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18272600000055

第55章 附录 论胡雪岩的成败

胡雪岩的处世哲学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与人交往,他处处为对方着想,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小怨。

胡雪岩年轻时,因为擅自借用钱庄银子去资助王有龄,从而被钱庄主管解雇。等到王有龄做了官,有了钱来还贷后,胡雪岩并没有因此而“扬眉吐气”,来报复钱庄主管解雇自己的一箭之仇,反而委屈了自己,保全了别人。由于其居心仁厚,这位钱庄主管后来成为胡雪岩生意场上的朋友。

当遇到十分棘手的“敌人”时,胡雪岩也是尽量“只拉弓,不放箭”;当“敌人”知难而退后,心里明白是胡雪岩手下留情,便会心存一份感激。一方面,胡雪岩擅长“化敌为友”,另一方面,胡雪岩却对“敌”估计不足。

当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后,手工业将没落是时间早晚的事。胡雪岩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他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心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之下。他以一人之力,囤积生丝,囤积居奇,企图迫使外商高价收买。但胡雪岩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了对方的力量,外商联合拒买胡雪岩囤积之丝,逼得胡雪岩不得不贱售其丝,遂致破产。

胡雪岩失败,部分原因是他的投资渠道单一。他有6家海关银号,一连串的票号、钱庄,26家当铺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商号和上万亩土地。

他投机生丝动辄百万,却不见有一家新式企业。虽名列轮船招商局发起人,却始终心存犹豫,几万两银子的股金也不肯出。

但通商口岸的商业风气在变。1850年代至1870年代,丝、茶出口旺盛,进口工业品增长缓慢,洋药(外国鸦片)又遭阻击,外贸基本顺差。进入1880年代,中国正式被纳入世界经济分工。“熟货”(工业制成品)进口超过毒品,出口依旧是“生货”(初级产品),外贸转向长期逆差。

1880年至1883年,上海掀起中国首次工业投资高潮。近20家新设的官督商办工矿企业来沪招股,外商也建立了15家工厂。股价一路走高,吸引大量的投机资金。1882年9月,股市涨到最高峰,危险也在酝酿。

投资者将炒高的股票相互抵押,各商户、钱庄都收进大量股票。1883年初,本来旧历年关结账时银根就趋紧,众多丝商又被困住,一旦有人因倒账抛售股票,股价无资金承接,必然大跌,引发新的倒账和抛售。到9、10月间,又逢时局不靖,外国银行和山西票号从钱庄收回短期贷款,个人储户也纷纷提现,钱庄逼账。“急如星火,沪上商局大震,凡往来庄款者皆岌岌可危;虽有物可抵,有本可偿,而提现不能。钱庄之逼,一如倒账。”这情势终于压垮胡雪岩。

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般的了解,也就是一事的成败虽在人的谋划,但最终还是取决于成事的条件,甚至是人力难及的命定之数。这句成语,多少透露出中国人对于事之成败不无悲观色彩的宿命理解。

有一天,胡雪岩与好友古应春聊天,谈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时,他想都不想,脱口就把这句成语彻底改了,他对古应春说:“要我说,应该是‘立志在我,成事在人。’”古应春听后,当场抚掌笑道:“好你个胡大财神,不信天,也不信命,就信自己,真是令人感佩!”

应该说,也正是这一改,让我们看到胡雪岩身上具有的作为一个“一等一”的成功商人的一个可贵的基本素质,即自信。

胡雪岩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大自信。比如他创办阜康钱庄,从外部环境来说,当时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而且太平天国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东南一带,而当时国内的金融业主要还是山西“票号”的天下,在东南地区后起的宁绍帮、镇江帮经营的钱庄业,无论业务经营范围,还是在商界的影响,都远逊于山西票号。

从自身条件看,胡雪岩此时除了在钱庄学徒的经验外,实际上是一无所有。但他踏入商界之初第一件为自己考虑的事情就是创办自己的钱庄——即使此时还是两手空空,也要热热闹闹先把招牌打出去。此时的胡雪岩所凭据的也就是他的那份大自信。他相信就凭自己钱庄学徒的经验,凭自己对于世事人情的了解,凭自己精到的眼光和过人的手腕,当然也凭借已入官场可做靠山的王有龄的帮助,他足以支撑起一个第一流的、可以与山西票号分庭抗礼的钱庄。就凭着这股子自信,他的阜康钱庄说办就办起来了。

再比如在他的生意面临全面倒闭的最危急的时刻,他也决不肯做坑害客户隐匿私产的事情。他相信自己虽败不倒,用他的话说,是要输得起,“我是一双空手起来的,到头来仍旧一双空手,不输啥!不仅不输,吃过、用过、阔过,都是赚头。只要我不死,我照样一双空手再翻过来。”这更是一种能成大事者的大自信!

