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底,天寒地冻的纽约,一群年轻的男女赤裸着躺在《时尚》杂志纽约办事处门口的地上。他们无声地躺在寒风中,身上覆盖着一条薄薄的横幅:不要虐杀动物!他们是一群善待动物组织的成员,抗议《时尚》杂志鼓励人们穿皮衣,这有违“善待动物”的人道原则。
纽约爱护动物者抗议《蝙幅侠》序集折磨企鹅。原来,影片中由矮子明星丹尼·德维托饰演的企鹅王,豢养了一大群企鹅,作为他的别动队。片尾,企鹅大军个个头戴钢盔,身系火俞发射器,向蝙蝠侠保护的纽约市进攻。企鹅中弹倒下,在地上挣扎,此番残象叫爱护动物的人士看得心如刀割。这一大群企鹅中有42只是从南极圈逮来的真企鹅,其余均为机械企鹅或侏儒演员装扮的。由于假企鹅装扮得逼真,真企鹅在拍摄期间竟然前去求爱,并不停地碰撞其腹部。假企鹅自然对此无动于衷,真企鹅对此扫兴不已。爱护动物人士获悉,又大声抨击拍摄人员“玩弄企鹅感情”和不懂“兽情”,因为,企鹅是和平的动物。美国生态保护组织奥都邦协会,在美国缅因州外海的海鸭岛上营造一个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让海鸭信以为真的海鸭栖息区,以诱骗他们再回到那里去。这里原本是一个海鸭区,由1880年流行用海鸭毛做女帽,所以海鸭遭到大量捕杀,少数幸免者也都在19世纪初远避他乡了。虽然现在没有人再会打海鸭毛的主意,但是这个地方在海鸭都逃走之后,不会有“回头客”。因此,鸟类学家就在海鸭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上,饲养了一些海鸭,然后利用一些绘制得惟妙惟肖的假海鸭和太阳能音箱所播放的海鸭叫声录音带,重建一个看起来和听起来都像是海鸭聚居的环境,吸引海鸭再回到这里来定居繁殖。初步的行动结果合人乐观,一些海鸭到这里筑巢歇夏了,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10 喜忧参半的生物技术
10.1 何为生物多样性
1992年6月,各国首脑聚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保护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60多个国家元首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字。此外,还有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全世界濒危动物和植物目录及附录,以限制濒危动植物的进出口。”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形形色色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p。遗传多样性即基因多样性,是指物种种内基因型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全球生态平衡有赖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维护。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必然使生态系统环节减弱或减少,造成生态系统失调,使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物种丰富程度及其灭绝速度,而且削弱了环境的稳定性,影响全球生态平衡,引起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例如中国西部高原牧区由于多年来狼、狐狸等食肉动物和鹰、集等猛禽被大量消灭,使草原鼠兔失去天敌,数量猛增,后者掘洞的天性使草原遭受严重破坏,最终导致近年来西部草原迅速退化。再如中国三北防护林带,前些年由于只种杨树,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造成爆发式的天牛灾害,因此被迫砍伐的树木达千万株!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明显后果。而我们目前还不知道,许多使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的泛滥,乃至近年来爆发的“疯牛病”“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等等,究竟和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世界上大部分生物物种都生活于森林中戴依赖于其生境。另外,森林本身类型也很多。因此,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天然林。我国政府已经做出决定,从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9个国有林区实施禁伐,这对我国天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集中保护的最好方式。
10.2 生物多样性状况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威胁。被子植物有4000种受到威胁,其中,珍稀濒危物种1000种,极危物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7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63种,极危物种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10种。
为此,我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制定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针、战略以及重点领域和优先项目。目前,已有612种国家级珍稀濒危动植物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其中野生动物258种和种群、植物354种;6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麋鹿、野马、高鼻羚羊等动物经引种繁殖已初步得到恢复。
建成类型比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及各种引种繁育中心(基地)是迁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措施。到1995年底,中国共建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展区175个、各种野生动物繁殖中心(场)227个,建立大型植物园60多个、野生植物引种保存基地255个,使大熊猫、扬子鳄、中华鲟、白暨豚、东北虎、朱鹮、银杉、珙桐、苏铁、金花茶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得到保护。此外,中国还建立了10多个标本馆,1个基因库和2个野生动物细胞库,为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保存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政府严禁犀牛角、虎骨等的药用和贸易,对乱捕滥猎珍稀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实行严厉打击的政策。
