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瑰色
18268200000002

第2章 金屋娇 皇恩多变和汉武帝的四段感情

金屋藏娇

汉景帝时的一天,皇上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把4岁的胶东王刘彘抱在膝上,玩笑着问他:“你要不要娶老婆?”

胖嘟嘟的刘彘当然说要娶老婆了。

长公主指着周围上百个宫女问刘彘,有没有中意的人啊?

刘彘煞有介事地看看,摇摇头表示没有看中的人。

长公主就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对刘彘说:“我将阿娇嫁给你做老婆,好不好?”

刘彘马上响亮地说:“好!如果能娶阿娇姐姐为妻,我一定盖座黄金屋子给她住。”

童言无忌,馆陶长公主和在座的刘彘母亲王美人闻言哈哈大笑,一旁的宫女们也禁不住抿嘴偷着笑。而刘彘则睁大着眼睛,迷惑地看着大人们。

这段后来被提炼为“金屋藏娇”成语的对话,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

汉景帝的皇后薄氏因为长期无子,被废。没有嫡子,汉景帝就遵照“立长”原则立栗姬所生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一开始,馆陶长公主最想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准备日后做个皇后。可找到栗姬说媒,栗姬并不领情。栗姬拒绝这桩婚事的原因是她的嫉妒心很强,最爱吃醋,知道馆陶长公主多次向汉景帝进献美女,怀恨在心,断然拒绝了这桩婚事。长公主吃了闭门羹,便恨起了栗姬。这个栗姬,儿子还没有登基做皇帝呢,就对我发泄不满了,日后儿子当了皇帝,栗姬当了太后,我的日子不是更难过了吗?于是,馆陶长公主暗暗下决心,要扳倒刘荣的太子位置,顺便打倒栗姬。扳倒太子是项系统工程,光凭一己之力办不成。那么联合谁一起干呢?迎立谁为新太子?这些都得周密计划。刚好,宫中美人王娡经常带着儿子胶东王刘彘来找长公主玩。馆陶长公主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刘彘,便试探性地有了上面的对话。

刘彘的回答让馆陶长公主非常满意。刘荣的路子走不通,可以走刘彘的道路“迂回前进”,大不了多一个步骤:更换太子。可别小看了长公主,她的政治能量大得很。

汉文帝的窦皇后共有一女二子,女儿就是馆陶长公主,第一个儿子就是汉景帝刘启,第二个儿子就是梁王刘武。长公主是窦太后唯一的女儿,最受太后宠爱。窦太后早年失明,长子汉景帝刘启忙于政务,次子刘武按制常年驻守封国梁国,平时身边就是馆陶长公主陪着。所以,窦太后对长公主非常信任,汉景帝也倚重这个姐姐照顾太后,协助处理后宫事务。西汉初期,太后干预朝政是常态,窦太后在朝野说话很有分量,又安插娘家子弟身居要职,对政务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馆陶长公主既有母亲的宠爱,又有皇帝弟弟的倚重,随便出入宫闱,力量自然不可轻视。

栗姬轻易得罪了长公主,充分暴露了其政治上的幼稚。而地位普通的王娡敏锐地发现了长公主和栗姬、太子之间的矛盾,马上带着儿子刘彘曲意迎合、百般讨好馆陶长公主,为刘彘谋夺太子之位。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之后发生的三件事情,让刘彘一派的势力逐渐超越了刘荣,达到了更换太子的目的。

话说汉景帝刘启最担心两件事情。一件是匈奴南侵,虎视中原;一件是弟弟梁王对龙椅觊觎已久,母亲窦太后力主“兄终弟及”,希望长子汉景帝将皇位传给次子梁王。对于前者,汉景帝延续和亲政策,主动示弱。王娡主动献出了一个女儿去当和亲公主,让汉景帝对其好感大增。对于后者,汉景帝就没有太好的办法了。虽然立了儿子刘荣为太子,窦太后和梁王的反对声音一直没有停歇。在窦太后的默许下,梁王向京城派遣了大量说客、探子来营造舆论,企图扳倒太子。馆陶长公主帮汉景帝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她成功说服了母亲窦太后放弃“兄终弟及”的思想,从国家稳定的角度出发支持汉景帝传位给儿子。窦太后对梁王的支持减弱后,梁王对汉景帝的威胁度大为降低。汉景帝自然对姐姐长公主感激得很。长公主再趁机在窦太后、汉景帝耳朵边说刘荣的不是,夸刘彘的优点,很快刘彘在汉景帝心目中成了替代刘荣的可能人选。

主观上,王娡又制造舆论,说她在怀孕时曾梦见日入腹中。客观上,刘荣这个大哥的确显得过于老实木讷,政治敏锐性差,和聪慧可爱的刘彘相比差了一截。而且,栗姬的表现也没法和王娡相比。汉景帝一次病重,以为自己要驾崩了,将其他嫔妃和皇子托付给栗姬,让栗姬好好对待。那一刻,栗姬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太后了,竟然没有答应,说皇子们到时候都大了,嫔妃们都老了,自己管不了他们了。汉景帝勃然大怒。汉代的皇后往往是要晋位为太后干政的。可是栗姬这样的女子,怎么放心把后宫家人交给她呢!汉景帝对栗姬感到失望,自然对刘荣的太子地位也要重新考虑了。

长公主和王娡看准机会,加紧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王娡还使了一条奸计。栗姬的哥哥日思夜想就是希望妹妹能早日飞黄腾达,让栗家沾光。王娡就撺掇他上书汉景帝,请求立栗姬为皇后。栗姬哥哥和妹妹一样政治素质太差,真就上书了,这下彻底激怒了汉景帝。

没多久,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几个月后册封王娡为皇后,将刘彘改名为刘彻,立为太子。栗姬后来在冷宫忧郁而死。

