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治理环境:生态环境改善
18271000000016

第16章 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人物(3)

徐州民间环保组织 江苏省徐州市民间环保组织中有正规名称、在民政部门注册,并且经常开展活动的有15家左右。1991年成立的徐州市环境文化协会有1000多名会员。环境文化协会组织从人文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环境保护。1992年3月,协会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环境理论研讨会,余谋昌、郭方等专家到会交流,指导着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种类繁多的徐州大学生环保社团,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大学生环保组织,经常在学生中组织环保专题讨论、讲座,并走出校门,用实际行动呼吁人们提倡绿色生活。

1985年,徐州矿务集团成立了环境小记者团。1997年,为了更能体现“保护环境,从小做起”的环境渗透教育方针,小记者团在集团所属的21个矿中小学中,设立了有3000多名成员的小记者站。1998年,徐州矿山路小学成立了童心环保艺术团,孩子们模仿企业污水三级处理的方式,在校内建起了“环保多用水池”,让洗手的水流进主池内,用来涮拖把,再流入另一方池内沉淀用于浇花木、草坪和跑道。仅这个创新一年就为学校节约水费8000多元。17年来,共有4万多名学生走入环境小记者团。他们深入各个地区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环保文章,对水源污染进行化验等,不仅没有影响学习,反而锻炼了学生们的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了思辩、写作、口才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个小记者团还被联台国环境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

至今仍地处穷乡僻壤的徐州唯宁县大余小学,以爱鸟护鸟而闻名。20世纪80年代初,该校校长朱以勋面对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从爱鸟护鸟、保护一草一木抓起,组织小学生成立了一支支环保小分队,向农民宣传环境保护,呼吁保护鸟类、青蛙等动物,并通过各种形式与世界各国的小朋友进行环境保护交流。十几年来,吸引了国内外的许多知名人土到此参观考察。1996年被授予“全球500佳提名奖”;1997年,校长朱以勋荣获首届“地球奖”。

1998年,获得首届“地球奖”的退休教师周美恩,拿出了“三室一厅”的私房和2万元“地球奖”奖金,组织一批热心环保的退休干部、工人、在校学生和街道干部成立了“绿色之家”,现有会员400多人。2001年3月,为助申奥成功,会员们先后募捐到16000多元钱,送到中华环保基金会,购买树木,种植了一片“申奥林’。十几年来,周美恩将自己的工资、稿费、奖金都用于环保宣传。2001年5月15日,她又将获得首届“母亲河奖”所奖励的2万元钱,全部捐给了青海省政府用于长江源头的保护。

徐州市云龙区环保协会成立于1999年,会员已达2000人。他们不仅利用环保纪念日开展环保活动,还与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部门配合,形式多样地宣传环境保护,成为徐州市公众参与环保的一支主力军。

“森林七小宝”活动在黑龙江开始“森林七小宝”是指原始森林中的7种濒危野生动物,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豹、非洲原始森林的大象、北美洲原始森林中的狼、南美温带森林中的羚羊、欧洲最后的原始森林中的熊、亚洲俄罗斯雪带森林中的老虎及亚太地区天堂森林中的猩猩。

据《黑龙江日报》2002年3月19日讯,世界仅存的原始森林中的7种濒危野生动物模型,摆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场上,保护原始森林“森林七小宝”中国巡展宣传教育活动在这里举行。此次活动是中国绿色和平组织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此次巡展活动由中国绿色和平组织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中心协作,共同宣传原始森林的重要性,以及原始森林与栖息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的依存关系。通过这个活动来鼓励学生、市民和林区居民支持保护原始森林的行动,培养爱护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提高公众生态道德观念。笔者坚信,与我们处在同一个地球表面,与我们共呼吸的所有动物们,都在遵循自己的生活准则,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比大自然更能诱发人类心灵中的恻隐之心了,更能为人类打开博爱的无穷圆圈了。

民间话语空间的问题和困惑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间环保组织,发育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现实生活中意义深远的变化,使民间环保组织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随着民间环保组织的出现,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空间拓展开来,使得社会问题、学术问题可以在其中就事论事的讨论。民间社会的存在使中国当前的文化形势呈现多元、多彩的局面,使许多习惯于单向或大一统思维的人感到不适应,许多困惑和争议由此而产生。

