化。改变两者光线的比例以达到求治者对呈现2分钟的两个重叠的男女裸体像表现出75%的阴茎勃起。从开始时男性光线明亮(100%)、女性光线无,到最后的女性光线明亮(100%)、男性光线无,施治者共安排了16次这样的光线比例的变化。

通过治疗,求治者能与异性进行正常的性活动。

3.提示技术

提示技术也是一种利用明显线索来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提示技术是指用提示的方式将求治者的注意导向那些将要被学习的任务及其要求上,以利于学习。如母亲在塑造孩子穿衣服的行为时,张开衣服,等待孩子,让孩子转过身,把胳膊伸入袖子,这种辅助就是一种提示。如果母亲希望孩子今天穿上某件特定的衣服,也可以采取这种提示,对孩子说:“我把你的衣服放到床边上了,你把它穿上。”她这样做,要比口头说更可能达到目的。

麦克拉马翰(Miclamahan)等人曾采用提示技术帮助一群老人矫正了老年封闭症。

[案例]

参加治疗的老年人是一所“老年人之家”的居民。在治疗前,施治者对他们的日常活动情况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这些老人中平均每天有54%的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16%的人在“老年人之家”的活动室里,10%的人在饭厅里消磨时间,其余的则不待在一个固定地点;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他们中有63%的人是坐着的,23%的人是躺着的,即86%的人没有进行社会交往活动。

治疗程序是在活动室里进行的。每隔一日,施治者便将娱乐用品摆好,如棋类、七巧板、魔方、积木等,然后四处寻找那些没有参加娱乐活动的老年人。找到后,便把娱乐用品塞在他们的手上,简单地要求他们适当利用一下这些娱乐用品。

治疗结果发现,这种简单的提示,使参加活动的老年人从干预前的20%,提高到干预后的74%。因此施治者认为:在护理老年人的场所,这种提示是促使他们参加娱乐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4.内隐强化技术

内隐强化技术是指一种启发和指导求治者在头脑中想象自己做了某种反应,且想象自己的反应受到了奖励或惩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行为治疗技术。内隐强化技术可以分为内隐正强化技术和内隐致敏技术。

(1)内隐正强化技术。内隐正强化技术是指让求治者在头脑中想象自己做出某种反应,并由此得到了奖赏的技术。此技术经临床实践,能成功地治疗恐怖症、强迫症、同性恋和肥胖症。利用内隐正强化技术治疗,首先应了解哪些刺激对求治者有强化作用,然后,检查病人对这些刺激能否形成清晰的意象。施治者应选择那些能让病人尽快(5秒以内)产生意象的刺激物作为强化物。

韦斯沃克(Wisocki)曾运用内隐正强化技术成功地治疗了一例“强迫症”患者。病人有强迫整齐的习惯,主要表现为:反复折叠衣服,把衣服上的皱折全部弄平等。利用内隐正强化疗法,施治者让病人想象在许多情境中表现出两种行为:①不许自己重复折叠衣服;②与反复折叠衣服相对抗的行为。当病人把这些行为在头脑中想象清楚时,就竖指头向施治者示意一下;与此同时,施治者命令病人在头脑中想象强化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林间小路上散步,练习跳舞,吃一大块意大利夹心面包。如果病人想象自己迅速地将衣服叠好,放到衣柜里去,或想象自己不管衣服的皱折时,施治者就指示病人用愉快的意象奖赏自己。经过8次、每次2小时的治疗,病人的强迫行为消失了,一年以后随访,病人的强迫行为没有再复发。

(2)内隐致敏技术。内隐致敏技术(Covert sensitization)是指在想象中主动呈现厌恶景象与某种不良行为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性变态心理患者,当其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要他立即闭上眼睛,想象面前站着一个高大警察,面色严峻,手里拿着镣铐在盯着他;或是回忆过去被拘留、被群众愤怒训斥的场面,以达到减少与控制产生此种不良行为的效果。

5.负强化技术

负强化技术是一种通过取消厌恶刺激,以增强求治者进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的行为治疗技术。当求治者出现期望的行为时即把厌恶刺激去掉,从而对期望行为起到强化的作用。艾伦(Ayllon)曾运用负强化技术矫正了一位女病人过多地穿衣服的坏习惯,施治者设计的治疗方案是巧妙而有效的。

[案例]

张某,女,44岁,精神病患者,住院已有7年,每天穿大约重30磅的衣服。施治者于是在医院饭厅的进口处放了一台秤,要求病人吃饭之前必须称一下,如果体重超出了规定的重量,她就不能进入饭厅吃饭。治疗开始时,允许病人进入饭厅的体重是她实际体重加上23磅,所以,病人需脱去7磅衣服,才能被允许进入饭厅吃饭。在称体重时,如果病人的重量超过了标准,护士就会对她说:“对不起,你的体重太重了,你必须设法减轻一点才行。”如果病人不愿脱去衣服以求得达到规定的重量,她就得挨一顿饿。为了满足标准,病人有时从身上去掉的衣服重量比要求的要重一些,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护士便要在下一次吃饭称体重时,适当调整重量标准,使之不高于病人在上次吃饭时称得的体重。经过一段时间后,病人穿着正常,大约3磅多,并且保持在这样的水平,便停止了治疗。

