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给经理人每天看的心理学
18269200000006

第6章 三月 给心灵洗澡——做自己的心理医生(2)

忧郁症的十大症状

忧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索然、精力丧失、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导致生活能力退弱和职业功能减低、工作效率下降。

(1)仪表

这种病人的仪表颇具特色,他们往往衣着随便,不知梳洗,给人一派颓废潦倒的印象。面容愁苦,甚至两眸凝含泪珠,如若稍启诱,便泪如雨下。动作减少,甚至端坐半晌而姿势不变。有的人从外表上看不出明显的悲哀忧郁,有的甚至完全难以觉察,有的强颜欢笑,但从其眉间还会不时流露出一丝愁情哀意,明眼人不难看出患者内心的悲痛。

(2)精神运动性迟缓

这种病人的行动显得迟缓,往往很少有自发动作,严重者甚至端坐一隅,纹丝不动;思维过程也很缓慢,以致影响言语速度,若与之交谈常数问一答,答前有长时间沉默,使多数人心焦难忍。

(3)忧郁心境

这是忧郁障碍的特征性症状,如情绪低沉、感情灰暗、忧心忡忡、心烦意乱、苦恼忧伤、悲观绝望、丧失兴趣,觉得生活没意思,打不起精神,大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为了掩饰自己有时还要强装笑容。忧郁心境呈现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这是忧郁症,特别是内源性忧郁症的典型症状。病人一般在早晨忧郁情绪最明显,自杀、自伤行为也多在这段时间发生,午后情绪渐渐好转,傍晚情绪可以恢复到正常,上床后又陷入了困境。

(4)悲观思想

大体分为三种:

[1]想到当前,病人似乎戴上了“灰色眼镜”,对任何事情只是看到消极的一面,对生活毫无自信可言,觉得自己是社会的累赘。

[2]考虑将来,所想的均为最坏的前景,自己必然一败涂地,感到孤立无援,似乎到了生活的尽头。死亡则为解脱,有的病人出现自杀企图,甚至作出自杀周密计划。

[3]反省过去,为了一些小事而自责自罪、夸大罪孽。大多数病人的悲观情绪与想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自我责备,但也有些病例同时还会责怪他人,甚至有的人会怨天尤人,故不能就此否定忧郁症的可能。

(5)焦虑、激怒

焦虑很常见,有的病人易被激怒,往往为小事激动。激动是指坐立不安,病人自己体验到神情紧张、焦虑不安、难以自控,旁观者觉得病人手脚无措、坐立不安,重者无法静坐。

(6)兴趣丧失

几乎每个病例都有此病状,他们对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以及业余爱好变得兴趣索然,觉得任何事情对自己都无意义。

(7)精力减退

主观感觉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总觉得力不从心,对做任何事情都显得十分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人以无精打采,精疲力竭、精神崩溃之感。

(8)生物学症状

睡眠障碍:主要为中、后期失眠,也可见入睡困难和恶梦,最具特征的是早醒,一般比平时提早2-3小时醒来,醒后再也难以入眠;胃肠功能减弱;食欲减退、口干无味、消化不良、呃逆反酸、便秘、体重减轻;个别病人也有贪食现象;性功能障碍。

(9)忧郁妄想

在严重忧郁状态下出现的妄想,主要有自罪妄想、贫穷妄想、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嫉妒妄想等。

(10)木僵

轻度木僵病人的言语、动作和行为显著减少、缓慢、举止笨拙。严重木僵病人运动完全抑制、不语不动、不吃不喝,往往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

忧郁症的“六不要”原则

所谓忧郁症心理自助法,就是不依赖心理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患者自己通过心理调适、自己训练、自我心理保健等方法,消除忧郁,恢复健康的纯心理方法。应该说,心理自助法简便有效,适用于广大忧郁症患者。

面对情感创伤和忧郁情绪时,以下六种思维方法和做法是不正确的和不可取的,此乃“六不要”原则,是我们必须力戒和避免的。

(1)当情感受到伤害时,竭力去否认或压抑痛苦感觉。

(2)认为压制悲伤的做法是坚强的,是克服悲伤的好方法。

(3)认为痛苦的感受对自己太可怕了,无法忍受,不喜欢痛苦而想躲开它是人之常情。

(4)对自己过分自责内疚。

(5)遇到失败挫折后,悲观失望,把一切看得过分黑暗,认为没有未来和前途。

(6)继续使自己处于同一痛苦的情境中。

之所以说这六种选择和反应是错误的或者是精神创伤时不要采取的方法,是因为患者如果采取这样的应付措施只能使自己的悲伤和痛苦延长,难以恢复心理平衡和康复;使各种躯体疾病的诱发几率增加,长时间存在严重忧郁情绪,并可引致更为严重的忧郁反应。