我国将重点拯救野生动物物种、荒漠生态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拯救极度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我国规划了大熊猫、朱郧、白鹮等10个物种的拯救工程,计划在2005年以前,维持并扩大这些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使之最终脱离濒危状态;实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工程,荒漠生态系统主要位于我国西部省区的大江大河源头,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将对我国西部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起到关键作用;开展湿地保护的示范工程,32项大型示范工程将对我国大江大河、沼泽、河口、沿海滩涂以及红树林等湿地起到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将对全国的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10.3 神奇的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应用于有生命物质的技术,它是生物学与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故称为生物工程或生物工艺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的众多发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技术领域,它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来生产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或消除有害物质的技术。
生物技术给农业、卫生、制造业乃至人类自身带来巨大变化。生物技术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飞跃的机会。生物固氮技术将使农作物逐渐摆脱对外施氮肥的依赖,为农作物施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生物技术还带来大量新的高产优良农作物品种,一些具有高产及新的抗虫害能力的水稻、小麦、玉米、甘蓝等农作物已大量推广种植,上了人们的餐桌。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困绕着人们,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和生存。生物学家们正在尝试运用生物技术开发出能够将植物中的纤维素降解进而可以转化为可以燃烧的酒精等新能源。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的植物纤维素资源,这项技术的突破有可能成为能源技术的新方向。
生物技术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医学方面。由于基因工程师已经掌握了基因剪切、拼接和重组技术,因而有可能在生物体内取出有害基因,加入有用基因,生产出新的药物,创造出新的诊断医疗方法。专家们认为,基因工程在今后几年内,将有可能制造出治疗癌症、心血管病以及其他顽症的药物。基因技术还可能被用来增强智力。例如,缺乏数学能力的父田可以物色使基因携带者天生具备超常数学禀赋的基因,并在产前把这些基因注入孕妇体内。另外一些父母则可能会通过选择基因,使他们的孩子获得诸如艺术、音乐气质、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天赋。
用“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生物防治取得进展。许多地方的鼠害、虫害相当严重,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是灭鼠剂、杀虫剂之类的农药太多太滥,破坏了大自然的“食物链”。例如,蝗虫吃草又被蛙所食,蛙被蛇所吞,而蛇又成为鹰的食物;草——蝗——蛙——蛇——鹰,这一连串相继而食的关系就叫做食物链。如果鹰、蛇、蛙被大量消灭,煌虫就会泛滥成灾。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够传递给下一级的能量,大约只有10%,即前一级“消费者”摄人物质能量总和为后一级的十倍,不然的话,后一级“消费者”就要处于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种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又称为“十分之一定率”,营养级能量依次递减,行成一个底部宽,顶端尖的“生态金字塔”。例如,老鼠(前一级消费者)被农药毒死了,老显的天敌猫头鹰(后一级消费者)吃了中毒的老鼠而死,按照“十分之一定率”,老鼠的数量总比猫头鹰要多得多。如果不注意保护猫头鹰、黄鼠狼和蛇这些鼠害的天敌,老鼠就会迅速繁殖。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既杀历了害虫,又株连了“天敌’。最终,化学农药散发到江湖海洋中去,使全球食物链受到了严重影响。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设法改进化学农药并节制使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用天敌”来控制害虫。据报道,南太平洋地区利用寄生虫有效地控制了水果害虫落叶夜娥。巴布亚、新几内亚用寄生蜂成功地防治香蕉弄蝶(香蕉弄蝶幼虫使香蕉落叶)。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经过大量试验,发现有一种线虫对付香蕉甲螟虫特别有效。他们已将生物防治工作推广到包括对杂草如含羞草和水葫芦的防治。
近年来,我国的生物防治事业已进入了长足发展时期,无公害生物源农药的研究开发和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呈现出喜人局面。“八五”期间我国已有45种生物农药和优势种天敌完成了中间试制,其中约有15种生物农药完成了农药登记。据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统计,到1995年我国生物防治面积已经达到2000万公顷。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所共同发起的1995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我国著名的生防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所邱世邦教授在会上说:“发展生物防治技术,能降低防治费用,减少农业投入,而且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10.4 “害虫不宜除尽”与“防止生物灾害”