当接触过京城民间环保组织之后,便发现:他们和你、我一样,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自然之友”以及众多的民间环保组织是非赢利公益团体,经费来自会费以及社会赞助。梁从诫先生的声望,使自然之友得到中华环保基金会的一些支持,偶尔也有敬慕者提供社会帮助,但是,来自国际的捐助是自然之友一个最主要的经济支柱。“自然之友”,在民政部注册,表明了它的民间身份和非营利性,然而,社会上的人们有时还是用怀疑的眼神看待他们。“北京地球村”在工商局注册,按理说应算作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但是,他们确实又是民间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这种名义上属於“商”家,实际却是“绿”字号的双重身份,让地球村人无法清楚地解释,尤其在面对税收部门时。“绿家园”的“园长”汪永晨的规则是:加入者自费,自费去种树,自费去观鸟。一切随意,来去自由,所以没打算给这一大家子人落户。直到有一天,报纸上醒目地报道了他们的活动,招得工商局的人前来质问:“你们是干什么的?上级单位是哪儿?”问得汪永晨无言以对,终于下决心也给绿家园找一个合法的注脚。

这说明,以前在单一政治领域中习以为常的批判做法应当改弦更张。如果在国家领域主要靠行政力量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话,那么在民间社会,坚持真理、伸张正义,自发性的批判与建设则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稳定社会、安定人心的道德、道义力量。

民间社会的产生和发育以市场经济为先决条件和基础,但不少人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一定会产生出一种健全、优越的文化和道德,这却是过于乐观。道德文明并不是随着某种新的经济活动方式的出现而出现的,它需要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去主动塑造,在某些发展的关键时刻,例如,是继续走工业化的污染之路,还是另辟新路——走生态经济之路,这需要以人文精神加以指导、定向,我认为目前中国就处于这样的关键时刻。

民间环保组织具有相对的自发性和独立性,能客观地站在人道立场,捍卫人的尊严,维系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间环保组织的出现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一个比较发达的民间社会,它与国家力量之间能够形成协调互动的良性关系,这是中国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先兆,有利于稳步地走向现代民主法制社会。

6 点击环保网站

中国环境网 中国环境网创办一年多来,克服了资金短缺等困难,目前日点击量已达10多万人次。网站负责人刘卫平说:“互联网为环保教育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这一项目就是旨在通过网络传播环保知识,使环保成为更多人的自愿行为。”

绿色地球村 人类在毁灭地球绿色的同时,也就是在逐步毁灭人类自己。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吧!为了保护地球的绿色、为了我们子孙后代、消灭污染,保护发展环境,这是每一个生存在地球上的人所应负起的责任,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更迫切,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更具使命!我们的活动出于自愿。也许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微不足道,但呐喊总比沉默好;参与总比旁观强,最主要的是我们已经在做了,这比什么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是绿色地球村版主姚伟明在网上的绿色宣言。

绿色北京 由绿色北京志愿者创立于1998年,致力于建立一个环保志愿者的网上基地,分享环保知识与环保活动实践。网聚绿色力量,传播绿色文明,携手绿色行动是绿色北京的宗旨。绿色北京环保网站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班联合发起“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活动。2001年度获“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项目三等奖。“绿色北京”网站打造中国第一张绿色地图——收集的废电池该交到哪儿?哪些地方可以去植树?救下的老鹰到底应该送到哪儿……媒体经常接到热心环保人士类似的询问。从中可以看到大家的热情却找不到地方投入,于是媒体总在不厌其烦地重复回答着这些初级问题。如何让人们可以方便地接收和查询到环保知识?如何方便地查找一个城市的绿色设施、环保教育机构,而又不至于像其他的宣传资料反而成为城市环境的负担?最好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份满载这些信息的绿色电子地图。这将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环保从身边做起。网络使信息高密度集中、知识涵盖全面、传输快捷,从电子地图可以获取关于城市设施及人文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绿色北京”环保公益网站正拟与一家地图出版社合作策划并设计制作中国的第一张绿色地图。

绿色网络联盟(简称“绿网”http://gbj.grchina.net)“绿网”属于非盈利性公益团体,致力于通过Internet等高新技术以和平方式保护环境。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它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绿石网站 绿石宣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绿色的石子。我们,学习生活在古老的石头城南京,生活在江苏大地。今天,我们要把古城建设为绿色的石头城,使绿色的江苏融入我们的地球明天,我们要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筑起绿色的长城!绿色之石,众志成城!绿石由中国药科大学环保协会、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环保协会、扬州大学绿行社、南京大学环保协会、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自然风环保协会、江苏大学环保协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色家园环保志愿者协会、南京气象学院环保协会、东南大学绿带环保协会、南京经济学院环保协会、南京人口学院环保卫士协会、南京师范大学紫金山校区绿色空间环保协会、晓庄学院自然之友社、南京农业大学环保协会、河海大学环保协会、金陵职业大学环保协会、南京林业大学环保协会等环保组织和南京医科大学等学校的环保志愿者组成。