忧郁症的预防调适

忧郁症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对其中任何一种原因引起的情绪低落都应引起重视。

以下方法能帮助你预防和调适忧郁症:

(1)注意睡眠、饮食和运动

我们不可忽视那些有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的基本生理因素。失眠是低落情绪的一种很普遍后果,反过来它又很容易引发忧郁症。因此在你情绪较好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酒精饮料也要特别注意。对于易发忧郁症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酒精能暂时使你逃避问题和烦恼,但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会给你带来更深的忧郁。运动能防止忧郁症的发作,有助于增强体力。它也能较快地提高情绪,短时间地缓冲忧郁。

(2)明确你的价值和目标

如果你很容易发作忧郁症,应该检查一下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检查一下你是怎样消磨时间的。反复出现低落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你实际做的事情同你真正看重的事情不相称。这种不相称本身并没有明确表现出来,都表现为笼统的忧郁情绪。

(3)将欢乐带入生活

忧郁常常导致自尊心的下降甚至自暴自弃;易感忧郁的人往往比较善良,体贴他人,利他主义,却往往过低评价自己,贬低自己,拒绝应得的欢乐。即使你现在还不认为你有资格享受自己的欢乐,至少你也应该做你自己所喜欢的事情。无论工作怎么忙,你也必须找时间来让自己轻松一下,做一点你觉得能使自己高兴的事情。眼前的欢乐能帮助你预防未来的忧郁。将欢乐带进生活的确是良好心境的基本策略之一。

(4)不要孤注一掷

回顾一下你的忧郁历史,它是不是与你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进展情况紧密相连。比方说,当工作不顺利的时候你是不是就情绪低落。如果你的忧郁过程确实与你生活中某一个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就表明你很可能是太孤注于这一掷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片面的依赖性,最好是有生活的多个方面:朋友,家庭,工作,爱好和兴趣,家庭内和家庭外的,社会和个人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增强你的自尊心。当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进展不太顺利的时候,你还可以从其他的方面获得安慰和支持。

(5)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

当发生不利事件时,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无论是亲戚、配偶或朋友,是防止忧郁的最重要保证之一。如果你还没有这么一个亲密的、可以依靠的人际关系,你的朋友也不能向你提供能帮助你防止忧郁的感情支持,你就应该想办法开始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

恐怖症的症状表现

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怖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对象时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患者神志清醒,明知其不合理,但是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时,就会反复出现恐怖情绪,无法自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

根据恐怖对象可以将恐怖症患者划分为三类:

(1)广场恐怖症

是指有一类病人,一参加公共广场集会或群众性狂欢时,就出现病理性恐怖反应。一旦离开广场后,病情随之消失。以后发现本症患者对商场、大百货公司、登高、乘坐电梯、公共车辆、过江轮渡、穿过隧道、穿越繁忙的马路,以及走过很长的走廊等都会产生恐怖反应。患者感到进入或留在这些地方,对自己不安全,有生命危险,有发生晕厥或失去控制而无法逃离的可能。

这类病人初期只对1-2种环境产生恐怖和回避,如乘汽车恐怖时改乘火车旅行尚能适应。只要有人陪伴,甚至与爱犬同行,尚可出门办事。若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推延,病情逐渐加重,症状泛化,对上述任何场所、环境都产生包围感和威胁性恐怖心理,伴随严重的回避行为,最重时自我封闭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2)社交恐怖症

是指对特殊的人群发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类恐慌症。这类病人平时不接触人群,见到自己父母等熟悉亲近的人,无恐惧紧张现象。一旦遇到陌生人、异性、上级领导甚至马路上的行人都会恐惧紧张,出现拘束不安、焦虑不宁、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心悸出汗、头昏呕吐、四肢颤抖等身心异常反应。同时本人想方设法加以回避,脱离现场,躲避人群,以求减轻心理不安。

社交恐怖症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发展,恐怖病症日益加重,恐怖对象逐渐扩大,最后发展到不敢外出,拒绝出席一切群体社交活动,内心异常痛苦忧郁,甚至产生消极自杀言行。

(3)单纯性恐怖症

除了对环境和人物恐怖以外,其他都归入本症类型。临床常见形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对动物恐怖:害怕狗、猫、老鼠、昆虫等小动物,不敢碰摸,甚至不敢看,有时连对动物的玩具、图片和影视形象也感紧张恐怖,竭力回避。

第二,对疾病恐怖:患者害怕患特殊疾病,例如心脏病、结核病、麻风病、中风或其他不治之症等。

第三,其他恐怖:名目繁多的病名,与具体恐怖对象有关,比如见到鲜血恐怖,甚至突然晕厥发作,称为“晕血”。

恐怖症的综合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恐怖症所引起的焦虑和忧郁情绪。三环类抗忧郁剂可以减轻广场恐怖症的症状,但停止服药则有较高的复发率。故药物治疗只是一种辅助疗法。

