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初高中女生99%需要妈妈的关爱
18260000000009

第9章 沟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人际间的沟通,除了透过口语,还会用身体语言来加强,爸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亦是如此。例如,对孩子表达关心和爱意,爸妈除了说「我爱你」以外,也常会用拥抱、亲吻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爸妈深厚的爱。身体语言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爸妈若能多加练习身体语言,不但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升亲子沟通的品质,也能使亲子间的感情更亲密!

1.妈妈的眼神是女儿感知世界的窗户

在网上溜达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杀人犯逃窜了整整一年,来到一个小镇,这时他已经浑身肮脏,衣衫褴褛。饥渴难耐的逃犯在一个水果摊前久久不想离开,水果摊上的桔子深深诱惑着他,但是他已用完了身上的钱,他正在犹豫:是乞讨还是抢劫?最后,逃犯慢慢地把手伸向身上携带的尖刀。

就在这时,一个又大又圆的橘子忽然出现在心神不定的逃犯面前,逃犯感到有些意外,握刀的手不由自主地松开了。原来,摊主已经注意逃犯好久了,猜测他是想吃橘子而没有钱,于是就把橘子递给他并说:“吃吧,不要钱。”逃犯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桔子,大口地吃了起来。而后,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

三天过后,逃犯又来到那个水果摊前。这次还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几个橘子塞给他,逃犯欲言又止。同上次一样,逃犯吃过橘子又匆匆离开。晚上,摊主收摊准备回家时,发现水果边放着一份顾客遗忘在那里的报纸,展开一看,顿时被惊呆了:原来上面大篇幅刊登了一个逃犯的通缉令,悬赏万元给提供线索者,而上面的照片,居然就是被他施舍橘子的那个人。摊主犹豫了,因为如果报警,也许就意味着那个令人同情的乞丐将永远从世界上消失。但是理智最终战胜了怜悯,摊主拨通了报警电话。

警察连续几天埋伏在小摊周围。三天之后,逃犯果然又出现了,这次他没有直接来到水果摊前,而是在远处矗立了许久,警察们都很紧张。但出人意料的是,最后,他缓缓掏出身上所带的尖刀,扔在了地上,随即举起双手坦然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蜂拥而上,没费吹灰之力便把逃犯制服。已经戴上手铐的逃犯忽然说:请等一等,让我与水果摊老板说句话。警察有些迟疑,逃犯继续说:我身上没有任何凶器。在警察的裹挟下,逃犯来到惊魂未定、不知所措的摊主面前,只是小声说了一句话:那张报纸是我放在那里的。然后,逃犯微笑着上了警车。摊主连忙找到那份报纸,发现上面还赫然写着几行小字:我已经厌倦了东躲西藏的流亡生涯,谢谢你真诚的眼神和你的橘子,而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犹豫不决时,是你感动了我。举报酬劳一万块钱,就算是我的报答,我为能帮助你而感到快乐……

读罢这个故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是呀,恶念的形成也许很复杂,但是给一个人的善良抚去尘埃的办法常常很简单——打动他的心,也许仅仅是一口水、一个橘子……或者,一个眼神。我们的母亲在教育自己的女儿时是不是也应该学习水果摊主的那种宽厚、仁慈的方法呢?时常给孩子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比讽刺、挖苦、打骂孩子要好成千上万倍。

记得一位教师在闲谈时告诉我,他们班××同学太拗了,上课时让他读书,结果他却没读对几个字,于是老师就对他说:“你看你,全班就你个头最大,读起书来却什么也不是。”后来,当老师再让学生读课文时,他就埋着头,死活不读。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想:如果老师当时不是讽刺学生,而是鼓励他(比如说:如果你平时多在识字方面下功夫,老师相信,很快你的识字能力也会像你的数学那样棒)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会与上面的效果大不一样。记得教育家魏书生曾经有这么一个教育故事:一个孩子只考了30分,因为他从不听课,也不做作业,他害怕老师会训斥他。没想到,魏老师走到他身边,激动地说:“孩子,你真了不起,你连作业都没做,居然还考了30分!我真不敢相信,如果你认真起来会怎样?”听了老师的话,孩子兴奋极了,把老师的表扬告诉了妈妈。从此,他就开始听讲做作业,成绩很快就提高了。是呀,老师一句简单的鼓励,往往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关心,应该更多一些,因为,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承认,哪怕是有了一点点进步。

