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265200000054

第54章 警察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与训练(48398)(7)

9.7.警察人际交往的训练

警察人际交往训练是警察心理辅导和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警察工作需要警察与各种交往对象建立有效的交往关系,警察的人际交往训练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通过训练,提高警察与不同人进行有效交往的过程。

9.7.1 警察角色扮演训练

(1)警察角色扮演训练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与某种社会身份相称的行为规范的集合。包括三层含义:(1)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体现;(2)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3)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不仅反映角色扮演者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而且体现出个体心理、行为及群体心理、行为及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

警察角色扮演训练是指依据人际交往训练的目的,扮演人际交往中的各种角色,达到提高交往水平的过程。

训练目的。角色扮演训练的目的主要有:澄清和解决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问题、消除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提高交往技能和人际交往中的实际效能。

扮演角色。警察可以在角色扮演训练中扮演相关的各种人物角色,也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年龄、文化、性格、气质等,从不同的角度扮演相同的角色。

(3)获得人际交往的技能。角色扮演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在警察工作中与不同类型、不同身份的人交往的技能。

警察角色扮演训练的类型

依据情境特点和人物特点,可以把警察角色扮演训练区分成不同的类型。简要介绍如下:

(1)模拟情境。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构想,以人际交往的原型为基础,设置的某种工作情境。在模拟情境中,警察可以互换成相关的角色身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警察的工作,也可以从警察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进行沟通的训练。警察角色扮演训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模拟情境中完成的。模拟情境训练具有如下特点:

①可再现性。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置、变换模拟情境,并使之不断出现、反复使用。

②可预测性。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个别的、极端的复杂情况,或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性训练,还可以让受训者在情境框架内任意发挥,以提高其人际交往中的适应力和应变能力。

③节省性。模拟情境训练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时间,几乎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从事这种训练。而且,可以明显缩短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期,提高他们对问题的预见能力。

(2)真实情境。有组织的或个人有意识地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过的心理学理论,为了实现预定的交往目的,主动地、自觉地进入警察角色。在真实情境角色训练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受训者只能扮演警察的角色。

(3)扮演不同角色。根据警察人际交往中角色性质的不同,可以把扮演的角色分为,警察、普通公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人等,其中每种类型又可以进一步根据职业、文化和人格特征进行划分。

扮演警察主要是让受训者体会在交往活动中警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体会、学习优秀警察在不同人际交往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规律,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

扮演其他相关角色,主要是让受训者实际体会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特殊角色位置时,其心理活动特点、规律和情绪特征。

警察角色扮演的意义

角色扮演实际上就是一种警察的模拟情境训练,对于提高警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训练的效果。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技能是为了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交往水平,提高工作的整体效能,而角色扮演为警察实际运用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技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角色扮演训练,可以提前发现在警察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可能出现、可能遇到的问题,可以使受训者提前采取措施、制定预案。

(3)可以起到调整和治疗作用。对于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或社交恐惧症等特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人,角色扮演就是行为疗法的重要构成,可以起到脱敏、暴露的作用。

9.7.2 警察角色扮演的情境设计与实施

(1)角色扮演情境设计概述

(1)情境设计的概念

情境设计是指根据警察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角色扮演训练的特点,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为角色扮演的实施提供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①前提条件。情境设计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警察工作的现实情况和对今后工作的科学预测的基础之上,紧贴工作的实际和发展趋势,概括出实际工作情境的特点及类型,同时依据角色扮演训练的特点,发现模拟情境所要求的各种内容和形式。

②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根据前面的各项要求,在教室、实验室、训练场地或实际工作情境,人为地再现各种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境。模拟实际工作情境越接近真实,训练的效果越好。

③提供活动情境。情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角色扮演的完成提供活动情境。没有情境设计,就无法实现角色扮演。

(2)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情境设计必须符合警察工作的实际,保证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①与客观现实一致性原则。情境设计与客观现实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无论情境设计怎样接近实际,它都是对客观现实的模拟活动,而不是真实的工作情境。一致性原则只是要求情境设计要尽可能地接近现实,与客观现实一致性的程度越高,训练效果越好。

②可操作性原则。许多警察的工作非常复杂、危险,其情境有时在现实训练中无法再现。因此,情境设计必须要遵循可操作的原则,不能脱离现实,采取不切实际的设计而无法实施。

③全面性原则。情境设计应该包括警察工作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复杂、困难的情境,既要有一般的工作情境,还要有特殊的工作情境。

