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对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有关认识
心理健康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会有着不同的标准,而且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不存在一条可以把它们截然分开的“界限”。心理存在某种问题的人可能相当多,但构成心理疾病的人又相对要少得多。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有着一个很宽的过渡带,也可以称跨度带,这个过渡带或跨度带就是个“独立体”。尽管如此,心理健康也应该是有标准的。
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从理论上警察应该具有比其他人群更健康的心理,在我们具体从事警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感到目前警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的。由于,心理问题在整个人群中的普遍性,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本单元试图通过介绍其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标志。通过学习,可以掌握:
(1)关于健康的具体标准;
(2)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
(3)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志。
5.1.1.WHO的观点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心理健康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一种主体状态。”而且,又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
(1)要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并且不会感到疲劳和紧张。应该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并且要能上能下,心胸开阔,不至于因为很小的事就耿耿于怀。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并且善于休息的人。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排除干扰的能力。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反应速度快,并且有高度的适应能力。看上去眼球炯炯发光而有神,眼球转动灵活,善于观察等等。
(2)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调控能力方面:适应环境特别是变动着的环境的能力;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耐受精神打击的能力;受打击后心理康复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2)有学者在文章中披露,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身体健康又提出了新的标准,它包括躯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
躯体健康可用“5快”来衡量:
(1)吃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说明内脏功能正常。
(2)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动灵敏。说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良好。
(3)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4)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
(5)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良好。说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可以用“3良好”来衡量:
(1)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
5.1.2.国外学者的相关认识
世界心理卫生学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身体、情绪、情感、能力、意志、言行等十分调和的人格。
(2)社会生活环境中,对待他人彼此谦让,适应能力强。
(3)怀有幸福感和信心。
(4)对待工作和职业,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创造。
马斯洛提出正常心理的标志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Tahoda.M.6项心理健康标准
(1)强调自我的特性,用自我认识、自信、自我依靠等描述心理健康的态度。
(2)强调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健康者有总的向上的生活原则,并且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潜能。
(3)人格的整合性,强调心理力量的平衡,人生观的统一和对紧张状态的抗拒和自我控制。
(4)自主性,认为个体与外界关系总的表现是自主的、独立的,强调决策过程和内部调节的重要性。
(5)认识现实,即一个人认识到现实与实现相符合就是心理健康。他能够从了解需求的失真的知觉中摆脱出来。
(6)掌握环境,较适宜的人际关系,以及满足环境所要求的效率,解决问题的效率,爱的能力和良好适宜和调节能力等。
5.1.3.我国学者的相关认识
廖荣利(1986台湾):心理健康状态——“有价值的心理特质者”
(1)幸福感。最有价值的心质。因为它是人生目标的最高层次和最基本的追求方向。它与满足感、安定感、心理稳定和祥和等有相似之处。这些感受虽不一定经常存在,但是幸福感毕竟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内心感觉。
(2)和谐的心质。指一个人的两种和谐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内心和谐状态;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前者是个人内在的情绪力量的平衡作用;后者是个人内在欲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作用。
(3)自尊心(self-regard)。指一个人对自身所拥有的客观与正确的自我了解。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是一个清楚而稳定的自我认同感的人,一方面能接纳自己,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有良好的评价。
(4)个人成长。指此人的潜在能力是在一种适度或充分的发展过程中,或觉得自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这里所强调的是成长的过程,即每一个成长阶段有应完成的行为发展职责(发展任务),而每一发展阶段有其连续性和建基作用,如此发展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
(5)个人成熟(personal muturity)。指一个人在其各发展阶段的行为表现,符合他在该阶段年龄的行为水平,或达到该年龄的人应有的行为期待的行为结果。这种行为趋向于或达到一种自然、正常以及成熟的行为。
(6)个人的整合性或统整性(personal integration)指一个人具有整合性人格,这样能有效的发挥其理智的判断力与意识的控制力。他有前后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他对不同的刺激会以弹性的能力与反应,而不会缺乏动机的变化性原则。所以一个整合或统整性的人是具有稳健和应变行为能力的人。
(7)与人和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对环境领悟是实际又正确的,接触环境,能分辨现实性与想象。与社会组织能调和。
(8)有效适应环境。面对生活上的问题理性思考,从中寻觅解决的一些可行途径,适宜而有效地使用它们。
(9)从环境中做必要的自我独立。在生活环境中能运用有效的环境,敏锐察觉,将其资源作为有利自我的适应、自我选择和独立。使自身成为主宰环境的人。
郭念锋心理健康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
(1)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2)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
(3)暗示性: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易受暗示性的人,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抵抗力低的人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5)心理活动耐受力: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的一生,使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耐受力。
(6)心理康复能力: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各自的经验不同,从打击中恢复过来需要的时间、恢复的程度也不同。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8)自信心:人面对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估计过高或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十分热情地倾谈并表现得十分兴奋,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10)环境适应能力: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3)心理健康三标准论
许又新(1988)提出衡量心理健康三标准,既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条标准,要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1)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2)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3)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4)心理健康七标准论
马建青(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情绪在心理异常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类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5)能动地适应环境: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很积极的处世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6)保持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符合年龄特征:与人生各阶段生理发展相对应的是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这意味着心理发育有问题时的自我调节,同样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
王极盛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而愉快。
(3)意志健全。
(4)统一协调的行为。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行为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6)余展飞心理健康标准
(1)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2)性格健全,没有缺陷。
(3)情感和情绪的稳定协调。
(4)智力正常。
(5)意志健全和行为协调。
(6)适度的反应能力。
(7)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8)注意的集中度。
(9)完好的感知能力。
(10)思维健全。
(7)余白等人的观点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耐性的状态,就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有较高的智能、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良好的气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有如下几条标准:
稳定与心情愉快。
统一协调的行为。
(3)人际关系的适应。
(4)意志坚强。
而在这其中,他们又对情绪健康作了专门的说明。认为情绪健康的人应当具有如下特点:
开朗、豁达,遇事不斤斤计较,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动肝火或郁积于心。
情绪正常、稳定,很少大起大落或喜怒无常,能承受欢乐与忧愁的考验。
能给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有同情心。
谈吐风趣、幽默、文雅。
自信、乐观、有主见,能独立性的解决问题,创造性的工作。
明智、少偏见,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长短处。
面对前途充满信心,富有朝气,勇于上进,坚忍不拔。
能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和接受现实,并能按社会要求行动。
对平凡的事物保持兴趣,能不断从生活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快乐的享受,会工作也会消遣。
尊重他人,能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