当女儿不确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妈妈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说错了没关系,只要你能说就非常勇敢了。”往往会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她克服畏惧心理,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当女儿偷拿了家里的东西,你不能大呼小叫地把她当成小偷,让她在众人面前名誉扫地,而像对待平常时的孩子那样和她谈心,让她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当女儿犯了错误时,你不能揪住小辫子不放,而是要保护好她的自尊心,维护好她在同学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还要巧妙地让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用抚摸和拥抱满足女儿的“肌肤焦渴症。”

拥抱能让孩子感到更舒服。这是在用最快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爱你!”在女儿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拥抱她。有专家说:拥抱就像一个人的营养,每天给一个人一次拥抱,仅是生存需要。给他两次拥抱,她能保持好的状态,给她三次拥抱,她才会成长。而且,你要记住,每次拥抱对你和女儿都是有好处的。

冯女士说:“在和女儿的关系中,我觉得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学会了拥抱。而且,我越来越发现,这种身体的接触不仅温暖、美好,而且非常神奇,有一种不可取代的魔力。”

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就算渐渐长大学习独立后,他们仍然需要这种身体的“支持”。拥抱孩子是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父母对你的爱都不会变。因此,我建议母亲们——每天起码拥抱女儿三次。

先说早晨第一次拥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始于父母的唠叨指责之中:“你怎么搞的,这么慢吞吞的。”

“你怎么只吃这么一点?”“你到底是缺了哪条筋,丢三落四的。”……这些情绪化十足的负面言语,只会让孩子不舒服,从而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其实,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或是任性、发脾气,也不妨先给他一个拥抱,让女儿在你的拥抱中稳定下来,然后再说一些你想说的话,“刚才你的书还在沙发上,装上了吗?”“我们一起抓紧时间,这样就不会迟到了。”这时哪怕你在唠叨,女儿也乐意接受。美好而快乐的一天,便由此开始。

再谈傍晚第二次拥抱

傍晚回家了。见到孩子,很多父母会边干家务边机械地问:“今天在幼儿园(学校)过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样的干脆:“好!”她实际上是拒绝了你的询问,因为她觉得你并不重视她。

所以,无论你手头有多忙,请放下手里的一大沓报纸,或水淋淋的青菜,或正在移动的鼠标,给女儿一个热烈的拥抱,这会让女儿有“回家”的感觉,她会觉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她的身上,从而乐意和你分享她的快乐与烦恼。

“你看起来很高兴,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这是冯女士拥抱女儿后常说的一句话。当然也有这样的句子:“宝贝,你好像不太高兴,有什么事情能告诉妈妈吗?”诸如此类的开头,会让孩子觉得你了解她,或想了解她,而孩子所希望要的只是被了解,一个拥抱、一句关心的话语,是对她倾吐实情的最好鼓励。

第三次拥抱,可以在孩子睡觉前完成

不少父母忙于事业家务,恨不得早点把孩子哄上床。但其实,孩子会从你敷衍的态度中看出你的不耐烦,然后,又用同样的不耐烦来对付你。事实上,做母亲的哪怕日理万机,只需要在女儿临睡之前,在她床边坐上一会儿,给她讲上两个故事或几句亲热的话,末了再给孩子女儿一个轻轻的拥抱,女儿就很容易带着你的关爱进入甜美的梦乡。

拥抱是一种力量,它是父母借着身体的接触来告诉孩子,我们永远爱你,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3.用成人的礼节和女儿握手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她偏朝西;你要西,她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她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她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她们看做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她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啰啰嗦嗦地“叮咛”,她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她,那么,她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妈妈常抱怨女儿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自己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女儿却说,妈妈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女儿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妈妈的价值观不同,遭到妈妈的反对,得不到妈妈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妈妈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妈妈不了解女儿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女儿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女孩,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她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妈妈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女儿的这些特点,对待她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她们。而是应当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女儿当成大人,用成人的礼节和女儿握手言好!

妈妈管教女儿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女儿看成私有财产,对女儿具有绝对权威;二是妈妈将女儿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女儿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妈妈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女儿,企图让女儿按自己的设想去生活。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妈妈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女儿、理解女儿,积极地教育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她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她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4.沉默是金

当年陶行之在育才学校任教时,班内的一名女孩在考试题中少写了一个标点,结果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标点,来找陶先生要分。当时陶先生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挑明,而是满足了女孩的要求。不过,他在那个标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女孩顿时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多年以后,那女孩已经成才,她找到陶先生说:“从那件事以后,我才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看来陶先生的一次“沉默”,不仅没有妨碍孩子改错,反而促进了孩子更好地做人!

