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评估
18268600000050

第50章 放射学检查(2)

4.消化系统常见疾病X射线表现

(1)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静脉曲张是门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门静脉高压时,食管壁张力降低且管腔轻度扩张。胃底静脉和食管下段静脉网,造成该处大量淤血与扩张,即静脉曲张。

X射线表现:

1)食管黏膜皱襞增粗、迂曲,呈串珠状或蚯蚓状充盈缺损。

2)管壁不规则呈锯齿状。

3)可波及食管中、上段。

4)食管蠕动减弱,管径扩张。

(2)食管癌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40~70岁男性多见。一般分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及缩窄型。X射线表现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黏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管腔狭窄,钡餐通过受阻,其上方食管扩大。

2)腔内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

3)不规则的龛影,其长径一般与食管的纵轴一致,周围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

(3)胃溃疡

胃溃疡是消化道较常见的疾病。临床症状为左上腹疼痛,餐后加剧,常伴食欲不振、嗳气、返酸,上消化道出血,X射线检查能明确诊断,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并能观察治疗效果。X射线表现如下。

1)龛影直接征象,诊断依据。切线位可见龛影突出于胃轮廓之外,可见到狭颈征,项圈征,黏膜线征(1~2mm)。正位观察呈一圆形钡斑影,可见到月晕征。

2)黏膜集中征因溃疡纤维组织的收缩,龛影周围黏膜纹常以溃疡为中心,呈放射状纠集,各皱襞纠集的幅度均匀一致。

3)器官变形胃小弯短缩变形,大弯侧形成“B”形胃。

4)功能性改变如空腹时可见潴留液,痉挛性切迹,蠕动加强等。

5)溃疡恶变表现为龛影的形态和周围黏膜皱襞中断,溃疡口部有结节,形成环堤征,与溃疡型胃癌不易区分。

(4)十二指肠溃疡

多发生于球部(90%以上)。临床表现为腹痛,多为空腹痛并进食后好转。常为单发,见于青壮年,男性多见。X射线表现如下。

1)龛影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周围可有环形透明带或黏膜纠集。

2)球部变形球部呈“山”字形或“三叶征”。

3)激惹征钡剂到达球部后不易停留,迅速排出。

4)幽门痉挛排空延迟,胃液分泌增多,空腹潴留液。

(5)胃癌

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为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胃窦(约占50%-60%)、贲门区、胃小弯。临床表现是上腹部疼痛,触及包块,消瘦、食欲减退、乏力等。严重时有呕血、黑便或幽门梗阻。按大体形态分为三型,即蕈伞型、浸润型和溃疡型。其X射线表现如下。

1)胃腔内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多见于蕈伞型。

2)腔内龛影多见于溃疡型。

3)黏膜皱襞局限性破坏、中断、消失。

4)胃腔变形、狭窄,胃壁僵硬,多见于浸润型。

5)病变局部蠕动消失。

(6)结肠癌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其X射线表现如下。①肠腔内充盈缺损。②黏膜皱襞破坏、中断、消失。③局部管壁僵硬,结肠袋、蠕动消失。④病变区可触及肿物。

(六)骨、关节系统

骨、关节疾病多而复杂,除外伤、炎症、结核、肿瘤外,先天性畸形、发育障碍、营养代谢和内分泌等疾病,均可引起骨骼的改变。X射线能反映这些疾病的特定病理变化。因此,在骨关节系统中广为应用。

1.正常骨、关节X射线表现

人体骨骼因形状不同而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长骨

1)小儿长骨长骨是软骨雏形骨化形成的,一般有3个以上的骨化中心,一个在骨干,其余在骨端。前者为原始骨化中心,后者为继发或二次骨化中心,也称为骺核。出生时,长骨骨干已大部分骨化,仅两端仍为软骨,即骺软骨。因此,小儿长骨的主要特点是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

2)成人长骨成人长骨的外形与小儿长骨相似,但骨发育完全。只有骨干和主要由松质骨构成的骨端。骨端有一薄层壳状皮质骨为骨性关节面,表面光滑。其外方覆盖一层软骨,即关节软骨,但X射线上不能显示。

