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成就大事的42种手段
18272500000041

第41章 用人之智(8)

8 严师出人才

李鸿章平时跟随曾国藩左右,曾国藩的学识修养之高,令李鸿章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别人说:“以前,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

曾国藩在教人方面特别讲究因材施教,他善于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进行个别培养。十分突出的是曾国藩对待得力门生李鸿章的特别培养。

李鸿章1847年考中进士。1847年3月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协助吕贤基帮办“防剿事宜”。11月,太平军攻来,吕贤基自不量力妄图螳臂当车,被击毙,李鸿章侥幸逃脱,后到庐州协助江忠源守城。1954年1月,太平军攻城,江忠源城破自杀,李鸿章只好随父办理团练,乡人为之揭帖云:“翰林变作绿林。”

1855年,李鸿章督率团练攻陷含山,李鸿章破敌有功得知府衔,11月,清军反扑庐州,李鸿章随军作战,联络当地士绅纠集内应,打开城门,清军拥入城,李鸿章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李鸿章年少气盛,小胜几次便托大言,夸大事实,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他的同僚对他很不满意,渐渐疏远他。郁郁寡欢之时,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师曾国藩。

咸丰初期,曾国藩统率湘军在江西北部同太平军作战,攻陷了九江。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想到在京城时曾国藩与他有师生之谊,要是自己投奔湘军,曾国藩一定会“笃念故旧,必将用之”。

于是,李鸿章离开镇江,昼伏夜行,抄小路,避衬舍,绕过太平军的营地,赶到九江湘军行营,直投曾国藩怀抱。

然而,曾国藩对李鸿章在安徽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军事活动,败多胜少,且小胜便骄,不可一世,因此对李鸿章很是不满,对李鸿章前来投奔一事也是不冷不热,总是借口军务繁忙,无暇相见。李鸿章开始还以为老师只是一时军务紧急,几天之内定会召见他,谁知他在旅舍中一住就住了一个月,且无任何消息。李鸿章急得要命,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迫于无奈只好去找与他有“同年”之谊的陈菊帮忙。哪晓得,曾国藩根本不把他当回事,总拿其他的事来回避话题,就是不肯轻易表明态度。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才智、学识都很欣赏,为什么又会对他如此冷淡呢?陈菊也看不明白便对曾国藩说:“少荃与老师有门墙之谊,往日相处,老师对他甚为器重。现在,他愿意借助老师的力量,在老师门下得到磨练,老师何以拒之千里?”

曾国藩语气生硬,说:“少荃是翰林,了不起啊!志大才高。我这里呢,局面还没打开,恐怕他这样的艨艟巨舰,不是我这里的潺潺溪流所能容纳的。他何不回京师谋个好差事呢?”陈菊为李鸿章辩解说:“这些年,少荃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早已不像从前,年少气盛,意气用事了。老师你就暂时收留他,让他试一试吧!”

曾国藩终于答应留下李鸿章。咸丰八年,李鸿章进入曾国藩幕府。

事实上,曾国藩内心还是很器重这个学生的,只是看到李鸿章心高气傲,想挫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国藩对得意门生李鸿章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曾国藩对他进行精心地培养,为他以后在官场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鸿章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对其部将刘秉璋说:“吾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虽寻常赠遗之物,使幕府皆得见之,且淘其意。是时,或言辞,或言受;或言辞少而受多,或言辞多而受少;或取乎此,或取于彼。众人言毕,老翁皆无所取而独抒己见,果胜于众,然后心悦而诚服,受化于无形焉。”

李鸿章文才过人,曾国藩便让他掌管文书事务,又让他帮着批阅公文,撰拟奏折、书牍。李鸿章不负所托把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非常得体。不出几个月李鸿章大有长进,曾国藩夸奖他说:“少荃天资聪明,文才过人,办理公文事务最适合,所有文稿都写得比别人好,将来一定大有作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要超过我的,好自为之吧。”

李鸿章平时跟随曾国藩左右,曾国藩的学识修养之高,令李鸿章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别人说:“以前,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

李鸿章未入曾幕前,先是跟随团练大臣吕贤基,此人无将帅之才,看问题片面,不尊重事实,1847年11月太平军进攻舒城,吕贤基盲目作战,被太平军击毙,后又跟随安徽巡抚江忠源,此人领兵作战毫无经验,1954年1月,太平军来犯庐州,江忠源城破自杀。李鸿章在这二人手下带兵及处幕,当然学不到什么东西。而曾国藩不同,曾国藩在乱世中能独当一面,与他训练湘军的独特方法是分不开的,在他的努力下,湘军终于成了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他针对实际情况拟订的对太平天国展开全面防堵围剿的战略措施极为正确,所以在战争中能掌握主动,步步紧逼,终于使太平天国政权完全倾覆。因为曾国藩练兵有道,指挥得法,李鸿章才从曾国藩那里学到卓越的打仗要领。

可以说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府,是他一生事业的成功的关键。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幕府时,曾帮助曾国藩起草过弹劫安徽巡抚翁同书的奏折,深得曾国藩的欣赏。当时翁同书对捻军首领苗沛霖处置不好,结果造成时局突变,而翁同书也在定远失守时弃城逃走,曾国藩得知消息后,极为恼怒,认为翁同书身为朝廷封疆大吏,未尽守土之责。且在兵败之时,弃城而逃,如果不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难以安顿民心,因此想向朝廷参奏弹劾翁同书。

翁同书是前任大学士翁心存之子,翁心存在皇帝面前很是得宠,他的门生弟子在朝中任大官的比比皆是,怎样拟写奏折,才能让皇帝下决心破除情面,依法严惩翁同书,而朝中大臣又无法利用皇帝与翁心存之间的关系,来帮翁同书说情,实在是让曾国藩费了一番脑筋。他开始时让一个幕僚拟稿,总觉得不满意,不愿采用,而若是自己起草,怎么说也不能合适稳妥。最后让李鸿章代拟一稿,觉得不仅仅是文章特别周密,其中更有一段极为警策的文字,说:“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弟鼎盛,瞻顾迁就。”

这段话的立场如此方刚严正,不但使皇帝没有办法徇私情,也让朝中想袒护翁同书的人有话不敢说。曾国藩一看,大加赞赏,采纳李鸿章的稿件,把它上奏皇上,不久皇上下旨将翁同书革职拿问,充军新疆。就事论事,李鸿章此稿,深得奏议文字的“辣”字诀,使人无可置喙于其间。李鸿章有这样的才华,也难怪曾国藩对他青睐有加。

总之,李鸿章后来能成名天下与曾国藩的精心栽培是分不开的。曾国藩重人才,用人才与精心培育人才获得了人们的称许。高度体现了曾国藩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