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人不败的底线
18270600000010

第10章 底线九两手策略:既有软招,也有硬法

导读

做人高手的奥妙正在于:以柔克刚。有些人一味地以硬碰硬,企{L-End}图通过重拳猛脚把对手打得体无完肤,跪下求饶,此为不知做人真谛之人。真正的高手,是时时打出太极拳,你攻他闪,你进他退,你追他跑,直到把你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然后再拿出杀手锏,治住你的要穴,让你动弹不得。此等功夫,即软硬结合之妙。

第一节 以柔克刚,四两也可拨千斤

为人处世不能简单粗暴,而应学会从大处着眼,以柔克刚。这好比: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有句俗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话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为人处世更需善于以柔克刚。

光武帝刘秀带兵打仗时,有的将领在昆阳城上望见王莽的军队人马众多,全都心惊胆战,忧虑后方的妻子儿女,想分别返回原来驻守的城池。刘秀这时不但没有杀一兵一卒,反倒非常冷静地对将领们说:“现在士兵和军粮都很少,而外敌强大,合力抵抗他们,还有打胜的希望,要是分散,势必全都难以保全性命。而且现在主力不能前来救援,昆阳一旦被攻破,各部也将被消灭,现在怎能不同心同德,共建功名,反而只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儿女和财物呢?”将领们被刘秀说服了,就定下心来继续跟着刘秀作战。大凡刚烈之人,其情绪颇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丧失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便是刚烈人的优点,恰恰也是其致命的弱点。

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应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事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闹砸。反倒是过犹不及,悔之晚矣。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爆之人,则会是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濛濛,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又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孙子兵法有一招叫“以柔克刚”,讲的是要想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没有比“低声下气”更好的了。对方愈是发怒,你愈应镇定温和;愈是紧张的场合,愈应保持冷静头脑。如果做到这点,你一定能发觉对方因兴奋过度而显示出的种种弱点,从而能一一加以击破。马辛利任美国总统时,一项人事调动遭到许多政客的反对,在接受代{L-End}表询问时,一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粗声恶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但马辛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委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愧万分,其实不等马辛利总统解释,那位议员已被他折服了。

也许你以为马辛利总统是个“没有脾气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个脾气极大的人,只是他有一股比脾气更大的自制力,能将脾气暂时压住。“以柔克刚”还{L-End}表现在特定人物和特定场合的迂回,而不是以硬碰硬,以刚克刚。好比走路,时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果面前横了一块大石头,你究竟是搬开它,还是绕开石头再往前走?搬开“石头”要用多大力气,自己是否对付得了?绕开它,路程又远了多少,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这一系列问题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权衡,才能得出结论。

多设想一下在你行进的路上可能会出现多少“石头”,而自己怎么做个“弯弯绕”,胸有成竹地一一绕过它们快速前进。做人办事不能简单粗暴,而应学会从大处着眼,以柔克刚。这好比: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第二节 敢于以“恶”碰恶

有些时候,有些人硬拿不是当理说,目的就是“宰人”。所以,面对对方的野蛮粗俗和无理的冲撞,必须以“恶”碰恶,据理力争,绝不能迁就软弱。你要是此时还一副老实相,那就会付出比一般人更大的代价。小周出差去北京,刚下车便有人叫站,说他们的旅店在什么位置,什么级别,有什么设施,说得天花乱坠。小周信以为真便先付了押金,谁知他跟随叫站人到了那一看,全不是那么回事。什么星级,什么现代设施,只不过是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不开灯连点光线都没有。

小周很懊悔,也很气愤,他问叫站人:“怎么这么差的条件,这不是骗人吗?”

老板不高兴了,看了看小周,“谁骗你了,不是你自己来的吗!”

小周不服:“那是听了你们叫站的虚假之言,再说了,我自己来的,我自己照样还可以自己走呀,给我钱!”

“怎么地?”

老板样子很凶:“给你钱?你以为你是谁呀?这里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小周见这势头真有点害怕,想退缩以息事宁人,但心里不服,于是狠了狠心,决定拼出去了。

他学着老板的腔调吼:“你凶什么凶,你想怎地?这北京城,我不说来过十次,至少也有七八次了,我一点也不生。你别瞎叫;我想退房,要退房,坚决退房,不退我就给警察局打电话了!”

听小周要给警察局打电话,老板拨弄了一下算盘说:“退房可以,但要交五十元钱的手续费。”

小周一听可退房自然高兴,但平白无故地要扣五十元所谓的手续费又不甘心,便说:“那不行,如不是你那接客员把我骗来,怎么会这样?要怪只能怪你的接客员骗错人了。还有,我受你们的骗这笔账还没算呢!”

老板咬定了那五十元钱怎么也不肯松口,如此一来又僵住了。时光在慢慢地流逝,小周有点焦躁不安,想就此罢休。正在这时,外面又来了几位不知情的受骗者,小周及时送给老板一根软糖嚼,说:“老板,我看还是全返了吧,想你也是明白人,如果我一嚷,那几位还没登记的旅客必会自行告退,孰轻孰重,聪明的你不会不明白吧!”

