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臂厥
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而致的厥证。
白浊病
指小便色白混浊。
鼻疳
以鼻前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常见鼻病。又名鼻疮、鼻口疮。
C疮疡
疮疡是所有肿疡和溃疡的总称,如痈、疔疮、瘰疬等。疮疡多由热毒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壅滞而成。
疮疥
是皮肤毛襄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多发生于夏季,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以头面、背及腋下为多见。其特征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脓出即愈。
虫证
指寄生在人体的各种虫类引起的症候。小儿最易患此病。
虫积
因肠道寄生虫引起的,以饮食异常、脐腹疼痛、面黄肌瘦、面有虫斑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常见于小儿疳积、虚劳、厥证等。
重舌
又名子舌、重舌风、莲花舌。表现为舌下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生小舌,或红或紫,状如莲花。重舌多由心脾湿热,复感风邪,邪气相搏,循经上结于舌而成。
除中
古病名。“除”,消除之意,“中”,指中焦脾胃之气。疾病到了严重阶段,本来不能饮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反常现象,称为“除中”。
D癫痫
癫证和痫证的合称。癫,指精神错乱一类疾病;痫,指发作时神志异常的疾病。
戴阳症
指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症。因下焦的元气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以两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或者口鼻出血,或者口燥齿浮,脉浮大,按上去空虚无力为特征。
带下
以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妇科常见病症。又称带下病。
F肺积
五积之一。表现为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皮寒时痛时痒等。
风湿
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酸痛、不能屈伸等。
风痉
痉病的一种,多由感受风寒湿邪所致。表现为突然跌倒,身背强直,口噤不开,如痫状,反复发作。
肺痨
虚劳的一种,系肺脏虚损所致。表现为咽喉干痛,声音嘶哑,鼻不闻香臭,胸闷气短,咳嗽吐血,饮食减少,消瘦乏力,发热等。
风水病
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滞留体内所致。表现为面部浮肿、眼泡水肿、怕冷、关节疼痛、身体沉重。
风痹
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G肝风
指肝受风邪所致的疾患。
骭厥
为足阳明经经气逆乱所致的病症,又可称为“阳明厥症”。
肝心痛
指心脘部疼痛,连及到胁肋部痛的病症。
肝痹
由于筋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或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所致。表现为夜卧多惊,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胁痛,腹部膨大鼓胀等。
肝热
指肝有热邪或气郁化热引起的病变。主要症状有烦闷、口苦、口干、手足发热、小便黄赤,严重的可见狂躁、不得安卧等。
肝疟
疟疾的一种。表现为面色苍白,常叹息,形状如同死人一般。
肝积
五积之一。指胁下有痞块,形状就像覆盖的杯子一样。主要由于肝气郁滞,淤血凝结所致。
肝绝
即中风时出现眼合直视之证。
刚痉
古人将外感热病统统称为伤寒,太阳病是伤寒的一种,而痉病又属于伤寒一类的疾患。所以得了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却怕冷,且颈项转侧不利的,就称为刚痉。
骨蒸
蒸病的一种。形容其发热自骨髓透发而出,故名。骨蒸多由阴虚内热所致,其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喘息无力、心烦少寐、手心常热、小便黄赤。
谷疸
指因饥饱失宜,湿热熏蒸所致的黄疸症。
疳积
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疳积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
肝劳
因劳损伤肝引起的虚损之证由。主要表现为视物不明,两胁引胸而痛,筋脉弛缓,活动困难。
肝风内动
泛指因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多由肝肾阴液精血亏虚,血不养筋,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亢奋无制所致。
H踝厥
由外邪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而致气上冲所产生。
黄疸
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点,其中尤以目黄为主。黄疸的发病,多与湿邪有关,如感受时邪或者饮食不节;或者劳倦内伤导致湿热或寒湿阻于中焦,熏蒸或淤阻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就可产生黄疸。
寒湿
指阳虚寒盛所导致的气喘。其表现为气喘、四肢逆冷、脉象沉细等。
寒咳
即受寒冷刺激引起的咳嗽。
黄风
即黄风内障。类似于今天的青光眼。