刘彻取得了太子争夺战的胜利,尽管他除了说要盖座金屋子娶表姐陈阿娇外,什么都没做。但“金屋藏娇”的戏言,体现的不仅有刘彻的童言无忌,更有一个4岁小孩的政治敏锐感。刘彻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这一点对他后来的婚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汉景帝死后,刘彻顺利继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刘彻并不食言,真的娶了表姐陈阿娇为皇后,还真的造了一座黄金宫殿给皇后居住。馆陶长公主之前的辛勤付出看来得到了成倍的补偿。馆陶长公主被尊称为窦太主。母女二人更加显赫了。

这桩从两小无猜开始的成真美梦,会不会以刘彻和陈阿娇两人的白头偕老结束呢?决定任何婚姻稳固与否的最重要的指标还是夫妻的感情好坏。陈阿娇的命运好坏,关键要看刘彻对这个表姐有多少真感情。褪去了幼年的童真,当表姐弟俩长大并且结为夫妻后,两人之间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陈阿娇来说,刘彻是个理想的丈夫,除了是九五之尊外,还年轻帅气(从留下来的画像中可以看出来)、文武双全(从他日后的行为上可以看出来)。对刘彻来说,陈阿娇就不是理想的皇后了。除了年纪比刘彻大外,陈阿娇生活奢侈、性善妒忌,仗着背后有母亲支撑,言行比较张狂。套用现在的标准,成功的男人很少愿意娶一个强势的,总是管着自己的妻子,都希望娶个小家碧玉似的、温柔贤惠的老婆。刘彻也是这样的人,所以对陈阿娇并不满意。但是,陈阿娇背后有强大的窦太主的势力。当时祖母窦太皇太后也还活着,特别喜欢陈阿娇这个外孙女。刘彻还要仰仗长公主的支持,所以没有把不满显露出来,对皇后以礼相待。

刘彻的隐忍收到了切实的效果。刘彻成长后,个性很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触犯了当权派的既得利益,也和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窦太皇太后产生了分歧。长公主窦太主和皇后陈阿娇全力支持刘彻,居中斡旋,刘彻才得以涉险过关,直到亲政。

如果刘彻和陈阿娇的关系就这么继续下去,两人可能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真的“白头偕老”了。可陈阿娇随着丈夫权力的巩固,觉得自己和母亲功劳很大,更加骄横起来。她妒忌心越来越重,刘彻亲近一下其他嫔妃,她就不给好脸色看。在宫中作威作福多年,陈阿娇的肚子一直没大起来。陈阿娇很着急,刘彻更着急——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君王,年纪大了连个一男半女都没有,能不焦急吗?用现代生理学知识分析,刘彻和陈阿娇是姑表亲,近亲结婚很难生育,可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陈阿娇花了数以千万计的钱财求医问药,仍然没有效果。她就认为是丈夫刘彻有生理问题了。我们说了,刘彻是个追求完美的君王,自然不能忍受妻子对他生育能力的怀疑了。皇帝和皇后的矛盾至此公开化,刘彻开始冷落皇后。

陈阿娇不让刘彻在外面拈花惹草,刘彻偏要往外跑。他的姐姐平阳公主就蓄养了许多美女供弟弟选择。刘彻从中看中了一个叫做卫子夫的歌姬,把她带入宫中。卫子夫对陈阿娇的威胁开始局限在对刘彻的吸引,后来直接对陈阿娇的皇后地位构成了威胁——卫子夫怀孕了!卫子夫的怀孕无疑证明了刘彻生育能力正常,有问题的是陈阿娇。一旦卫子夫生下一儿半女,陈阿娇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这时候,急昏了头的馆陶长公主和皇后陈阿娇干了一件蠢事:绑架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卫子夫怀了龙胎,动弹不得。卫青当时只是建章宫不知名的小人物,可以杀掉泄愤。好在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联合一帮壮士去把卫青救了出来。这事情彻底让刘彻和陈阿娇夫妻之间撕破了脸。

此时,宫廷中发生一件真假莫测的“巫蛊案”,矛头直指被冷落已久的陈皇后。

巫蛊,就是迷信的古代人相信把木偶、稻草、毒虫、金属等当做痛恨的人,再用咒语咒骂、用钉子钉、用火烧。古代人相信这么做,痛恨的人就会倒霉,甚至命丧黄泉。这种从远古发展而来的迷信做法,在汉朝主要表现在把木偶铜人埋入地下或者在其上钉符咒的形式上。不用说,历朝历代都对巫蛊采取严禁的态度,宫廷更是视为大忌。但是,巫蛊操作简单,又没法查找真凶,所以屡禁不鲜。正如巫蛊无法举证真凶一样,被举报进行巫蛊活动的人同样无法证明自己没有参与,无法自辩。当时宫廷中就出现了针对卫子夫的巫蛊活动,怀疑的矛头直指皇后陈阿娇。陈阿娇是百口莫辩。

很快,刘彻就以巫蛊之罪废去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将她幽禁于长门宫内。

二十多年前,刘彻答应建造的那座金屋子,已经离陈阿娇远去,成了其他女子的住处。

那么,陈阿娇到底有没有使用巫蛊对卫子夫不利呢?正史记载,有。陈阿娇眼看地位摇摇欲坠,铤而走险求助于巫蛊,把一个叫做楚服的女巫请到宫中。楚服经常穿男装,和陈阿娇两个人相处,不知所为。巫蛊案发后,刘彻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株连了三百多人,其中楚服被枭首示众。

作为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对此愤愤不平。可窦太皇太后已经辞世,刘彻亲政后羽翼丰满,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胖乎乎的小孩子了。此一时彼一时,窦太主无可奈何,只能坐视女儿被禁入冷宫。