(2)四肢关节

四肢关节包括骨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由于关节软骨、关节囊都是软组织密度,X射线不能显示,所以相对骨端的骨性关节面间呈半透明间隙,称为关节间隙。因此,X射线所见关节间隙是指关节软骨及其间的真正微小间隙和少量滑液。

(3)脊柱

正位片上,椎体呈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增大,主要由松质骨构成,纵行骨小梁比横行的骨小梁明显。周围为一层致密的骨皮质。椎体两侧有横突影。在横突内侧可见椭圆形环状致密影,为椎弓根横断面影像,称椎弓环。在椎弓根的上、下方为上、下关节突的影像。椎板由椎弓根向后内延续,于中线联合成棘突,投影于椎体中央的偏下方,呈尖向上类三角形的致密影,大小与形状不同侧位片上,椎体也呈长方形,其上下缘与后缘呈直角。椎弓居后方。在椎体后方的椎管显示为纵行的半透明区。椎弓板位于椎弓根与棘突之间。棘突在上胸段斜向后下方,不易观察,于腰段侧向后突,易于显示。上下关节突分别起于椎弓根与椎板连接之上、下方。椎间盘系软组织密度,呈宽度匀称的横行透明影,称为椎间隙。椎间孔居相邻椎弓、椎体、关节突及椎间盘间,呈半透明影。

2.基本病变X射线表现

(1)骨骼的基本病变

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X射线表现主要为骨密度减低,松质骨中骨小梁变细清晰、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

2)骨质软化

骨质软化的X射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结构高度稀疏,骨小梁模糊而粗糙。由于骨质软化,支重的长骨常弯曲或扭曲变形,脊柱也可前弯后突。这种软化改变通常都是全身性的,是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病的主要表现。

3)骨质破坏

X射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多无骨质结构。

4)骨质增生

硬化X射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明显者则难于区分骨皮质与骨松质。发生于长骨时可见骨干粗大、骨髓腔变窄或消失。

5)骨膜增生

X射线表现为骨皮质外面呈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葱皮样骨膜反应,亦有与骨皮质垂直的针状、放射状骨膜增生。

6)骨质坏死

X射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其原因系:①死骨表面有新骨形成,骨小梁增粗,骨髓内亦有新骨形成;②死骨周围骨质被吸收,或在肉芽、脓液包绕衬托下,死骨显示为相对高密度。

7)软组织病变

许多骨骼疾病常引起或伴有周围软组织的改变,而发源于软组织的病变也可以导致骨骼的改变。

(2)关节的基本病变

1)关节肿胀X射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密度增高,大量关节积液可见关节间隙增宽。

2)关节破坏其X射线表现是当破坏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区的骨质破坏和缺损。严重时可引起关节半脱位和变形。

3)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退行性变的早期X射线表现主要为骨性关节面模糊、中断、消失。中、晚期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囊变和骨性关节面边缘骨赘形成,不发生明显骨质破坏,一般无骨质疏松。这种变化多见于老年,是组织衰退的表现。

4)关节强直X射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纤维性强直也是关节破坏的结果。虽然关节活动消失,但X射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

5)关节脱位关节脱位是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和错位。

3.骨关节常见疾病X射线表现

(1)骨关节外伤

1)骨折

骨折以长骨和脊椎骨折常见。

长骨骨折:骨折是骨的连续性中断。骨折的断裂多为不规则的断面,X射线上呈不规则的透明线,称为骨折线。骨折线在骨皮质区清晰锐利,在松质骨区则表现为骨小梁中断、扭曲和错位。

儿童长骨骨折:由于骨骺尚未与骨干部结合,外力可经过骨骺及生长板达干骺部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由于骨骺板软骨不显影,所以骨折不能显示,X射线片上只见骺线增宽,骨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儿童的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见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脊椎骨折:X射线表现为规则线状致密带。有时,椎体前上方有分离的骨碎片,同部位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严重时常并发脊椎后突成角、侧移,甚至发生椎体错位,压迫脊髓而引起截瘫。