要想成为一个有大成就的人必须有这样的大自信。要有立志在我、谋事在我、事在人为因而成事也在我的自信,有大自信才会有大志向,才可能有大成功。这是一方面,与此相联系的,除立志自信之外,还要有认准方向就不避艰难、锲而不舍地干下去的决心和毅力。换句话说,也就是做事要有恒心,要有韧性。任何事要么不做,看准了,决定做而且开始做了,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这也是一个渴望有大成功的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胡雪岩就特别看重这一点。太平军攻占杭州,杭州城里什么都变过了,惟有更夫老周没变,无论杭州被太平军攻占之前,还是被太平军占领期间,抑或是最后被朝廷收复,更夫老周都是每夜按时打更,从没有间断过一天。更夫老周让胡雪岩在战乱刚过重返故里的第一夜,就听到了“笃,笃,镗!笃,笃,镗!”的梆锣之声,久历战乱,刚刚平复,还都是兵荒马乱的样子,这“笃,笃,镗!笃,笃,镗!”的太平时世的声音,带给人的无疑是一种安定、恬适、振奋,使胡雪岩也为之肃然动容。当他了解了老周的情况之后,不禁连声赞叹:“难得!真难得!”且当即决定把老周收到自己的门下,并委以重任,用他的话说,是要“借重”老周,请他来帮自己的忙。在胡雪岩看来,如老周这样,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一本正经做自己的事情的人,就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了不起”的人。他认为,“世界上很多事,本来就用不着有才干的人去做,平常人也能做,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地去做。能够这样,就是个了不起的人。”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他个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自信总是必不可少的。其实,一个商人具有的所谓自立门户的意识,开疆拓土的气魄,乃至敢于刀头舔血的胆量,都源自他的自信,坚信自己能够凭着自己的能力自立起自己的门户,开拓出一片自己的疆土的自信。西方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个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他一定会选择一条失败的路走下去。这说法真的是很有些道理的。

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必须建立起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的自信。一个希望获得大成功的人,必须有大自信。古往今来,凡是想成大事、能成大事者,都有大自信,所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谓“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所谓“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这些名言展示的都是有大成就者的豪迈胸怀。

当然,我们并不能以为只要有了自信就一定能够成功,有大自信就必定有大成功。能不能真正获得成功,确实还需要许多方面的条件,比如主体是否真正具备能成就大功的能力,比如是否具备某种必不可少的成就一番事业的客观情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利、天时或时势、机遇。但是,不可否认,有没有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自信,无论如何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常言道,自信方能自强。能自信,才能有知难而进的斗争勇气,才能有临渊不惊、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说到底,一个人的自信心,实际上是他能为某个高远的人生目标发愤忘食、奋力拼搏的内在支撑。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胡雪岩当初没有我们已经看到的那份自信,他也许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也能开钱庄,那他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巨大的成功呢?

当然,做生意的确是要有才干的,但是比较而言,脚踏实地、实实在在、锲而不舍地去做,实际上更加重要。道理很简单,立志在人、谋事在人、成事在人最终还是事在人为,在于自己能充满自信的一步一步努力去做。成天在那里做黄金梦、做老板梦,成天只是躺在床上谋划如何去赚大钱,却不愿意去品尝创业的艰难和辛酸,或者浅尝辄止、遇难即退,尽做些半途而废的事情,要想赚钱也只能是白日做梦。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纵览古今,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人不是在艰难困苦中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韧性,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例如很多人都知道香港爱国商人李嘉诚就曾经做过很长时间的穿行于大街小巷推销商品的推销员,“金利来”的老板曾宪梓创业之初也曾不辞辛劳出入于大小商店,为推销自己生产的领带向人陪尽笑脸,也尝尽了别人的冷眼。