陈阿娇在冷宫中做过一次“翻盘”的努力。她花千金请大文豪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专门诉说自己对刘彻的思恋之情。全篇以“夫何一佳人兮”开头,以“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结尾,通篇含情脉脉,令人浮想联翩。陈阿娇希望唤起刘彻心中二十多年的感情,唤起丈夫对往日恩爱的记忆。可惜,刘彻没有。《长门赋》让作者司马相如名声大振,到了刘彻那里却石沉大海,没有回音。陈阿娇的努力是失败了,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留下了一个表示怨妇苦情的典型案例,博取了后来文人的诸多同情。许多人以陈阿娇或者长门宫为题,对被软禁冷宫的嫔妃表示同情。比如唐朝的李白专门写了一首《长门怨》来表达对陈阿娇的同情: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刘彻为什么对陈阿娇这么绝情,与幼年的表现判若两人,令人难以理解。除了之前的诸多诱因外,最关键的还是刘彻是一个对权力极端敏感的皇帝。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凡雄才大略的人,权力欲就强,疑心也重。刘彻即位后对威胁自身权威的人和事情很敏感。他为了把权力集中到宫廷,创办了内朝,就是对朝堂衮衮诸公的不信任。陈阿娇的骄横,是她和母亲窦太主势力强盛的表现。当某个派系势力强大之时就是皇帝权威受到削弱之际,终身行集权之实的刘彻不能容忍窦太主——陈皇后母女势力的强大,即便是对母女俩对其当年扶立之功的念念不忘也不能容忍。因此,他不顾情面,对皇后和岳母的打压就可以理解了。

窦太主此时渐渐老去,在强势的刘彻面前没有了还手之力。她采取了退避的消极态度,在个人生活问题上,作为岳母的窦太主还有求于女婿刘彻呢!

窦太主的驸马是世袭堂邑侯陈午。陈午过世后,五十多岁的窦太主迷恋上一位叫董偃的美少年。窦太主在董偃从小随母亲进公主府时就看上他了。她培养董偃,供他读书,感情很深。两人最后发展到同室而居的程度。于是就有人提醒董偃和窦太主,说平民“私伺公主”是重罪,你们得赶紧征求皇上的同意才行。于是,窦太主不得不向刘彻示弱,将董偃很郑重地推介给刘彻。起初刘彻对董偃这个小伙子也挺有好感的,后来经大臣劝谏说此人有伤风化,不宜接近。刘彻开始疏远董偃。董偃害怕了,30岁就郁郁而终;几年后,窦太主也死了。临死前,窦太主不愿意和丈夫陈午合葬,而要求与情夫董偃合葬。刘彻竟然答应了。

母亲死后,幽居冷宫的陈阿娇的日子更难过了。不久,她兄弟在为窦太主守丧期间淫乱,又为家财内讧,案发后自杀。刘彻大笔一挥,取消了堂邑侯国。外援尽绝,陈阿娇很快在绝望中死去。

皇恩不可恃

刘彻的第二位皇后卫子夫出身奴仆。她母亲是世袭平阳侯曹家的女仆,因为曾嫁给一个姓卫的男子,大家都使唤她为卫媪。卫媪一共生下三男三女六个子女。他们分别是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二子郑青,三子卫步。其中郑青和卫步还是私生子。

卫媪一个奴仆,要拉扯大六个子女,非常不容易了,偏偏二女儿卫少儿又重复了母亲的悲剧,和同样在平阳侯家办事的县吏霍仲孺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霍去病。从卫媪母女两代人的不幸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汉时期私通和非婚生子现象的泛滥。这些私生子是不会被有身份的父亲家族接受的,注定要度过悲惨的一生。卫媪一个人拉扯六个子女再加刚出生的外孙,喂饱一家老少八张嘴,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眼看一家人就要饿死了,卫媪想来想去,只能忍受屈辱、硬着头皮把二儿子郑青送到他的亲生父亲郑季家里,乞求郑家人抚养这个孩子。郑季良心未泯,把郑青留了下来。郑青在郑家受到了郑季夫人和族人的排斥,日子过得可怜兮兮的。郑家让年幼的郑青整天在山上放羊,让他自生自灭。郑家的几个兄弟毫不顾及手足之情,对郑青随意责骂。郑青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了起来,并且形成了谨慎小心、善于忍耐的个性。郑青慢慢长大了。郑家越来越不能接受成年的郑青,郑青也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就毅然回到了母亲卫媪身边。因为和郑家没有一点感情,郑青改姓卫,改名卫青,与郑家断绝了关系。

卫媪给卫青找了一份“工作”——子继母业,在平阳侯曹家当家奴。尽管常年忍饥挨饿,卫青还是长得高高大大、相貌堂堂,于是就做了主人家的骑奴。汉景帝的女儿、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嫁到了曹家,卫青被分配给公主当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公主出行的时候骑马在后面跟着,充当众多杂役兼保镖中的一个。卫青的三姐卫子夫也和弟弟一样,没有被常年的饥饿折磨得面黄肌瘦,反而出落得美艳动人,被主人家选中,当了名舞女。主人家来客人的时候,卫子夫就在厅堂里伴舞赔笑,弟弟卫青则在堂下随时听候使唤。

平阳公主虽然出了皇宫,但对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还是很关注的。她知道弟弟汉武帝刘彻和弟媳陈阿娇表面和睦,其实感情并不好。平阳公主脑子很灵活,觉得自己可以从中牟利,于是挑选了邻近大户人家的女子,在家中培养,准备让弟弟来选妃。恰好有一天,汉武帝去霸上祭扫,路过曹家。平阳公主就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了。可惜,汉武帝对那些盛装打扮的大家闺秀都不满意,却对伴舞的舞女卫子夫一见钟情。随后,汉武帝以“更衣”为名找了个房间“临幸”了卫子夫。事后,汉武帝安排卫子夫入宫。平阳公主的如意算盘眼看就成功了,很高兴,赶紧安排卫子夫进宫。临行前,平阳公主还嘱咐卫子夫:进宫后就全靠你自己了,日后富贵了,别忘了我这个旧主人啊!