2)关节脱位

关节外伤性脱位一般发生于活动范围大、关节囊和周围韧带不强、结构不稳定的关节。关节脱位常伴有关节囊的撕裂,有时还伴有骨折。成人大关节脱位,特别是完全脱位,征象明确,临床不难诊断。成人小关节脱位和骨骺未完全骨化的关节脱位,特别是不完全脱位,X射线征象不明确,诊断较难,常需加照健侧进行比较,才能确诊。

3)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多为慢性损伤的后果。X射线平片可见:①椎间隙均匀或不对称性狭窄;②椎体边缘,尤其是后缘出现骨赘。此外,脊椎排列变直或有侧弯现象。

(2)骨、关节化脓性感染

1)急性化脓性

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骨髓所致。在儿童,骺软骨对化脓性感染有阻力,故感染一般不能穿过骺软骨而侵入关节。但在成年,由于已无骺软骨,所以感染可侵入关节引起化脓性关节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主要表现为不同范围的骨质破坏,不同程度的骨膜增生和死骨。虽然以骨质破坏为主,但修复与骨质增生同时开始,在骨质破坏周围有骨质密度增高现象。

2)慢性化脓性

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得到及时和正规治疗的结果。临床可见排脓瘘管经久不愈或时愈时发,主要是因脓腔或死骨的存在。X射线片可见明显的修复,即在骨质破坏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现象。骨膜的新生骨增厚,并同骨皮质融合,呈分层状,外缘呈花边状。因此,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内膜也增生,致使骨密度明显增高,甚至使骨髓腔闭塞。虽然有骨质修复、增生,但如未痊愈,仍可见骨质破坏和死骨,因有骨质硬化,常需用过度曝光片或体层摄片才能显示死骨的存在。

3)化脓性

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是较严重的急性关节病,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血液感染到滑膜而发病,也可因骨髓炎侵犯关节所致。多见于承重的关节,如髋和膝关节,常单发。急性期X射线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和关节间隙增宽。形成关节的骨骼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在关节内脓液中蛋白质溶解酶的作用下,关节软骨被破坏,引起关节间隙狭窄。由于肉芽组织侵入骨端,使关节软骨下骨质发生破坏,以承重部位出现的早和明显。愈合期骨质破坏停止,而出现修复。病变区骨质增生硬化、骨质稀疏消失。如软骨与骨质破坏不明显,则关节间隙可部分保留,并有一部分功能。严重时则形成关节强直。

(3)骨、关节结核

1)骨骺、干骺

端结核是长骨中的好发部位。干骺端结核病灶内干酪坏死物可形成脓肿。X射线可见松质骨中出现一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骨膜反应较轻微,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为“泥沙”状死骨。病变发展易破坏骨骺而侵入关节,形成关节结核。干骺部结核很少向骨干发展,但病灶可破坏骨皮质和骨膜,穿破软组织而形成瘘管,并引起继发感染。此时则可出现骨质增生和骨膜增生。

2)关节结核

骨型关节结核:X射线表现为在骨骺、干骺部结核征象的基础上,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不对称性狭窄或关节骨质破坏等。

3)脊椎结核

以腰椎最多。病变常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附件较少受累。椎体结核主要引起松质骨的破坏。由于骨质破坏和脊柱承重的关系,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病变开始多累及椎体的上下缘,邻近软骨板,较早就引起软骨板破坏而侵入椎间盘,使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椎体可互相嵌入融合而难于分辨,表现为局限性软组织肿胀,边缘清楚。脊椎结核的主要X射线变化是椎体骨质破坏、变形,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及冷性脓肿的形成。

(4)骨肿瘤X射线检查

在骨肿瘤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不仅能显示肿瘤,还常能判断其为良性或恶性及原发性或转移性。