除了介绍以上网站外,经笔者在网上查找,中国民间环保网站还有100个左右,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7 生态学家陈敏豪的学说

将经济学奖改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敏豪在《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一书中指出:几百年来,培根经验主义的自然观、笛卡尔崇尚分解的科学方法和牛顿力学的机械论,导致了还原主义在科学领域的盛行,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了划分专业、学科的传统。还原主义是一种分裂现实的思维模式,它导致人们将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世界还原、拆卸、分解为各种独立存在的基本单位,也导致在物质技术方面颇有成就的人类在观念上将自己从所属的自然界中“拆卸”出来,作为其对立面而存在,不断企图对自然界实行“征服”、“统治”和“改造”,使文明演进和科学发展走向畸形,使人类陷于空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这是一个节人忧伤的巨大谬误!而生态学促使人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从整体上协调好人类与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传统的经济学尽管他们相互间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普遍缺乏生态观念。这些经济学的学派都没有如实地将经济视为整个生态和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而是倾向于孤立地观察研究经济过程。传统经济学家通常习惯于仅仅用于投入、产出、效益、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等去阐明他们的理论和基本概念,或在表达上刻意追求数学式的简洁和美感,试图向经典学科靠拢,却很少、甚至不去考虑经济活动所不能脱离的生态背景,不顾及经济活动所付出的环境成本、生态代价,以及各种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

以往经济学追求的那种单纯经济增长在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人类社会酿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危机。因而对指导这种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设立专项奖金就远不足以体现、甚至有悖于诺贝尔要奖励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者的基本宗旨。在当代和长远的未来,世界最迫切需要的是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学说、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决策与实践,这是全人类世世代代根本利益的所在。

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改为捉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奖,奖给有突出贡献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生态技术创造者、环保技术开发者、社会活动家、政治家、以及有关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人类的科学事业必须极大地增加人的内容,要用人文的精神去弥合理智和感情的割裂,使科学永远为造福人类,为优化人类的生存状态而发展。

审视培根、笛卡尔、牛顿——大科学家给人类文明留下的“大消极”当今森林普遍遭到破坏、毁灭,全球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严重,实质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只有缓解、消除人和自然的对立,才能够在人和自然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缓冲和协调。追根溯源——人和自然是怎么对立起来的呢?2000年12月1日上午,陈敏豪先生在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第八次座谈会上谈到了这个问题。

人和自然的对立这种状况的出现涉及到科学史上3个大人物:培根、笛卡尔、牛顿。培根的经验主义自然观、笛卡尔的崇尚分析分解的科学办法、牛顿力学的机械论世界图景。我们说这3个人物对整个文明的发展贡献是了不起的,他们的业绩已经在人类文明史上立下了光辉的里程碑,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巨大的光明也会使被照耀的物体在大地上投下巨大的阴影。而且,这个光明越大,它留下的阴影就越浓。这3个科学史上的大人物,他们给人类文明留下的消极的东西,也是不可忽视的。

培根的经验主义自然观,其中心思想是把大自然作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客体,他把大自然当作一个女性,是用“她”来称呼的。培根说,人类应该像对待女人一样对待自然,要鞭打她,要逼迫她拿出我们人类想要的东西。倍根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这跟他所处的时代有关系。当时的英国是一个严重压迫女性的社会,并盛行审判、迫害“女巫”;培根本人又曾供职于司法界出任检察官,经常参与审判“女巫”的案件。这导致他在科学观念上成为父权思想的代表,对自然界采取征服、奴役、强暴的态度,鼓励人们无限度地向自然界掠夺索取,要求自然界无限度地满足人类的一切欲望。培根的经验主义自然观,给后世留下了很有害的影响。

笆卡尔呢?笛卡尔在科学方法上为人类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思想方法、科学方法一贯是崇尚分析、分解的。他认为,这个巨大完整的世界,要认识它的话,必须把它尽可能地甚至是无限地拆卸、分解、还原到最小、最基本的单元,这个世界的奥秘就显现出来了。这是笆卡尔崇尚分析的方法。