由于负强化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厌恶刺激,因此施治者应考虑到厌恶刺激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克服惩罚的消极影响。如由此引发的新的不良情绪反应,产生逆反心理、屈从而导致假疗效等。

6.消退技术

消退技术是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消退疗法的理论假设是: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强化能产生一种新的行为反应,不强化就会消退一种已经产生了的旧行为。而注意就是一种强化,许多不良行为是由于受到了注意而加强的。因此,要消除该行为,只要在该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注意,就能使之渐趋削弱以致消失。例如:小孩借哭闹的方式引起大人注意,若大人对此不予理会,孩子哭得没意思了,即会停止此行为。

艾伦在治疗“妄想性谈话”时,采用了消退技术,疗效较佳。

[案例]

常某,女,34岁,患精神分裂症。在病人的说话中常常涉及她的妄想内容,如有一个男子爱上她了,并和她生了一个孩子。平常谈话内容中有90%都与这一妄想有关。这给医院护士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麻烦,因为她常常找人诉说这些妄想。

为克服病人这种妄想谈话,施治者指示护士,对病人的这些妄想谈话,不要做任何反应。在与病人说话时,如果病人开始说有关妄想的事,护士就把头扭开,或离开她去与别的病人交往。如果病人转移了话题,不再说妄想内容,护士就与她交谈。

这样治疗了10个星期,病人的谈话内容中仍涉及到妄想成分的仅占25%。

使用消退技术时要注意:①在消退不良行为的同时,施治者应注意强化好的行为。如教师不理睬在午睡中讲话的孩子,而把注意力集中于那些安安静静午休的孩子身上,走过去对其表示关注。②除去的刺激应该是对行为者有强化作用和吸引力的。例如:有的孩子本来就不喜欢玩积塑玩具,而教师或家长对午睡不好的孩子,用取消玩此玩具的资格来消退不好好午睡的行为,则常常会失败。③消退是一个过程,在消退的开始阶段,不良行为可能会更多地出现,但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④对自我伤害行为或攻击性行为,不宜运用消退技术,因为消退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七)放松疗法

1.松弛疗法

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像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术、日本的坐禅、德国的自主训练、美国的渐进松弛训练、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松弛疗法是基于下述理论假设:认为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着改变。至于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也就是说,经由人的意识可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心情紧张时,不仅“情绪”上“惊慌失措”,连身体各部分的肌肉也变得紧张僵硬,即所谓心惊肉跳、呆若木鸡;而当紧张的情绪松弛后,僵硬的肌肉还不能松弛下来,即可通过按摩、沐浴、睡眠等方式让其松弛。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训练一个人,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己的全身肌肉放松,以便随时保持心情轻松的状态。

下面完整地介绍放松疗法的实施过程。

环境要求:房间安静整洁,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音,温度适宜,室内摆设合理,最好有舒适的床或沙发。

声音要求:训练时,一般是施治者本人用语言指示求治者放松,说话声音应低沉、轻柔和愉快。

准备工作:让求治者靠在沙发上,尽量使自己坐得舒适些,闭上眼睛。

然后,告诉求治者:

“我现在来教你如何使自己放松。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将让你先紧张,然后再放松你身上的肌肉群。先紧张后放松的用意在于使你能体验到什么是放松的感觉。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紧张的感觉,我们才能更容易体验出什么是放松的感觉,从而学会如何保持这种感觉。现在,我先让你体验一下肌肉紧张的感觉。”

施治者用手握住求治者的手腕,同时告诉求治者:

“请用力弯曲你的前臂,与我的拉力形成对抗;请用力回收你的前臂,同时体验肌肉紧张的感受。”(大约持续10秒)

“好,请你放松,不再用力。尽量放松,体验感受上的差异。”(停顿5秒)

“这就是紧张和放松的基本用意。下面我将让你逐个使身上的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从放松双手开始,然后是双臂、脚、下肢,最后是头部和躯干。”

(停一下)

“现在我请你……”

第一步:“深深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请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把气呼出来。”(停一会儿)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次。请你深深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请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把气呼出来。”(停一会儿)

第二步:“现在,伸出你的前臂,攥紧拳头,用力攥紧,注意你手上的紧张感觉。”(大约10秒)

“好,现在请放松,彻底地放松你的双手,体验放松后的感觉。你可能感到沉重、轻松,或者温暖,这些都是放松的标志,请你注意这些感受。”(停一会儿)