谁料到,卫子夫进宫后就音信全无,下落不明。有人说,汉武帝回宫后很快就忘了卫子夫;还有人说,那是因为后宫佳丽三千,卫子夫并不出众;多数人则认为,卫子夫突然入宫,引起了皇后陈阿娇和馆陶长公主的妒忌和排斥,被贬为宫婢。卫子夫在冷宫中干着最苦最累的活,饱受折磨。日子长了,汉武帝也就淡忘她了,更别说宠幸了。

将近两年后,后宫要释放一批没用的宫女。卫子夫也在名单中。定期释放宫女是朝廷的一项“德政”,但好色的皇帝还要对宫女一一过目,免得有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美女被不小心放了出去。结果,卫子夫重新站在了汉武帝的面前,刘彻又一次被卫子夫吸引,拥她入怀。有人说,刘彻再次被卫子夫的美貌所吸引,想起了前番的恩爱,留下了卫子夫。也有人反对说,两年的劳役多多少少消磨了卫子夫的美貌,卫子夫吸引刘彻的注意是因为她急于出宫,面对出宫前的刁难和挑选,哭哭啼啼,很不配合,反而引起了刘彻的注意。不管怎么说,这一回卫子夫两年的委屈都得到了刘彻的补偿。在原本要出宫的日子里,卫子夫的命运发生了奇迹般的逆转。

没多久,卫子夫就怀孕了。刘彻喜出望外,选卫子夫的二弟卫青入宫,在建章宫办事,卫青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逆转。不想,卫家姐弟的崛起引起了皇后陈阿娇的仇视和恐慌。馆陶长公主和陈皇后决定好好“修理”初入宫廷的卫青,出口恶气。她们指使下人捉了卫青,准备囚禁起来好好折磨。卫青的好朋友、骑郎公孙敖看到了,招呼几名同伴奋力营救,竟然中途将卫青救了下来。事后,卫子夫很愤慨也很无奈,只能向汉武帝哭诉。刘彻一听,这还了得。他早就对馆陶长公主母女俩的作威作福看不惯了,于是干脆公开召见卫青,升他为侍中兼建章宫总管。卫青平地一声雷,瞬间从家奴成为近侍重臣,让人目瞪口呆,就是馆陶长公主和陈皇后也拿他没办法了。不久,卫子夫生下了一个女儿,汉武帝封她做了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夫人。卫青水涨船高,升任了太中大夫。

之后,卫子夫和卫青姐弟俩高歌猛进。卫子夫连续生下三个女儿之后,生下了皇长子刘据,顺利取代了陈阿娇的皇后地位,接管了后宫。卫青则被汉武帝放置在汉匈战争前线。卫青在刘彻的支持下,不负众望,于公元前124年春、前 123年两次大败匈奴军队,战果累累,一举扭转了汉朝北方的不利局面。小外甥霍去病年纪轻轻,也屡立军功。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掌握着帝国的军队,一家五人因功封侯,卫家权势如日中天。卫青的两个姐姐顺利嫁入世袭贵族陈家和公孙家。通过联姻,以卫家为中心聚集了一批显贵的亲戚朋友,俨然是西汉王朝第一家族。长安城中就有歌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有一天,卫青的好朋友宁乘来访,提醒卫青说:“大将军食邑万户,三个儿子都封侯,可任何事情都物极必反。没有一个家族能够永远保持富贵,就好像月亮不会永远圆满,海水不会永远停留在浪尖一样,卫家迟早也会走向衰落。”卫青在家族处于权力巅峰的时刻,难得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隐约感觉到,自家人名扬四海,部将亲属遍布朝野,盛名之下绝非好事。现在,宁乘给他点破了:“要防止皇上猜忌啊!”卫青恍然大悟,忙讨教如何应对。

宁乘说:“现在内宫之中,王夫人是皇上的新宠。但是王夫人出身卑微,她的家人依然生活在贫苦之中,希望大将军能够向王家赠送重金,联络感情。”卫青依计而行。

原来,随着岁月的推移,卫子夫无奈美貌不再。越来越多的美女进入了刘彻的床榻。在众多新进的美女中,刘彻最喜欢赵国王夫人。王夫人为刘彻生下了后来的齐王刘闳。这个王夫人和卫子夫一样出身卑微,可她不像卫子夫一样有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王夫人的亲戚实在不成器。刘彻就是想提拔王家,都找不到合适的提拔对象,所以王家依然生活在穷困之中。现在,王家突然收到了大将军、长平侯卫青送来的五百斤黄金,惊喜若狂,忙告诉了王夫人。王夫人高兴得心花怒放,兴冲冲地告诉了刘彻。

刘彻还真开始猜忌卫青了。卫青一家势力遍布朝野、手握兵权,风头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窦太主和陈阿娇了。刘彻能安心看着卫家门庭若市吗?不过,卫青主动示弱的行为和清醒的头脑,让刘彻稍稍感到安心。

卫家的谨慎和前线军事行动的需要,让卫青家族继续扶摇直上。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4月,刘彻正式册立卫子夫所生的皇长子、年仅7岁的刘据为太子。卫家的权势更上了一层楼。不幸死了丈夫的平阳公主又来找皇后卫子夫,羞答答地托她转告汉武帝刘彻,希望弟弟为自己和卫青赐婚。当年卫子夫入宫的时候,平阳公主嘱托她显贵之后不要相忘。卫子夫果然没有忘记,也很愿意帮这个忙,就告诉了刘彻。刘彻认可了这门亲事,卫青和平阳公主两人举办了盛大豪华的婚礼。早年的骑奴娶了自己的女主人,真是世事难料。同时,平阳公主还让自己和前夫生的儿子平阳侯曹襄娶了卫子夫和刘彻生的女儿卫长公主,死心塌地地要和卫家拴在一起。当时卫青上下朝,公卿大臣远远看见就要下车让路,立在道旁相迎相送。卫家的富贵荣华算是达到了顶点。

