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强小公司胜于做大大公司
18262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一位长期研究中国公司发展与管理的经济学家,曾经对我国公司的现状提出了三句很有感触、值得深思的评语。他说:“许多公司都在为昨天的错误辛勤弥补;为今天的生计疲于奔命;为明天的发展盲目行动。”

比如,近年来大家都在追求规模效应,强调把公司“做大”,甚至提出要进“世界500强”。然而现实情况是,公司扩大规模、营业额迅速放大以后,利润基本没有增长,最后还面临着成本失控、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根本。一个公司真正做强了,做大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一个有很强竞争力的公司,必然会逐步发展到一个比较合适的规模,这个规模可能很大,也可能不大,这完全取决于公司的行业特性、发展阶段等。

哈佛商学院西蒙教授写过一本具有醒世和借鉴意义的著作,名叫《隐性冠军》,书中介绍了一大批规模有限、竞争力却很强的世界级公司——它们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内已经达到了最佳规模,同时占据霸主地位。“小而强”,是这些“隐性冠军”的突出特色:

◎从规模上看,它们都是中小公司。

◎它们用全球化的视野经营公司,有强烈的事业心。

◎从市场份额来看,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

◎它们大多生产一些“不起眼”的产品,在某一方面极具独创性。

◎它们有卓越的领导者和强势的团队,大多为家族企业。

“隐性冠军”是强有力的小巨人,预示着“小而强”的时代已经来临。很少有人知道:在小城温州,一家打火机厂每年生产的打火机占据了40%的全球市场份额;在广东中山一个小镇上,一家叫长青集团的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燃器具阀门制造商;在长沙,隔江相望的“三一”和“中联”公司占据了我国混凝土输送泵市场60%以上的份额……这些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大未必强,小未必弱,你可能做不到最大,但一定要做到最强!

“做强小公司”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有竞争力的小公司则风头正健,日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本田公司总裁吉野浩行说:“聪明之道在于小。”

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说:“我对公司的定位是做最有影响力的中小公司或最受尊敬的中小公司。”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还是‘撑死’的多,因为市场经济给人的欲望膨胀带来无限诱惑,欲望多了,钱就少了。我这么多年,钱是越挣越少,公司越办越小。”

重庆汉威投资决策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华睿说:“公司大不一定就强,许多规模庞大的公司有着致命的软肋,有时一次无足轻重的变故,就可能让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崩塌。”

在世界各国,小公司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公司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繁荣了当地经济。在日本,每5个就业机会中有4个是由小公司提供的。新加坡人口不足300万,但在当地登记注册的公司就有30万家。在美国,小公司占据了公司总数的99%,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美国历任总统对小公司都格外重视,前总统克林顿曾经指出:“小公司是美国经济的火车头。”现任总统布什说过:“小公司是美国经济的心脏。”难怪有人感叹,小公司养活了美国人。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创业高峰期,平均每100人中有3.5人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创业不久的公司在3年内有50%会消失,真正能生存发展壮大起来的少之又少。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许多创业者一开始就想把公司做大,不顾实力盲目追求规模,而忽视了把公司做强、做实、做精、做久。

2008年5月9日,世界银行前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说:“中国要把注意力从国有企业转移,鼓励小企业、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将是中国未来国力发展的基础。”

大公司很重要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微软、诺基亚、通用、三星、大众、可口可乐、联想、海尔……这些跨国公司早已超越了国界,渗透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它们曾经都是小公司,是从小到强,从强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精妙。对那些处在创业初期、公司规模较小的经理人来说,做强小公司远远胜于做大大公司。

用长远的目光保持公司的小规模并获得成功,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事业。为此,经理人必须改变思路,转换经营理念,努力构建小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做实——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做精——经济学家吴敬琏说:“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压力,缺乏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民营企业必须实现产业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资本专业化,坚持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

◎做久——《基业常青》作者詹姆斯·科林斯说:“通过对数百家‘长寿公司’的调查发现,这些公司能够如此‘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使命的基本部分从未发生过变化,这就为公司在变幻莫测的‘惊涛骇浪’中找到了一根‘定海神针’,使得它们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竞争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