1)良性骨肿瘤

骨软骨瘤:软骨软骨瘤是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由骨、软骨和纤维组织构成。多附在长骨干骺部的表面,肿瘤生长慢,成年时停止生长。多发性软骨瘤,虽表现与本病相似,但属于遗传性疾病。骨软骨瘤X射线表现特殊,生长于长骨者起于干骺部,邻近骺线,骨性肿块向外突出,生长方向常背向骨骺,瘤体内含松质骨或密质骨,也可混合存在。外缘为一层薄的骨皮质,顶部覆盖一层软骨,不钙化不显影,如软骨钙化,则呈不规则斑片状致密影。肿瘤以细缔或广基与骨相连。发生于肩胛骨或骨盆者形状不整,多呈菜花状。肿瘤较大可压迫邻近骨骼,而造成边缘整齐的压迹,甚至引起畸形和骨发育障碍。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四肢长骨,X射线表现典型,多为偏侧性骨破坏,边界清楚,病灶内有不规则、多少不等的骨嵴,将破坏区分隔为大小不等的小房,呈泡沫状表现。局部骨骼膨大。骨皮质变薄,易发生骨折,如无骨折很少有骨膜增生。肿瘤明显膨胀生长时,周围只留薄层骨壳包绕。骨壳不完整,并于周围软组织中出现肿块影者表示肿瘤生长活跃。骨巨细胞瘤破坏边缘无骨硬化环,且常有筛孔样破坏。如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破坏,骨膨胀不明显,环绕骨干出现软组织肿块影时,即为恶性骨巨细胞瘤,骨质破坏迅速扩展,亦可能为恶性。

2)骨肉瘤

骨肉瘤是起于骨间叶组织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青年,男性较多。其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干骺部为好发部位。病变进程迅速。骨肉瘤的X射线表现主要为骨髓腔内不规则骨质破坏和增生、骨皮质破坏、不同形式(平行、层状或放射针状)骨膜增生及骨膜新生骨的破坏、软组织肿胀和其中的肿瘤骨形成等,表现较为典型。骨肉瘤的X射线表现多种多样,根据其瘤骨形成和骨质破坏的程度不同大致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

(七)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均属于软组织密度,X射线检查多需造影才能使其显示。肾有排泄含碘造影剂的能力,尿道又与外界沟通,因而泌尿系统的造影为一常用的检查方法。

1.X射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泌尿系统X射线检查前,除急诊外,一般均应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清除肠内容物和积气,为此,应做好如下准备:①检查前2~3日内禁服吸收X射线的药物,如铋剂、碘剂和钡剂等;②检查前1日禁食产气和多渣食物;③检查前1日晚服植物性轻泻剂,如番泻叶,或检查前1~2h清洁灌肠;④检查当日早晨禁食、禁水;⑤检查前排尿或导尿。腹部平片是泌尿系统X射线的初步检查。

(2)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可显示泌尿器官的解剖结构,检查前除做上述一般检查准备工作外,还应根据具体造影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如碘过敏试验等。

1)排泄性尿路造影。

2)逆行肾盂造影。

3)膀胱及泌尿尿道造影。

4)腹主动脉造影与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2.正常X射线表现

(1)肾腹部

平片上可看到两肾的轮廓。正常肾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肾影长12~13cm,宽5~6cm,其上缘约在第12胸椎上缘,下缘位于第3腰椎下缘水平。一般右肾略低于左肾。肾有一定的移动度,但不超过一个椎体的高度。造影主要显示肾盏和肾盂。排泄性尿路造影时,开始注射造影剂后1~2min肾实质显影,密度均匀。2~3min后肾盏、肾盂开始显影,15~30min时肾盏、肾盂显影最浓。如果肾功能不良,则显影延迟,密度较低,严重时可不显影。

(2)输尿管

输尿管全长约25cm,位于腹膜后,上端与肾盂相接,沿着脊椎旁向前下行。入盆腔后,多在骶髂关节内行走,过骶骨后,先弯向外下斜形进入膀胱。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即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越过骨盆边缘处和进入膀胱处。

(3)膀胱

膀胱的正常容量为200~300mL,形态、大小取决于充盈的程度,充盈满意的膀胱呈卵圆形,横置于耻骨联合之上,其下缘多与耻骨上缘相平。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

(4)尿道

男性尿道可分前后两部,前尿道较宽,自外向内分为舟状窝,海绵体部(为最长的部分)与球部(为尿道最宽处),前尿道长13~17cm。后尿道较窄,自外而内分为膜部和前列腺部,长3~4cm。膜部有外括约肌围绕,为尿道最窄处。

3.泌尿系统常见疾病X射线表现

(1)泌尿系统结石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多数结石含钙盐多,X射线平片常能显示结石影,称为“不透X射线结石”或“阳性结石。”平片观察应包括结石的定位、数目、大小及形态等。尿路造影是诊断结石及由此而引起的泌尿道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一种重要方法。