20世纪以来,全世界已有75%的农作物品种绝迹;家畜家禽中近半数已经绝种,剩下品种中的1/3在20年后也将绝迹。这种情况恰恰是现代技术进步的副产品:人们为了追求最高的效益和产量,总是喜欢把力量花在效益最高的品种上,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品种被抛弃。一些新的作物已经大规模地取代了传统的和野生的作物。到1990年,新品种作物已经覆盖了全世界1/2的麦地和稻田。今天,美国1/3的大草原只种植一种小麦。已知全球食用植物5万种左右,但是人们只栽种大约其中的150种。单一种植和集约化农业的趋势,使人类有可能受到突发灾难性病虫害的威胁。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世界观察统计表》来看,在已知的大约4000种家禽家畜中,有1000种面临绝种的威胁。美国大规模饲养的鸡几乎全都是胸脯肉很厚的鸡种,因为过肥,他们其实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如果没有人工授精,这种肥鸡在一代之后就会消逝。西方绿色技术革命的消极作用是消灭了成千上万物种。物种的多样性是保存与发展之间的桥梁。假如我们不能保护剩下的这些物种,我们就是在拿未来和我们的子孙作抵押。
众所周知,使用农药防治害虫,在一定范围内,农药的用量越大,害虫的死亡率就越高,可是,当药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再增加药量,害虫的死亡率也不会继续升高了。其实,根本没有理由非要将害虫彻底消灭,实际上害虫是消灭不了的。我们所说的“害虫”,在另一环境中也许是“益虫”;我们所说的“益虫”,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也许变成了“害虫”。生物与人类、与环境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某一害虫专以农作物为食料。一旦某一害虫的数量过于稀少,就会使制服它的天敌难以正常繁殖,从而扰乱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那些原来处于潜伏状态或者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除恶不宜务尽,在害虫不再践踏庄稼,不再占优势的情况下,对其网开一面,辟出一块“保护区”,以利保持生物界的生态平衡。
10.5 生物战争前景可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浸华战争中,使用了鼠疫及其它细菌,残害了不少中国人。日本的生物部队“731”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为世人所诅咒。
埃博拉病毒在扎伊尔的爆发流行,迫使人们对该国的许多地区进行了隔离,直至该病停止流行。1992年10月,日本奥姆真理教信徒的首领麻原晃及其40名信徒流窜到扎伊尔,诡称是帮助治疗埃博拉病毒受害者。这一团伙的真正意图很可能是获取病毒样本,并倍养它们,以便日后使用它们进行生物战。
1995年5月5日,奥姆真理教信徒在东京地铁里施放了神经毒气沙林,结果造成12人死亡,5500人受伤。日本是世界上安全的国家之一,但却发生了这类恐怖的事件。深受东京地铁事件之害的数干人之所以没有死亡,是因为恐怖分子施放的毒气沙林为不纯的混台剂。沙林最初是由德国在30年代研制开发出的,仅一小滴沙林在皮肤接触或吸入其烟雾后数分钟后,便能致人于死地。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1997年8月13日文章:“美国国防部展示生物战争的可怕前景”的报告。这份美国国防部的报告重点是能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特定“新的生物制剂”剪微生物的若干生产技术,其中包括:把良性制剂改用于生产毒素、毒液或生物调节剂;采用改变了免疫性的制剂,使传统的鉴定、检测和诊断手段不起作用;能使抗菌素以及传统的疫苗和治疗方法失去作用的病原体;能在雾气扩散条件下性质稳定的病原体。
从毒素或其他致命剂中分离出一个基因,将其嫁接在此前并非致命的、孢子状的细菌上。此后这种孢子能保护该致命剂,使之不受典型环境的影响而削弱。该报告推算,使病原体的衰变率由每分钟5%降低至每分钟0.5%,就能使其在战场上存活时间超过两小时。
报告说:“另一种技术是将毒素或病毒装入微胶囊中加以保护。”胶囊可设计成能被受害人群吸入的微粒状,而只有在肺中,胶囊外壁才会分解,并释放出病原体。这种方法能使有毒物质在体内生成或扩散,使诊断和治疗变得困难。这份报告还预言,细菌、立克次氏体和真菌可能被用于造成具有“新效果”的传染。
11 生物入侵
11.1 何谓生物入侵
外来生物入浸也简称外来种入侵。入浸种定义为:①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进到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非原产地区;②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③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明显变化,或给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11.2 生物入侵酿成灾难
澳大利亚本来不产兔子,1859年,好事的移民从英国带来了12只欧洲野兔。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澳大利亚没有鹰、狐理这些天敌,与兔子生态位相近的小袋鼠对它们也没有竞争能力,于是它们开始了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到了1907年,兔子已遍布整块大陆。由于兔子和牛羊争夺牧草,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人们想尽了办法,筑围墙、打猎、捕捉、放毒等等……兔灾仍然无法消除。后来生物学家从美洲引进了一种靠蚊子传播的病毒,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是美洲兔,能在美洲兔体内产生黏液瘤,却不致命;但是它们对于欧洲兔却是致命的,而且对于人、畜和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完全无害。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蒙大拿州在弗拉特黑德河里放养从外地引进的糠虾,希望这种虾能成为河里畦鱼的食物。但糠虾是河里浮游动物的杀手,而鲑鱼苗以浮游动物为主食。结果,鲑鱼大量减少,依靠鲑鱼为食的鹰、鸥、水獭、狼和熊的生存也面临危机。在农业方面,生物入浸也造成不小损害。农业病虫害有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等,农业杂草有海草,“飞机草”则成为典型的畜牧业害草。和飞机草一样,薇甘菊、豚草、小白酒草等恶性杂草还可以分泌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在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经有13000多平方公里的马尾松林枯死。美国白峨在浸入我国后,仅辽宁省一地就有100多种植物受到危害。