把姐姐嫁给卫青后,汉武帝刘彻内心严重不安起来。看着卫青权势熏天,仿佛是“天下第二人”了,刘彻的猜忌心理重新泛起,又开始不信任卫家了。他想,即使卫青没有不臣谋逆的心理,也保不齐被野心家利用啊!刘彻开始疏远卫青,主要采取了两个方法:第一是让卫青离开前线军队,招到长安来居住议政,等于是将卫青高高挂起;第二是重用霍去病,让霍去病牵制卫青。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只知道行军作战消灭匈奴,在政治上很幼稚。刘彻曾经劝霍去病学点吴起、孙子的兵法,霍去病回答说行军打仗不拘泥于古代兵法,学那些玩意儿没用。刘彻发自内心、同时也是有目的的,更加宠爱霍去病这个青年俊才了,着意培养,委以军事重用。卫青是大将军,霍去病是骠骑将军,又是万户侯,没办法再提拔他们了。刘彻很有创意,新增了“大司马”的官职,让卫青、霍去病并列为大司马。卫青是大司马兼大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兼骠骑将军,待遇相同。

卫青一声不响地过着恬淡平静的“寓公”生活,毫无怨言,和平阳公主相敬如宾,对刘彻毕恭毕敬。汉书说“青仁,喜士退让”。

霍去病大胜归来没几年,就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了,只活了24岁。此后,刘彻宁愿让许多军事行动所用非人,也不愿起用卫青重掌军权。卫青很聪明,干脆长期请病假,不怎么上朝了,坚持韬光养晦。刘彻还不怎么放心,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以卫青的儿子宜春侯卫伉犯法为名,削去卫伉的爵位。几年后,卫青的另两个儿子阴安侯卫不疑和发干侯卫登因为献给朝廷的助祭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够,被汉武帝削去爵位。至此,卫家“一门五侯”只剩下卫青孤零零的一个长平侯了。卫青的“病情”随之越来越重,更不过问家门之外的事情。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一代名将卫青去世。

刘彻29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有了第一个皇子,也就是刘据。所以刘彻格外珍惜刘据,努力将刘据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刘据到了读书的年纪,汉武帝就给他组织了当时最好的师资力量,让他结识宾客。刘据慢慢长大后,汉武帝刘彻对这个太子却不那么喜欢了,因为刘据在许多问题上和父皇刘彻唱反调。

刘彻给儿子找的老师都是儒生,教学的内容是儒家思想,结果认真学习的刘据精通儒家知识,性格仁恕温谨。而刘彻只是表面推崇儒学,将儒学作为统治工具,他内心真正崇尚的是绝对的权威和暴力。儒学有用的时候拿来装点门面,没用的时候就坚决弃之不用。小小的刘据没能真正体会父亲的苦心,严格按照儒家理论观察周围事物,父子俩在政治理念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连年用兵、对外征战,运用强权削藩罢侯,征收繁重的赋税等问题上,刘据都不赞同父皇的做法。刘彻曾经语重心长地开导刘据说:“我做的很多事情你都不赞同,但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将来能够安享太平啊!”可刘据受孔夫子学说“毒害”太深,没听进去。

皇后卫子夫看着卫家遭遇到的挫折,也看到了儿子和丈夫之间的隔阂,心里很着急。卫子夫能够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中做了38年的皇后,除了和卫青一样谨小慎微、恭谨谦和的性格之外,还在于她遇事有主见,能够通过向别人施加影响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卫子夫知道卫青的几个儿子都不成才,怕他们风头太盛出问题,就多次请求丈夫刘彻不要封赏卫青的几个儿子,以退为进保护侄子。现在,卫子夫看到“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儿子得罪了部分贪官和酷吏,还老违背丈夫的意思,就经常把儿子叫来劝诫:“作为太子,你要经常揣摩父亲的心思,理解父亲的意图,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而不能擅自做主,做一些与父亲的想法不一致的事,比如平反冤狱。这本是你父亲制造的冤狱,你却给予平反,这不是否定你的父亲吗!”可惜,刘据沉溺于儒家说教太深,对母亲的忠告同样听不进去。他反而更进一步,劝谏汉武帝停止与周边民族的战事。

汉武帝慢慢老了,担心国家偏离理想的轨道,更担心儿子没有驾驭天下的能力。

进入晚年后,刘彻身体越来越不好,住在长安的时间越来越少,长年累月逗留在城外的离宫甘泉宫中。父子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本来心里就有小疙瘩,现在因为疏远恶化成了心理隔阂。这种情况最怕小人在中间挑拨离间了,这时候偏偏就有小人跟刘据过不去。酷吏江充依靠着不断地检举他人、刑讯逼供一步一步爬上来,刘据很讨厌他。江充也很讨厌太子,他和太监苏文等人怕太子继位后惩办自己,就勾结起来阴谋扳倒刘据。

公元前92年,刘彻病情加重了。江充就奏言,皇帝的疾病根源在于有人利用巫蛊暗算皇上。多疑的刘彻很自然授权江充,查办巫蛊一事。

就在江充受命查办巫蛊一事的第二年正月,卫子夫的姐夫、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自恃是皇后的外甥,骄奢犯法,大胆挪用禁军军费。事情败露后,公孙敬声被抓进大牢,按律当斩。公孙贺救子心切,四处活动营救爱子。刚好当时朝廷在大肆搜捕通缉犯、阳陵大侠朱安世,苦于抓不到他。汉武帝一天多次催逼早日逮到朱安世。公孙贺于是自请追捕朱安世,请求能以功赎儿子公孙敬声的罪过,得到了汉武帝的同意。后来,公孙贺果然抓到了朱安世。朱安世也不是浪得虚名的大侠。他很快就得知公孙贺想用自己来赎出儿子,笑道:“公孙贺他自己就要大祸临头了。大不了,大家同归于尽。”朱安世于是从狱中上书,告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告发公孙敬声派巫师祭祠诅咒皇上,并且在皇帝前往甘泉宫的路上埋下偶人,恶言诅咒。和公主私通属于生活作风问题,并不能置公孙家于死地,但是有关巫蛊诅咒皇帝的事情将公孙贺父子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汉武帝很快命令有关部门处理公孙敬声巫蛊案。这种案子原本就难以自明,加上汉武帝的命令中有“穷治所犯”四个字,办案人员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强力刑讯。公孙贺父子最终死在狱中,公孙家被族诛。还有多位朝中显贵受到株连致死,包括卫皇后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和卫青长子、袭了爵位的长平侯卫伉。卫家的势力几乎遭到全歼。