1)肾结石男性较女性好发,结石多数位于一侧的肾盂或肾盏内,也可为双侧性。X射线平片显示在肾盂肾盏区有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卵圆形、鹿角形或不定形密度增高结石影。侧位摄片,肾结石常与椎体相重叠。

2)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常由肾结石移行而来,一般较小,右侧较为常见。平片可见圆形、卵圆形、桑椹形或枣核样结石影,其长轴和输尿管一致,位于脊柱两旁的输尿管行径上,常发生于输尿管生理狭窄处。

3)膀胱结石

多见于男性儿童。结石多为阳性,呈卵圆形,位于骨盆中下部耻骨联合上方,有的密度均匀,有的不均匀,有的核心透亮、外周成层,而且透亮层与不透亮层相互交替,形如树木横断面年轮样结石,边缘光整或毛糙。

(2)泌尿系统肿瘤

1)肾肿瘤

肾肿瘤分为肾实质肿瘤和肾盂肿瘤两类。前者以肾癌常见,后者又分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癌,但X射线不易区分。

肾癌:肾癌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多为单侧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痛性血尿,有时摸到腹部肿物。腹部平片可见肾影增大,呈分叶或局限性隆凸。少数肿瘤可产生不同形状的钙化影。尿路造影时由于肿瘤压迫、包绕,可使肾盏伸长、狭窄、受压变形,肾盏顶端可以封闭或扩张。如肿瘤较大涉及多个肾盏,可使肾盏互相分离与移位,造成“手握球”或“蜘蛛足”样表现。由于肿瘤的侵蚀可形成肾盏、肾盂的充盈缺损,肿瘤压迫可变形移位等。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对肾癌诊断很有意义,可见血管移位、分离、聚拢,拉直,肿瘤血管供血增多,肿瘤染色以及动静脉瘘等。

肾盂肿瘤:乳头状瘤多局限于黏膜,突出于肾盂或肾盏之中,基底宽,形状不规则,易破溃出血。乳头状癌外形与之相似,但可向深部发展并转移。两者均能向下移植到输尿管和膀胱内。造影可见肾盂或肾盏内出现固定不变的充盈缺损,形状不规则。肾盏和肾盂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肾盂恶性肿瘤可侵及肾实质,并使肾盏移位变形。

2)膀胱肿瘤

多为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以后者多见,可单发或多发,恶性肿瘤还可在膀胱壁内造成广泛浸润。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可伴有尿痛、尿急及膀胱区疼痛,肿瘤靠近膀胱颈可引起排尿困难。膀胱造影可显示大小不同的充盈缺损,呈结节状或菜花样。肿瘤较小不影响膀胱的形状,较大浸润膀胱壁,则造成不规则充盈缺损。由于膀胱体积较大,如肿瘤较小易被造影剂遮盖,故应用较淡造影剂如3%~6%碘化钠或15%~20%泛影葡胺,较高电压摄片,气体与碘液双重对比造影效果更佳。

(3)尿路梗阻与肾盂积水

尿路梗阻引起肾盂积水,常见原因是结石、肿瘤和炎症性狭窄引起的阻塞。排尿功能障碍也是导致积水的原因。X射线检查能确定梗阻部位和性质,有无积水及功能损害情况。尿路造影是观察肾盂积水的有效方法。轻度肾盂积水时可见小盏杯口变平,穹隆部变圆钝;肾盏逐渐变短而粗,呈杆状;肾盂略扩大,排空能力减弱。肾盂积水继续发展时,上述改变更明显,肾小盏顶端变为圆形、粗短,肾盂下缘由凹面变为隆凸。严重肾盂积水时肾盂呈一大囊。

二、CT检查

(一)概述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电子计算机与X射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基本原理

CT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一部分作断面扫描,扫描时部分光子被吸收,X线强度因而衰减,未被吸收的光子穿透人体后,被探测器接收,然后经放大并转化为电子流,作为模拟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运算、重建成图像,由阴极射线管显示出来供诊断用。