最后老板在无可奈何中把钱全部退还给了小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不宜惹是生非,应尽量保持沉稳一些为好。但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有些人正是摸准了人们这一心理,才硬拿不是当理说,目的就是“宰人”。所以,面对对方的野蛮粗俗和无理的冲撞,必须以“恶”碰恶,据理力争,绝不能迁就软弱。你要是此时还一副老实相,那就会付出比一般人更大的代价。

冯玉祥任职陕西督军时,得知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冯玉祥把他们召到西安,责问道:“你们到终南山行猎,和谁打过招呼?领到许可证没有?”

对方回答:“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用不着通报任何人。”

冯玉祥将军听了,带着怒气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中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呢?你们不经批准私自行猎,就是违法。”

两个外国人狡辩说:“这次到陕西,在贵国发给的护照上,不是准许带枪吗?可见我们打猎已经获得贵国政府的许可,怎么是私自打猎呢?”

冯玉祥将军反驳说:“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打猎吗?若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难道就{L-End}表示你们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其中一个外国人不服气,继续说:“我在中国15年,所到的地方没有不准打猎的。再说,中国的法律也没有规定外国人不准在境内打猎。”

冯将军冷笑着说:“的确是没有规定外国人不准打猎的条文。但是,难道就有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吗?你15年没遇到官府的禁止,那是他们昏庸。现在我身为陕西的地方官,我没有昏庸,我负有国家人民交托的保家卫国之责,就非禁止不可。”

听着冯玉祥将军理直气壮、咄咄逼人的话语,看着他的凛然正气,两个外国人只好承认了错误。

由此可见,出于处世须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即便本来并不恶的人也得故意装出恶人的形象来保护自己。如果一脸老实相,看上去毫无保护自己的力量,恐怕就会惹人欺负,但是你一“恶”起来,效果也许就不一样了。俗话说:“鬼怕恶人磨”,你仅凭一副“恶”相就会使那些欲行不轨者退避三分了。

第三节 遇强示弱,遇弱示强

人不太容易改变自己条件的强或弱,但却可以以示强或示弱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有一个法则是值得人们参考的,那就是——遇强示弱,遇弱示强。“遇强则示弱”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地高于你,那么你不必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争强,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摧折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高,因此不妨示弱,好化解对方的戒心。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故意示弱,却是做人者必须修习的功夫。

有一位管理学院的系领导就很懂得“示弱”之法,他初任系主任的时候,有一位很有才能的同事经常找茬,出他的洋相,但他没有针锋相对,而是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他亲自登门找这位同事交谈,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最后说:“我本人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管理上,都缺乏经验,主持系里的工作,是赶鸭子上架,还望你尽力帮助。”他高抬别人,贬低自己,故意示弱,收到了将炉火熄灭的效果,那位教授后来不仅不再为难他,反而成了他的左右手。对妒恨自己的人,不但不能以牙还牙,相反要以德报怨,这是化解嫉妒的一步妙棋。

要使示弱产生积极效果,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有限,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等,{L-End}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应多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诉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好以及工作中诸多的困难,让对方感到“他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到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大庭广众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如:不少谢顶者利用自己的“秃”来{L-End}表示幽默。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是个秃子,却喜欢光着头说话。有人劝他戴上帽子,罗伯特回答:“你们不知道光着头的好处。我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我国著名演员葛优也谢了顶,但他从不加以掩饰,因为他有自己的“格言”: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示弱是强者在感情上体贴暂时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弱者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使你身边的弱者有所慰藉,心理上得到平衡,减少或抵消你前进路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团素。事业上的强者都懂得示弱。“遇弱则示强”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实力较你弱的对手,那么就要显露你比他“强”的一面,因为你若在弱者面前也示弱,正好引来对方的杀机,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

示强则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所以,这里的示强是防卫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示弱有时是一种高明的生活智慧,但若遇到居心叵测的人,一味地示弱却可能会弄巧成拙。面对客观情况,示强也是理智的生存哲学。有时,只有向对方展示自己强大的能力,才能避免对方错误地估计自己。

中国宋代名将王德用被任命为定州总管,率兵抗击契丹人入侵。为打败契丹,他日夜训练士卒,希望他们成为可用之才。过了一段时间,军容整齐,兵强马壮。恰好有个契丹探子来偷偷侦察,有人请求立马把他杀了。王德用说:“不用,让他看一下我们强大的军队,回去据实报告吧。”接着继续训练士兵仪式,故意让那个探子看。第二天,王德用又故意举行盛大阅兵,战士们都生龙活虎,精神振奋。王德用假装公开下令:“准备好干粮,听我的旗鼓行动,去征伐契丹。”那名探子听后,赶回去报告,说汉兵将大举进攻,吓得契丹王赶忙派人前来议和。

人性丛林里没有绝对的强与弱,只有相对的强与弱,也没有永远的强与弱,只有一时的强与弱,因此强者与弱者,最好维持一种平衡、均势。“遇强示弱,遇弱示强”只是其中一个方法罢了。