那么牛顿呢?他的观点体现在牛顿力学的机械论世界图景当中,他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个大机器,认为只要把这个机器上的所有部件拆卸下来,这个世界的内容和奥秘就可以展现出来了,而拆卸下来的部件还可以再重新组装起来。但实际上被拆卸下来的东西常常是不能完全原样组装的,因为构成世界的很多东西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能任意改过来改过去的。世界并不全是由无机材料构成的一种实质上的机器。

这三个人的理论主张组合在一起,在哲学上就形成了还原论。还原论是什么呢?就是认为当我们要认识任何一种客体时,只有把那个客体拆卸、分解、还原到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才能实现;并认为拆卸得越小,我们就认识得越详尽、越深刻。还原论似乎没有理解到世界的许多奥秘是深藏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基本单元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中的。

近几百年来,在还原论的影响下,文化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走向纵深化、细分化、一味追求精确的路子,到了20世纪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性极强的世界文化格局,在引导学术界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

在还原论的引导下,教育也不断走向专业化、学科化。专业越分越细、学科越来越多,知识被肢解为越来越小的知识碎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知道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而他们懂得的方面却越来越少,眼光越来越短浅,视野越来越狭窄。这种状况导致了各种学科和专业都各自在自身狭窄知识的周围,筑起一道难以横向沟通的屏障,不同领域的人越来越难以交流和对话。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甚至到了不可逾越的地步。其实,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它划分为学科和专业来进行研究,并不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而是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

受到这种教育的人们又影响着社会的分工,他们带着狭窄的、匠艺气的知识和技能,走向功能同样狭窄的社会职能部门和机构组织,他们各自都目不旁视地奔向自己的目标,甚至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全然不管在这些过程中给其他部门、甚至给整个社会造成多少严重的问题。这样一来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被强化了,而是被严重削弱了,形成极大的社会内耗。常常是一个部门的成绩是以另一个部门蒙受更大损失为代价的。如毁林开荒,增加了农田,但减少了森林;森工生产上了台阶,但水土流失却加剧了,导致河水泛滥,航运受挫,社会灾难……

还原论给世界造成的阴影的最浓重的部分是,导致了人按还原论提供的习惯思维方法,把自己也从自然界中拆卸、分解出来,站到了自然界的对立面,并无休止地企图奴役、征服和战胜自然界,从而导致了人对自然界的霸主意识和殖民主义态度,从而导致几个世纪以来文明的发展越走越偏。大家所熟悉的那些豪言壮语及其煽动下不断发生的荒唐壮举,诸如“战天斗地”,“让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重新安排河山”,“向青山进军,震醒干年的原始森林”。乱砍滥伐,扫荡森林,掠夺毁灭森林,只顾索取木材,而根本不考虑森林发挥的其他作用。这一切的荒唐论调和胡作非为,它的思想根源就是这么来的。

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社会都处于困境,全世界都感觉到这种文明的危机,这个现实导致了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崛起。这两门科学是把世界当成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认为这个世界是靠着地球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这巨大的三流把所有的万事万物都串接到一起,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不能随便加以破坏的,不能随便摘掉其中的某一环,也不能任意改变它的结构和运作机制。

我们说人类最大的能动性就是如何从根本上协调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

话说到这儿,不知道会不会使人产生一个误解,就是我们今天该把还原论彻底否定了。不,不是的。还原论毕竟为我们这个世界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我们合天所享受到的一切东西都与还原论发挥的作用有关。但是文明社会今天所面师承受的问题、灾难以及困境,也是还原论给我们带来的。所以,对还原论这种哲学思想、科学方法,不是一个简单肯定剪否定的问题。今后,还原论在许多领域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某些微观科学方面还将继续发挥很强有力的作用,并且指导我们取得新的成就。但是它一统天下的局面必将终结。我们人类必须摆脱用一种观点来简单地否定、代替另一种观点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容不得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论方法、不同的哲学思想同时并存呢?

