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8273100000052

第52章 诊舌津液条目

已经收集了望舌苔的条目,就应当收集望津液的条目。

肾主津,肾阴在体内濡养全身脏腑,肾的经络在外与舌相连。所以察看舌体津液的多少,就能够知道肾气的盛衰;察看舌体的滑涩,就可推断病情的寒热。如此说来,舌体润滑多津,属于寒,都有外寒、内寒的差别。舌体干涩少津,属于热,都有虚热、实热的不同。

许多医书上都说,舌苔白而腻滑,咳逆气短的,是痰饮。咳嗽,口中有津液,舌上苔滑的,是肺寒。脉象寸部和尺部都紧,流鼻涕,因鼻塞不通而张口呼吸,口干舌燥,蜷卧时感到足发冷,而且舌苔滑的,不要盲目治疗。等到七八天后,如果病人身体微微发热,手足温暖,那么病情很快就会缓解;如果等到八天以上,病人反而发高热的,就难以救治了;如果是怕冷的病人,必然会出现恶心、呕吐;如果是腹痛的病人,则会出现腹泻。舌上无苔,舌体冷滑,脉象微,怕冷,身体蜷缩而卧的,说明寒邪已经侵入到少阴经。得脏结的人,如果舌苔白滑,是难以救治的。

两臂举不起来,舌根干燥,时常叹气,胸中痛,不能转身,一进食就呕吐,出汗的,是肝受寒邪所致的肝中寒。肾阴不足,津液虚竭的人,表现为舌面无苔,舌体干燥。舌质呈红色,舌苔中心黑厚、干燥,看上去像多了个小舌头的,是焙舌,说明病邪已经传入到少阴经,体内火气过旺而津液不足。怕冷、发热,体内津液未受损的,是太阳表证,舌苔发白,而且干厚,全身没有汗,但是怕冷,身体也疼痛不适的,是表邪尚未祛解。得热病五六天后,口燥舌干的,是病在少阴经。舌质发干,喘咳、上逆,咽部肿痛、干燥,心烦心痛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咽部肿痛、干燥,口渴,舌苔不滑,反而干涩的,是病邪已经传入到厥阴经。

津液干燥,舌上有苔的,是病邪已由表传到里,这是病情加剧的表现。口舌干焦,咽喉干燥的人,是腠理关闭,汗不能出所致。得伤寒的人,用吐法或者下法后,七八天不解大便,还伴有怕风,口渴,舌苔干燥,心情烦闷,大渴的,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口渴,想饮水,而且口干舌燥的,是热在里,耗伤津液所致。舌上有黑色芒刺,并且芒刺破裂,口舌干燥的,是体内火气过旺所致的津液不足。舌苔灰黑,中间有芒刺,并且咽干口燥的,是热邪停留在少阴经所致的病症。舌面布满了黑苔,苔上生有较大的芒刺,而且舌质干燥,舌底呈红色的,可以用下法治疗。

得伤寒病十一天后,舌头干燥的症状消失,但开始打喷嚏的,说明少阴经受邪而逐渐衰弱之象。腹泻,舌苔黄而干燥的,说明胸中有实邪,如果腹泻不止的,就是死证。腹部胀满,口舌干燥的,是有水气聚集在肠道,阻碍了津液的上行,使其不能濡养口舌。舌面中间发黑,没有舌苔而且干燥的,是虚火灼伤了津液。

这就是历代医书中有关望津液的内容。

我认为,舌色淡红,舌苔薄而滑的,是内寒;舌色深红,舌苔厚而滑的,是外寒。舌苔薄而涩,舌色淡红的,是虚热;舌苔厚而涩,舌色深红的,是实热。正气虚的,在邪气方面当分辨有或无;邪气实的,在正气方面当分辨盛与衰。这就需要结合五法,参考四时,才不至于实其实而虚其虚,损其不足而益其有余。在进行舌诊的时候,病人宜察舌之后再进食,这样,舌苔的厚薄就容易分辨;察舌之后再饮水,则舌苔的滑涩就容易辨别。

至于舌苔干黑的人,应该先用蜂蜜擦拭苔垢,然后再观察舌质:舌质呈红色,说明可治,青黑色的为不可治。这也是望舌所应该知道的。

此外,尚有部位之分,或者从形色分部位,或者从苔垢分部位,或者从津液分部位,都可以依法类推。因此,这方面的条目就不再收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