“我们现在再做一次。”(同上)

第三步:“现在,弯曲你的双臂,用力弯曲绷紧双臂的肌肉,保持一会,感受双臂肌肉的紧张。”(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你的双臂,体会放松后的感觉。注意这些感觉。”(停一会儿)

“我们现在再做一次。”(同上)

第四步:“现在,开始练习如何放松双脚。”(停5秒)

“好,紧张你的双脚,用脚趾抓紧地面,用力抓紧,用力,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你的双脚。”(停一会儿)

“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第五步:“现在,我们放松小腿部位的肌肉。”(停5秒)

“请你将脚尖用劲向上翘,脚跟向下向后紧压地面,绷紧小腿上的肌肉,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第六步:“现在,请注意大腿的肌肉。”(停5秒)

“请用脚跟向前向下压紧地面,绷紧大腿肌肉,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第七步:“现在,我们注意头部肌肉。”(停5秒)

“请皱紧额头的肌肉,皱紧,皱紧,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

(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现在,请紧闭双眼,用力紧闭双眼,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

(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现在,转动你的眼球,从上,到左,到下,到右,加快速度;好,现在朝相反的方向旋转你的眼球,加快速度;好,停下来,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现在,咬紧你的牙齿,用力咬紧,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

(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现在,用舌头顶住上腭,用劲上顶,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

(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现在,请用力把头向后紧靠沙发,用力压紧,用力,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现在,收紧你的下巴,向内收紧下巴,用力。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我们现在再做一遍。”(同上)

第八步:“现在,请注意躯干上的肌肉群。”(停5秒)

“好,请你往后扩展你的双肩,用力往后扩展,用力扩展,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第九步:“现在,向上提起你的双肩,尽量使双肩接近你的耳垂,用力上提双肩,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第十步:“现在,向内合紧你的双肩,用力紧合双肩,用力,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第十一步:“现在,请抬起你的双腿,向上抬起双腿,弯曲你的腰,用力弯曲腰部,用力,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第十二步:“现在,紧张臀部肌肉,上提会阴,用力上提,用力,保持一会儿,保持一会儿。”(大约10秒)

“好,放松,彻底地放松。”(停一会儿)

“我们再做一次。”(同上)

(休息2分钟,再从头做一遍)

结束放松:(施治者)“这就是整个放松过程。现在,感受你身上的肌肉群,从下向上,使每一组肌肉群都处于放松状态。首先,(慢)你的脚趾,你的脚,你的小腿,你的大腿,你的臀部,你的腰部,你的胸部,你的双手,你的双臂,你的脖子,你的下巴,你的眼睛;最后,你的额头,全部处于放松状态。”(大约10秒)

“请注意放松时的温暖、愉快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尽量保持一至二分钟。然后,我将从‘一’数到‘五’,当我数到‘五’时,你慢慢睁开眼睛,会感到平静安详,精神焕发。”

(停一二分钟)

“好,我马上开始数数。‘一’,感到平静;‘二’,感到非常的平静安详;‘三’,感到精神焕发;‘四’,感到非常的精神焕发;‘五’,请睁开眼睛。”

放松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作为示范,施治者也应同时做。这样可以减轻求治者的羞涩感,也可以为求治者提供模仿的对象。事先得告诉求治者,如果不明白指示语的要求,可以先观察一下施治者的动作,再闭上眼睛继续练。②会谈时进行的放松训练,最好用施治者的口头指示。以便在遇上问题时,能及时停下来。施治者还可以根据情况主动控制训练的进程,或者有意重复某些放松环节。③在放松过程中,为了帮助求治者体验其身体感受,施治者可以在步与步的间隔时指示病人,如“注意放松状态的沉重、温暖和轻松的感觉”,“感到你身上的肌肉非常的放松”,或者“注意肌肉放松时与紧张时的感觉差异”等。

当求治者在会谈室中接受了放松训练之后,需要回家去练习时,施治者可以为求治者提供书面指示语或录音磁带。要求求治者每日练习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施治者应该向求治者强调,开始几次的放松训练并不能使肌肉很快进入深度放松,需要坚持下去,才会有效果。对放松不了的求治者,可以采用辅助措施,如生物反馈训练。

2.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一种运用主观意识对人体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求治者的意识控制,以达到使肌肉放松、精神安宁、思想入静、呼吸深匀的目的,从而调节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气功对机体的影响是整体的,它不仅具有祛病强身的作用,还具有神清意静、陶冶性情、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气功不仅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腺功能,也能够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实验研究表明,练气功后大脑各皮质区域的脑电波波幅增大至150~180微伏,是正常人的两倍多。气功能明显提高人体痛阈,提高顺背和倒背数字的记忆广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中国气功流派众多。从练功的动静分,有静功(如内养功、松静功、强壮功、快速诱导气功等)与动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之分;从练功的手段来分,有侧重意念锻炼的意守功、侧重呼吸锻炼的呼吸功和侧重姿势锻炼的调身功;从练功的姿势来分,有卧功、坐功、站功、活步功等。无论何种功法,其基本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固有程式长期反复锻炼,以达到自我入静和放松的目的。