④动静结合的原则。如果把案发后与相关人员的接触视为相对静态的接触话,那么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接触交往就完全是一种动态的交往过程了。例如,在劫持人质或其它铤而走险事件中,与劫持者或当事人的交往就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角色扮演情境设计的内容

情境设计的内容主要有:

(1)情境设计主题

情境设计主题一般分为犯罪主题和非犯罪主题。

①犯罪主题。主要是指警察与有关人的交往是围绕犯罪行为的发生而展开的,包括证人、受害人、犯罪嫌疑人等等。还可以根据犯罪类型再做进一步区分。

②行政执法主题。主要体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往过程。

③为公民提供服务和救助的主题。主要体现警察与普通群众和遇到特殊困难的群众之间的沟通交往过程。

(2)情境设计内容

根据确定的主题,设计角色扮演情境训练的内容。对于犯罪主题来说,一般是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为原型进行设计。对于非犯罪主题来说,则需要根据警察工作的具体实际问题进行设置

角色扮演情境的环境。为了使角色扮演的过程更接近实际,需要对角色扮演的环境进行设计,这就如同演戏需要背景一样。

室内环境设计:根据交往的模拟对象和情境设计需求,配置以简单地道具,使环境形成必要的气氛,为角色扮演的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模拟派出所、模拟预审室、模拟看守所中进行。总之,环境的设置应该符合角色扮演的要求。

室外环境设计:有时为了使交往对象能够更好地回忆,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要让对方重新回到案件或事件现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警察更好地体验对方的心理特点。在角色扮演是以劫持人质或其它铤而走险事件为背景的过程中,为了使这种角色扮演训练更接近实战,环境设置同样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实际。可以在训练场的街景、房屋、银行、汽车等环境中进行。

角色扮演的实施过程

一般性指导:其一,提供训练的基本信息和要求。指导者要向受训者提供角色扮演的背景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基本情况等及训练的要求和目的。其二,角色分配。把受训者所要扮演人员的基本情况写在卡片上,以抽签或指定的方式交给受训者。

(3)实施过程

①准备进入角色。角色扮演训练通常以小组的形式实施,除了分配到角色的人员外,其余人作为观察者参加训练过程。所有人员都要阅读指导语或熟悉指导者提供的背景资料,扮演者根据自己的角色分头准备,可以给5—10分钟的准备时间。

②训练过程。由指导者宣布角色扮演开始,扮演者进入预定的场景和角色,训练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性的交往训练过程,应该在30分钟左右。

③总结与评价。训练过程中由指导者和观察者根据扮演者的实际表现进行纪录,找出其优点与不足。训练结束后,由所有参加训练的警察讨论每个角色完成的情况,最后由指导者进行总结。观察纪录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简单记述,也可以根据训练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指标,以表格形式体现。可参考(表9—11)

9.7.3 学会表扬与批评

这同样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角色互换训练,适合于群体训练。主要用于团队精神的训练和面临某种困难的人群自信心的培养。

什么是表扬与批评

(1)表扬与批评指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也能向别人提出善意地批评;能够接受别人的表扬,也能发自内心地表扬别人;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也能客观地对待别人。这体现了一个人心态的平和与心理健康。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真正做到这一点,也许是很不容易地。

(2)训练目的。帮助受训者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与他人沟通的勇气,增强进取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成功和顺利时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面临挫折、困难和失意时,又能够正视现实,不自暴自弃,这表明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听不得批评、惧怕困难、承受不起挫折,出了问题文过饰非、推诿责任。还有些人不会批评别人,要么待人虚情假意,要么借口批评,行攻击、否定别人之实。因此,有的人当面临挫折时往往又提出,自己之所以面临今天的困境,完全是由于别人不公正的对待,自己是受委屈的。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妨碍了今后的发展。通过训练要让其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受到表扬还是批评都是正常的,都应该以平常心来面对。

训练的方法

(1)要求:在训练者指导下,正式群体的相关人员或临时群体中已经有些了解的成员,按座位排列两个人一组,分为甲乙方。参加者必须注意指导者的提示,在整个过程中态度要认真、诚恳。

(2)过程:

①准备“礼物”。指导者发出提示,要求双方根据已经有过的接触、了解,用3—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一下对方的优点和缺点。随后,根据指导者的要求甲方先向乙方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即而乙方再向甲方指出乙方所看到的缺点。然后,再让双方彼此指出对方的优点。