2.CT设备

CT设备主要是由扫描装置,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记录、储存等三部分组成。

(1)扫描系统

扫描装置主要是收集X线扫描信号,通过信号转换系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转换成数字信号,将其输入计算机。它包括X线球管、探测器与信号转换系统。

(2)计算机系统

作为CT扫描所用计算机系统应具有高速运算、大量数据储存和检索的功能,是由中心处理装置、主储存装置、辅助储存装置、显示装置和操作台、打字机、快速打印机装置等组成。

(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图像记录系统为多幅照相机,将图像拍摄成软片永久保存。激光照相机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图像质量。

3.检查技术

(1)普通扫描

病人去除检查部位穿戴的金属物体后卧于检查床上,摆好位置,将检查部位送入扫描架的孔内先扫描定位图,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层厚、层距、球管倾斜角度和兴趣区范围。扫描时,嘱病人不要动,胸腹部扫描要停止呼吸,眼球扫描时眼睛直视,喉部扫描则不能做吞咽动作。腹部检查前禁食4~8h。上腹部检查提前30min口服造影剂300~600mL,检查前10min追加200mL。中腹部检查提前60min口服300mL,余同上腹部。盆腔检查前1h需要清洁灌肠,口服造影剂方法同中腹部检查,已婚女性病人同时放置阴道塞,检查膀胱者需等膀胱充盈尿液时再扫描。

(2)增强扫描

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后再进行扫描。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楚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化类型,以对病变组织类型作出判断。

(3)高分辨率CT

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空间分辨率CT图像的扫描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是常规CT检查的一种补充。高空间分辨率CT扫描,可清楚显示微小组织结构,如肺间质,小的器官如内耳、听小骨和肾上腺等。对显示小病灶及病灶的轻微变化优于普通CT扫描。

(4)螺旋CT

1)多平面重建将扫描的轴位原始数据,重新组成三维空间中其他平面的图像,常用的有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高档螺旋CT机还可以做任意斜面或曲面的图像重建。重建出来的图像仍为二维的断面图像。

2)曲面重建(CPR)是MPR的一种特殊方法,适合于人体一些曲面结构器官的显示,如颌骨、迂曲的血管、支气管等。曲面重建图像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操作者点画线的精确性有很密切的关系。

3)三维表面重建又称阴影表面显示法(SSD),它是采用象素阈值(CT值)的方法对组织器官的表面轮廓进行重建的方法。重建出来的3D图像不能显示内部结构,只能显示器官形态轮廓。

4)最大密度投影(MIP)MIP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大的全部像素元值成像的投影技术之一。因为成像数据源自三维容积数据,因而可以随意改变投影的方向。其主要的优势是可以较真实地反映组织的密度差异,清晰确切地显示经对比剂强化的血管形态、走行、异常改变和血管壁的钙化以及分布范围,对长骨、短骨、扁骨等的正常动态和骨折、肿瘤、骨质疏松等病变造成的骨质密度的改变也非常敏感。此外,对体内异常的高密度异物的显示和定位也具有特别的作用。

5)最小密度投影(Min-IP)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小的像素元值成像的投影技术。由于人体内的组织器官中气道和经过特殊处理(清洁后充气)的胃肠道等的CT值最低(-1000HU),所以Min-IP主要用于显示大气道、支气管树和胃肠道等中空器官的病变。

6)仿真内窥镜是利用相邻组织结构之间较大的密度差,对器官或组织相同象素值的部分进行表面重建,是非创伤性检查,能从狭窄或阻塞的远端观察病灶,也可动态、立体的观察腔内形态。但它不能显示黏膜及其颜色、不能进行活检、病变定性较差等,它还不能取代纤维内窥镜。VE的应用范围主要有胃和结肠、五官窦道、大血管、胆道、膀胱等。

(二)检查前准备

1.详细阅读申请单上的检查部位及要求。

2.去除被检部位的衣物及外来物品。

3.腹部检查应口服一定比例的造影剂,以充盈胃肠道。

4.增强检查病人须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后方可进行。

5.危重病人须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检查。

(三)临床应用

由于CT技术的不断改进,对于疾病的诊断有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已广泛用于临床各个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CT诊断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死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脱出等诊断效果好,较为可靠。因此,脑的X射线造影除脑血管造影仍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以外,其他如气脑、脑室造影等均已少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可以获得比较清晰和精细的血管图像,即CTA,有望取代常规脑血管造影。