薇甘菊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菊科草质藤本植物,由于其生长极为迅速,繁殖力极强,扩散速度极快,控制也就极其困难,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薇甘菊的英文名叫Mile-a-minuteweed,翻译成中文就是一分钟一英里草。1英里等于1.632公里,这个名字是个什么概念,大家可想而知。薇甘菊产生蔓生茎,攀缘并缠绕其他植物,可使成片树木枯萎死亡,可以说所到之处别无他草。薇甘菊在1919年已在香港出现,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浸到深圳,当时深圳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薇甘菊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90年代以来,由于薇甘菊已适应了深圳的自然环境,加上深圳市正在进行快速建设,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便给了薇甘菊可乘之机。现在薇甘菊正在迅速向珠江三角洲扩散,分布面积正急剧扩增,目前已造成危害的林地面积4万余亩。深圳内伶仃岛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岛上生长着600多只猕猴以及穿山甲、蟒蛇等重点保护动物,这些猕猴依赖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和乔木为生,但是目前,薇甘菊覆盖了全岛7000多亩山林中的40%~60%的面积,猕猴面临着严重的食料短缺局面。
水葫芦也叫水浮莲、水凤仙、水荷花等,学名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莲属植物,原产南美,现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大约于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省市。水葫芦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水塘中,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通常自由漂浮于水面。其无性繁殖速度极快,在适宜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一新植株,也能开花结实产生种子而进行有性繁殖,一支花大约结300粒种子。一亩水面的水葫芦约有13万株,合18~25吨。水葫芦引入滇池以后,由于滇池水质过肥,水葫芦“疯长成灾”,以至于滇池内连绵1000公顷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
豚草包括普通豚草和三裂叶琢草,属菊科、豚草属,原产北美。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15个省、市,并形成了沈阳、南京、南昌和武汉4个扩散中心。据对沈阳等8城市的荒山、河滩、铁路公路两旁等多种栖息环境调查,豚草对禾本科、菊科等1年生草木植物有明显的排挤作用。在豚草发生区,昆虫的多样性显著降低。除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外,豚草花粉还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致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给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大米草是我国20世纪60~80年代分别从英美等国引进的用于保护滩涂的植物。30多年来,经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繁殖扩散,在我国北起辽宁省锦西、南到广东省电白共80多个县(市)的沿海海滩上均有生长。在福建省宁德,大面积、高密度的大米草破坏了近海生物栖息环境,使沿海养殖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与海带、紫菜等争夺营养,使其产量逐年下降;堵塞航道,影响各类船只出港,给海上渔业、运输业甚至国防带来不便;影响海水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与沿海滩涂本地植物竞争生长空间,致使海滩上大片红树林消失,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松突圆蚧“隐藏”在进口的杉材中潜入我国,先是在广东省沿海,随后扩散至华南、华东并向北蔓延,其所到之处松树连片枯萎死亡,到20世纪90年代初蔓延达72万公顷。还有一种原产美国的湿地松粉蛇,1988年随进口的一批松树德条传入我国,此后便四处“安营扎寨”、蔓延扩展,节人防不胜防,1996年统计已损害松林27万公顷。20世纪70年代美国白蛾潜伏在交通工具中进入我国,这种白娥有贪婪的胃口,能咀嚼几乎所有的绿色乔木,现已在辽宁、山东、河北、陕西、天津、上海等省市发现。
最典型的外来物种入侵例子是紫茎泽兰引发的生态危机。飞机草与紫茎泽兰均属菊科、泽兰属,原产中美洲,大约于解放前后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我国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的很多地区,并以很快的速度向北推移。
20世纪80年代紫茎泽兰入侵我国云南凉山州,并迅速向北蔓延,这种草给当地畜牧业和生态环境酿成的绿色灾难。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可佳(2001年10月31日)报道:1990年四川凉山州首次发现紫茎泽兰。面对这个来自遥远的东南亚,经云南进入四川凉山地区的陌生野草,开始人们并没理会,它厚厚绒绒的绿叶,开着像蒲公英一样的小花,长得飞快。绿色嘛,多一种植物岂不更好?可是人们没想到,就是这个动听的名字给当地人带来了多大麻烦。由于一开始忽略了它的入浸,没过几年,它已漫山遍野,犹如万马千军扫荡了全州十几个县的山林和草场,它所到之处,原有植物均被“排挤出局”,牛羊喜吃的草类均告消失,只有柴茎泽兰惟我独尊。当人们发现羊吃了这种草很快掉毛、生病,母羊不孕,并接二连三死去的时候,想要根除,却为时已晚。那时,云南省也已经意识到紫茎泽兰的危害,每年拿出80多万元消灭紫茎泽兰,但无奈它疯狂生长。
紫茎泽兰(当地人斥之为臭草)搞得凉山州1996年一年就减产6万多头羊,畜牧业损失2100多万元。盐源县自发现紫茎泽兰后的5年死掉15213头羊。还处于极度贫困中的彝族乡亲们不甘心自己的牛羊就这样束手就擒,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出来拔草,然后扔到公路上晒死。可是拔草的人都头疼头晕,有的还被毒倒了。但是人们仍不愿意用农药,因为那样或许能杀死毒草,却会伤及牛羊。不到10年,这个外来物种就覆盖了凉山州15个县,仅剩两个海拔2500米以上的县没有受害。