当代世界的一切危机,本质上都是价值的危机我们只要翻开一下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那些最荒凉、最贫苦、最穷困的地方,在古代曾经是最繁荣、最昌盛的地方。现在世上那些生活最穷苦、最艰难的人民都是在古代的某一段时期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的人民。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由兴而衰、由富而贫哩?我们看一看文明发展史: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还有玛雅文化,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就是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和它们所在地区的森林数量、质量和植被的分布、消长、兴衰有关系,也就是说和这些文明的创造者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有关。

在整个文明发展史上,我们看到从古代的先民到现代人、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文明发展每走一段路程以后,身后留下的就是一片荒漠,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可以说任何民族都没能逃此公例。

就拿中国的西部来说,古代的中国西部也曾经相当繁荣过,“丝绸之路”是我们今天所不胜向往、缅怀的。但是为什么当年“丝绸之路”经过的很多地方如今就那么荒凉呢?这其实是我们历代的先民们蒙昧无知,没处理好他们和自然的关系。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也是很严酷的。

我们现在的人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骄傲的几代人。为什么?因为我们享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过着最现代化的生活,享受着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文明成果。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远比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甚至西太后等曾经显赫一时、不可一世的历史人物当时所能够享受到的东西还要丰富得多。

可是我们现在面师的困境、面临的危机、面临的各种棘手问题,也比他们那个时代要更深重,是一种整个人类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和忧患,也就是人类能不能继续活下去的问题。现在人类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为什么要召开?世界各国首脑、所有国家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一个问题,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危机深重,形势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文明的发展导致不断的破坏环境,凉夺性的开发资源,走一段路就留下一片荒漠荒凉,这个残酷的现实导致人类不能不想到我们的文明究竟还能不能持续地走下去?也在我们的脑海里推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每一代人,特别是其中的决策者,究竟应该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如何评价自己决策和行为的功过得失?

实用主义哲学长期以来盛行不衰,使人类习惯于用单一性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用多样性的价值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我们认真看看、想想,古今中外,错误的决策有哪一个不是产生于价值的误判误导?不正是种种错误决策实施后果的积累,才使我们把自己亲手创造的人类文明一步步推到了“是生存还是灭亡”的十字路口的吗?可以说,当代世界的一切危机,本质上都是价值的危机。

当代世界的价值危机的特征表现为人们观念中的价值缺损,缺损最严重的部分就是生态价值。因为这种价值不是直接展现在物质和金钱的层面上的。它太重要了,它是文明发展的一根极其重要的价值杠杆。但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对它往往是口上给予承认,行动上却加以排斥。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毁灭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线性增长这样的事实,到处可见。这种社会的巨大惯性实在令人忧伤、焦虑,它在整个世界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自己也因为与日俱增的占有欲、消耗欲导致了自身的贫乏和异化,人类文明能不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巨大历史问号也正是从这里突现出来的。

人们都希望能够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而且总是谋求生活还能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也就是说谋求不停地发展。这当然意味着期望环境能够不断地给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资源和优良的生存条件。正是这种巨大、强烈的求生动力的驱使,人们才想到了文明的发展必须而且只能是可持续的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前面要加个“可”字?就是意识到了以往的那种发展路子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现在提出并一再强调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战略就是这么产生的。

那么生态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生态文化,就是一种探讨人在推进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思想、决策、行为和发展战略,使它们不要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给人类的制约性,不要超越这种制约性,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非常深刻的内在亲和性和一致性,它们相互间是不可分割的。

我以为首先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究竟是对什么而言的。它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言的,绝不是对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单位、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行业的发展而言的。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整个社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有的部门、单位、企业或行业还就是不能让它持续存在和发展。该关的要关,该停的要停,该并的要并,该转的要转。为了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有些行业可能就是要并到别的行业里去,有一些产业可能就是要更替掉,有一些技术可能就是要弃之不用,予以淘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的技术产品,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非维持它不可呢?假如它们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太大,而我们治理它留下的创历所付的代价又太高,得不偿失,那么我们还要这种技术干什么?当然就要通过比较、选择,有所淘汰了。

只有真正理解了生态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可持续发展这种重要的思想,才不至于沦为浅薄庸俗的口头禅,或者成为一种政治和经济策略的拙劣包装。承认和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这是生态学的灵魂;如果生态学也搞起唯我独尊来了,那它自己也就该灭亡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行为高尚的人,以他们的默默贡献,为人类写下了少有的值得纪念的一笔。谁要想去真正理解环保志愿者,谁要想升华自己的境界,那么请去做一个环保志愿者,请去拜谒这些地球卫士吧,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做环保志愿者已成为一种潮流。很多知名跨国公司在录用人时,特别注意应征者是否有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的记录,以此来判断其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汝尧,《黄河纪行:一个青年环保志愿者的亲身经历》,黄河出版社,1999

2.孙东民,于宏建,记远山正瑛和他的沙漠开发协力队,人民日报,2002,4,19

3.胡殷红,环保作家徐刚以笔为旗,为地球母亲呐喊,北京青年报,2001,12,7

4.王力雄,《自由人心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