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就这几招
18262200000018

第18章 走你自己的路

遇事犹豫不定,做后马上后悔,是少许人的坏毛病,遇事毫无主见,分不清轻重缓急,人云亦云,这样的人处世做人都难免后悔不迭。所以后悔药不好吃。刘伯温先生对这类人有一言可谓对症下药:“人之于事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度,则亦庶几乎寡悔矣夫。”意思是说在做事前要考虑周全,做起来才不会后悔,如果人云亦云,那么失去主见就更不知所从了。

汉献帝初平三年,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死董卓,对如何处理董卓的部下一时拿不定主意。吕布主张全部杀掉,王允不同意,有人主张大赦,王允也不同意。

这时,王允错杀了蔡邕,董卓的部下更加惊慌,便派人请求王允下赦免令,但王允坚决不肯。结果双方发生激战,王允被杀。王允这种无针对性的乱逞威法,无疑是属于暴察、狂妄之列。

有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一对父子牵着马走路,路人说:“好傻呀!一人骑上多好!”听了这话,儿子就让父亲骑在马上,自己牵着马走。走了一段,又听人说:“儿子好可怜呀!”于是父子交换,父亲牵马,儿子骑在马上。此时,又听到“好一个不孝子”的闲言。父子两人思索了一会儿,为了不再受人责难,便决定两人同时骑在马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安心赶路了。岂料又被人指责说:“真是虐待马啊!”他们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便双双下马,又恢复到原先牵马走路的样子。

可以再推想一下,如果又开始有人说:“好傻呀!一人骑上多好!”那么这对父子又该怎样做呢?不外乎他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还像先前那样,听到别人的议论便没了主意,诚惶诚恐地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做法。一路怕被人责难,却还是注定被责难。也许因为过于紧张,最后连方向都迷失了;另一种是彻底地认识到,只要是行路,途中受到各种批评是在所难免的,而在批评声中丧失主见却是愚蠢的。于是他们采取一种自认为最合理的方式上路了,并且顺利地抵达目的地。

许多人失败的原因是在乎别人怎么看,但实践证明,如果你过于有意识地关心“别人怎么想”,如果你过于谨慎地想取悦于别人,如果你对别人真正的或假想的不赞成过于敏感,那么,你就过多地得到了否定反馈,你会犹豫不定,裹足不前。

在社会中你过于谨慎,想要造成一个好印象,反而阻塞、限制和压抑了你的创造性自我,其结果是给人一个不好的印象。给别人造成好印象的方法是:永远不要有意识地“想”让他们对你印象好,永远不要仅仅为了有意识地达成别人期望的效果而行动或者不行动,永远不要有意识地“猜想”别人会怎样考虑你和评价你。

著名教育家维加姆博士小时候自我意识太强,在课堂上简直不能背诵课文。他躲着别人,在同别人谈话时总是低着头。他不断地与自我意识作斗争、努力要克服它,但是没有成功。

后来有一天他产生一个新的想法,发现自己的问题不在于“自我意识”,而是过多的“他人意识”,对于别人如何考虑他所说的或做的一切,过于敏感了,因此被束缚起来,不能清晰地思考,也想不出该说什么话。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没有这种感觉,而是十分平静、放松、泰然自若,能够产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有很多有意思的话要说,而且能够完整地体会到自我的存在。这时候,他就不再苦苦挣扎着克服“自我意识”,而是集中精力培养更多的自我意识,改变这种看法后,他和别人相处得更好,并且继续从事他的事业——给别人当顾问,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说,“一点也没有自我意识感”。

其实生活中最简洁、最明确、也是最为有效的一条准则,就是“走你自己的路”。

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许会有所不同。你一定不要迷失了自己的主见,应该学会用理智去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问题的关键到底出在哪里,切不可人云亦云,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便大加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