1997年,凉山州政府为消除紫茎泽兰专门发文件,动员全州干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全州到处书写标语,散发材料,乡村广播和州电视台、机关和学校到处都在讲紫茎泽兰的危害,各县提交防除计划,每年冬春紫茎泽兰开花前全州机关干部和群众齐上阵,挖除烧毁。人们想出各种除草方案:以人工植被替代;建立隔离带防其扩散;从西藏引入吃泽兰的食蝇;在灾区栽速生按树抑制毒草生长;寻找其可利用的价值,捉其消灭。但几年过去,除草成果几乎看不到,反倒是拔它的人头晕;用它垫圈,牛的脚发炎溃烂;用它沤肥,土壤慢性中毒。最糟的是这种草越拔长得越快。现在紫茎泽兰还在以每年30公里的速度向北挺进。“我们最终会拿出攻克办法的,”当地的畜牧专家们仍有信心。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说,紫茎泽兰是最典型的外来物种入侵引发严重生态危机的例子。对于这些有害生物,如果早有防范知识和意识,在其刚刚露头时就清除,不会如此艰难。目前,同类问题在我国各地都有,在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恢复植被中更需普及相关知识,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本地植物和鱼类,避免单一物种种植和养殖,才能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11.3 防止生物入侵
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入侵的严重区域包括了重要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外来物种往往在这些地方“登陆”,遇到适宜环境条件后扩散。被破坏严重的森林、草场,也使外来入侵者“有机可乘”;而那些物种多样性较低、生态环境较为简单的岛屿、水域、牧场由于天敌数量少,外来种也容易得势。异地生物入侵的通道可以说是海陆空均有,海路为主。全世界每年远洋集装箱运输量已超过1亿个标准集装箱,亚洲虎斑蚊就是通过日本出口旧轮胎的集装箱在美国登陆的。全世界1625艘远洋货轮每年吸入、排出压舱水30万立方米,其中相当多鱼类、虫子、浮游生物、蟹类、贝类漂洋过海免费旅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褐树蛇进入飞机货舱到达关岛之后,已经毁灭了当地18种鸟类中的9种。
外国病虫害流入我国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大宗动植物(鸡鸭牛马等畜禽及花木)或动植物产品(肉类、水果、蔬菜)进口;二是邮包中携带害虫或虫卵;三是旅客随身携带的物品。目前,前两条危害不大,物品在出境国都做过检疫,入境前也有正规的申报检疫制度和检疫手段。问题多出在旅客随身携带的物品上。
为了防止异地生物入侵,专家建议:首先,检疫部门、生物学家、农学家和其他有关专家相互合作,把他们各自的发现和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料库,对所有感兴趣者开放,从而动员社会上更多的人投入这一工作;其次,进口异地生物,不管是鱼类、植物或是家畜,必须首先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对当地生物种群无害之后才能引进;再者,政府应当鼓励有限使用当地生物种类。新闻媒介应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宣传,让旅客能自觉遵守,不带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土壤等出入境,必须带时,要事先申请,经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批准。国家有关部门也应作出相应的规定,旅客入境时,必须对自己所携带的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进行申报,主动接受检疫,必要时还应提供产品出境国的检疫单。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提出,第一要谨慎引种,引种是柄双刃剑,必须加强对引进物种的管理,不能检了芝麻丢了西瓜,正如《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指出的那样,“每一缔约国应尽可能并酌情防止引进、控制或清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第二要查清我国现有的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及危害状况;第三要加强对已知的主要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及综合治理工作。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因此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该是全面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各个层次都要实行保护,保护的着眼点不是孤立地保护某个品种和物种,而必须连同生态环境和景观一起保护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是由生物和环境的制约关系决定的;二是对生物多样性中的每种植物、每种动物、每种微生物都要保护,而不能破坏其生物链的平衡,要做到协同保护、相互共生;三是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这就决定了必须全球一致行动。目前,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经济实力则在发达国家,如果二者不能携手共同行动,则生物多样性保护则是一句空话。这即是“地球为一整体”的全球观点。
12 关注自然保护区
12.1 祁连山还能支持多久
连绵的祁连山面师严重形势:沙漠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业区推进,雪线向山峰推进,污染向河流推进;导致植被覆盖减少,森林面积减少,降雨量减少,径流量减少,冰川储量减少。
林线后移。林地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519万亩减至目前的21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初的22.4%降低到现在的14.4%;浅山区近7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已荡然无存,残留的森林已退缩远山地带,并呈不连续的块状分布。
水土流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祁连山区毁林开荒的面积近百万亩;山区载畜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70余万头(只)发展到现在的180万头(只),水源涵养林中的489万亩灌木林和森林被作为草场放牧。林牧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冰川雪线退缩。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观测证实祁连山的冰川大部分处于退缩状态,而且退缩速度在加快;1956~1976年,东部冰川的平均退缩速度为16.8米/年,中部冰川为3.3米/年。另据甘肃省水文观测,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出山径流量逐年减少,已由解放初期的78.55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67.42亿立方米,减少了14.17%。