第四节 以“迂回诱导”敲开对方心扉

一个人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些利益。所以,当你想要劝说某人时,应当告诉他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则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后果,相信他定会为之所动。习惯于顽固拒绝他人说服的人,经常都处于“不”的心理组织状态之中。对付这种人,如果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绝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寻找与对方一致的地方,先让对方赞同你远离主题的意见,从而使之对你的话感兴趣,而后再想法将你的主意引入话题,而最终求得对方的同意。

一天,一位青年来到格林威治储蓄银行,要开一个户头。银行的职员艾伯森照例给他一些{L-End}表格让他填,有些问题他回答了,但有些他则拒绝回答。艾伯森之所以引起对方产生共鸣,并取得了信任,首先是因为他假设主顾去世后,一定会将存款依法转移给有权继承的亲友。这样的假设肯定是主顾希望的,所以主顾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对艾伯森的话{L-End}表示完全认同。这使得主顾与艾伯森之间在感情上趋于一致;其次,艾伯森又因势利导,若主顾去世了,银行必须将其存款转移到有详细情况的亲友那里,对此顾客同样做出了“是”的回答。在艾伯森说明情况后,青年改变了原来的不合作态度,还把有些要拒绝回答的问题告诉了他,并且在银行开了一个信托户头,指定他的母亲为受益人,还把有关他母亲的资料详细地告诉了艾伯森,因而使格林威治银行赢得了一名忠实的主顾。

那些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关键,一语中的。进行有效说服的一个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战术,不从正面入手。直接说服容易让对方产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从侧面打开缺口。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L-End}表团到达了西安。当时,东北军内“杀蒋”的呼声甚高,有的还扬言要闹事。一天上午,当周恩来应邀单身一人到王曲军官学校时,只见学校里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官,一个个横眉竖目,怒气冲冲,摆出一副吵架寻事的架势。

有人问周恩来:“蒋介石丧权辱国,罪大恶极,为什么不杀他?”“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又要捉他?”“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蒋介石,后患无穷”直到大家把话几乎说尽时,周恩来才大声说:“要杀,这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出乎意料的回答,一下子就把全场的人都怔住了。然后,周恩来给他们简要分析了西安事变以后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接着就谈为什么不主张杀蒋的问题,周恩来说:“诸位,在这种形势下,是杀好呢,还是不杀好呢?这要看杀他划算不划算,用你们东北的话说叫做够搂不够搂。够搂我们当然要杀,假如不够搂的话我们杀他干啥呢?比如我们今天杀蒋介石,明天就会冒出一个何介石、李介石,内战就会继续,中国就会灭亡。但若不杀呢,蒋介石在我们手里,我们就可以逼他抗日。前一回何应钦不是派飞机轰炸西安么?我们逼蒋介石写了个条子,这几天不是很安宁吗?看来蒋介石多少还有点用处,所以杀他不如不杀的够搂啊!”

“哗”地一下全场响起一片掌声。

但还有少数人没有解开心中的疑团,那位邀请周恩来的青年军官问道:“你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反蒋抗日的现在为什么又变了?”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和蒋介石打了十年仗,势不两立,现在为什么不趁机报仇杀了他是吗?”周恩来温和地说。

“对,是这个意思。”那位军官回答。

周恩来用深沉的语调说:“我们红军有位将军叫徐海东。他全家360多人,除了他,350多人都被蒋介石杀害了,很惨啊!这个仇够大吧,可这次他还是主张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对共产党人来说,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时全场的军人都感动了,随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只讲大道理,但并不是就可以不讲“理”,如果将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引人思索,让他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就能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将道理说明白。攻心说服最基本的要点之一,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被说服者信服。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L-End}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故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L-End}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第五节 捆硬柴禾要用软绳

面对一件棘手的事,你就要考虑如何化解他的冥顽和僵硬。所谓捆硬柴禾用软绳,把自己降到一个低下乞怜的位置,打动他心中柔软的部分,事情可能就好办多了。有时候,办同一件事,有的人能顺利地办下来,有的人却感觉难以办成。差别如此悬殊,原因不见得在他们的办事能力大小上,而可能是在方法策略或态度上。比如面对一件棘手的事,对手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就要考虑如何化解他的冥顽和僵硬。也许最好的办法是收敛起一切有棱角的东西,把自己降到一个低下乞怜的位置。所谓捆硬柴禾用软绳,就是找准他的突破口,打动他心中柔软的部分,事情可能就好办多了。

在经济大萧条时的美国某地,一个17岁的孤女在她寡母的支持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还是暂时试用。新年快到了,店里的工作特别忙,姑娘干得很带劲,因为她听经理对别人说有正式录用她的意思。这天她把柜台里的戒指拿出来整理。这时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他一脸愁容,衣衫褴褛。他用一种贪婪的眼睛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叮呤呤!”电话铃响了,姑娘急着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盒子碰翻了,六枚精美的钻石戒指落到了地下。她慌忙四处寻找,捡起了其中的五枚,可是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了。姑娘急出了一身汗。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知道了戒指在哪儿。

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久久地注视着她,终于,一丝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会在这里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能为你祝福吗?”

