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18260900000025

第25章 爱的细节——让孩子在爱与被爱中感受快乐

一个德国母亲的教育细节

朋友留学德国归来,不但学得满腹经纶,更带回两个经典的教育故事,听来使人感慨良多、深受启发。以下便是他的讲述:

第一个故事:玩游戏也要节约子弹。

约翰尼正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他的妈妈玛丽对此并不反对,一边和客人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并及时为约翰尼颁布口头嘉奖令。

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玛丽突然对儿子叫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

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望着妈妈。

只见玛丽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3枚导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的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眼看就要大哭起来,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一位来自中国的客人连忙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

“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客人的帐,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写下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时才善罢甘休。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往往抓住孩子生活中的过失,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决不姑息和迁就,因为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实效。

第二个故事:八点四十一分。

有一次玛丽和我约好礼拜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突然玛丽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她帮忙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用传真发过去。玛丽只好请我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八点四十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

我带着约翰尼到广场后,一看已经是八点二十了,心想查阅资料那么麻烦,玛丽肯定不能准时来了,于是便和约翰尼痛痛快快地到处游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看了一下表,八点四十分,回头向马路上望去,只见玛丽正一路小跑往这边赶。我心里好笑,干嘛那么着急呢!这不正好嘛!这么想着,也领着约翰尼向第二个长椅走去。这时玛丽也跑到了我们面前,只见她两腮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气喘吁吁地对我们说:“上帝保佑,总算没迟到。”说完抬腕看了一下表。这一看不当紧,只听她啊地一声尖叫,我心里一惊,心想难道她有什么重要的事忘记了!正琢磨呢,就见玛丽深深地给我和约翰尼鞠了个躬,充满歉意地说:“真对不起,到底还是迟到了一分钟。”我看了一下表,分针刚刚移到八点四十一分的位置,心想这有什么呀,不就一分钟嘛!于是就很随意地说:“没关系,一分钟而已。”可是玛丽并不放过自己,仿佛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似的,连声向我们道歉。

德国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做什么事说好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就像瑞士的钟表一样准。玛丽今天的行为绝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或故意做给我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习惯性行为,这将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教育者如果只口头要求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而自己却不给孩子树立榜样,怎么会让孩子服气呢!

一部小说,催人泪下的往往不是那恢弘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善于发现爱,感受爱,把爱的细节当做“珍珠”一颗颗串起来珍藏的人,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这“珍珠”使他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不断产生生命的激情。

爱在细节,不爱也在细节。

一个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带女儿去吃麦当劳,她大口吃着,我眼睁睁看着希望她能主动‘奖赏’一块鸡腿给她辛劳的妈妈,可她吃得旁若无人、心安理得,眼里、嘴里只有可口的汉堡、鸡腿。再看看周围,一家一家的,吃的多是孩子,看的多是家长,那些家长心平气和、毫无怨言,我还能有什么意见呢?”

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中国的父母肯定会朝着满分努力、前进,甚至还希望创造101分的纪录。可父母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能收到100分的效果吗?

没有!父母们给孩子盛饭、喂饭,全然没想到养成了小家伙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因为父母事事替孩子考虑好了,他一遇事就会指望父母;因为父母从小就是孩子最亲密的玩伴,他慢慢变得自私、胆小、霸道,也不合群……

难道这就是100分父母教育出来的儿童吗?

有一个从澳大利亚随父母来中国的小男孩,虽然年龄不大,可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玩腻了和父母打声招呼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饿了跑回来大口大口地吃饭;每天晚上自己唱着歌儿睡觉,从来不要人陪。

餐厅里那些理所当然、独自大吃特吃的孩子,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吗?舒舒服服坐在出租车里的孩子,知道父母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的辛苦吗?

所以,父母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让孩子不仅感觉自己被爱着,也让孩子付出自己的爱,孩子在爱与被爱中可以感受到由衷的快乐。

如果父母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应有意让孩子学着端茶送水、拿吃的;如果腰酸背痛,可以让孩子帮着按摩几下;即便是孩子什么都不做,眼巴巴地守在父母身边,最起码也能让父母感受到细小的担忧和关怀,这比那些药物更有效!

建议一:爱和管教可以并行不悖。

适当的管教行为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爱里要有管教,爱与管教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在适当的管教中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就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有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美国一所孤儿院里的很多孩子表现得性情暴躁,攻击性强。为此,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一定时间的持续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爱抚,孩子就又会表现得易躁和具有攻击性。

可见,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建议二:不仅给孩子爱的大餐,也要加些小点心。

一个生活在充满浓浓爱意的家庭中的孩子是最快乐的。美国专家指出:爱的大餐是指每天三回,每次至少三分钟主动地表达对伴侣、对孩子的爱。

爱的“小点心”有很多种:可以是额头上的轻吻、一句衷心的赞美、一张传达爱意的小字条、一声谢谢,费时不多,但功效神奇。不论是大餐还是小点心,你都必须全神贯注、浓情蜜意、赞赏与感谢,使对方的心得到充足的“营养”。

建议三:无条件地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父母有条件的爱孩子的最直接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

“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好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

“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的付出真爱。因为孩子理解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就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父母大人们,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的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建议四:孩子得到爱又付出爱。

没有太多刻意的要求,这样的爱不会把孩子宠坏吗?专家认为:“只要孩子得到爱又付出爱,孩子就不会被宠坏,除非父母只让孩子得到爱,而孩子却不会付出爱。”

在18岁成人仪式过后,小杨郑重地对父母说:“我接下来的花费你们要记账,10年内还清投资,10年后奉养你们,你们要舍得投资,本大利也大。”小杨还表示,他的目标是做一个快乐的创业者。

父母为儿子懂得饮水思源,不满足于现状而感到骄傲。

建议五:学会走开一会儿。

一个妈妈有一对儿女,她简直拿这对儿女没办法。

他们永远对她的劳动不屑一顾。表现在行动上,他们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你烦不烦?老唠唠叨叨的,我们耳朵都起茧了!”

妈妈想,得找个法子教育孩子,于是,在一个周末,妈妈留下了一张字条后走了。

字条上说,外公病了,需要她去照顾,所以,也许三天,也许一个星期,她不会在家,希望两位宝贝能好好照料自己。

第一天,兄妹两人尽情地打闹,在家里闹得天翻地覆。没错,什么都不用担心,可以自由地看电视、打游戏,出去玩耍也没人管着。

直到臭袜子爬满窗台,洗衣机被脏衣服塞得张大了口,用过的餐具在水池里泡得变色,床单不再给他们温暖洁白的拥抱,男孩才开始恐惧,女孩的小脸上也全是沮丧的表情。

这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妈妈。啰唆的妈妈,忽然变成了伟大的妈妈。他们从没发现妈妈原来这么重要,他们又是如此想念妈妈。

后来,在妈妈给他们和从前一样的照顾时,他们不再抱怨,而是会说几个字:“谢谢妈妈。”

答案就是这样简单,长久地爱一个人,他会渐渐忘记那是爱,而会觉得,那是应该的。

那么,想要你的爱被珍惜,你就得学会:走开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