荒漠化加剧。由于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出山径流量的减少,河西走廊水资源的吃紧,在河西走廊北部便出现了沙漠步步进逼的景象。风沙线平均每年前移8~10米。而近30年来,处在河西地区沙漠前沿的绿洲,因为水源枯竭和风沙进逼而弃耕的农田约190多万亩,600多万亩耕地还在遭受风蚀沙害,风沙线上的679个村镇时刻在流沙埋压的威胁之中。提出“再造一个河西”的人们,以及要实施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的河西诸地区,应当首先清醒祁连山可供水源的枯萎,将可能断送“河西”前程。
12.2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伤害严重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太保”)始建于1965年,是我国首批建立的、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太保”位于秦岭山脉中段,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4.5公里。秦岭主梁从保护区通过,区内形成了明显的南、北坡。南坡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北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然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发源于太白山的黑河、石头河、渭河支流等河流及其支流,密布于保护区内及周围地区,不仅为生物资源提供了较好的水文环境,而且是关中、陕南灌溉和西安市用水的重要源泉。
“太保”地处陕西省周至、眉县、太白三县交界处。前些年,三县一些机关单位无视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政策、法令和条例,在“太保”区域内乱砍滥建、非法进行旅游开发,保护区遭遇着严重的伤害。周至县内有“太保”的羚羊保护场、血雉保护场、太白红杉保护场、秦岭冷杉典型林分保护场、自然垂直景观保护带和万泉沟、龙洞沟大熊猫分布带。
据《中国绿色时报》(1998.7.23)报道:1995年周至县与田畛子村村委会主任、太白山旅游服务部(周一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与后畛子村合办)总经理王某某组织人员大张旗鼓地在“太保”核心区伐树471株(其中包括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太白红杉48株),折合107立方米;修路15公里,破坏植被10000多平方米。太保遭劫,震惊了社会各界。原林业部及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均对此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指示一定要坚决查办到底。1998年4月,陕西省太白县人民法院对涉嫌破坏“太保”案的犯罪嫌疑人(之一)——王某某明做出了“有期徒刑8年,罚金3000元”的一审判决。然而,当记者走进破坏现场时,心情沉重。记者一行4人从案发现场退下山来,在“太保”核心区边缘,猛然发现一松一杨、根径在40厘米左右的两裸大树横卧在溪水之上。从崭新的伐根和尚未干枯的枝叶判断,作案时间不过两天。在破坏“太保”案沸沸扬扬、查办风声正紧的时候,这分明是一副“能奈我何”的架势!面对又一破坏现场,记者们心疼地连连叹气、无奈地摇头……
12.3 珠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成立于1988年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西北部,其中海拔8848米的珠峰为世界最高峰。这里典型的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高地自然地理区域特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该地区还被称为“物种基因库”,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47种。
1998年2月,科学家们在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的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后指出,这里仍是世界上除南、北两极外最干净、受人类活动破坏最少的地区。
在海拔5400米以上的珠峰脚下,看到数百只岩羊在倘徉觅食;在藏南最大的内陆湖周围,成群的藏野驴在奔跑,黑颈鹤在悠闲地戏水;被称为“美佳天下”的嘎玛沟,茂密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
保护区根据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特点、重点保护对象的分布状况及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为核心保护区、科学实验区和经济发展区。核心保护区占整个保护区的三分之一,在此区域内严禁开垦、采伐、打猎、采药等活动,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12.4 值得推广的“草海”环保路
当珍稀野生植物禁采、国家划出保护区后,赖以为生的贫困山民问道:“国家保护植物,那么谁来保护我们?”一个对自己能不能生活下去都没有信心的人,去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这究竟有多大可能?在这种条件下,为养家糊口而导致的毁林开荒、乱捕滥猎又怎能禁止得住呢?
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中,始终存在着自然保护与农民生活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最大障碍。
几年前,面对在保护区内居住的近两万贫困农民,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把扶贫引进自然保护之中,强调村寨经济与自然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帮助农民转产脱贫,明显减轻了人为经济活动对整个草海生态环境的压力。得到扶持的农民从此变对立为合作,成为保护草海的重要力量。
草海是贵州高原最大的淡水湖,光能资源丰富,水中浮游动植物和水生高等植物繁多,为鱼类、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是我国特产黑颈鹤等数十种珍稀鸟类越冬的重要栖息地,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随着保护区的发展,乡民与禽鸟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日渐尖锐。
1985年,草海自然保护区成立。管理处的20多名工作人员旋即投入繁重的宣传教育、保护管理等多项工作。几年辛劳下来,滥杀鸟类之风大为收敛,但制止不了农民毁林开荒、开垦沼泽、滥捕鱼类的行为。这令草海的管理者不得不深思:要唤起这些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村民的环保意识,管理者到底还应该做些什么?