巫蛊案子破了一个,但甘泉宫中刘彻的病情却不见好转。公元前91年的夏天,刘彻在甘泉宫常常做噩梦。在梦中,有许多人拿着大棒朝自己砸过来。刘彻认定,巫蛊诅咒的阴谋依然存在。江充趁机进谏说,那可能是宫廷里面有人从事蛊道祝诅,需要加大勘查的范围和办案力度。于是,汉武帝又一次授权江充在宫廷中追查巫蛊之事。

江充得到查办巫蛊的“尚方宝剑”后,禀报说长安城的皇宫中果然有蛊气,得到汉武帝允许后入宫大挖特挖。江充连汉武帝的宝座周围都掘地三尺,终于在太子宫的挖掘有“重大发现”。江充等“专案组”成员和胡巫们挖到了桐木人和一卷帛书。帛书中写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符号。经过江充和巫师巫婆们的“翻译”,帛书上的内容是诅咒汉武帝刘彻早死。

这帛书不是太子刘据弄的,但却是在他的宫中被挖出来的,因此刘据是纵有千口也难辩。江充则挥舞着“战利品”,得意洋洋,要去禀报刘彻。刘据已经和父亲有感情隔阂,相互有不信任感了,现在就想了:如果让父亲看到我诅咒他的木人和帛书,他会不会废掉我呢?刘据越想越悲观,开始担心父皇会不会杀了自己。他陷入了恐惧之中。太子身边的人,比如太傅石德等人,也非常恐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保住刘据的太子地位,石德等人采取了危险的对策。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江充等人要置太子于死地,接着就怀疑甘泉宫的老皇帝为什么要听任小人陷害太子,老皇帝身体一直不好,现在是不是还活着?既然老皇帝的生死都有问题了,那么江充等人的举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了。在身边人的鼓动下,刘据下定决心绝地反击。他假传皇帝的圣旨,将江充等查案子的人全都就地正法了。因为事出仓促,跟着来查案的太监苏文逃走了,跑到甘泉宫去向刘彻报告说太子造反了!

刘据杀死一帮小人后,没法回头了,干脆树起“清君侧”的大旗来,聚拢力量控制长安城。刘据派太子舍人无且率领一队武士,持皇帝的纯赤色符节赶到未央宫,与皇后卫子夫联系。卫子夫内心不想造反,如今面对儿子派来的武士,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她对丈夫的不满和对儿子的爱全都转化为对冒险的积极配合。卫子夫将皇后中宫的侍卫车马和长乐宫的侍卫车马全都交给了儿子,并打开了武器库。刘据分发众人武器,真正地踏上了武装叛乱的道路。

这场被称为“巫蛊之祸”的政变就此爆发了。刘据的力量和刘彻调拨来镇压的军队在长安城里混战了几天几夜,杀得尸横遍野。鲜血淹没了街道,都汇聚成了赤红的河流。其中有一个细节需要交代:汉武帝刘彻接到太子造反的报告后,开始并不相信,还派人回长安城探明情况。谁知道,派出去的小太监害怕,根本不敢去长安,在外面转悠回来,撒谎说太子造反了。刘彻这才调兵镇压的。这也说明了,刘彻、刘据父子的信息交流渠道堵塞到了何种程度。

混战的结果是,刘据一帮人寡不敌众,遭到了血腥镇压。刘据带着两个儿子逃出城外,跑到湖县泉鸠里(今河南灵宝西部与陕西交界处的泉里村)的一户农家藏匿了起来。收留太子父子三人的农夫家非常穷,一家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收留太子父子后生活就难以为继了。刘据突然想起认识相邻的新安县的一个富豪,就幼稚地传信给他,希望能够得到接济。他的老朋友接到信息后,向本县官府告发。官府发兵围捕太子。两位儿子为了掩护父亲上前搏斗,都被官兵杀害。刘据知道难以逃脱,在房中悬梁自尽。

政变平息后,震怒的刘彻派人收缴皇后的玺绶,要废掉卫子夫。卫子夫在宫中自杀。太监苏文找了口薄棺材,将卫子夫草草埋葬在长安城南的桐柏。汉书说至此“卫氏悉灭”。

老百姓们对死去的刘据很有好感,对他的死很同情,都相信刘据不会用木偶人诅咒皇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充等人陷害太子的证据也渐渐败露出来,民间的舆论开始朝着有利于刘据的方向发展。刘彻冷静下来后,也开始相信儿子刘据起兵主要是被逼自卫,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意思。关键时刻,负责守护汉高祖刘邦陵寝的高寝郎车千秋上书为刘据犯颜直谏,扭转了整个局势。他写道:“儿子对着父亲舞刀弄枪,应该受到鞭笞。如果皇帝过失杀死了太子,那又应该做何处理呢?”刘彻对车千秋的上书非常感慨,也非常重视。出乎众人意料,车千秋竟然因为这次上书而被擢升为丞相。之后,巫蛊动乱的处置完全被颠倒了过来。苏文被活活烧死,抓捕刘据的官员也被杀。刘彻为追念刘据,在儿子遇害的湖县修建思子台和宫殿,追悔莫及。