(2)心理治疗

恐怖症的心理治疗主要分为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所谓系统脱敏法也称缓慢暴露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每次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就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焦虑反应间的联系。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怖症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鼓励患者去接触使他产生恐惧的人群、事物或情境,即使暂时会产生恐惧,也要忍受和适应,直到恐惧情绪全部消失为止。此法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也可以进行自我脱敏训练。

认知疗法是通过解释、疏导,告诉患者他之所以对某种物体、情境或人恐惧,是因为他自己的主观意念所致。如社交恐惧,就是自己的一种强迫性的消极观念占上风,总担心与别人谈话、交往,别人会嘲笑或看不起自己,不管事实上是否真如此,总觉得很不自在、很尴尬、很恐慌。所以,要消除恐怖症,就要勇敢地面对引起恐怖的事物,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害怕情绪。

(3)催眠治疗

应用催眠治疗来对抗面临恐惧处境所产生的焦虑反应。也有训练病人应用自我催眠法,在面临恐怖处境时保持肌肉松弛,以对抗恐惧。

强迫症的发病原因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病人反复出现的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主观上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的行为。其表现多种多样。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锁是否锁好;常怀疑被污染,反复洗手;反复回忆或思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担心由于自己不慎使亲人遭受飞来横祸;对已做妥的事,缺乏应有的满足感……

国内心理学专家将强迫症的发病原因总结为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

(1)遗传因素

强迫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与强迫症关联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有较高的型发生率和较低的型发生率。

(2)性格特征

三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3)精神因素

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最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

强迫症的症状多种多样,既可为某一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为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在一段时间内症状内容可相对的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内容可不断改变。

(1)强迫联想

反复想象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2)强迫回忆

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3)强迫疑虑

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4)强迫性穷思竭虑

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5)强迫对立思维

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6)强迫洗涤

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

(7)强迫检查

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8)强迫计数

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否则感到不安。

(9)强迫仪式动作

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就会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再按程序脱。

强迫症的综合治疗

治疗强迫症,最好从以下几方面综合施治:

(1)采用“森田疗法”

(2)纠正不良的强迫性格

(3)适当应用抗忧郁药

“森田疗法”是目前治疗强迫症等疾病很有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认为,强迫症之类的神经症主要是患者对人、对己、对事过分敏感所致。患者虽有克服这些症状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无法摆脱,以致给生活、学习、工作造成障碍。这类患者多有疑病素质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及追求完美、舒适感,起初是由于过分注意自身生理变化,如心跳快些、肠蠕动多些,便疑为病态,产生紧张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强化了上述主观症状,并固定而形成病症。所以,该疗法把打破上述“恶性循环”作为治疗的关键,主张患者接受症状,顺其自然。

“森田疗法”治疗以强迫思维为主的强迫症的要领概括为七个字,即“不怕,不理,不对抗”:

不怕,就是要消除患者各种脱离实际、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因为“怕”是患者主观歪曲的认识造成的不良心态,完全是不必要的。

不理,就是不去注意那些症状,不谈论,不听,患者要带着症状,甚至不适、痛苦去从事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不对抗。就是不要企图排斥这些症状,要完全接受它们,做到“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实际上,只要患者不纠缠在字面上去理解,而真正去做,症状便可很快消除,反之疗效就差。所以,治疗强迫症只能说是“难者难,易者易”,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患者自己。

强迫症的自我疗法

“强迫症”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让它再也“强迫”不了你。如果你有此决心,不妨根据自己的情况试试以下几种自我心理疗法。

(1)听其自然法

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了。如好像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了,东西好像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症状是会慢慢消除的。

(2)刨根究底法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让患者意识到造成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亲人从以下几条线索来探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

[1]幼时受过的伤害性事件(如毒打、诱拐、诱奸等)。

[2]幼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事件(如使人致残、死亡,使财物严重受损等)。

[3]幼时与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同时你还应该探究症状的最初起因和隐藏的含义。

(3)满灌法

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说你有强迫性的洁癖,请你坐在一个房间里,放松,轻轻闭上双眼,让你的助手在你的手上涂上各种液体,而且努力地形容你的手有多脏。这时你要尽量地忍耐,当你睁开眼,发现手并非你想像的那么脏,对思想会是一个打击,即不能忍受只是想像出来的;若确实很脏,你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你的助手将禁止你洗手,你会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消退,但此法适合意志力较强的人。

(4)系统脱敏法

先学会放松的方法,然后由易到难列出强迫性行为的次数和激怒情境,再对每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渐进行放松脱敏,就洗手癖而言,应一步步地减少洗手时间,增加脏物的刺激量,依次执行下去。

(5)当头喝棒法

当你开始进行强迫性的思维时,对自己大声喊“停”,或给助手信息让他喊“停”,但要注意信息要给得及时。当你在自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别忘了向你身边的朋友或心理学家寻求帮助,大喊一声“我不要受强迫”!