如何化解人与鸟的矛盾,1993年在贵州省环保局、草海保护区管理处和国际鹤类基金组织的共同磋商下,“村寨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村寨发展计划”一方面利用小额赠款有条件地帮助最贫困的农户;另一方面利用有限的资金,通过有效地管理,方便村民借贷,扶持村民生产自救。
其执行方式为:选择贫困村民3~5人组成一个渐进小组;渐进小组成员进行项目选择,通过培训后填写事业计划书,即可得到无偿赠款50美元;然后从事生产经营达到1000个工作小时以上,产生利润并按时填写事业报告书者视为成功小组,再赠50美元,其中25美元用作发展小组事业,25美元作为村寨发展信用基金。按照有关协定,每成功一个渐进小组,国际鹤类基金会和国内分别配套给100美元、33美元赠款作村寨发展信用基金。4年来草海周边已组成400个渐进小组,成功率达99%,累计获村寨发展信用基金62568美元,折合人民币50.68万元。这些基金不仅解决了农民在转产中的燃眉之急,而且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催化剂,使不少人家走上富裕之路。
在扶持村民的同时,“村寨发展计划”要求农民对草海尽保护义务。村民必须接受以下培训: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什么要保护鹤类及赖以生存的湿地;大家在保护区内不应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村民必须履行每人每年种树10株或栽芦春花100株以及阻止和举报破坏草海资源的行为等义务。科学监测表明,这几年草海的水生植物、浮游植物逐渐增多,每年到此越冬的候鸟多达十余万只,其中近30种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世界上仅存的1000只黑颈鹤,有半数每年来到草海,草海成为世界最佳湖泊观赏鸟区。
草海在保护中首先解决扶贫,走出了一条适合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突出了自然保护与村寨经济的协调,强调了农民在保护中的地位。
13 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带”
我国整个地势以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为核心,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宽广的大陆架与太平洋的大洋盆地相衔接。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不仅有雄伟广袤的高原,纵横绵延的高山,茫茫无垠的沙漠,更有极目干里的盆地、平原、草原,以及岗峦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各种地形既相互交错,又井然有序。
我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南北纵跨纬度60多度,总的热量趋势是自南而北递减,湿度则由西北至东南渐增。从北到南有5个不同的热量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由东南向西北则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4个不同的水分生态区。
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里,不仅具有气候方面的差异,同时在土壤类型和动植物组成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别。这些过渡地区和水分生态区交叉点在人为的干预下最易演变成为“生态环境脆弱带”。
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空间范围和脆弱程度,在全球都有明显地增长。生态环境脆弱带可定义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或能量体系、或结构体系、或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两边延伸的“过渡带”。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带的脆弱程度以及发生的频度,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范畴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带主要有:
森林边缘带 由于森林边缘所承受的环境应力及社会经济应力,不同于森林内部,亦不同于非林地的自然环境,因此该边缘带的形态及演化常常是生态环境质量评定的敏感点。
水陆交界带 由于液相物质与固相物质的互相交接,出现了一个既不同于水体,也不同于土体的特殊过渡地带,其受力方式及强度,以及频繁的侵蚀与堆积等使得这一交界带呈现不稳定的特征。
干湿交替带 从比较湿润向比较干燥变化的过渡地带。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热量水分平衡的状况及其组合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与此相应的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地表景观等均具有脆弱程度较高的特点。
沙漠边缘带 沙漠内部与非沙漠农牧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形成了明显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它的移动和变换,反映了各种综合作用的共同结果。
城乡交接带 从城市向农村的过渡地带。由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形态、供需关系、物质能量交换水平、生活水准、社会心理等因素,使得这一过渡带的时空变化,总是表现着十分迅速和不稳定的特征。
农牧交错带 由于生产条件、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目标的不同,在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的衔接处,形成了一个过渡的交叉带。在这个过渡带中,由于人类对牧草地的过度开发,形成了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前提。
梯度联结带 主要由于重力梯度(高度)、浓度梯度、硬度梯度(抗侵蚀能力)等的明显存在,产生了在侵蚀速率、坡面形态变化等的过渡区,它们在生态环境的系统稳定性上显得十分脆弱。
14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太环境
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8%,但分布地区却占全国面积的50%~60%。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大部分处于热带和水分生态区的交叉点,极易成为“生态环境脆弱带”。
从东北地区到大西南的爱辉——腾冲线两侧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呈带状分布的过渡区,也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问题突出,形成了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蚀沙化严重区。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草场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发展,西部阿拉善地区的沙尘暴日益严重并逐年向南推移。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区,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近年来,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植被破坏日趋严重。晋、陕、蒙接壤地区历史上曾是林木茂密、水草丰美的地区,经过历代大规模的开垦和长期战争的破坏,到20世纪初这里植被破坏已相当严重,导致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特别是近些年在能源开发建设中忽视了环境保护,使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广西、云南等省区地处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高原,山多地少,土层瘠薄,土壤极易流失。这里居住着2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为生存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使植被受到破坏,沙化速度加快。
生活在川滇两省横断山脉的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耕地不足,不得不在坡度20度以上的陡坡地段垦种。雨季降水量大,岩石疏松,造成滑坡、泥石流灾害。在川西北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山峡谷区25度以上的坡地占耕地的47%。由于坡耕地多,坡度大,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60%。