2.CT对头颈部疾病诊断

也很有价值如对眶内占位性病变、早期鼻窦癌、中耳小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性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但明显病变,X射线平片已可确诊者无需CT检查。

3.对胸部疾病的诊断CT检查

随着高分辨率CT的临床应用,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通常采用造影增强扫描以明确纵隔和肺门有无肿块或淋巴结增大、支气管有无狭窄或阻塞,对原发和转移性纵隔肿瘤、淋巴结结核、中央型肺癌等的诊断均很有帮助。肺内间质、实质的病变也可以很好的显示。CT对平片检查较难显示的部分,如心脏、大血管重叠病变的显示更具有优越性。对胸膜、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4.心脏及大血管的CT诊断

价值的大小取决于CT装备对心腔及心壁的显示普通CT诊断价值有限。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大血管壁的钙化和动脉瘤等改变,多层螺旋CT和电子束CT检查可以很好显示。心血管造影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由于扫描时间一般长于心动周期,有时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

5.腹部及盆腔脏器疾病的CT检查

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胃肠道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有很大价值。胃肠道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6.骨关节疾病以常规X射线检查为主

CT检查相对较少。螺旋CT三维表面重建(SSD)可以在骨关节、脊柱形成与骨骼标本外观极为相似的三维CT图像,对肿瘤侵犯骨质情况的观察可以从多方向判断骨质破坏程度,对复杂部位的骨折可以准确显示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关系,并且有利于发现骨骼、椎体的畸形,也有利于矫形、植骨手术计划的制订。

三、MRI检查

(一)概述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早在1946年Blook与Purcell就报道了核磁共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应用于波谱学。1973年Lauterbur发明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使NMR不仅用于物理和化学,也应用于医学领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逐步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仅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许多其他成像技术,其提供的信息也不同于现有的成像技术,所以用它诊断疾病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原子核在磁场内的特性及磁共振的发生:从理论上讲,很多元素都可以用磁共振来成像,然而,MRI主要应用氢来成像,其原因之一是氢原子核最简单,具有单一的质子,具有最强的磁矩;二是氢在人体内含量最高,所产生的磁共振信号是其他原子的1000倍。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带正电,有沿着自身轴旋转(自旋)运动的特性,相当于正电荷在环形线圈中流动,按照法拉第定律,它就像一个小磁体,能在其周围产生磁场,即核磁。无外加磁场作用时,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杂乱无章,无一定规律,磁矩互相抵消。但将其放入均匀的强磁场中,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其中大部分质子的磁矩顺主磁场方向排列,位能低,呈稳态;少部分逆主磁场方向排列,位能高。在这种状态下,用特定频率(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的射频脉冲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的能量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

1.MRI图像特点

(1)MRI的影像虽然也以不同灰度显示,但反映的是MRI信号强度的不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不像CT图像,灰度反映的是组织密度。

(2)MRI的图像是多参数成像。MRI主要反映组织间T1差别时,为T1加权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2差别时,则为T2加权像(T2WI)。因此,一个层面可有T1WI和T2WI两种扫描成像方法,分别获得T1WI与T2WI有助于显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

(3)MRI图像是多方位成像。MRI可以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何方向断面的图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

(4)流动效应。在SE序列中,对一个层面施加90°脉冲时,该层面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到脉冲的激发。终止脉冲后,接收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的血液被激发的质子已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为流空现象,也叫流动效应。

(5)质子弛豫增强效应与对比增强。一些顺磁性和超顺磁性物质使局部产生磁场,可缩短周围质子弛豫时间,此现象为质子弛豫增强效应。这一效应使MRI也可行对比增强检查。钆是顺磁性物质,可用作MRI的对比剂。对比剂可缩短其周围质子的T1弛豫时间。在T1WI上强化部分呈高信号。