姑娘也立刻伸出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姑娘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她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本是一起盗窈案。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采用抓住盗窃者的方法追回赃物。但姑娘没有,她是用可怜的口吻,乞求盗窃者良心的发现,从而避免了一场纷争。不难想像,如果姑娘一旦声张,偷窃者肯定不承认。其结果,姑娘不但要赔偿损失,连那来之不易的工作也会因此丢失。

人皆有同情弱者之心,也都有在竞争中忽视弱者的下意识。以弱赚取同情在有些时候也能达到征服人的目的。而显示出自己弱于对方的一面,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对方的戒备和争斗,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顾客一边高声喊着,一边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赔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

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一点颜色?”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

争吵使人们分离,而和颜悦色不仅会赢得顾客,更会提升一个人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时有必要掌握这种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培养成一种心态和习惯。用软绳捆硬柴禾,结实、保险。

第六节 既要会忍又要能勃发

欲成大事者必须能屈能伸,什么时候“屈”,什么时候“伸”,这里面大有学问。一味隐忍不知勃发、不求翻身出头就会滑进无底的深渊。时机不成熟就贸然行动,会使隐忍的功夫和成果毁于一旦。

1805年和1807年的两场战役中,俄军被法军打得大败,实力大为减弱,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一世为重整旗鼓,与拿破仑展开了新的较量。他使用了新的斗争策略,以卑微的言辞讨好对方,处处{L-End}表现出退让的姿态,以屈求伸。为了对付英国,拿破仑极力拉拢俄国,所以亚历山大一见到他就投其所好:“我和你一样痛恨英国人,你对他采取多种措施时,我是你的一名助手。”

1808年秋,拿破仑决定邀请亚历山大在埃尔富特举行第二次会晤。这次会晤,是拿破仑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法俄两国的伟大友谊来威慑奥地利。消息传到俄国宫廷,激起了一片抗议声。但亚历山大却认为,目前俄国的力量还不足,还必须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应该“造成联盟的假象以麻痹之,我们要争取时间妥善做好准备,时机一到,就从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仑垮台”。

来到埃尔富特后,亚历山大恭言卑词,在两个星期的会晤中,与拿破仑形影不离。有一次,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带,而拿破仑把自己刚刚解下的宝剑,赐赠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装作很感动,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作您的友好{L-End}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您。”

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做好了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并且打败了拿破仑。事后亚历山大总结经验教训时说:“波拿巴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与之相较,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可以说是更胜一筹。在中世纪的欧洲,罗马教廷成了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政治实体。

1076年,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在矛盾激烈的关头,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抗亨利的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了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于1077年1月身穿破衣,只带着两个随从,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认罪忏悔。但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去拜见教皇。到了卡诺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当时大雪纷纷,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王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然后派兵把一个个封建主各个击破,并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和封邑,把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告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最后客死他乡。显然,亨利的“卡诺莎之行”是别有用心的。在他与教皇对峙,国内外反对声一片,特别是内部群雄并起,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能不惜受辱取得暂时的和解,以便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为再和教皇较量赢得喘息时间。结果,他胜利了。

古今中外的“先隐忍而后勃发”的策略,其关键之处是成熟时机的到来。时机不成熟就贸然行动,只会使隐忍的功夫和成果毁于一旦,让自己的目的暴露于敌人的火力之下。所以,不但“隐忍”是一种策略,而且连这一策略的使用也需要策略。

第七节 用得体的赞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赞美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对他人尊敬的一种{L-End}表现。恰当地赞美别人,会给人以舒适感,同时也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在沟通中,我们必须掌握赞美他人的技巧。赞美的过程,是一个沟通的过程。通过赞美,不仅得到了对方的欣赏和尊重,自己也享受了成功和愉快。

比恩·崔西是美国的一位{L-End}图书推销高手,他曾经说:“我能让任何人买我的{L-End}图书。”他推销{L-End}图书的秘诀只有一条:非常善于赞美顾客。一次,他出去推销书籍,遇到了一位非常有气质的女士。当那位女士听到崔西是推销员时,脸一下子阴了下来:“我知道你们这些推销员很会奉承人,不过,我不会听你的鬼话的。你还是节省点时间吧。”比恩·崔西微笑着说:“是的,您说得很对,推销员是专挑那些好听的词来讲,说得别人昏头昏脑的,像您这样的顾客我还是很少遇到,特别有自己的主见,从来不会受到别人的支配。”这时,细心的崔西发现,女士的脸已由阴转晴了。

她问了崔西很多问题,崔西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崔西开始高声赞美道:“您的形象给了您很高贵的个性,您的语言反映了您有敏锐的头脑,而您的冷静又衬出了您的气质。”女士听后开心得笑出声来,很爽快地买了他一套书籍。而且,后来,她又在崔西那里购买了上百套书籍。赞扬的效果在于见机行事、适可而止。内行的赞美还{L-End}表现为独具慧眼。肤浅的赞美让人感到乏味与空洞,受到你赞美的人也丝毫引不起一种荣耀,并会在你的言语中产生一种不安与困惑;而见解深刻的赞美让人觉得你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你确确实实对被赞美者产生了认同感,而被赞美者也会对你的一双慧眼抱以信赖,产生与你积极沟通与交流的愿望。

汉高祖刘邦很擅长对有功之臣进行评功封赏,对萧何尤为赏识。到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摆功评赏,认为萧何功勋最卓著,赐予了高官厚禄。有些功臣不服气,向刘邦进谏道:“臣等亲自冲锋陷阵,攻城掠地,各有其功。萧何未曾有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发发议论,根本不会打仗,却功居我等之上,原因何在?”大臣们的发问有理有据,刘邦的回答更是妙语连珠。

他问道:“你等知道打猎吗?”