②自我亮相。外来的表扬和批评只是别人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你自己能否认可和接受,你有什么不同看法?根据指导者的要求大家轮流走上台来大声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有许多人缺乏这个勇气,当然了,有些人可能是缺乏面对众人讲话的经验,有些人可能是不习惯剖析自己,不知讲些什么。不论怎么样,这都是一个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只要受训者敢于当众客观的讲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讲出对别人所提批评意见的看法,就已经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的自尊自爱、自知之明,也表明了是一个有自信心的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和实际生活的困境。特别是当人在内心感受到挫折,面临特殊的困难时,能够做出这样的反思,肯定会有助于心态的调整。因此,这里把重新认识自己和了解别人,更好地适应环境作为训练和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

③进行讨论。从发言者的体会中寻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受训者深入讨论。问题可以是诸如:我是谁、怎样理解适应、怎样对待表扬和批评等方面。

④总结。指导者根据大家的讨论发言进行总结。总结应该简明扼要,抓住重点。

例1:怎样理解适应:心理辅导工作中讲的“适应”,是积极的、发展的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不是要消磨掉每个人个性的心理改造。无论在哪里,人首先需要适应环境,然后才可能积极的改造环境,发展自己。适应是生活对于每个人提出来的,终身发展的要求。即使你真的受到了委屈,你就不需要反思自己、调整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环境了吗?其实,生活中哪能一帆风顺,因为别人的误解或错误地对待,受到委屈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更何况,有些人是由于自己的某些工作失误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而受到批评,处于不利的境地的,你若总是怨天尤人,不肯、不会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那你是很难进入积极的适应状态、保持心理健康的。

例2:如何面对挫折:自我认识从来都是潜能开发、自我发展的基础条件。当你在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如下岗、落聘、家庭矛盾、受到朋友的伤害、受到了批评、处分等人生不如意时,内心感到痛苦、无助、失望、委屈、悲伤时,你若能够静下心来,作一些自我剖析和批判性反思,给自己一点批评,在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时,除了你一直认为的客观原因之外,也做一些自我归因。同时,还要给自己一些表扬和鼓励,无论别人怎么否定自己,你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无论事情多么不利、处境多么困难,你都能看到前进的方向,找到使自己鼓起勇气、增强信心的理由和依据。那么,你就能够尽快摆脱不良心境的影响,保持心理健康和心态的基本平衡。

例3:自我批评和自我肯定的基础:无论是自我批评还是自我肯定,都应该是以你的知识、能力、素质、社会角色等客观条件为基础的。那种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顾自己的实际条件和能力,一意孤行、盲目乐观,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的人;那种一遇到失败和挫折就绝望、自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找不到自我的人,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自己在生活中的适应困难。同时,也都表现出自己潜在的心理不健康因素。

总之,无论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你如果都能给自己一些批评和表扬,也能够认识到适当的批评并不是找麻烦,而是帮助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的话,从一定意义上,你就是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

9.7.4 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

这主要是一种自我认识与自我调节的过程。警察的工作使人经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长期的紧张会使人产生焦虑、忧郁等消极情绪,并降低人的应激能力,给人际交往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了解、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适时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情绪变化

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变化人皆有之。积极的情绪状态持续时间当然越长越好,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刺激总会导致人情绪的消极变化,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另外,长期紧张的工作也容易使人的情绪出现消极变化,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身体经常出现过敏反应、肠胃功能紊乱、气喘、心律不齐等症状往往也表明,主体已经或将要进入情绪不稳定的阶段。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有助于及时进行调整。

(2)注意情绪不稳定时的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当情绪不稳定时在沟通中应该注意以下因素:

(1)提醒自己减少人际间冲突:体察对方情绪,主动避开纷争。

(2)主动排除压力:压力大时,人易努、急躁,应主动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各种调整。

(3)把自己的情绪状态主动告诉对方:当情绪不稳定时,主动告诉交往的对方,先向对方表示歉意,也求得对方的理解和帮助。

(4)远离冲突的机会:为了避免冲突,可以暂时避开敏感的话题或场合。

(3)已经发生不快时的人际交往

如果已经与人发生了不愉快,可以:

(1)身心松弛技术:通过静坐、体育运动或脱敏训练技术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2)换位思考,预想不同的后果:想象不同后果,三思而行,避开不必要的冲突。