北方有佳人

经历了两段不圆满的感情之后,汉武帝刘彻常常感到莫名的伤感和无奈。原先宠爱的王夫人不幸病逝后,刘彻更加感到生活空虚寂寞。于是,他用宫廷歌舞音乐来振奋日渐颓靡的精神,刺激空虚无聊的生活。越得不到生活温暖的帝王,越是宫廷礼乐的慷慨支持者和爱好者。刘彻的后半生没能逃脱这条宫廷规律。

众多的宫廷乐师中有一个人叫李延年,精通音律,创作的曲子很有感染力,让汉武帝常常莫名地感动。于是,他经常指定李延年来创作、导演歌舞。可惜,李延年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而有着强烈的权势欲望。他借机接近汉武帝后,就琢磨着怎么为自己博取功名利禄。刚好,李延年有一个妹妹,姿容秀媚,体态轻盈,却因为出身卑贱,沦为歌女。李延年就想把她进献给汉武帝为妃。汉武帝处于感情和生活的空窗期,李延年自信进献妹妹恰逢其时。可怎么献给汉武帝呢?

一天,汉武帝在宫中酒宴,平阳公主也在座。李延年负责歌舞。刘彻酒酣,李延年亲自起舞,深情唱起一首新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歌声绕梁,刘彻闭目体悟,然后悠悠谈道:“世间哪有歌中的这般佳人啊?”

早被李延年买通的平阳公主在一旁平淡地说:“陛下有所不知,李延年的妹妹便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

刘彻心中一动,立即命召李氏入宫。李延年顺势将其妹引入宫中。刘彻一看,果然是一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女,随即就纳李氏为妃。汉武帝对这位李夫人宠爱有加,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恋期。

一年以后,李夫人生下一个皇子。这个皇子就是日后的昌邑王刘贺。刘彻很高兴。

天妒红颜,上天总不会让倾国倾城的美貌和顺风顺水的命运在一个女子身上共存。李夫人的身体一直羸弱,生产后调理不过来,病倒了,日渐病重,容貌憔悴。刘彻忧心忡忡地前来探望。李夫人却赶紧用被子严严实实地裹住自己,不让皇上看她。刘彻执意要看,很不理解爱妃为什么要这么做。李夫人躲在被子里,嘱咐道:“臣妾来日不多,希望陛下日后多照顾我的儿子和兄长。”刘彻心里酸楚,劝说李夫人好好养病,说:“让朕看看你,你当面将儿子和兄长托付给朕,不更好吗?”李夫人却把自己裹得更严实了,说:“身为妇人,形容不修,服饰不整,不足以见君王。臣妾如今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请陛下恕罪。”李夫人越不愿意相见,刘彻就越要见面:“夫人如能见朕,朕赐给夫人黄金千金,并给夫人兄长加官晋爵。”一边说着,刘彻一边用手揭开被子。李夫人赶紧转身背对着刘彻,掩面哭泣,任凭皇帝再三呼唤就只是独自流泪。她说:“陛下是否关照我的兄弟,并不在乎是否一见。”李夫人的态度很坚决,刘彻无可奈何,最后生气地走了。

汉武帝离开后,李夫人姐妹们都埋怨她不该这样不近人情,尤其是不该对汉武帝这么绝情。李夫人这才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我如果让皇上看到如今憔悴的样子,之前在皇上脑海中的美好印象就会一扫而光。到时候,皇上还会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吗?”

李夫人果然有先见之明。刘彻虽然生气地走了,但对李夫人的容貌和往日恩情念念不忘,进而对儿子昌邑王钟爱有加。李夫人的两个哥哥李延年、李广利都得到了汉武帝的关照。尤其是李广利,简直得到了刘彻的纵容和溺爱。为了给李广利创造封侯的机会,刘彻不惜征发大军让李广利远征西域夺取汗血宝马。结果李广利损兵折将,还拉帮结派要拥戴昌邑王为帝,事败后投降了匈奴。这些都是后话了。

李夫人死后,刘彻把对她的美好印象深深刻在了灵魂深处。他命画师将李夫人的容貌画下来挂在甘泉宫,日思夜想。这还不够,思念像癌细胞一样肆意蔓延,刘彻最后一心想重新见到李夫人。就在汉武帝日夜思念李夫人,感叹阴阳相隔、人鬼殊途的时候,方士李少翁适时地出现了。他宣称能够在夜里以方术让李夫人现身,汉武帝可以在帷中与她相会。刘彻就让他在宫中设坛招魂。夜幕深重,甘泉宫中点起簇簇灯烛,刘彻在帷帐里观望,纱影灯光中李夫人的曼妙身影隐约翩然而至。这场人鬼相见的戏最终因为汉武帝心急,看到了李夫人的身影还想亲密接触,走出了帷帐而没有圆满结果,但汉武帝毕竟看到了李夫人楚楚动人的影子。有人说李少翁是用海里的“潜英之石”雕刻成李夫人的样子,然后放在远处,给刘彻造成模糊的假象。笔者觉得李少翁极可能用的是烟幕等道具加上自身思念过度让汉武帝产生的幻觉。毕竟,李少翁能够让人鬼相见的本领使汉武帝看到了打破生死界限的一线希望,很快就被封为“文成将军”。

李夫人生前没有受封皇后,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上奏说遵照汉武帝的遗愿,请求追尊李夫人为“孝武皇后”,并用皇后之礼葬之。汉昭帝同意了。李夫人就成了汉武帝的第三位皇后,而且是结局最好的一位皇后,得到了汉武帝的深深思恋。这得归功于李氏的无所作为和早死。

钩弋夫人

刘彻岁月的最后时光和赵夫人记录在了一起。

赵夫人很奇怪,首先是她的身世很奇怪。晚年的刘彻反省政策,经常出巡。刘彻一次巡视河北到达河间这个地方的时候,术士声称此地有祥云瑞霭,表明必有奇女生长于斯。刘彻下令调查,进而得知河间有个奇怪的女子。该女子姓赵,其父犯法被处以“宫刑”,曾任汉宫的中黄门,夫妻俩早早死去。赵氏由姑妈赵君姁辛苦养大,容貌美丽,就是寡言少语,更奇怪的是她双手紧握成拳头,从生下来就没有打开过,别人怎么用力都掰不开。

刘彻见到赵氏,也惊叹于她的美貌、好奇于她紧攥的拳头。他试着想掰开赵氏的拳头。奇迹出现了,刘彻没用多大力气,赵氏的双手就伸展开了,右手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枚小小的玉钩。刘彻高兴万分,认为这件神奇的事情是上天的安排,赵氏就是上天赐予自己的礼物,不然为什么将玉钩放在赵氏的手心,让赵氏攥紧拳头握着,等待着与自己的相逢呢?

