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初高中女生99%需要妈妈的关爱
18260000000015

第15章 课堂之外的精彩

1.让女儿成为“多面手。”

一群中学生在操场进行钉纽扣比赛,现场不时发出尖叫声和埋怨声,原来不是这位小选手把针刺进手指,就是那位小选手线穿不进针眼,最后,不仅地上凌乱不堪,小选手们当中能让纽扣安家的少之又少……

早餐结束后,同学们将碗筷一丢自顾走开,桌子上、地上,残羹剩饭到处都是……

这样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许多中小学生在家连扫帚都没摸过……

现在,一些孩子的劳动意识淡薄,许多中学生不能吃苦耐劳。“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许多社会有识之士为此提出了疑问。

家长“勤”孩子就“懒。”

据调查显示:多数初中学生在家一周仅劳动一次,时间为10分钟至40分钟,高中学生在家的劳动时间更少,会做简单家务的只有一半。一位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的任务是学习,不是劳动。劳动会使人分心、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还有些学生则说:“家务劳动有父母和爷爷、奶奶干,不用我操心。”

家住北京东城区的黄女士,最近常常为高中女儿的暑期吃饭问题烦恼。每天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跑回家为女儿做饭,一天不回去,女儿肯定就饿着。应女士从小只要求女儿学习,很少让她碰家务活,结果女儿长这么大什么家务活都不会。要是夫妇俩一起出差,女儿就只好到邻居家吃饭。

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很明显,家长在孩子劳动意识淡薄中,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

第一,让孩子劳动越帮越忙,觉得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干省心,无意间挫伤了孩子对劳动的兴趣。第二,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第三,鄙视普通劳动者。导致孩子的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不体面的下等事情。躲避劳动、轻视劳动成为必然。第四,“现在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了。”不少条件好的家长认为过去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今生活好了,当然得让孩子多享几天福。第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些家长把做家务活当作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天天忙迎考,少把劳动搞

长期以来,不少中学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一些学校一味抓升学率,重文化课轻劳动课,“天天忙迎考,很少把劳动搞”。课程表上即使有劳动课也只是为应付检查,还经常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有的学校干脆就不设劳动课。

还有的老师把劳动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学生稍有过错就罚去扫地、擦黑板、做值日生,致使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假期中额外增加的课外作业需要学生花时间来完成,一定程度上给了孩子不参加劳动的理由。

“在学校我很少有机会上劳动课,总是被主课老师挤占了,即使上劳动课,老师也是让我们随便玩玩。”念小学四年级的阳阳告诉记者。采访中很多学生都表示,其实他们是很渴望上劳动课的,盼望着老师把劳动课还给他们。

劳动教育不可缺失

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谈不上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家长应该让孩子适当补补“劳动课”,通过劳动实践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培养,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自主、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在孩子们的心灵扎根。

劳动教育是人生必修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孩子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技巧,也不仅在于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们一个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如果缺失这样一片天地,那么对孩子们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完整的。

2.无需刻意培养,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有多少父母天天陪读、伴读,他们熬白了头发,熬弯了腰,但做子女的并不领情。正如高尔基所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家庭一门三杰在政坛上显赫一时。当时出任英国大使的肯尼迪老先生,常常在饭桌上和孩子们大谈特谈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国内各党派的竞争和立场,并且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表他们对世界大事的意见,遇到意见分歧时,便激烈辩论起来。在讨论中,孩子不但对政治增加了认识,而且对国内国外的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各自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来阅读。结果一个儿子成为总统,两个成为议员。

我的父母从没有对我陪读、伴读过,甚至没有花多少时间来管我,也没有对我做过什么功课辅导,但是,他们却在无形中给了我很好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的习惯和兴趣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就是我母亲的言传身教。一个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我母亲是一个非常喜爱阅读的人,她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在她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很自然地,我从小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和思考的兴趣。这种习惯和兴趣牵引着我学习和成长。有一个说法是“吃什么,成什么”,我觉得应当是“读什么,成什么”。读了什么样的书,就会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很多人很难理解我在那样的年纪做出那样的选择,可我自己却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爱默生对于习惯的论述非常精辟“习惯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我终身感激我的父母给了我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

今天,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那种让母亲从社会上退出,回家做全职母亲的作法,是根本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时代需要的是“无为而教”——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后,每个父母就能花极少的时间,收到最富有成效的结果!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毫无作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的智慧。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自动、自发的精进有为。

在教育上,我们每位父母都要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要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

3.暑假,别跟孩子“较劲。”

暑期,本该是一家人在一起愉快休息娱乐的时间,反而“战争”不断,许多母亲与女儿间磕磕碰碰,矛盾激化,母女关系反而比平时更加紧张。

这是什么原因呢?暑期,女儿脱离了学校的管理,生活变得没有规律,往往很难自觉地计划好学习和生活,有的孩子成天睡懒觉、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要不就出去玩得不见踪影。而妈妈又总是过度地关注女儿的学习,忽视了她需要放松和与家人交流的心理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不恰当的语言和管教态度,很容易使孩子觉得他们得不到理解和尊重,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暑期亲子关系紧张,就更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既不能一味抱怨责备,又不可放任自流,要理解孩子的需要,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共同营造和谐愉快的假期生活。

冷冻你的情绪

李女士与上初中的女儿因为写作业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此后关系紧张。

李女士从小生活在一个要求非常严格的家庭中,而她也“继承”了小时候不努力学习今后就没出息的观念。这种在自身成长中接受理性教育多于情感教育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更加苛刻。他们总是希望把自己失败的损失从孩子身上找回来,求全责备。而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观念支撑,李女士正是有了这样的观念才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应该设法体会到孩子的心情,改变对女儿的态度。

计划需要孩子自己订

制订一份假期计划,无疑是克服自己自由散漫习性的一个好办法。可是张女士亲自给女儿订了一份详细的暑期计划,从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到几点学习、几点上什么培训班,都很具体,却没有征得女儿的同意,于是遭到上高一女儿的无言对抗。

制订计划要切合实际,让孩子伸手就能够着,家长切不可一意孤行,全权包办。上什么辅导班,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高中的孩子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了,首先让孩子知道自由与责任是相关的,成功必须遵守纪律、有意志力,不能图一时之快,要为自己负责任。其次,要求张女士制订计划时,一定不忘带孩子到户外去,注意趣味性。母女之间通过这个过程加强了沟通。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当妈的一定要记住,良好的亲子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家长不要总认为我是好心好意,就一定让孩子怎样。也许你的立意是好的,但是否符合孩子的想法,她能够接受吗?你这样做是否有效?妈妈之所以生气,对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心里有了负面的想法。这些想法的确会令家长生气,只是他们从来未想过两个问题:一是控制情绪的权利在自己,包括决定自己要不要生气;另一个是这些想法可能不合理,合理的想法是:孩子在成长中犯错误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必非得如何,我可以接受,我也不必自责……

在暑假,妈妈要给女儿留出空间,要多与女儿沟通,既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女儿。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家庭生活,比如,夏令营、看电影、唱卡拉OK等,要注重现实生活,不能局限于学习、写作业、看书。要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他们一起读书,或者与孩子一起看光碟,如《成长的烦恼》、《D企鹅日记》、《零下8度》等健康的、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好片子。