群臣道:“当然知道。”

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

群臣不知其意所指,只答道:“知道。”

刘邦巧妙的说:“打猎时,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兔踪迹指示其所在位置的是人。现在各位的功劳就像打猎时的猎狗,任务是能抓到猎物;而萧何就像猎人一样,他的功劳在于发现猎物,确定其位置并指点给你们捕捉的方法。况且你们只是自己随我奔走,最多也只是兄弟三人,萧何则是带领全宗族几十人都跟着我,他的功劳是他人难及的。”

很显然,众功臣据理责问,似是众怒难平,弄不好便会使矛盾激化。而刘邦巧用妙喻,将萧何的功绩一一列出来,既说明自己平时的{L-End}表扬和此时的赏赐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又巩固了自己作为开国之君的地位,树立了自己论功行赏的明君形象。由此看来,赞扬应恰到好处,才能使双方的感情和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增进,还会调动其交往合作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如何恰到好处地恭维他人呢?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到你找出他所喜欢的是哪一种赞美,才可进一步交谈。最主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因为有的人不吃这一套。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非常悦耳呢?因为那是真诚的赞语。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要拉拢一个敌视他的雇员,他便有计划地对别人赞扬这个部下,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以后,一定会把他所说的话传给那个部下。话是会长腿的,多在第三者面前赞美他人,利用第三者与对方的关系,转述我们的赞美语言,可使我们与对方顺利达到沟通的目的。

第八节 以泪赚怜,诱人就范

人,总是爱同情弱者,而哭又是最无能的{L-End}表现。为人处世,哭有时也是很有作用的。总之哭要哭出特色,哭出感情,要让哭成为你达到某种目的的最好手段。

美国有一家大杂志公司,推出了一本新书,他们向全国各地发出了征订单。可是事与愿违,征订单的回收率很低。为此,公司负责征订业务的玛丽小姐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玛丽小姐是个妩媚秀丽的姑娘,即使是唉声叹气,仍不失其风韵,甚至更显得楚楚动人。这时,公司经理走了进来,打趣地说:“玛丽小姐的神态太引人注目了,如果能淌下眼泪就更动人了。”玛丽小姐本来就不高兴,被经理一说,更增添了烦恼,果然眼眶里转动着泪珠。“啪”的一声,经理拍下了玛丽小姐哭泣的照片。第二天,这家公司又向各地重新发了一份征订单。许多订户都看得津津有味。

原来,征订单上有一张彩照,照的就是玛丽小姐如泣如诉的动人形象,下面还有文字说明:征订小姐因为收不到征订单正在哭泣。人们受了感染,不管原先想不想订书,都大笔一挥签好了征订单寄出去。从此,凡是这家公司寄来的征订单,订户们都会想起征订小姐哭泣的面容,都乐意填写。调动眼泪战法,对人哀哀以求,动之以情,这种求人术,古今中外,数不胜数。

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一向水性杨花,生活放荡。当拿破仑在意大利和埃及战场浴血奋战时,新婚不久的她却与一个叫夏尔的中尉偷情私通。她原以为拿破仑会战死在沙漠中,已经在像没有拿破仑一样安排后事。当拿破仑从埃及回到法国的消息传到巴黎后,约瑟芬惊呆了。拿破仑成了欧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国的救星,前程无量。

她欺骗了拿破仑,这时却又后悔了。拿破仑确信约瑟芬对他不忠时,他暴跳如雷,下定决心要与其离婚。约瑟芬来到拿破仑的卧室门前,轻轻敲门,没有回答。转动门把,无济于事。她再次破门,并温柔而哀婉地呼唤,拿破仑没有理睬。她失声大哭,短促呻吟,拿破仑无动于衷。她哭着,用双手捶打着门,请求他原谅,承认自己一时的轻率、幼稚而犯下了错误,并提起他们以前的海誓山盟……

说如果他不能宽恕,她就只有一死。这仍然打不动拿破仑。约瑟芬哭到深夜,不再哭了,她忽然想起孩子们,眼睛一亮,燃起了希望之光。她知道,拿破仑爱她的两个孩子奥当丝和欧仁,这是打动拿破仑的好办法。倘若孩子们求他,他可能会改变主意的。孩子们来了,天真而笨拙地哀求着说:“不要抛弃我们的母亲,她会死的!……还有我们,我们怎么办呢?……”人心都是肉长的,约瑟芬这一招终于成功。拿破仑虽然知道约瑟芬已背叛了他,然而她的哭声在他的脑海里泛起他们相爱时的美好回忆。

