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雄心——为国捐躯
儒家报国思想发展至明清时期,更强调儒学一贯主张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尽管这时的爱国还带有封建王朝的特点,但仁人志士甘为精忠爱国而奋斗,他们在国家危急之时,弘扬了誓力报国的雄心壮志。
明代末期著名抗清名将袁崇焕,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书写了保国卫民的英雄篇章。戚继光在倭寇侵扰的形势下苦练精兵,誓死杀敌,同样可歌可泣。而清代的林则徐、史可法、关天培这样的民族英雄,同样以他们的壮举展现出报国精神的巨大力量。
袁崇焕是明末人,他14岁随祖父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35岁中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在邵武任知县期间,袁崇焕救民水火,处理冤狱,关心军事,招纳军人,做了许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
这段时间,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随即以“七大恨”誓师告天,兴兵反明,仅用了几年时间,东北全境陷于完全失落的危急之中,明王朝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恐,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但都拿不出一个主意。这时,刚从福建调来兵部的袁崇焕站了出来,充满信心地说:“只要给我兵马和钱粮,我就可以把关外的防御责任担当起来!”
其实,袁崇焕当时只是兵部的一名小官,对此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他既无责任,也可以不冒风险。但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想到国家的安危,想到人民生活的安定,自己作为一朝武将怎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袁崇焕自愿戍边的请求,受到了君臣的称赞,于是皇帝提拔他为佥事,到山海关外监督军事。袁崇焕一到关外,便立刻与将士商议守备计划,安抚无家可归的百姓,修筑军事要冲宁远的城墙,以巩固边防。
正当宁远城墙告成的时候,袁崇焕的父亲去世了。按当时的制度,官员丧父要卸任回家守孝3年。但此时袁崇焕早已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东北的边防上,他怎能为了家事而放弃国事呢?袁崇焕眼含热泪,朝南三拜,表示对父亲的悼念之情。
1626年,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西渡辽河,兵临宁远城下。这时在宁远城中,只有10000多兵马,面对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人心惶惶。为鼓舞大家的斗志,袁崇焕集合全城将士,当众刺破手指写下血书,誓与宁远城共存亡。
战斗打响了,后金军顶着盾牌,冒着明军的弓箭和石头,蜂拥而上,企图掘开城墙攻进城去。袁崇焕沉着应战,用西洋大炮对准敌兵密集的地方频频开火。
战斗进行了两天,后金军发动了无数次进攻,但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宁远城岿然不动,而后金军却死伤无数,4位将领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负了伤。后金兵见大势既去,纷纷逃窜。
宁远大捷使后金军胆战心惊,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忍着炮伤叹息道:“我从25岁带兵作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有想到这个宁远城却打不下来!”
努尔哈赤去世后,其子皇太极又率兵攻打锦州和兴城,但都被袁崇焕的部队所击败。于是,皇太极改变战略,于1629年,亲率军几十万,绕过袁崇焕的防区,突破长城,攻入关内,进逼北京。
袁崇焕得到警报,立即挥师入关,在北京城下,与后金军展开了激战。袁崇焕身披铠甲,亲自上阵督战杀敌。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士气高涨。将士奋勇杀敌,从中午血战到晚上,终于打退了后金军。
皇太极感叹地对部下说:“我打了15年的仗,从来没遇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
袁崇焕横戈戍边战沙场,为保国安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受广大将士和百姓的爱戴,这也遭到了朝中奸党的迫害打击。
由于朝中奸党攻讦袁崇焕戍边不利,致使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奸党便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将其杀害了。
袁崇焕的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保家卫国的辉煌篇章。
[旁注]
七大恨 是明代末期后金政权可汗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1618年,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4月13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他的后人此后继续征战,最终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清帝国。
佥事 古代官名。金代按察司属官有佥事。元代诸卫、诸亲军及肃政廉访司、宣抚司、安抚司等皆有佥事。明代提刑按察使司属官有佥事,无定员,分道巡察;明代卫所体系中也有佥事之职,如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佥事,两者均为指挥使之助手,一般分掌训练、军纪。
奸党 指背叛国家或君主的人物或小集体。明代之前,历代律文中均未设。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代、特别是唐宋两代臣下结党、皇权旁落的教训,于洪武年间多次颁布禁止宦官干政和大臣朋党诏令,并在《大明律》中创设了奸党专条,对违反者规定了严厉的处罚。
[阅读链接]
袁崇焕小时候很聪明。他家里的院里有一口井,他妈妈经常在井旁边教育袁崇焕,井旁边有莲花,说要他以后“出淤泥而不染”。他小时上学的路上有一个土地庙,他放学的时候就在庙前面站着,说:“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袁崇焕做知县的时候,天天找一些退伍的老兵了解前方的情况,了解民情、关外等情况,就准备有一天到辽东来报效社会和国家,后来终于走上辽东战场,有效遏制了后金兵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