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升职就这几下
18261200000003

第3章 跟对人,跟到底

作为一个下属,你上面有上司;作为一个上司,你上面还有上司,因此就存在一个跟人的问题。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是一个事实。而跟人,自古以来有五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就是跟人的最低境界是只顾个人眼前利益,谁能让眼前利益满足就跟谁,“有奶便是娘”。这种人眼界狭小,容易在上司失势时卖主求荣。这种以眼前利益跟人的人,是不讲是非、境界最低、情操最差的人。

第二种境界是势利眼。这些人往往为了保住个人的身家性命迫于形势不得不屈服于强权势力的压力,见风使舵,谁势力大跟谁。这类人人数较多,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种境界稍高,他们不以个人利益为尺度而以民众的利益为标准跟人。但他们有时会迷惑于某些政治家或领袖人物的政治口号,或者一开始就跟了个政治骗子或者所跟的好人中途变坏。于是,他们在失望之余不得不改弦易辙,弃暗投明。虽然他们最终跟了英明君主,但他们毕竟走了弯路,落了个背叛前主的罪名。

第四种境界是忠诚到底,杀身成仁,如伯夷、叔齐等。这些人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无怨无悔,矢志不渝,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执著的精神,是许多人敬仰的楷模。对上司来说,选择了这样的下属是人生一大幸事。

第五种境界是跟人的最高境界,如诸葛亮式的人物。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诸葛亮生于乱世,不肯轻易出山辅佐诸侯而是静观其变,看谁是匡扶天下的明主,看谁能诚心待他。而刘备作为汉朝皇室之君,仁义布于四海,以诚心待人,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诸葛亮。隆中对策,便确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诸葛亮辅佐刘备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打退了曹兵多次进攻,智取荆州和四川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宏伟预言。刘备不听劝告造成大败,白帝托孤,诸葛亮宣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刘禅昏庸无能,但诸葛亮还是为刘备的蜀汉天下战斗到最后一息。所以诸葛亮成为封建道德的最高典范。

跟人首先强调的是跟对人,这就要求你挑选到一个合适的有前途并且有情有义的上司;然后就是跟到底,只有忠心耿耿地跟随上司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进而获得上司的提拔。

故看准人,跟对人,跟到底,是跟人的最高境界。至于你想做哪种人,全看你的本事和追求了。对想升职的人来说,目光长远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奉迎的“变与不变。”

叔孙通以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的崭露头角开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在搞焚书坑儒,迫害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迫害的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一帮“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兵卒攻城夺地,你们看该怎么办呀?”

有三十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众闹事,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击讨!”

偏偏秦二世采取“鸵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向天下百姓表示永远不再值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兵卒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百姓造反的“博士”们都被送交司法部门斥责,而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

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落入虎口!”

其实,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生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学生们不免有了怨言:“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

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故旧下属全不懂得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他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赐赏,成为朝廷近臣,一直到汉惠帝时还恩宠不衰。

叔孙通以一介儒生,便能适应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刘邦之薄、惠帝之懦。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仅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亦已难矣!探究一下他保身取宠的诀窍,可以发现,全在于“变与不变”之间。

所谓“变”,是要在摸清君主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叔孙通对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对秦二世采取的是“骗”,对刘邦采取的是恭维,对惠帝采取的是“吓”,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

所谓“不变”,是奉迎的媚态要始终如一。下属们身在职场,在奉上卸下的时候,必须熟练运用这些诀窍,才能左右逢源,达成预期目标,建功立业。

想升职,你就必须得到上司的赞赏;想得到上司的赞赏,你就必须善于逢迎上司。

在逢迎时要始终如一,还要随机应变,根据上司的好恶随时改变自己的言行。

俗话说“变通,变通,一变就通。”讲究变通的逢迎才是升职的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