奥当丝和欧仁的哀求声冲破了他心中设下的防线,他已热泪盈眶。于是,房门打开了,拿破仑与约瑟芬重归于好了。后来拿破仑登基时,约瑟芬成了皇后,荣耀之至。宋太宗年间,曹翰因罪被罚到汝州。曹翰苦思返京之策。一天,宫里派了个使者到汝州办事,曹翰哪里肯放过这个机会。他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泪对他说:“我的罪恶深重,就是死也赎不清,真不知怎样才能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现在只有在这里认真悔过,来日有机会一定誓死报效朝廷。

只是我在这里伏罪,家里人口太多,缺少食物活不下去了,我这里有几件衣服,请你帮我抵押一万文钱,交给我家里换点粮食,好使家里大小暂且糊口。”说到伤心之处越发泪流不止。使者回宫中如实向太宗做了汇报。太宗拿过包袱打开一看,里面原来是一幅画,画名为《下江南{L-End}图》,画的是当年曹翰奉宋太祖旨意,任先锋攻打南唐的情景。太宗看到此{L-End}图想起曹翰当年的功勋,心里很难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把曹翰召回京城。曹翰的眼泪战法最终取得了成功。

有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为了把事情办成和办好,偶尔弹上一回又有何妨呢?别吝啬你的眼泪,因为它也是一种武器,如能使用得当,这种武器照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九节 敢于拉出鱼死网破的架式

你拉出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式时,他就不得不考虑一下后果。危机时刻,如能真能豁出去,有些时候反而比懦弱更安全。鲁迅先生讲过一个事例,颇有代{L-End}表性:你租借了别人的一间房屋,且是一间阴暗潮湿的老式房子。房东眼中只见房租,私毫不为你的健康和舒适考虑。你哀求房东:“开一扇窗户吧!”房东不肯。你说:“工钱我来付。”房东还是不肯。这时,你就应该提一把铁镢头,上到房顶。然后,你说:“我要在房顶上开一片天窗。”这时,房东会怎样呢?房东会急忙喊道:“千万别刨房顶,咱们还是开一扇窗户吧。”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治。你摆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态度,他不能不有所提防,尤其当你拉出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式时,他就不得不考虑一下后果。所以,在遇到恶人的时候,你不妨试着拉出“鱼死网破”的架式对付他。

战国时候,燕王要杀一个叫张丑的人,并悬赏一百两。张丑得了消息,立即寻机逃走,尚未逃出边境,又被燕国一官吏抓住。

张丑见硬拼不行,便对官吏说:“你知道燕王为什么要杀我吗?”

“不知道!”

“因为有人向燕王告了密,说我有许多财宝,但我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燕王偏偏不信我。”

张丑说到这里,见官吏糊里糊涂,接着又说:“我被你捉到了,你会有什么好处呢?”

“燕王悬赏一百两捉你,这就是我的好处。”

“你肯定拿不到银子!如果你把我交给燕王,我肯定会对燕王说,是你独吞了我所有的财宝。燕王听到后一定会暴跳如雷,到时候你就等着陪我死吧!”张丑边说边笑。

官吏听到这里,越发心慌,越想越害怕,最后只好把张丑放了。“一不做二不休”,“扳倒了葫芦洒了油”,说的是人在关键时刻豁出去了的意思。不过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危机时刻,如能真能豁出去,有些时候反而比懦弱更安全。张丑得以死里逃生,全靠了他强行把对方也牵了进去。他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官吏的心理弱点,然后一击而中。春秋时期一位名叫沮卫的使者,也曾使用相同的技巧,救了自己的命。

有一年,楚国攻打吴国,吴国势单力弱,吴王派沮卫给楚军送一份厚礼,顺便了解一点军情。谁知沮卫被楚兵抓住了,把他绑得紧紧的,说要杀了他,拿来衅鼓(杀牲口,用血涂在新鼓的缝隙上)。面对死神,沮卫不慌不忙,面无惧色。

楚将惊奇地问他:“你出发前占卜过吗?”

“占卜过的。”

楚将望着被五花大绑的沮卫,洋洋得意地问道:“吉凶如何?”

“大吉。”沮卫回答。

楚将高声大笑:“如今就要杀掉你了,还有什么大吉啊!”

沮卫回答:“吴王派我来,目的就是要试探你们的态度。如果你们对我以礼相待,那么,吴国就会放松戒备;如果你们杀了我,还拿我的血衅鼓,吴国一定会百倍警惕。这对吴国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吗?”

“然而你自己都完蛋啦,这怎么能说是大吉呢?”楚将追问道。

沮卫回答:“我占卜是问国家前途,并非为我个人。如果杀了我就能保全整个国家,对你们有何好处?要是人死了仍有灵魂,那么,我肯定要附在你们的鼓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显灵,让你们的战鼓发不出响声,使你们一败涂地!”