15 我国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野生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按其主要保护对象可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五个类型);野生生物类(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自然遗迹类(包括地质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国家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同年,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1963年中国第一个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蛇岛自然保护区建立。1995年国务院批准林业部颁布《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这是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管理方面的第一部法规。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中国政府相继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组织。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于1995年第四季度开始试点,1996年全面实施,主要在以下几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云南西双版纳、江西都阳湖、陕西秦岭的佛坪、周至、朱脊粱、太白山、湖北神农架。在自然保护区中,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贵州梵净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博格达峰、内蒙古锡林郭勒、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鼎湖山、盐城、茂兰、浙江天目山1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六处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水禽湿地。
“九五”期间,我国的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九寨沟等19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扎龙、向海、鄱阳湖、东洞庭湖、东寨港、青海湖及香港米浦等7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此外,九寨沟、武夷山、张家界、庐山等多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与文化遗产。
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12989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1个,省级526个,市级269,县级585;珍稀濒危动物繁殖场14025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86个,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和单位215个,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2个。
据悉,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复泥河湾等17处自然保护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次新确定的1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遍及14个省、自治区。它们分别是河北阳原县蔚县泥河湾保护区、河北蔚县涿鹿县小五台山保护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辉河保护区、内蒙古兴安盟图牧吉保护区、吉林省龙井市天佛指山保护区、黑龙江挠力河保护区、浙江磐安县大盘山保护区、江西铅山县武夷山保护区、湖南炎陵县桃源洞保护区、广东博罗县象头山保护区、广西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县的大明山保护区、海南乐东县和东方而尖峰岭保护区、四川平武县王朗保护区、四川彭州市白水河保护区、西藏察隅县慈巴沟保护区、甘肃民勤县连古城保护区、宁夏同心县罗山保护区。至此,我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188个,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的46%。这些自然保护区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初步形成。但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薄弱,不少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管理保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有的以生态旅游、生态建设为名,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律法规,在保护区内乱上开发项目,破坏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今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将从重发展速度向重建设质量转变,坚持抢救性建区与提高保护区质量并重的原则,严格执法,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16 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来源于1971年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委员会一项主要议题的决议。生物圈保护区的特点:首先,它是受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它可以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它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第三,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和娱乐活动的“缓冲区”以及外层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可供研究者、经营者和当地人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这个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我国1972年参加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并于1978年成立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目前,我国的卧龙、长白山、鼎湖山、梵净山、武夷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和盐城9个自然保护区已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1996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获得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委员会授予的“国际公园成就奖”,这是我国有关组织首次获得该奖。1996年8月2日,东亚及南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有效管理研讨会在四川九寨沟召开,会议总结和推广九寨沟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经验。九寨沟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效益并存的管理经验受到世界环保界的广泛关注,九寨沟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典范。
17 全国第一批生态示范区
为了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自1995年以来,我国进行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工作。其目标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组织、积极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确保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1995年,发布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9年,完成了对第一批33个试点单位的考核验收。
北京市延庆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辽宁省盘锦市、辽宁省盘山县、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沈阳市苏家屯区、吉林省东辽县、吉林省和龙市、黑龙江省拜泉县、黑龙江省虎林市、黑龙江省庆安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二九一农场、江苏省扬中市、江苏省大丰市、江苏省姜堰市、江苏省江都市、江苏省宝应县、浙江省绍兴县、浙江省磐安县、浙江省临安市、安徽省池州地区、安徽省杨山县、江西省共青城、山东省五莲县、河南省内乡县、湖北省当阳市、湖北省钟祥市、湖南省江永县、广东省珠海市、海南省三亚市、银川市广夏征沙渠种植基地、乌兽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等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柳德宝.SOS:生物灭绝正在发生,科学生活,1995年5期
2.葛药,海豹——IFAW的象征动物,生态经济,1998年2期
3.娄长春译,恐怖之源——生物武器,世界科技译报,1997.11.5
4.丁松虎,陈宗立,加强祁连山的保护,刻不容缓,光明日报,1997.10.4
5.李立,草原环保路,法制日报,1997.12.6
6.李文华,赵献英著,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