疑病症的综合治疗

生病看医生,这是正常现象。可是有的“病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却始终查不出是什么病,这就令人费解了。其实,这种人确实有病,只是他的病不是在身上,而是存在于思想上、精神上。从医学心理学上讲,这种病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简称为“疑病症”。

对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心理治疗

对疑病症的治疗多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任何一种心理治疗都能给予病人某种程度的精神支持。如果治疗者提供支持构成心理治疗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就称为支持性心理疗法。治疗者提供支持的主要内容包括: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鼓励和提高患者与疾病斗争的自信心,给患者以指导,提供如何对待疾病、处理好各种关系和改善社会生活环境的方法。

在应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获得病人的信任,他才会对治疗者言听计从,配合治疗。

(2)药物治疗

对疑病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在于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与忧郁情绪,可用苯二氮类、三环抗忧郁剂以及对症处理的镇痛药、镇静药等。少数病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获缓解。

(3)疑病症的自我调适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自己心理上有病,要放松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轻装前进。

第二,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对自己的过分关注,无所事事和长期休学是无益的。

第三,要学会“冷漠”自己,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对疾病要有一种“随它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碍。

癔病症的形成原因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症,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病人在病前常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这类人常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也可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

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

(1)遗传因素

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以及亲属中发生率为20%。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2)性格特征

[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琐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轻易地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暗示;当自身的某些感觉不适产生某种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时称自我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己,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现为夸大症状,祈求同情。

[4]丰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内容生动,在强烈情感影响下易把实现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上述四点突出而典型者称癔症性病态人格。以上性格特征于病后显得更加突出。

(3)精神因素

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也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与悲哀不能发泄时,常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一般说来,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发时精神刺激强度虽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原因,因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同样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出现模式相似的症状表现。

(4)躯体因素

在某些躯体疾病或躯体状况不佳时,由于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减弱而成为癔症的发病条件。如颅脑外伤、急性发热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经期等。

癔病症的症状表现

癔病症的症状表现多呈发作性:

(1)朦胧状态

突然出现意识范围缩小,与外界能做部分接触和对答,说话内容简单,常反映与病因有关的内心体验。有时出现双重人格或鬼神附体,可有明显生动的幻视、幻觉,情感丰富而逼真。持续半小时至1-2小时,叹口气后突然清醒,对发作中经历仅能部分回忆或完全不能回忆。

(2)木僵状态

突然起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双上肢屈肘握拳。双下肢伸直,被动运动时有抵抗,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双目紧闭,被动翻开眼球时上转或游动,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可伴有阵发性摒气,心律与血压正常。可持续数小时。

(3)情感爆发

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喊叫、吵闹、愤怒、言语增多等,常以唱小调方式表达内心体验。情感反应迅速,破涕为笑并伴有戏剧性表情动作。发作持续时间常受周围言语和态度的影响。发作时有轻度意识模糊,发作后能部分回忆。

(4)精神性遗忘症

以对引起精神创伤事件的局限性遗忘较多见,对既往经历和全部遗忘见于战时癔症。

(5)神游症

患者突然离家外出漫游,历时数日,清醒后对其过程不能回忆。

癔病症的综合治疗

癔症的治疗既容易也最难,关键是医务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关心患者,帮助他们寻找发病的原因,引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等治疗。

(1)解释性心理治疗

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患者本身也应加强自我锻炼,用理智的态度处理所面临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2)暗示治疗

是消除癔症症状,尤其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方面,治疗环境要安静,以消除环境对病人的各种不良影响。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治疗现场,避免由于家属或周围人的惊慌态度,或过分关注而使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医生在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以后,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

(3)催眠疗法

利用催眠时大脑生理功能的改变,通过言语,施以暗示,从而达到消除癔症症状的目的。

(4)行为疗法

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有障碍的病例。

(5)反省自己的言行

睡觉前,客观的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为什么当时会出现那种行动?为什么当时会说那番话?为什么对方会生气?为什么自己会生气?冷静地思考,仔细想想自己的表现是否过于轻浮、任性或者自私自利。

(6)借助阅读,提高自己

为了拥有正常人对于人生的看法、与人交往的方式、工作方法等,必须阅读有关的书籍,也可以写日记,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整理自己一天的情绪,想想应该如何面对他人,同时分析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求、不满及烦恼等。

(7)药物治疗

癔症发作时,若病人意识障碍较深,不易接受暗示治疗,可用安定10mg-20mg,肌肉注射,使病人深睡,不少病人醒后症状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