沮卫的话入情入理,铿锵有力,说话时毫无惧色,稳如泰山。楚将听了,思考再三,总感到杀沮卫衅鼓有害无利,只得长叹一声说:“算了。不如把他放了吧。”

沮卫对答如流,最终迫使对方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观点,以语言的力量保护了自身。是他善于听取对方的话,能及时判明意{L-End}图,切中要害,从而给对方造成了有力的威慑的结果。

第十节 “求人话”的绝妙运用

说求人的话不能心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引别人接受,一点一点地诱别人上钩,这既是说话办事的小办法,也是嫁接成功的大原则。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两位教授,曾同学校附近一位家庭主妇巴特太太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打了个电话给她:“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实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好吧,请问吧!”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个电话,不仅仅只是打给了巴特太太。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你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好办的事,但也被同意了,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地,他们在没有打过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有第二个电话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2.8%,后一种只有22.2%。据此可知,向人有所请托,应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加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提出大的要求,一定会遭到别人的断然拒绝。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参加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他讲述过一个如何先请人帮小忙,后使对方愿意帮大忙的故事。一开始,他不喜欢那个人,特别是那人的骄傲态度。那人是一个富有的上流人士,对众议院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富兰克林又不愿卑躬屈膝地去乞求他的帮助。过了些时候,富兰克林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

富兰克林听说对方珍藏着一本罕见而新奇的书。于是,他给那人写了一封信,{L-End}表示渴望读到这本书,恳请那人借给他,几天以后富兰克林将还给他。那人立即将书送给富兰克林。大约一个星期之后,富兰克林将书归还,书里又夹着一张字条,{L-End}表示衷心地感激对方。当他们再在众议院会面时,那人与富兰克林主动交谈,对他礼貌有加。此后那人常{L-End}表示只要富兰克林有需要就愿意为他尽力。

从此,他们成了莫逆之交,友谊长存。富兰克林这一求人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一个小的要求,促使人们感到自己对他人“有益”,以此逐渐扩大他们支援和帮助你的范围,使他在“好人做到底”的心理驱使下心甘情愿,以同意更大的要求。所以说循序渐进是求人成事一个很好的方法。求人成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一求即成。有时,由于我们所提的要求比较高,对方一下子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引诱对方先同意一个很小的要求,一旦同意了这个小要求,就有可能进一步同意更大的要求。

这种类似的求人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在劝募宣传中,劝募者可能会向路人说:“先生,您能为那位可怜的残疾人捐一块钱,也是您的一分心意。”当路人从口袋里真正掏钱时就绝不会只是一块钱。一位精明的推销员,当他向一位不耐烦的女士推销化妆品而遭到拒绝时,他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很快提出了一个让人容易接受的条件,说:“小姐,只给我五分钟时间就好。”事实上,那位女士不只让出了五分钟,而是十分钟或二十分钟,更重要的是那位女士最后不得不掏出口袋里面的钱。这正是这种求人术的绝妙之处!

第十一节 先扬后抑达到目的

赞美应既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看到他的弱点和不足。常言道,“瑕不掩瑜”,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希望,不仅不会损害你赞美的力度,相反,会使你的赞美显得真诚、实在,易于为人接受。尤其是领导称赞下属时,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握住分寸,要有所保留。可以多用“比较级”,千万慎用“最高级”。领导可以在{L-End}表扬时,把批评和希望提出来。否则,被{L-End}表扬者尾巴翘得老高,不利于进步,也不利于其他下属接受。这种有所保留的赞美也可用于下级向领导“进谏”时,先称赞其成绩,再委婉指出其不足,既照顾了领导的面子,也使领导易于接受。

李处长是一位刚刚提拔上来的新手。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他要求大家提提意见,大家碍于面子,没有人敢伸这个头。最后,处里的“元老”小良说了:“李处长到处里后,可谓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处理的工作现在已有了头绪。人比以往更团结,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只是最近大家手头有点儿紧张,希望李处长能替大伙解决解决。”李处长听到后,意识到该给大家搞些生活福利了,便采取了一些措施。

小良可以说是提意见的高手,他先肯定李处长上任后的成绩,使领导心里美滋滋的,然后再轻描淡写地提出大伙的意见,反映出他对下属关心不够,体贴不够。这种方式,容易使领导意识到自己成绩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称赞的,而不足只是次要的。既不得罪他,又激起了他改进不足的积极性。在{L-End}表达否决之前,先对对方见解的优点或可行性进行肯定,然后再适时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既不损伤他人的自尊心,又使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接受。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设计了一个商标,开会征求各部门的意见。经理报告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象征希望和光明,同时,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旗,日本人看了一定会购买我们的产品。”

然后他征求各部门主任的意见,营业主任和广告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构思的高明。最后轮到代理出口部主任的青年职员发{L-End}表意见,他说:“我不同意这个商标,”

全室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

“怎么?你不喜欢这个设计?”经理吃惊地问他。

“我是不喜欢这个商标,”青年人直率地回答。

其实从艺术的观点来说,这位青年人的确是有点讨厌那个红圈圈,他明白,和经理辩论审美观是得不到什么效果的,所以他只是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笑了起来,说:“这倒使我不懂了,你解释一下看看。”