由此又想到,作家莫言说过的一段话,他的女儿很有出息,有人问他:“为何能教育出这么一个既优秀又感恩的女儿?”他说:“大爱无言,沉默也是一种教育。少了一些聒噪和唠叨,孩子反而可能会有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而身教重于言教,在默默无声的行为之中,孩子可能更愿意学习和模仿父母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所谓“沉默”,就是教育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孩子沉默不语,以静制动,让孩子依靠自身的理智去战胜非理智的想法,从而完成心路历程的转换,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很多事例证明,沉默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独特的功效,如果家长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能给孩子传递出丰富的、难以言表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为孩子教育苦恼的妈妈们,不妨在适当的时候也试试“沉默教育法”,用沉默引导女儿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说不定远胜过千言万语。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多采用与“说”相关的方式。是的,有声教育是不可少的,需要经常和孩子说、讲、问、答。然而,有意义的沉默,也是不错的教育手段。“沉默”在家教中有其独特功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沉默”用于引导。妈妈要培养女儿做什么,可以用无声的行为向女儿暗示,引起孩子的关注,产生模仿大人的愿望。

“沉默”用于批评。孩子有了错误,有了不良行为,有时用无声的否定效果更好。例如特别的冷落她,用表情和态度表示不满、失望、难过,刺激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此时再施以正面教育,对孩子的振动会更深刻一些。

“沉默”用于缓冲。有时,家长和孩子会发生较激烈的冲突,双方的情绪都异常了,越说越僵持。显然,有声教育已无能为力了,那么,就采取沉默来冲一冲“火药味”。让双方都逐渐冷静下来,有利于调整情绪与心态,促使双方都重新考虑问题,往往会出现教育的转机。

为使“沉默”教育效果良好,要注意几点:一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沉默,感受得越深刻越好。为此,沉默要表现得明确一些,强烈一些,形成比较浓厚的氛围。不能轻描淡写,不了了之。二是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反应,把握“火候”,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契机。三是要和相关的教育手段有机结合使用,不适合孤立采用“沉默”手段。

古语云:“沉默是金”。妈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的艺术,往往能对女儿传递出更丰富、更有效的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功效。

5.母亲的言行是女儿最好的教材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像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一些父母将居室布置得漂亮干净,可却忽略了小家庭的精神环境。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精神垃圾,侵蚀、毒害孩子纯洁的心灵,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粗俗的语言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

暴躁的脾气

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坏脾气和坏性格的主要受害者,被父母的大发雷霆吓得胆战心惊。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夫妻关系不融洽

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会受到压制,饮食、睡眠、学习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身心受到摧残。

不良习惯

不可将坏习惯看成是小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父母懒散、贪睡、不讲卫生,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到身上。有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现象:班级里那些个人卫生差的学生,其家庭卫生往往也较差,可以说,孩子的不良习惯主要来自家庭。

不良嗜好

根据对少年吸烟者的调查,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吸烟者比父母不吸烟者多3~5倍;“酒鬼”的子女一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沾染上酗酒的恶习;赌博的危害更甚,孩子不仅容易从父母那里学会赌博,而且在一个彻夜打牌或打麻将的家庭里,孩子也不可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生活在赌徒的身边,学习、品德大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的父母喜欢吹牛、撒谎、自私、好占小便宜等,这些都躲不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

妈妈,是女儿的第一个领路人和指路人,对女儿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注重对女儿的品德教育,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做好女儿的榜样,这样她才能走上人间正道。

6.与孩子沟通的25个有效方法

为了让妈妈们对本章的沟通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我将本章内容总结为25条,希望妈妈们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女方法。

①倾听她们怎么说,而且须用心地倾听。

②花时间学会真正理解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③就像我们当父母的一样,孩子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故不妨接纳她们本来的样子吧!

④常和她们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

⑤别将孩子跟她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

⑥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

⑦不忘表扬——告诉她们你为她们而感到自豪。

⑧礼貌对待她们的朋友。

⑨可以跟她们说说你心中的烦恼,这样她们就会明白:遇到麻烦的并非只有他们。

⑩热心参加她们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如运动会、表演会、手工作品展览会等。

有些事完全可征求她们的意见或看法。

对她们拥有的物品同样应予以尊重。

不妨经常和她们一起哈哈大笑。

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做的事,并参与其中。

对幼儿园布置给孩子的工作同样热心。

耐心地观察并发现她们的兴趣所在。

尽量多地和她们一起进餐,或一起做饭。

有时可对她们说,你认为她们很有两下子。

让她们知道,你随时随地乐于做她们的帮手和后盾。

作解释时务必耐心。

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的意外事件。

为了能随时照顾孩子,你也须照顾好自己。

向她们说,你很高兴是她们的家长。

见到孩子时不忘露出微笑。

每天都可以跟她们说你真诚地爱着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