对于该干的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干下去的人,确实是了不起的人;而看准了的事,只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充满自信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就一定有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胡雪岩这里所说的只要肯一本正经去做事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与他经常对自己的雇员说的“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像个样子”,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强调不仅要能立志、有自信,还要能真正去踏踏实实地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这里实际上概括了一个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取得了不起的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诀。

读书让你更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做生意并不需要读很多书,只要明白必要的人情世故,掌握赚钱的技巧,能够赚到钱就可以了。做生意的确更需要商海弄潮的胆魄与手腕、世事人情的洞明与练达。而这些东西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不过,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应该多读书的。

“为人真是不可不读书。”这是胡雪岩和朋友稽鹤龄在一起时说的一句有感触的话。胡雪岩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触,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己根本没有系统地读过书。因为读书太少,他很难与他的知识渊博的朋友进行畅快而文雅的交谈,甚至连他们说的话自己也常常不是很懂,这自然难免会闹出笑话。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胡雪岩在与读书人朋友如稽鹤龄、袭丰言等的交往中,确实感到了这些人由于知书识理而具有不同一般的见识,使他不能不佩服。比如他每次与稽鹤龄长谈都会觉得深有所得,较之与郁四、尤五等江湖朋友在一起的感受大不相同。可以说,胡雪岩打心眼里佩服读书人,羡慕读书人,也打心眼里觉得为人不可不读书。因此,他在立足商界生意发达之后,也常常翻翻四书,读读《史记》之类。应该说,若论起赚钱的手段、世事的洞明、人情的练达,胡雪岩的那些读书人朋友可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而如胡雪岩这样一个吃透人情世故和赚钱门道,在生意场上获得了绝大成功的商人,居然也会从心里发出不可以不读书的感慨,又的确更让人深思。

毫无疑问,读书为学确实是人求知益智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文化的库藏,是人类智慧发育的足迹,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侣。由读书为学而来的学问可以锻炼人的天性,开发人的天赋,培养人明察大道、权衡轻重的能力。因此,古往今来,世人可以轻视读书人,但却不可以轻视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人不能不读书,而且最好是尽可能地多读书。从这里看去,胡雪岩钦服他的那些读书人朋友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确实是他的心识之见。

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从小的方面说,由读书为学而来的学问,还可以造就一个人行止儒雅、举措得体的风度,能使一个人严谨缜密、能言善辩。想来即使仅仅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有时——比如在谈判桌上——甚至是至关重要。没有人会真正愿意和那些胸无点墨,举止粗鲁,开口除了银子再说不出别的有味道的言语的人打太多交道的。所以,即使生意人,也不是仅仅明了人情世故,懂得赚钱的手段就可以了。

为人不可不读书,生意人也不可以不读书。当然,这里也确实有一个读什么书,特别是怎样读书的问题。

书是人写的。正如人有好坏美丑,书也有好坏之分。一本充满邪说谬误的坏书,只能使人迷乱,引人趋邪,于此中寻求解惑之方,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使一本告诉人某种真理的书,能不能给人带来益处,也要看人如何去读它。比如我们都可能读过的《狼来了》的故事,是教导人们做人要诚实,不诚实会受到惩罚,会自食其果。这自然是不错的。可是反过来看,这故事也有可能让人以为只要诚实狼就不会来,就会平安无事,这不是引人变得幼稚简单了么?

假如有人由自己诚实更进一步推而广之,以为这世间所有的人都象他一样诚实,那他其实是由幼稚简单进而变得愚不可及了。所以,古人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此,胡雪岩在另外的场合也曾说过:“光是读死书,做八股,……倒不如一字不识。”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不能读死书。书读死了会上当,会成呆子。说穿了,书上写的其实都是过去的东西,而我们每个人毕竟是生活在今天的现实之中。过去的东西只有与我们正在经历的结合起来才有现实意义。既不能不读书,同时也要记住灵活读书。一般人要懂得这一点,生意人,特别是渴望有大成就的生意人更要懂得这一点。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把读书与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结合起来,所读才会真有所得。也只有这样,读书所得才真正是可以用之于实际中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