2.检查技术

MRI的扫描技术有别于CT扫描。不仅要横断面、矢状面或(和)冠状面图像,还需获得T1WI和T2WI,因此需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和扫描参数。常用多层面、多回波的自旋回波技术。扫描时间参数有回波时间和脉冲重复间隔时间。使用短TR和短TE可得T1WI,而使用长TR和长TE可得T2WI。依TE的长短,T2WI又可分为重、中、轻三种。病变不同T2WI中信号强度的变化不同,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例如,肝血管瘤T1WI呈低信号,在轻、中、重度T2WI上则呈高信号,且随着加重程度,信号强度有递增表现,即在重T2WI上其信号特强。肝细胞癌则不同,T1WI呈稍低信号,在轻、中度T2WI上呈稍高信号,而重T2WI上又略低于中度T2WI的信号强度,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难将两者区分。

MRI也可行造影增强,即从静脉注入能使质子弛豫时间缩短的顺磁性物质作为造影剂,以行MRI造影增强。

MRI常用的SE脉冲序列,扫描时间和成像时间均较长,因此常需病人配合制动。采用呼吸门控和(或)呼吸补偿、心电门控和周围门控以及预饱和技术等,可以减少由于呼吸运动和血液流动所导致的呼吸伪影、血流伪影以及脑脊液波动伪影等的干扰,可以改善MRI的图像质量。

为了克服MRI中SE脉冲序列成像速度慢、检查时间长这一主要缺点,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快速自回波脉冲序列等成像技术,已取得重大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还开发了脂肪抑制、水抑制及水成像技术,进一步增加了MRI的信息。

MRI的另一新技术是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不需或仅向血管内注入少量对比剂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大、中血管病变的诊断,并在不断改善。

随着MRI机不断发展,MRI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电影检查,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动态观察与诊断;弥散成像、灌注成像,可以早期发现脑缺血性改变;脑功能成像可以进行脑组织功能定位;波谱成像可以分析组织的代谢情况等。

(二)检查前准备

1.检查时应携带相关检查资料,尤其是相关检查部位的X射线片、CT、MRI等影像检查资料,供MRI检查时参考。

2.腹部MRI检查前4小时禁食水。

3.对于进行MRCP(胆道水成像)的病人需在检查前1天晚10点后禁水禁食。

4.MRI设备具有强磁场,如装有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或磁性植入物的病人和早期妊娠的病人不能进行检查,以免发生意外。

5.病人勿穿戴任何有金属的内衣,检查头颈部的病人应在检查前日洗头,勿擦头油。

6.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且病人所处环境幽暗、噪声较大,嘱其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急躁,在医师指导下保持体位不动,耐心配合。

7.有意识障碍、昏迷、精神症状等不能有效配合检查的病人,除非经相关专业临床医师同意,否则不能进行MRI检查。

8.不能配合的儿童病人须采取镇静措施,如水合氯醛灌肠等。

9.宫内节育器有可能对MRI检查产生影响,必要时须将其取出后再进行检查。

(三)临床应用

MRI诊断广泛应用于临床,时间虽短,但已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1.MRI在神经系统的应用较为成熟。三维成像和流空效应使病变定位诊断更为准确,并可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对脑干、幕下区、枕骨大孔区、脊髓与椎间盘的显示明显优于CT。对脑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脑梗死、脑与脊髓肿瘤、血肿、脊髓先天性异常与脊髓空洞症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2.纵隔在MRI上,脂肪与血管形成良好对比,易于观察纵隔肿瘤及其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对肺门淋巴结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帮助也较大。

3.心脏、大血管在MRI上因可显示其内腔,用于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可在无创伤的检查中完成。

4.对腹部与盆部器官,如肝、肾、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颈部和乳腺,MRI检查也有相当价值。在恶性肿瘤的早期显示、对血管的侵犯以及肿瘤的分期方面优于CT。

5.骨髓在MRI上表现为高信号区,侵及骨髓的病变,如肿瘤、感染及代谢疾病,MRI上可清楚显示。在显示关节内病变及软组织方面也有其优势。

6.MRI在胃肠道方面受到限制。

7.MRI波谱成像和功能成像有望对血流量、生物化学和代谢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也带来希望。

在完成MRI成像的磁场强度内,对人体健康不致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是一种非损伤性检查。但是,MRI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检查所需时间长,对某些器官和疾病的检查还有限度,因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