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成就大事的42种手段
18272500000036

第36章 用人之智(3)

3 求才纳贤,不拘一格

在曾国藩看来,当时的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只是待人们搜罗、发现而已。因此曾国藩对于人才的延揽极力主张不拘一格。

曾国藩重视人才,在揽求人才方面,他一向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他认为:“凡有一技一长者……继不可轻视。”在曾国藩看来,当时的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而只是待人们搜罗、发现而已。因此曾国藩对于人才的延揽极力主张不拘一格。

晚清史上以兴办洋务闻名于世的曾门子弟薛福成,开始时只是江苏无锡地方的一个落第秀才。同治四年,他参加由曾国藩主持的江南考试,再次落榜。后来薛福成将自己治理两江的策论《上曾侯书》呈给曾国藩,书中洋洋万言,陈述切中弊害的八项建议,同时附有八项实施措施。曾国藩颇为欣赏,当即召见,交谈间曾国藩觉出此人满腔抱负,胸怀改革国家内政外交的才略,最后将其召入幕府,深受赏识。薛福成后来官做到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再越级升为副都御史,他所撰写的政论、文疏的水准,被当世所公认。

清朝第一个留美归国学子容闳,刚回国时极端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十分同情太平天国,为施展自己的才华,他曾有投效太平军的愿望,未曾想见到洪仁玕后,容闳提出的见解和洪仁玕相差甚远,有心投效,却遭洪仁玕拒绝。容闳怀着才华无处施展的满腔痛苦和失落离开天京。报国无门的容闳,开始投身商界。正在这时,容闳安庆的一个朋友不断写信来,要他去安庆军营,容闳很怀疑曾国藩是不是想加害于他,但他仍然前往安庆。容闳一到安庆,正值心魂未定之际,不想曾国藩会亲自接见,谈话间不惜屈尊求教,把容闳奉为上宾,并且对容闳关于到国外采购机器设备,开办机器制造厂等建议一一采纳,还要求容闳主持此事。容闳深受感动,刚来时的犹疑、报效无门的念头被曾国藩诚恳纳贤的态度全部打散了。后来容闳才知晓,曾国藩幕僚向曾推荐了他,曾国藩求贤若渴,念念不忘一定见到容闳。容闳想到:清朝有此等人才,国家还是有希望的。

容闳的宏才大略在太平天国被视之为瓦砾,到曾府后言听计从,这种鲜明对比,说明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则故事。

曾国藩奉命办地方团练时,人才奇缺,爱才如命的曾国藩迫不及待的四处招揽人才。据说当时曾国藩营中每天报名的不下百人,曾国藩不厌其烦一一召见,询问中,但凡有些才能的都留用身边。有一天,曾国藩连续召见了许多人,满面倦容不想见客,迷糊中像是听到外面有人被拦在了门外。年轻人声如金石,人如玉树临风,虽然守门人不肯放行,但他并不气恼,只说一定要见曾国藩。正相持不下,曾国藩走出门来,喝退守门人,对年轻人说:“听你的声音爽朗润圆,必定是内沉中气,才华超群之人。”将其待为上宾,交谈起来。勇闯军门之人叫罗莹,字伯宜,湘潭人氏。擅长于诗词文章、书法,推崇经世之学,是年轻人中难得的人才。曾国藩当下决定让罗莹掌管术记,日常文牍的往来也交由他处理。

这三个故事表明了曾国藩广泛招贤纳士、选拔人才的良苦用心。

曾国藩说:“我认为,行政的首要任务,在于选拔人才。吏治的兴衰,完全取决于州县最高长官是否贤能。安徽用兵十年,糟踏得不成样子,人人以为那里是可怕的去处。全省确实缺乏官员,只有知府二人,州县长官二人。即使是候补官员,也寥寥无几,每次有了空缺,总是缺乏人员选任。平民百姓被长期困在水火之中,偶尔遇上一位好官加以抚慰,给予温暖,他们一定会备受感动,心里感到热乎乎的。这样,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这位清朝“中兴功臣”,为官期间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的态度在今天也是值得很多为官者学习和借鉴的。

而中国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统治中,晚清政府内忧外患腐败到了极点,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仍然秉承一套僵化的体制,资历与出身总是选用人材的第一标准,然而这种标准不知毁掉了世间多少人杰和才俊。曾国藩用人打破惯例主张:无论出身贵贱,一律以礼相待。此举一出,山野中的有才有智之士深感其知遇之恩,纷纷前去投奔,一时间曾营人才济济。

对曾国藩而言,选人才的目的有两个:

一、希望所纳的人才能倾尽毕身所学,办一些实事,同时也不要辱没自己此生使命;

二、招揽一批贤德之士可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疏漏之处,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管曾国藩目的是什么,但他这种打破常规选拔人才的正确态度,也的确带来了令人叹服的效果和佳绩。

曾国藩为何能够如此,只是因其目光高远,深谋远虑,深明人才乃国之栋梁这一道理。

曾国藩打破常规挑选人才,湘军中许多较为优秀的将领就是他破格提拔的。湘军内湖水师杨载福,外湖水师彭玉麟,均属曾破格提拔之人。当时杨载福行伍,彭玉麟属禀生。此二人军事才干超群,而且一个“有胆有智,本性忠厚、耿直”且“口不言功”;一个是“做事无所畏惧,吃苦耐劳,有烈士风范”。都很受曾国藩认可,因此曾国藩将他们提到了水师统领这个高位上。此二人也没辜负曾国藩的重托,在创建湘军水师,发展湘军水师,指挥湘军水师作战中,他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曾国藩求贤心切,常与人商讨人才问题,不断反省自己在用人过程中的失误。当时的胡林翼也在四处揽才,很多人愿投奔胡林翼不愿跟随曾国藩,曾国藩反复深思,很快悔悟过来,与胡林翼开始了人才争夺。他在写给胡林翼的信中说:“台端如高山大泽,鱼龙宝藏荟萃其中,不觉令人生妒也。”又说:庄子云:“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适。阁下以一省为笼,则雀且远引高翔矣。”

为了广纳贤士,曾国藩尤其倡导相互引荐。他自己也主动向别人推荐人才。咸丰三年十一月他将安徽士绅、官员十一人,推荐给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向下属刘蓉力荐“三邹”。他也希望别人为自己推荐人才,有时为了招人竟“广告各地,求荐才以辅我不逮”。

曾国藩常讲:“一国欲图强非借人才之力不可。今日之中国必欲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也须赖英才辈出,方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