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质奇观:国家自然地质风景区
18266500000019

第19章 东南第一洞——太极洞

峻峰秀水——中部地质

我国中部地形为南北走向的山脉,面积大,多雪山和冰川,地面起伏和缓,多石灰岩广布,多为喀斯特地貌。我国中部喀斯特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我国中部气候温暖,地形以平原丘陵地带为主,其中著名的景观有太极洞、云台山、江郎山和天柱山等处,这些风景区有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形成了独特完美的自然景观。

太极洞坐落在安徽广德县境内,和江苏省宜兴市的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位置邻近并与之齐名。

洞内景观瑰丽,历史遗存丰富,钟乳奇石,百姿千态:有的如莲、如笋、如柱、如花、如幔;有的如兽、如人;有的如钟、如鼓、如棋、如桌;有的如翔凤、如潜鳞,叹为观止,鬼斧神工。

太极洞,古称“长乐洞”、“广德埋藏”,分旱洞、水洞两部分,洞内景色奇妙、瑰丽,具有险峻、壮观、绚丽、神奇的景观特色,集全国溶洞之精华。

早在2000多年前即被称为天下一绝,《我国石林》称道“桂林山水,广德石洞”,民间有“黄山归来不看山,太极游完不看洞”之说。

太极洞形成于2.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早在2000多年前即是人们游览猎奇的理想场所,至今洞内仍保存着宋朝范仲淹、明代吴同春游历时的碑刻。

太极洞洞体规模宏大,洞深几十千米,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忽狭忽敞,时高时低,忽温忽凉,忽陆忽水,给人们变幻莫测之感。

上洞由山顶洞口而入,山脚洞口而出。下洞规模大,景观多。洞口上方刻有“太极洞”3字,系明代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吴同春手迹,至今依然可见。

洞正面的崖石上,有吴同春书刻“二仪攸分”4字,自此分东西两洞。东洞峭刻诡谲,乳膏融结,前行百余米遂现水洞,洞中高峰出谷,瀑布流泉,瑶池玉阶,地下银河,玉带金光。

太极洞是一座庞大的地下溶洞群,分上洞、中洞、大洞、水洞和天洞;洞中有水,洞洞相连,形成了奇丽的天然景观。其中如“壶天宫”、“玉皇宫”、“海天宫”、“洞中黄山”、“大千世界”和“仙源小三峡”等景点,都有独特的奇趣。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称誉“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为“天下四绝”。“广德埋藏”就是指广德地下的庞大溶洞群。

在两仪宫“二仪攸分”石刻前的平台上,有奇石为“八仙过海”。洞中八仙,或坐或立,或歌或啸,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处还有太上老君的石化仙容,故此处景点又名“八仙朝圣”。

八景宫,又名老君洞。有一块凌空垂悬的巧石,酷似神话传说中的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但见肩披鹤氅,慈眉善目,银须飘拂,惟妙惟肖。

太上老君巧石附近还有青牛听经、丹灶飘香、仙龟听法、千年古槐、卧牛石、水滴石穿等景,虽然都是熔岩天成,但是情趣各有不同。

太极洞内的八仙朝圣、石化仙容、仙舟覆挂、双塔凌霄、洞中泛舟、金龙玉柱、洞中黄山、洞中三峡、壶天映月和洞外的太极天壁,统称“洞天十大奇观”。

“太极洞”山门前有碧波荡漾的“砚池湖”,相传是范仲淹当年洗砚之处,洞口附近还有“实相院”、“洞宾楼”、“天游亭”、“范石亭”、“山门牌楼”、“太极山庄”等古建筑群散落在翠竹碧水之间,与洞内景观相映成趣。

太极洞水洞亦为一奇,其水面开阔,可容小舟徜徉其间,任意东西。如乘小舟游水洞,只见洞壁上的奇石,在五色光的照耀下,灿若群星,使人有置身银河之感。

水洞中最著名景观有“擎天玉柱”、“蝙蝠神蚕”、“悬关隘口”等,它们或以“单象”命名,或以“群象”命名,皆睹名可知其形。

水洞中的景观大都以“物象”命名,睹名即可知其形。只不过有的以“单象”命名,有的以“群象”命名而已。

如“太上老君”似白发苍苍,合掌诵经的老人;“槐荫古树”似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古树;“仙舟覆挂”似底面朝上、高悬半空的小舟;“双塔凌霄”似上下倒置、基座入云的古塔;“金龙盘柱”似祥云缭绕、长龙缠裹的玉柱;“洞中黄山”似雄伟峻峭、秀丽奇幻的黄山。以上“六奇”即以“单象”命名。

“万象览胜”为太极洞最大厅“万象宫”的奇景,其景物荟萃,气象万千。

“太极壁画”为太极洞回廊两侧石壁上的奇景,它像众仙聚会、雄师出征、沙场交兵、困兽争斗等。

“壶天极目”为太极洞“壶天宫”钟乳石的奇景,其吊顶悬空,姿态万千。

以上“三奇”即以“群象”命名。只有“滴水穿石”例外,其名揭示了兔形石上小孔的成因,是以“成因”命名。

据史记载,宋范仲淹在广德任职时为该洞题过诗,宋元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挥毫于洞壁,题刻于岩上。其壁上的摩崖石刻,琳琅满目,苍劲有力,仅初步查明赞誉太极洞古诗和游记就有10多篇。

太极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堪称丰富多彩,名闻遐迩,光彩宏伟,集险峻、奇丽、神秘于一体,历史悠久,观赏价值高。

[旁注]

八仙 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8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和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8位神仙。

物象 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太上老君 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道祖,在千年我国道教的演变史中,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

吴同春 字中淮,又字伯与,号希古居士,明代河南汝南人,万历年进士。曾任广德知州,刑部侍郎,山东学道,雁平兵备道等。吴同春喜游山水,有《登泰山记》、《太华双游记》、《游崆峒山记》等传世。在泰山和安徽广德太极洞等处留有其题刻。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生于武宁军,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

冯梦龙(1574年~1646年),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人。作品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阅读链接]

很早以前,西域有个劫国,劫王叫庄严,后改名妙庄。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长名妙欲,次名妙善,三名妙音。

三姊妹天生好静,经常到白雀寺礼拜神灵。可是,妙庄王对女儿们的行径大为不满,喝令火烧白雀寺。殊不知,三姊妹不但没从寺中逃出来,而且从容地向烈火中走去。

后来,民间流传歌谣说: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唯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