既然相逢了,刘彻就不愿让赵氏从自己的生命轨迹中滑过。他立即将赵氏纳入后宫,称作“拳夫人”。

赵夫人第二个奇怪的地方是她入宫不久就怀孕了。当时赵氏只有十六七岁,而刘彻已经六十三四岁了。刘彻的惊喜之情可以想象。更让刘彻惊喜的是,赵氏怀孕了14个月才生下一个男孩!传说上古明君尧也是母亲怀胎14个月降生的,小皇子竟然和尧帝的诞生情况相似,是否预示着什么呢?大喜过望的刘彻给这个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诞生的最小的儿子取名为刘弗陵,将赵氏生子之处的宫门改名为“尧母门”,并进封赵氏为婕妤,号“钩弋夫人”。

刘弗陵出生之初,刘彻对太子刘据非常失望,经常感叹太子和自己不像。年老的刘彻很自然把感情倾注在刘弗陵身上,关心刘弗陵的生活起居,更关心刘弗陵的性情秉性。确切地说,他希望刘弗陵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和标准成长。好在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也显露不出个性来,往往在各方面都能让刘彻找到满意的地方。加上刘弗陵长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更讨刘彻欢心了。刘彻常对人夸耀:“弗陵类我。”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事变起,太子刘据自杀,卫子夫被赐死。刘彻沉浸在悲伤之中,带上钩弋夫人移居甘泉宫。在甘泉宫,刘彻周密盘算起了身后事。他招来画工,画了《周公辅成王图》。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的辅政大臣,大公无私,辅助年幼即位的周成王,为西周百年事业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把这幅画交给了大臣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向群臣明确表明了要立刘弗陵为太子的意图。

人们多羡慕年轻的钩弋夫人啊!她和她的家族即将得到众人梦寐以求的权势与富贵。

羡慕之余,帝心难测,事情急转直下。几日后,汉武帝刘彻就因为无关痛痒的小事情痛责了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赶紧摘掉头簪等首饰,叩头谢罪。谁知汉武帝毫不留情地说:“快把她抓出去,送到掖庭,关进监狱!”钩弋夫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人拉走了。她一边挣扎,一边回过头来,向刘彻投去不解、委屈、祈求和恩爱的目光。刘彻没有被这目光打动,而是强硬地说:“快走,你肯定不能活!”最终,钩弋夫人死在了云阳宫。使者在夜里将钩弋夫人草草埋葬,连碑都没有立,只在坟上做了标记而已。史载:“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这显然是个冤案。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决然地杀害宠爱的钩弋夫人呢?这还是刘彻根深蒂固的权力欲在作怪。

刘彻本人之后曾问左右:“外人对钩弋夫人之死怎么看啊?”有一个侍从很诚实地回答:“外人都不明白既然要立小皇子为太子,为什么要杀死其母呢?”刘彻说:“正是如此,钩弋夫人才必须死。普通人怎么能知道呢!往常国家之所以起乱子,大多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横,淫乱自恣,幼主和大臣们难以遏制她。你们难道不知道本朝吕后的事情吗?”的确,母后干政专权是帝制的一大顽疾,西汉王朝多次受到这一问题的侵扰。西汉初期的吕后专权就不用说了,汉武帝刘彻本人就亲身经历了窦太后在父亲汉景帝时期专权、生母王太后在自己登基后的专权。对权力极为敏感的刘彻不能忍受皇权旁落,担心幼子刘弗陵即位后钩弋夫人及赵氏外戚专权,所以他才痛下杀手。

除了钩弋夫人外,凡是为刘彻生过孩子的嫔妃,不论所生是男是女,也不论嫔妃年纪大小,“无不谴死”。这下,刘彻彻底不用担心刘弗陵有大权旁落的危险了。

钩弋夫人被杀的第二年(公元前87年),71岁的刘彻卧病不起,临终前将7岁的刘弗陵托孤给了霍光。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昭帝追封生母钩弋夫人为皇太后,修建陵墓重葬,拨三千户居民守护陵墓。钩弋夫人成了汉武帝的第四位皇后,她的同族兄弟都得到了赏赐,但赵家只有钩弋夫人的生父得到追封,并没有出现刘彻担心的外戚干政情况。而按照刘彻遗诏,霍光受封博陆侯,主持了国家大政。卫霍家族迈出了复兴的扎实步伐??

纵览汉武帝刘彻的感情经历,生活和政治完全纠结在一起,无法区分开。刘彻对权力的渴望和敏感压倒了夫妻感情。各个皇后的悲剧,大多出于此。比如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卫青从骑奴到大将军,缔造了一个家族崛起的神话。卫家尽管权势熏天,但这个家族安分守己,也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卫家的主要人物还为西汉王朝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他们遇到了一个强权君主,一个晚年多疑的刘彻,顷刻之间就被连根拔起,满门抄斩,令人惋惜感慨。又比如陈阿娇的骄横、钩弋夫人可能的专权,都让刘彻接受不了。而这便是皇帝和皇后们特有的病症。谁让他们不幸生在帝王家呢?

童话的尾声

权力与爱情

草根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