鹤膝风
指病后膝关节肿大变形,股胫变细,形如鹤膝。鹤膝风由肾阴亏损,寒湿侵于下肢所致。
J积聚
腹内结块,伴有胀痛为主要特征的病症。一般积为脏病,属血分,病程长,病情重,且腹块有形,痛有定处;聚为腑病,属气分,病程短,病情轻,腹中结块无形,时聚时散,痛无定处。积聚多由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起居失宜,使肝气郁结,气滞血淤;脾失健运,食滞痰阻而引起。
厥阴经病
六经病之一,属于六经病中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病症。主要有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两种情况。上热下寒者,其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想进食,下利及吐蛔虫等;厥热胜复者,可以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是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
肌痹
又名肉痹。指以肌肤症候为突出表现的痹证,多因伤于寒湿,除肌肤尽痛外,还可见出汗、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
脊疳
指疳积的病人,背部肌肉消瘦,脊骨显露之症。诸疳后期,均可出现脊疳。
积食
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其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燥或酸臭、肚腹胀热等。
积气
即病邪郁积体内。多由正气不足,邪气乘虚侵袭而留止,阻碍了某些脏气的活动而产生的病症。
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证,是阳气将绝之象。
痉病
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背强反张,口噤不开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身热足寒,俯仰不能自如,脉象沉迟或劲急等。
L痢疾
古称肠澼、滞下。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
淋证
通常指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的病症。
绿水贯瞳
即绿风内障,以瞳神散大成绿色,视力骤降,头眼剧痛为主要表现。多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生风,风火上扰于目;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化湿生痰,痰湿上阻;或肝肾阴虚,精血耗损,目失涵养等引起。
瘰疬
是结于颈项、腋、胯之间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初起结块如豆,数目不等,无痛无热,后渐渐增大串生,久则微觉疼痛,或者结块相互粘连,其中小的称瘰,大的称疬。
痨瘵
以肌肉消瘦,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血为特征的慢性精血耗竭的虚损性疾患。
癃闭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之病。
N疟疾
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女劳复
大病初愈后,不注意调摄,房事过度,损伤肾精所出现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头重,眼花,腰背疼痛或小腹痛,或虚火上冲,头面发热,心胸烦闷等。
脑疳
指得了疳疾的小儿头部生疮,兼见毛发焦枯,甚至脱落,且鼻干、心烦、疲倦、目睛无神、腮肿、身热等。多因气血不足,或风毒侵袭所致。
内热
邪热入里出现的里热证。表现为面红目赤、心烦发热、或者口渴喜冷饮、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沉实等。
P脾风
指脾受风邪出现的病症。其症状为: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愿意活动,面色微黄。
痞满
指胸前堵闷或上腹饱胀的症状。
脾寒
一般指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由于平时脾气就虚,或者脾虚日久,及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者贪食生冷食物,使脾受损,从而导致脾阳虚,不能温暖胃肠,寒气自内而生的病症。
脾阳虚衰
即脾阳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症候。
脾热
指脾受邪热而致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头重、脸的两侧疼、心里烦闷、额部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
脾疳
又名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引起脾胃虚损,营养不良所致。
偏枯
又名偏风,即半身不遂。
Q脐风
即新生儿破伤风。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
龋齿
又名齿龋。指牙齿蛀空朽痛。多因口腔不洁,或者风痰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所致。
气肿
即水肿以气滞为主者。多因气滞湿郁所致。
R热嗽
因风热引起的咳嗽就是热咳。主要症状为痰厚且黄,鼻涕也带黄。
柔痉
痉病而见有汗,就称为柔痉。其症状为身热出汗,颈项强直,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至角弓反张,脉沉迟。
S肾风