(3)暂时离开冲突场合:人在情绪激动时,容易导致过激言行和不良后果发生,以暂时离开现场为宜。

(4)重新看待冲突行为:离开冲突场合后,使自己恢复平静,重新看待冲突,这样会使自己变得更客观。

(5)及时清理心理垃圾:可以通过向亲友倾诉或寻求心理咨询帮助,调整看问题的角度,恢复心理平衡;或通过宣泄心中的不满,将以往的旧帐清除,不将垃圾留在心理。

还可以通过合理情绪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9.7.5 PAC人际交互理论与训练

柏恩博士(T·A·Berne )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把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分为三大类,即家长角色、成人角色和儿童角色,根据交往中每个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决定了交往的不同水平和效果。根据这种理论,人们又从视线交流和语言表达的态度做了进一步区分。

视线交流角度的信息

分析人们在交往中视线的方向、角度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可看到视线的方向、角度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有三种。

(1)视线向下的P型,表现出父母对子女、或长者对后辈、上级对下属的爱护、爱怜与宽容高高在上的心理状态。

(2)保持平视的A型,是基于理性与冷静思考或评价的成人心理状态。

(3)视线向上的C型,表现出尊敬,敬畏和撒娇等纯粹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心理状态。

(2)视线停留部位反映出的人际关系状态

(1)视线停留在两眼与胸部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叫做近亲密注视。

(2)视线停留在双眼与嘴部之间的三角形区域,为社交注视,是社交场合常见的视线交流位置。

(3)视线停留在对方前额的一个假定的三角形区域,为严肃注视。这种注视方式能造成严肃气氛,使对方感觉到你有正经事要谈,并使自己保持主动。

(3)注视的信息

(1)直视与长时间的凝视是对私人占有空间或势力圈的侵犯,是不礼貌的或挑衅性的。

(2)与人交谈时,视线接触对方脸部的时间应占全部谈话时间的30-60%;超过这一平均值者,可认为对谈话者本人比谈话内容更感兴趣;低于此平均值者,则表示对谈话内容和谈话者本人都不怎么感兴趣。

(3)倾听对方谈话时,几乎不看对方,那是企图掩饰什么的表现。在女性尤为明显,往往内心喜爱对方,又不想用直视方式表露出来,只能用不看对方的方式来抑制深层心理中的欲望,结果是“欲盖弥彰”,反而把自己的内心活动暴露出来了。

(4)眼神闪烁不定反映出精神上的不稳定或性格上的不诚实。

(5)不愿双目交接者,是由于心中隐藏着某件事而有所愧疚。

(6)回避对方的视线,是不愿被对方看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7)瞪大眼睛看人是对对方感到极大兴趣的表示。

(8)眨眼也属于注视方式之一。眨眼一般每分钟5-8次,若眨眼时间超过一秒钟就成为闭眼。时间超过一秒钟的眨眼表示厌烦、不感兴趣,或表示自己比对方优越,有藐视或蔑视的意思。

(9)在一秒钟之内连续眨几次眼,是神情活跃,对某事物感兴趣的表现;有时也可理解为由于个性怯懦或羞涩,不敢正眼直视而做出不停眨眼的动作。

(4)语言态度与扮演角色

P代表父母状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命令、指责的态度;A代表成年状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理性化、评论式的态度;C代表儿童状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任性、撒娇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做出PAC的划分,并非是说某个人就是父母状态、成年状态或儿童状态,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对象,这种角色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儿童面对家长可能会任性感情用事,而面对同伴又拿出家长的口吻指责、命令对方;同样儿童也会模仿家长的口吻,以家长的态度对待家长。而作为成年人,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却还是儿童,需要他人的关心、爱抚,内心深处存在着敏感脆弱的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自卑本身不是变态的。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改进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以不能长期忍受自卑,一定会采取某种行为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认为努力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境地,而又无法忍受自卑感。那么他就可能不再努力克服障碍,反而会使用一种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来麻醉自己、逃避现实。在人际交往中这样的人可能会由成年状态、儿童状态而成为父母状态。这种人际交往状态的转变取决于多种因素,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人在人际交往中不恰当地进入某种状态,必然会降低人际交往的效能。根据这种理论,人际交往可以区分为许多不同的交往模式,见(表9—12)。

这种训练要求,当发现交往出现问题,应主动分析自己和对方所处的角色位置,设法通过调整自己和对方状态,提高交往的能力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