“这个设计鲜明而生动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与日本的国旗相似,无论哪个日本人都会喜欢的。”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如此,这我刚才已经说过了。”经理有些不耐烦地说。

“然而,我们在远东还有一个重要市场,那就是华人社会,包括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看到这个商标,也会想到日本的国旗。尽管日本人喜欢这个商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不一定喜欢,甚至可能产生反感。这就是说,他们不愿意买我们的产品,这不是因小失大了吗?照本公司的营业计划,是要扩大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贸易的,如果用这样一个商标,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天哪!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你的意见对极了!”经理几乎叫了起来。

这位青年如果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地对经理唯命是从,让旭日做成商标,将来产品销到远东之后,生意清淡,存货退回,那时即使意识到其原因是由于商标问题,也无可挽回了,况且那位代理出口部出席那次会议的青年能推卸责任吗,要向一位有权威的人{L-End}表示反对意见或拒绝,你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更要说得使他完全信服。

因此,技巧的运用不能不讲究。你看上述例子中,那位青年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这样的恭维话,先满足了经理的自尊心,同时也不会使他产生不悦。然后,你再陈述充分的理由,经理也就不会因此而觉得难堪了。

第十二节 在争中忍,在忍中争

如果说争而不忍是小人,那么,忍而不争就是弱者。一个人如果万事皆忍,逆来顺受,就会变得软弱可欺、任人宰割。

在争中忍,在忍中争,二者融会贯通了,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忍与争的关系上,我国古代文化历来比较强调“忍”的作用和意义。忍,一直被当作一种美德为人所推崇。许多事实也证明了忍的重要性。如果争而不忍,不仅可能会乱“大谋”,而且可能误了卿卿性命。的确,在许多情况下,遇事是忍还是争,反映着一个人的胸怀与风度。心高气宏者,大多不会在意义不大的小事上去争,他们往往会忍而让之,不予计较。

日本矿山大王古河市兵卫小时候做过豆腐店工人,后又受雇于高利贷者,当收款员。有一天晚上,他到客户那儿催讨钱款,对方毫不理睬,并且干脆熄灯就寝,一点儿都不把古河放在眼里。古河没有办法,忍饥受饿,一直等候到天亮。早晨,古河并没有显出一点愤怒,脸上仍然堆满笑容。对方被古河的耐性所感动,立即态度大变,恭恭敬敬地把钱付给他。他的这种认真随和又富有耐性的工作精神,诚恳的待人态度,让老板大加欣赏,没有多久,老板就介绍他去财主古河家做养子。之后,他工作{L-End}表现优异,几年后就被提升为经理。

有人问古河成功的秘诀,他说:“我认为发财的秘方在于忍耐二字。能忍耐的人,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能够忍耐,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你前进。忍耐即是成功之路,忍耐才能转败为胜。”相反,一个人如果心眼狭小,胸无大志,就会锱铢必较,凡事都不能忍让,非得争个你死我活。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是不会因“小不忍”而乱“大谋”的。

在竞选美国总统职务的所有人中,林肯招致的诽谤、侮辱和憎恨比任何人招致的都要强烈,但他赢得了1860年的大选。当时的报纸公开以各种可以想像得出的名字称呼他。这些称呼当中包括“粗鲁卑贱的家伙”、“大猩猩”、“小丑”等等。作为总统,林肯逐渐意识到,无论他做什么,总会有人感到不乐意。但是,林肯以超乎常人的耐心、宽容和决心原谅了他们。他说道:“人性是不会改变的,在未来任何重大的国民审判中,与这些人相比,我们将会发现他们当中有弱有强,有愚笨有聪明,有好有坏。”在他当总统的四年时间里,林肯忍受了别人采取所有方式对他进行的粗暴顶撞和强烈的批评。事实上,他不但忍受了这些诋毁与诽谤,而且战胜了这一切,最终取得了内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是最值得人们惊叹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重新整偏了美国军队,扩大了总统权力的范围,废除了奴隶制度,恢复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讲“忍”的同时,更要讲“忍”的原则,并非事事都是忍的好。在日常生活中,无关大局的生活琐事小事,我们可能用“忍”去宽容对待;但在工作上、事业中,尤其是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一忍了之,而应该当仁不让,据理力争。

比如,晏子使楚时曾多次遭到楚国人的侮辱与奚落,如果他忍气吞声,不去巧妙地与对方进行“智斗”,齐国就不可能改变弱者的形象,晏子无疑就会成为没有铮铮骨气的“窝囊废”。因此,忍要忍得有意义,争要争得有价值。如果说争而不忍是小人,那么,忍而不争就是弱者。在人类社会,争,可以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如“竞争”“斗争”“争论”等都是为了“争”得一定的位置,一定的利益。

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争”的意识,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万事皆忍,逆来顺受,就会导致软弱可欺、任人宰割的“奴隶主义”,是没有任何作为和出息的。忍的目的是为了争,争的方式可以是忍。该忍时就不要争,该争时就不要忍。在争中忍,在忍中争,二者融会贯通了,才能在为人处世中{L-End}表现出非凡的气度、风度和力度,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