肾受风邪所致的疾患,以面部浮肿、腰痛、色黑为主证。
少阳病
六经病之一。少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致的病变;腑证则邪气侵犯胆腑的病变。少阳病通常都表现为口苦、目眩、心烦、多呕等。
食痹
因痰饮淤血留滞胃脘,从而导致进食后心下痛,直到吐出后疼痛方止的病症。
肾劳
因劳损伤肾所致的病症。表现为腰痛、小便不利或有余沥,遗精、白浊、阴囊湿痒等。
时疫
一时流行的传染病。
水肿
又名水气或水病。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疾患。
T太阳病
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证是肌表的病变;腑证则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所致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太阴经病
六经病之一。太阴病可从三阳病转变而来,也可由寒邪直中致病,或者因脾虚运化失常,寒湿中阻所致。主要表现为腹满、呕吐、食不下、腹痛、泄泻、口不渴。
痰饮
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出现障碍,由津液留滞导致的病理产物。痰饮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邪侵犯肺、脾肾等脏,或情志内伤,或素食肥甘、嗜酒等。一般以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W胃寒
指脾胃阳虚,过食生冷寒凉食物引起的病变。
胃热
指胃受了邪热,或过食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的病症。胃热化火时,可见口腔糜、牙龈肿痛等。
胃脘痛
泛指胃脘近心窝处的疼痛。多因长期饮食失节、饥饱劳倦、脾胃虚寒、情志郁结所致。
胃气上逆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表现的症候。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致胃失和降而成。表现为不思饮食、脘部胀痛、恶心、呕吐、噎膈反胃等。
痿痹
又名痿躄。指肢体不能动作或者丧失感觉。
X泄泻
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大便溏薄者为“泄”,大便如水注者为“泻”。
痫
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胎病。古代痫、癫二字通用,所以痫亦称癫。
心热
由心热引起的症候。其表现为额赤、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
心火
心在五行属火,所以心火就成为心的代称。此外,心火也指心赤火旺的病变,它又可分为虚火和实火。
血虚
指体内阴血亏损。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所致。其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下利
简称利,亦称下痢,早期痢疾与泄泻的统称。后世区分为利与痢,以利为泄泻,痢为痢疾。
血脱
指因突然大量失血,致使血脉空虚,全身失却血液濡养,气血欲脱。以出血、面色苍白、脉微或芤、血压显著降低为主要表现。
血崩
亦称崩中、暴崩,指妇女不在经期而突然阴道大量出血的急性病症。
下消
即消肾或肾消。多由肾水亏竭,蒸化失常所致。以多尿、小便如脂为主症,常兼见烦躁、口干引饮、舌红、脉沉细而数等。
消渴
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病症。有人认为,消渴相当于今天的糖尿病。
蓄血证
伤寒太阳腑证的另一种症候。表现为身热、神志如狂、小腹胀满、小便自利。是由表热随经入里,与血相搏,淤热滞小腹,上扰心神所致。
Y阳厥
热盛而导致手足厥冷,甚至不省人事的病症。表现为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等。
眼疳
指小儿疳疾,兼见肝火上攻于眼的症候。
阳明病
六经病之一。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是外感热病邪正争斗,病邪由寒化热,病位由表入里,主要在阳明经及肠胃所致。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阳明病通常都表现为身热、汗自出、脉大等。
牙疳
指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牙疳可分为风热牙疳、青腿牙疳、走马牙疳三种。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青腿牙疳因下肢兼见青色肿块而得名;走马牙疳多发在小儿。因发病急骤,故名走马。
溢饮
即水饮溢于四肢体表,应当出汗却出不来,导致身体疼痛、四肢浮肿的病症。
Z中寒
又名寒中,因猝中寒邪所致。表现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颤抖、恶寒,或发热、无汗,或恶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面如刀割,口吐冷涎,下利,无热,口不渴,二便清白,脉沉。
中风
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
子痫
妊娠20周以后,或正值分娩,或分娩后一两天内,孕妇忽然发生颈项强直,牙关紧闭,目睛上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少时自醒,醒后复发的病症。
脏结
指阳气虚衰,阴浊凝结,状如结胸的重症。表现为心下痞满,按上去不痛,时时腹泻,但饮食如故,舌苔白腻或者白滑。
正阳阳明病
即胃家实。是统括了阳明经证和腑证而说的。所谓实,就是受邪的意思。凡阳明热盛都属胃家实,并不局限于腹满、便秘、内结粪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