气功训练的基点是三调:调意、调身、调息。调意,也称调心,即调理自己的意念,训练涌现在头脑中的思想和念头。通常要求排除杂念,把意念限制在一个词(如“松”)或数字(如“一”)上,并把它固定在意念中身体的某一部位(如“上丹田”或“下丹田”)。这称为“意守”。意守的目的是为了入静。调身,即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使自己的头颈、躯干、四肢的肌肉和关节都处于相当的松弛状态,同时又能得心应手地活动,并不为自己意识到。调息,即调节自己的呼吸,有意识地进行一呼一吸的训练,延长吸、呼气时间,从而兴奋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影响调节内脏的功能。由于静功对于神经系统的作用较大,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常采用练静功的方法。其顺呼吸法与逆呼吸法有助于治疗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气通任督脉法有助于防治神经系统疾病,停闭呼吸法有助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鼻吸口呼法则有助于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在各种不同的功法中,三调各有侧重,但都以调意为指导。具体练功时,先从调身入手,配以一定的意念指导,接着进行调息训练,最后才进行有目的的调意,以达到高度的入静。当气功练到意念、姿势(动作)、呼吸三者高度协调、自我与外界浑然一体时,就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要注意,每次练功完毕,必须按顺序将意念、呼吸和姿势逐渐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然后休息片刻,再进行日常活动。练功时间以早晚为宜,每天安排3~4次,每次约30分钟。总之,各种气功练功的基本原则是:松静相辅,顺乎自然;意气相随,以意领气;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态度端正,情绪镇定;练养相兼,紧密结合;辨证练功,功时相宜;循序渐进,勿急求成。

气功疗法应用广泛,如对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偏头痛,以及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对轻度身心障碍,如体弱、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等,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3.瑜伽疗法

瑜伽是发祥于古印度的一种神秘宗教。瑜伽的修行分为八个阶段,即①约束;②戒律;③姿势和体位;④调节呼吸;⑤控制感觉;⑥精神集中;⑦冥想;⑧三昧。所谓三昧,是指心神平静,杂念止息,从世俗中超脱出来的境界。瑜伽有多种流派,有的以修身养性为主,有的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医学上的瑜伽疗法采用各式各样的体位,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或冥想,使心身安定,解除应激,恢复身体内环境稳定和自然治愈力。

瑜伽疗法采用的姿势和体位多种多样。日本学者对各种姿势做过生理研究,连续记录呼吸、血压、脉搏,挑选出眼镜蛇、弓、龟、骆驼、蜘蛛、蝗虫等姿势。瑜伽的姿势多取动物的名称,因为动物的姿势是自然的。由于人变成双腿直立,取不自然的姿势,结果脊椎负担过重,容易引起腰背疼痛和内脏下垂。采取动物的自然姿势可以达到治疗目的。调整呼吸时做腹式呼吸,或边呼吸边数数。集中精神时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问题或身体的某一点,如双眼半闭半开,俯视鼻尖,在保持觉醒状态的同时,精神内守。冥想时使自身与环境统一,消除对立,使自己的意念与行动一致。研究证实,瑜伽疗法中控制呼吸是最主要的,控制呼吸就能控制姿势,同时也能控制血压、脉搏,对其他自主功能也有调节作用。

瑜伽疗法可每周进行1次,每次2小时,参加人数10人左右。先做各种姿势,其次做呼吸训练,然后冥想20分钟。每次治疗完之后,可以对瑜伽与心身疾病自由讨论,能收到集体治疗的效果。

(八)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达到消除病理状态、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重新返回到本系统,对本系统功能起调节作用的现象。运用生物反馈疗法,就是把求治者体内生理机能用现代电子仪器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因而使其根据反馈信号,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遂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身心疾病的目的,由于此疗法训练目的明确、直观有效、指标精确,因而求治者容易接受。据国内有关报道证实,生物反馈疗法对多种与社会心理应激有关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以高血压为例,某院曾用此法治疗264例,治疗有效率达80%以上。

运用于生物反馈治疗的设备有:肌电反馈仪、皮肤温度反馈仪、皮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及脉搏反馈仪等。仪器的操作者需经过专业训练,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在实施生物反馈疗法前,必须向病人解释清楚治疗的目的和治疗方法,以消除对电子仪器的顾虑,使求治者明白无电流通过躯体,也无任何其他危险。并说明此疗法主要依靠自我训练来控制体内机能,且主要靠平时练习,仪器监测与反馈只是初期帮助自我训练的手段,而不是治疗的全过程。练习时,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